形若蹲獸,背部為蓋,蓋的前端飾有饕餮紋……通過造型精美、紋飾繁縟的「獸形觥」,人們仿佛看到古人3000年前觥籌交錯的宴飲情景。然而,「獸形觥」曾險些淪為文物販子的「玩物」。
▲ 山西警方追繳回來的獸形觥 山西省公安廳供圖作為文物大省,山西省文物盜販案件曾一度多發,公安機關持續加大打擊力度。2018年以來至今年8月,全國公安機關共追繳文物逾4萬件,其中絕大部分為山西警方追繳。記者歷時三年,深入山西多個打擊文物犯罪辦案中心和部分看守所,獨家採訪一線民警、盜墓分子和文物販子,獲知大量文物盜販內幕,揭秘文物盜販「地下江湖」。從偵破的文物犯罪案件和追繳過程中暴露的文物盜販鏈條裡,記者發現,文物盜販呈現產業化模式,被盜文物銷贓、出境、洗白快。多位受訪幹警和業內人士建議,要在遏制市場需求、販賣環節下功夫,健全完善與打擊文物犯罪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文 | 孫亮全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發於2020年12月12日,刊於《瞭望》2020年第50期,原標題為《文物盜販的地下江湖》。1「摸金校尉」背後的黑色產業鏈「摸金校尉」,是人們對盜墓分子的最新稱呼。記者採訪發現,當代「摸金校尉」盜掘文物團夥中,又細分為盜墓者和販賣者——「支鍋」(即「老闆」)及其團隊、地方文物販子、壟斷精品文物販賣的「把頭」、替境外古董店老闆網羅精品的「馬仔」等諸多角色,組成一條文物盜販黑色產業鏈。盜販過程中,一伙人從文物出土到銷贓「各司其職」。山西省公安廳打擊文物犯罪臨汾中心負責人和運城中心多位民警介紹,盜墓一般由「支鍋」組織團夥完成,團夥成員包括探墓、吊土、清坑等人,分工協作。一名被抓獲的盜墓分子給記者講了「門道」:「支鍋」提供經費和工具,並不直接到現場;清坑者清出文物後,裝進蛇皮袋子全部交給「支鍋」;「支鍋」根據貨物價值高低,一次性給盜墓團夥發放買斷費用或勞務費用,其中盜墓團夥的頭子拿一半,剩下的團夥成員一起分;幹吊土的是純苦力,連看一眼出土文物的機會都沒有,出一坑貨能分到幾千元辛苦錢。在去年山西省臨汾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盜墓案件中,盜墓團夥「支鍋」張某建供述,有次盜墓挖出包括5個青銅鼎在內的約20件青銅器。張某建拿到貨之後,以550萬元的打包價格賣給文物販子和某。「給『保護傘』分了30萬元,各自手下分了20萬元,剩下的錢我和另外三個人對半分,我分到了62萬元。」張某建說。轉手過程中,文物成倍升值。以國家一級文物、山西青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義尊和義方彝為例,這兩件文物在山西洪洞被盜出土後沒幾天,就被臨汾市的「大佬」級文物販子「把頭」買到手,「把頭」聯繫到替境外古董店老闆網羅精品的「馬仔」,以兩件5000萬元的價格賣掉。「馬仔」一拆為二,將義尊運到香港,交給古董店老闆;義方彝則被其私藏下來,高價賣給西安一個房地產商人。
▲ 義方彝在基本壟斷當地精品文物販賣的「把頭」、山西某地文玩商會會長喬某某開的文玩店中,警方查扣了上千件青銅器。「喬某某起初挖墓,後來收手轉而進行利潤更大的販賣。開店後,他改買別人挖出的貨,『吃不下』就聯繫『馬仔』,成交一件能掙成交價4%到5%的佣金。」一位辦案民警說。山西省公安廳打擊文物犯罪運城中心辦案民警介紹,聞喜縣酒務頭墓區出土的幾十件文物,第一手以430萬元的價格「打包」被賣到洪洞,第二手被賣到介休,其中3件主要文物在第三手以780萬元的價格,被賣到陝西府谷一個煤老闆手中。