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地方財政的基石——宋朝公使庫研究

2020-12-19 華太師

宋朝時期的公使庫是作為地方政府儲存公使錢及公使務的倉庫,其地位在地方財政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宋朝建國初期,因為戰爭的需要,宋太祖將公使錢賜給部分武將,作為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這一時期的公使庫主要是承擔往來官員的犒賞。

發展到北宋中後期,公使庫的職責變得更加清晰,就是為了官吏公使錢和提供靠設。隨著宋朝正全的逐漸穩定,公使庫的職責範圍也在不斷地變得多樣化,從宋仁宗時期開始,公使庫逐漸開始顯露出經營的性質,主要原因是因為地方經費供應不足,地方就開始利用公使庫進行買賣生意,賺取辦公經費,知道南宋滅亡,這個職能都一直存在。地方政府對於公使庫的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極大程度的促進了公使庫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一、公使庫的由來

公使庫作為宋朝管理公務費用的機構,在宋朝之前也有類似的管理機構,只是沒有公使庫的特定名稱,公使庫可以說是宋朝所獨有的機構,建立之初主要是滿足地方行政上的需要。

西周時期,實行世官世祿制,只要是貴族沒有喪失蕨薇,官位就可以進行世襲,所以,在西周這一時期,並沒有產生公務消費的概念。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這一時期推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手段,以去促進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這種以獎勵軍功為目的的財政支出成為最早的公費消費的概念。秦朝時期產生由公家提供開支的消費形式。

到了兩漢時期,確定了以穀物為主的俸祿制度,同時賞賜也是這一時期官員獲取俸祿之外收入的合法手段,這一時期的賞賜雖然出現公用錢,但是與之相關的制度還沒有完備。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公用錢的雛形,同時,這一時期的官員之間的禮尚往來也被作為公務消費的一部分。

隋唐時期出現的「公廨錢」逐漸成為官員消費的經濟來源,同時「公廨錢」又是作為官府管理俸祿而設置的,可以通過官府允許的商業相維獲取利益。這一時期的公廨錢即可作為俸祿又可以進行經營行為,並在逐漸完善的過程,其作用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

宋朝初期,天下尚未安定,戰爭現象仍時有發生,為了維持後方的穩定,提高各階層官員對宋王朝的向心力,於是宋太祖設立公使庫制度。

可以說這一制度的設立在在這一時期非常有效,他不僅提高了官員的待遇,同時保證宋朝官員有公費進行消費,使得文武百官得到實惠,順應時代的政權的發展,成為政權穩定的基礎。北宋前三朝的統治者採用各種方式主要是為了用金錢的代價去換取社會、政治及軍事方面的穩定。

除了給官員提升待遇,這一時期的公使庫還有另一方面的職能—公務用餐。宋太祖設置公使庫不僅為官員提供更加優厚的俸祿,還設置「公廚」用來給官員提供公務用餐。

為了防止出現官員出現腐敗現象,統治者規定了各個地方的消費限額,如若出現腐敗現象,官員就會面臨降級罷官的處罰。

二、公使庫中的錢和物

宋太祖時期創建的公使庫主要負責往來文官的犒賞與接待,而「公使錢」主要就是宋朝各個地方的日常辦公經費以及官員的津貼於犒賞的來源。

那麼公使錢與公使庫之間屬於什麼關係?公使庫中貯藏著公使錢,南宋時期政府賣酒的收取,大都成為公使庫錢,隨著時代的發展,公使錢與公使庫錢的概念逐漸合一。

值得注意的是,公使錢作為公用的經費,其管理起來十分複雜,由於宋朝時期的官員腐敗現象較為嚴重,利用公使錢進行非法交易的現象屢禁不止,加之各級政府也想從中獲利,使得公使錢的管理變得更加複雜且困難。

公使錢與公務錢關係辨析

宋朝時期的公使錢與公用錢、供給錢存在的差別一直都有,並沒有被完全消除。

「提舉廣東常平。令守臣歲以一半易新,春末支,及冬復償,存其半以備緩急。逋欠亭戶錢十萬,轉運司五萬,爚以公使,公用二庫贏錢補之。」

從這段南宋寧宗時期的記載來看,公使庫與公用庫為兩個不同的概念。

宋朝時期的公使錢沿襲的是隋唐時期的公廨錢,唐朝時期的「公用」主要是指地方的財政經費,雖那一時期沒有被稱為公用錢,但其含義與宋朝時期的公用錢已經大致相同。

北宋建國之後,對後周的「公使錢」稱呼進行沿襲。隨著建國初期的戰事吃緊,北宋對外擴張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大,太祖為了穩定武將的徵戰情緒,在戰爭的後期,以「杯酒釋兵權」將武將手中的權利進行收回。

為了彌補開國武將,宋太祖給予這些武將高的俸祿。如此一來,公使錢就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方面用於地方官府的公務消費,另一方面就是給予官府個人。