「前後一個月時間,倒了三手,價格翻了數倍」。2015年,文物販子劉繼園和另一人以580萬元從上家手中購買「山西代縣阿育王塔被盜案」中的一批文物,轉手以230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下家阮某某。倒賣過程中,古玩市場成了文物「銷贓地」。記者了解到,一些較大的文物販子多在國內著名古玩市場設有店鋪,甚至一度將盜挖的青銅器等文物公開擺放,並在古玩店完成「看貨」、交易。僱用「馬仔」的也多是在香港荷里活道、摩羅街開古董店的老闆。「交易時有中間人牽線,約到古玩店裡『看貨』。看好後商量價格,合適就買,不合適就各走各的。」一名文物販子說。一位古玩店老闆說,前幾年隨著文物熱和青銅器價格飛漲,以前賣字畫、搞錢幣、賣工藝品甚至賣紅木家具的人,都轉行販賣起青銅器。今年10月落網的公安部A級通緝犯劉繼園,曾長期在南京經營一家從事工藝品、陶瓷、字畫銷售的「古工藝品店」,暗地裡卻倒賣國家珍貴文物。2015到2018年,劉繼園曾多次從盜墓者手中違法收購舍利、編鐘、銅虎、金棺銀棺、銅鏡等國家珍貴文物進行倒賣。
2被盜文物追繳存難點記者採訪發現,當前被盜文物「回家之路」並不輕鬆,追繳工作存在難點。據警方掌握的信息和一些文物販子的供述,盜挖團夥常常跨區域流竄作案,文物出土後被迅速賣入市場,在各地文物販子與買家手裡無序流轉,甚至流向境外或者流入「藏家」手裡。一方面,內地渠道流轉迅速,一些文物長時間「隱身」。比如,流落在外多年的國家一級文物獸形觥是商代的盛酒器。因古墓被盜,獸形觥在被追繳回之前,相關部門甚至不清楚有這樣一件文物,更別提文物的具體位置。最終通過一份鎖在保險柜裡的委託書的線索,才把經常往來於香港和內地的文物販子葛某抓獲,追回文物。再如,西周青銅重器義方彝和義尊在山西洪洞同一墓坑被盜。隨後文物被盜墓分子迅速倒賣,四處流落,經文物販子轉手多個省市,流落境外。追繳小組經過長時間境內境外縝密偵查,才查清文物流失的路線和最終目的地,查明盜販鏈條上的相關人員。辦案人員運用法律手段,最終將兩件稀世之寶成功追回。
▲ 義尊(圖片來自網絡)另一方面,外流渠道「暢通」,出境快、易洗白。警方介紹,文物販子在內地交易被盜文物基本採用現金,香港古董商在北京、廣州、西安等地有帳戶。「馬仔」看好貨後,兩三天內湊足錢款交易。拿到文物封箱後,一般通過物流將其運到廣州。對於幾千萬元的「大貨」,通常「馬仔」自己押運,到廣州當晚即偷渡到香港。「不到一周時間就到香港,文物出境之快,常常令警方措手不及。」辦案民警說。一些文物販子說,被盜文物離開境內後,將被迅速「洗白」。他們拿著「貨」到拍賣行辦理相關手續。文物被評估、報價後,由拍賣行登記造冊,收錄入「圖錄」(拍賣商品指南)。不管拍賣成功與否,被盜文物都有了公開身份。這一「戶口」讓文物入境變得簡單——拿著「圖錄」和古董店偽造的發票,正常報關,進入境內,就成了合法文物。警方還發現,販賣者通常單線聯繫,許多盜墓者甚至不清楚自己挖出什麼文物,更別提賣給誰、賣到哪裡。這讓警方即便抓獲盜墓者,也時常難以找到文物;有時查獲文物後,也查不清其流通線路。此外,由於不少販賣被盜文物的行為地不在本地,公安機關在打擊中時常力有不逮,在文物追繳和全鏈條打擊上受限。3健全完善打擊防範文物犯罪長效機制調研中,有基層幹警反映,2011年涉及文物犯罪判罰最高量刑取消死刑後,盜販文物犯罪數量呈現上升趨勢。雖然警方一直嚴厲打擊,但在暴利驅使下,一些文物犯罪分子不斷利用法律和政策的漏洞逃避打擊。部分受訪專家和民警認為,為文物盜販降溫,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貴文物,必須克服打擊文物盜販犯罪「不適症」,在遏制市場需求、販賣環節下功夫,健全完善與打擊文物犯罪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第一,「非保區」成盜墓賊「護身符」,亟待將盜墓犯罪變「行為罪」,法律審判以「結果論」。按照現行法律,在打擊和審判中,盜掘古墓葬犯罪行為發生在「國保區」和「非保區」的結果有不小差別:國家級文物保護區以「行為論」,即發生盜墓行為便可打擊處理,且量刑在10年以上;盜墓行為發生在非文物保護區,則以「結果論」,即大肆盜挖中只要沒有挖出東西,或者警方沒有找到東西,便不構成犯罪。「國保區一鏟子10年,非保區抓住得放。」有受訪基層幹警說,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盜墓者在非保區多次作案。其實「非保區」盜挖對象不乏王族墓葬,盜墓造成的破壞並不因「非保區」而降低。往往在被盜挖之後,埋藏在地下的古墓葬才被文物部門發現。有關部門會申報保護區,對於此前被盜的文物而言為時已晚。基層受訪人士說,打擊盜掘古墓葬犯罪,可考慮根據實際破壞後果量刑,即不管在哪裡挖,只要以獲利為目的、有盜挖行為就該受到法律嚴懲,挖出東西則重判,這樣才能給盜墓者們以震懾。
第二,文物盜販鏈條中獲利最多者,受到的打擊最弱,亟待消除「販賣需求」催生的「野蠻盜挖」。在文物盜販黑色產業鏈中,「一線」盜挖人員獲刑最重,但獲利最少;文物販賣環節則屬暴利,每倒一手,價格幾乎翻番。如果不針對倒販環節採取措施,在旺盛的需求刺激下,「一線」盜挖人員可能就會如同韭菜,割掉一茬又會冒出新一茬。辦案民警反映,精準打擊文物販子並不簡單。2018年以來山西警方抓獲的2000多名「文物犯」中,參與倒販環節的文物販子約佔四分之一。「有的此前也被抓過,但多因法律和證據問題,很少有被判刑的。」受訪專家建議,針對當前文物犯罪職業化、專業化、智能化趨勢愈加明顯的特點,公安機關和文物部門應密切協調配合,在嚴厲打擊盜墓者的同時,關注重點地區「馬仔」和文物販子等重點人員動向。同時,建立高效精準的情報信息系統和共享機制,健全完善打擊防範文物犯罪聯合長效機制,提升文物安全等級和標準。第三,有的基層政府對設立文物保護區「不上心」,亟待調動基層文物保護積極性。部分基層人士反映,成為保護區之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保護,但又有不能建設開發等相關規定,與當地實際發展需求相悖。同時,當前基層普遍存在文物執法隊伍人手不足、專業性不強、經費少的問題。一位基層受訪幹部直言,出人出錢出力不算,還有可能出事。受訪專家表示,應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積極性,形成社會各方齊心合力狠抓基層文物保護的態勢。第四,追繳文物需合理利用,亟待成立「國」字頭青銅博物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公安部會同國家文物局連續三年部署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多位受訪文物研究員和辦案民警建議,合理利用追繳文物,籌建中國青銅博物館,舉辦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成果展。要對國之重器進行更好保護的同時,讓更多的後世子孫近距離與「先人」對話,汲取文化營養,同時給有意參與文物盜販但尚未行動的人以警示。原標題:《盜墓產業鏈,真黑!》
來源:微信公眾號「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