公使用品的概況

公使庫中不僅管理著公使錢,還包括一些辦公用品以及一些公使酒及公使醋的貯藏,雖然這些物品不是個人所有,但還是會作為商品進行販賣。

一般情況下來說,貯藏在公使酒庫中的酒屬於經營的一種物品,也受到公使庫的管理。公使酒不僅有販賣功能,其也是公務消費的一部分,一方是地方官員自己飲用,公使酒還會作為饋贈的禮品在相鄰州之間相互饋贈,還有一種用法就是朝廷對官員及軍士們的犒賞,甚至士大夫的活動之中也會進行贈酒。由此可見,在宋朝社會之中,公使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公使醋是公使庫中貯藏和販賣的一種物品,最早史於宋太祖時期,公使醋由各酒務進行製造,在朝廷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售賣,將賺取的利潤在地方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作為地方官員辦公經費和津貼的重要來源,在宋朝的財政體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公使庫是地方官府最常用的倉庫,其在選址的時候就能反映出特殊的地位,宋朝讓官府管理公使庫,在選址時一方面要考慮官員的方便性,一般會選在衙門之內,另一方面考慮在售賣時的經營需要,會設立在商業區緊鄰衙門的地方。

結語

公使庫的出現可以說是宋朝地方財政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專職管理公費的機構。可以說公使庫實現了公務錢使用的有序性和制度性,保障了官員的消費。南宋時期的公使庫運營逐漸變得複雜,成為地方賺取收益的一個平臺。

它作為一個倉庫,既兼顧了倉庫應有的職能,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職能變得更加廣泛。作為宋代這一時期的具有特徵的時代產物,在從北宋建立到南宋滅亡的三百多年時間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隨著後世中央集權政策的加強,機構之間發生相互融合,使得公使庫制度逐漸走向消亡,但其中公使錢制度一直被保留下來,對明朝初期以及清朝時期的養廉銀制度影響巨大。這一發展歷程可以說是從單一到多功能的轉型,也從中反映出宋朝財政的特點。

參考歷史文獻:

《宋史》

《五代會要》

相關焦點

  • 官方的請客吃飯,宋朝如何管理地方公款吃喝?
    宋朝的公使庫可是不容小覷的存在。無論是地方上的州府和郡縣,亦或是邊陲小鎮,都有公使庫的存在,而公使庫中的公使錢和酒是宋朝政府各級官員交往的潤滑油,比如地方官員用公使錢來宴請遠道而來的中央官員或者其他地方官員,一場公款宴會使得他們有了更加親密的聯繫。
  • 宋朝官員為什麼於熱衷公款吃喝且屢禁不止
    國家關於公使錢的用度有著相當嚴格的制度規定,各級機構和人員不可擅自濫用。不同級別文武官員都有支領和使用公使錢的權利。官署地位、治所大小、官僚品階不同,領用金額也有所差別,總體呈階梯狀等級化特徵。 公使錢主要用於公務迎來送往犒設、平時宴聚、配置辦公設施等,即「公用之設,所以勞眾而餉賓也」。宋朝時期,公使錢的使用宴飲招待所用佔據著重要地位。
  • 交子的誕生:繁榮的宋朝卻積貧積弱,連年屯兵,財庫虧空,何解?
    為什麼宋朝會想發行紙幣呢?可能今天熟悉紙幣的我們都會理所當然的忽略。但當時不同今日,在貴金屬貨幣一直佔據主流的古代中國,紙幣,不得不說是行軍打仗之奇招,不得不令人去一探究竟。印象中的宋代商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興盛,但揭開歷史的面紗,真實的宋代其實國力衰弱、財政困難,貨幣經常發行不夠。
  • 宋朝宣撫使的職權都有什麼?權力一步步擴張,終成地方首腦
    但是宋朝宣撫使的設置顯然是受了唐朝的影響,在原則上恪守"有事則設","無事則廢"的政策,僅在必要之時,皇帝才會選派官員到地方上了解民生,及時維穩。因而,在北宋前期,宣撫使制度並不經常使用,形同虛設。
  • 被嚴重低估的宋朝,比雄漢盛唐偉大在哪兒?
    相反,海外宋史研究卻突飛猛進,大批漢學家和歷史學家幾乎重新定義了宋史。 筆者閒暇之餘,結合平生閱覽和思考,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宋朝,今天分享給大家。 正文 古代中國,漢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6個,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宋朝、明朝。
  • 宋朝之後,再無宋朝。
    那麼宋朝到底有多富呢?宋朝的工商業極度發達,其GDP水平遠超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當時佔世界的60%!連後來人口數倍於宋朝的清朝都不到其三分之二。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 民國瀘州地方財政概況,回首百年江陽金融歷史
    瀘州古代曾有江陽,西漢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始建江陽縣治(新近研究發現在秦朝就有江陽郡縣了)。建國前(1913年將瀘州改稱瀘縣)為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所在地,新中國初期是川南行署所在地,1983年6月建立省轄瀘州市。自古以來,瀘州就是川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是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交通、物資集散樞紐,素有「川南重鎮」之稱。
  • 看鑑·拍一拍宋朝:農夫都穿絲綢,宋朝為什麼如此有錢?
    宋朝的糧食產量增加從而激發了中國人口第一次突破1個億。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國家,這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是跟人口、糧食相關的,人口多了,它的稅收自然也就增加了。第二個因素是它的都市經濟它的都市經濟激發了百業興旺。
  • 宋朝官員為何年到70也不願退休?只因宋朝體制的諸多弊端
    如果宋朝官員到年紀、或者提前退休,都會一定的退休補貼金的存在,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好,在北宋初年,國家經濟不發達的時候是沒有的,因為國家財政無法負擔這筆預算。後來,進入到宋仁宗時代,國家經濟才是繁榮,財政收入豐厚,才開始退休金。
  • 宋朝經濟強大,名將也不少,卻為何總敵不過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宋朝強大嗎?為什麼宋朝的經濟那麼的好,武將名將也不缺,可是為什麼它就是打不贏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可以說得上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千年之問"。人口的比較就拿人口上的數據來比較,根據各種史料的數據統計,宋朝人口數最多的時候超過1億,哪怕是人口數最少的時候也有3000萬左右。而遼國最巔峰是也不過才900萬左右,西夏就更慘,最高峰才不過300萬左右的人口。如果只按這樣的數據所比的話,遼國和西夏哪怕是傾全國之力,宋朝就能靠兵源的潛力而擊潰他們。
  • 宋朝重視工商業的政治和經濟原因?源於主動出擊失敗後的不折騰
    顯然,鑄幣的需求是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繁榮而來,且宋朝的國家稅收也大多依靠商業稅。那麼,宋朝為何會如此繁榮?或者說,宋朝的統治者為何會一反常態的重視商業?主要原因大概有三點。
  •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癌症實驗室翻新 建樣本庫助研究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癌症實驗室翻新 建樣本庫助研究 2018-11-26 11:20:5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財政政策空間受限 赤字率或仍破3%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財政政策空間受限 赤字率或仍破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對此,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更可持續」主要是支出規模和政策力度要保持基本穩定,為今後應對可能出現的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操作空間。
  • 宋朝崇文抑武,以文制武,卻大量冗兵,農業勞動力終於開始短缺
    上篇文章中,我們說了募兵制消極的一面,今天我們接著說它對宋朝有什麼影響。宋朝以前,募兵制最嚴重的弊病是各地軍政長官自行招募士兵,組建軍隊,軍隊成為他們自己的私家武裝,這些為地方軍閥的武裝割據提供了方便,使之得以割據稱雄。
  • 貫穿明朝始終的財政危機:證明了重農抑商最終會讓位於重商主義
    就拿財政來說,明朝幾乎是從建立初期就陷入了財政危機,這種危機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末年。財政危機是明朝走向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可以通過明朝的稅收、支出等情況了解明朝的財政問題。一,明朝的財政來源明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稅收、官營工商業、以及屯田收入。我們先來談談稅收。
  • 這是宋朝的武器管理制度決定的
    宋朝實行募兵制,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的屯駐大軍等,一般都採用招募的辦法。募兵制在客觀上要求宋朝必須對軍隊中的兵器實行有效的管理政策,以保證軍隊中既有足夠的兵器,又能防止士兵濫用兵器作亂。由於趙匡胤是通過兵變「黃袍加身」即位為宋太祖的,因此,加強封建主義中央集權成為宋朝國策的基點,即嚴格控制軍權,任文人為官。
  • 基石藥業-B(02616)公布抗PD-1單克隆抗體CS1003兩項研究結果
    原標題:基石藥業-B(02616)公布抗PD-1單克隆抗體CS1003兩項研究結果 摘要 【基石藥業-B(02616)公布抗PD-1單克隆抗體CS1003兩項研究結果
  • 文人司馬光用一生,來削弱宋朝、埋葬宋朝
    我一直認為王安石才是真為國家的人,司馬光雖然研究歷史,朝野盛名赫赫,但其思想因循守舊之人。且此人不地道,他不過是在故紙堆高談闊闊之腐儒,王安石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的實幹家、改革家。司馬光使新法皆廢,打擊報復改革派,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北宋恢復冗兵冗官積貧積弱的老路子,北宋掘墓人之一。
  • 宋朝商業的繁榮:突破市與坊的限制,沒有宵禁,還有舶來品
    宋朝的經濟繁榮是公認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將汴州城的繁榮完整呈現,市井的喧囂熱鬧透過一幀幀畫面,仿佛紙上活躍的商業活動就在眼前。而封建王朝的重農抑商,在宋朝不復存在,熙熙攘攘的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種類繁多的商品,來自遼、西夏、東南亞、阿拉伯等地正在售賣貨品的商人,都襯託出宋朝商業的繁榮。
  • 都昌縣:「三深」拓寬財政收入來源
    今年以來,受減稅降費政策及疫情影響,財政增收乏力,為確保完成「六穩」「六保」任務,都昌縣創新「三深」思路,千方百計挖潛增收,同時狠抓「提質控規」提升收入質量,通過增強財力保運轉、保發展。深化財稅徵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