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兩宋是中國歷史上的特殊階段,而在傳統研究和世人認知中,兩宋一直被扣上「積貧積弱」的帽子,這與史實嚴重不符。
筆者翻閱呂思勉、錢穆、張蔭麟等人的著作,發現其對宋史的評述,也大落窠臼。相反,海外宋史研究卻突飛猛進,大批漢學家和歷史學家幾乎重新定義了宋史。
筆者閒暇之餘,結合平生閱覽和思考,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宋朝,今天分享給大家。
正文
古代中國,漢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6個,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宋朝、明朝。
在很多歷史學者和歷史愛好者眼中,我們民族歷史的驕傲似乎只存在於雄漢盛唐和大明,宋朝一直給人積貧積弱的印象。
▲北宋疆域圖
而實際上,漢民族政權超過三百年的就只有兩漢和兩宋,宋朝是被絕對低估的。美國很多高校的歷史教材《中國新史》稱「中國最偉大的朝代是北宋和南宋」,海外漢學家也對兩宋極力推崇。
為什麼中國人自己對民族歷史的評價和海外會形成截然相反的對立,是因為海外以文明史觀來審視,而國人以王朝氣象來評判。
國人鄙夷、海外盛讚的兩宋,究竟先進在哪兒呢?
壹兩宋國家體制
01文官治國
中國古代自秦漢至五代十國,武將幹政、亂政乃至引發戰亂、分裂國家一直史不絕書,其根源就在於未能實現軍隊國家化,軍權掌握在武將軍閥、政治派系手中。
東漢時,大將軍梁冀把持朝政、廢立皇帝;漢末,曹操軍政大權獨攬,從漢室護陵人發展成掘墓人。
曹魏司馬懿發動軍事政變,孫吳有諸葛恪獨斷專權,季漢諸葛亮軍政大權集於一身,朝廷都不能節制。
東晉王敦、桓溫、劉裕,其後南朝蕭道成、蕭衍、陳霸先,作亂為禍乃至篡權奪位;南朝,侯景之亂;唐初,擁有軍權的秦王發動玄武門政變;唐玄宗時,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唐後期,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一方。
到了五代,武將自立皇帝、左右朝局,軍人幹政發展到頂峰。
結束這種亂象的,就是北宋。建國第二年,公元961年就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了軍隊國家化。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事件和「以文制武」策略,將兵權收歸中央,以文官壓制武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剝離,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央政府上千年的難題,有利於國家、社會穩定,為後世王朝繼承。
文官治國、軍隊國家化,延續至今仍是全球主流國家遵從的治國原則。與之對立的就是軍人掌權的軍政府,比如二戰時的德意日法西斯政府和非洲諸多軍政府,就是軍人直接幹政,最後把國家和民族帶入深淵。
02「重文輕武」汙名
宋朝汲取前代教訓,採取「以文制武」的策略,這是符合現代國家治理原則的。
具體來說,決策層面:國家對外是戰是和,取決於政府而不是軍官、軍隊;地位方面:武將的地位明顯低於文官。
這就是常人眼中的「重文輕武」——一項全球絕大多數現代國家堅決執行的制度。
那它有什麼不對嗎?
至於說宋朝盛行柔靡之風,中國人丟失了尚武精神,明顯是栽贓。
柔靡之風盛行北宋文壇不假,而這恰是國家繁榮、經濟發達、生活優越的表現。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唐·王翰·《涼州詞》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
——宋·朱敦儒·《西江月》
唐人的雄壯,與宋人的閒逸,哪種生活更讓人日常嚮往呢?
至於國人尚武精神遺失,責不在宋朝,《水滸傳》中民間尚武之風盛行,連宋江那種刀筆小吏都能耍兩套刀槍,出門還能隨身攜帶兵器。
真正讓國人變得怯弱的,是元朝的血腥鎮壓和高壓政策,比如四個家庭才能共用一把菜刀,懼民、防民手段千古罕見。加之後來的明清,不僅延續了這一傳統,又以「文字獄」摧毀了中國人的精神,民族精神慘遭閹割,尚武精神也終於斷送了。
03打破階級固化
在宋朝之前,中國處於一個階級長期固化、平民翻身無望的噩夢時代。
秦之前,是世卿世祿的世襲制。
兩漢,官員的選舉任用絕大多數是察舉和徵辟,所謂察舉大多數情況就是豪門大族相互推薦,徵辟的前提是有高官貴戚賞識,徵辟的公正性和機率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
魏晉南北朝盛行的九品中正制,朝廷選拔人才的權力就完全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
開啟科舉選才新篇章的隋唐,錄取規模很小(唐朝科舉一次錄取只有20人左右),閱卷品評有制度缺陷,社會晉升之路依然被世家大族壟斷。
有唐一代,世家大族在朝廷中的勢力之顯赫並不遜於魏晉南北朝。據筆者統計,在唐朝289年的歷史中,崔氏、韋氏、盧氏、鄭氏、李氏、王氏六大家族共出了102位宰相,其中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27位,京兆韋氏19位,河東裴氏18位。
宋代科舉的進步,一是擴大錄取名額,一般都有二三百人,最多有五六百人,是唐朝的十倍、二十倍之多;二是推行糊名法和謄錄法,閱卷的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個人信息和筆跡,無法徇私舞弊。
《現代的拂曉時辰·宋》一書中,作者對南宋寶佑四年《登科錄》的統計顯示,樣本601名進士中,平民出身417名,官宦子弟出身的只有184名,這種結構充分說明宋代科舉打通了社會晉升通道。
讀書人社會階層晉升通道的暢通,在詩歌方面也有明顯反映。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
——唐·李白·《古風·十五》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神童詩》
唐代文人懷才不遇的憤慨、無奈,李白、孟浩然、陳子昂、李商隱的詩歌多有印證,李白那樣的天才想要仕途進步尚且還要託玉真公主的門路,何況更多的普通人。唐末的黃巢起義,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社會上升通道堵塞、不公正引發的政治災難。
在官職上,唐代文人的地位就更無法與宋朝相比。
唐代著名詩人中,官位最高、爵祿最厚的是高適,官爵分別是節度使、渤海縣侯。論管轄範圍,略小於明清的巡撫,而實際職權大於巡撫,充其量也就是從二品。宋代文人中,位居宰相、樞密使、尚書等高官的,就數不勝數了。實現階層飛躍的典型如呂蒙正、範仲淹,身份卑微、家境貧寒,卻通過科舉逆襲成為宰執大臣。
04司法空前公正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相對最公正的時代,是兩宋時代。
宋代司法制度的特色,一是獨立審判,二是珍惜人命。
《水滸傳》中,林衝被陷害持刀闖入白虎節堂刺殺太尉,但到了開封府審判,太尉面對審判結果也不能干預,後來林衝身為階下囚,堂堂太尉居然不能動用權力指使滄州地方司法系統迫害林衝,而是從太尉府派人,儼然有司法獨立的氣象。
再說武松在陽穀縣犯下殺人罪,但州官酌情量刑,只是脊杖四十、刺配兩千裡。
宋朝對個人生命權的尊重和珍惜,在歷來腥風血雨的官場也有體現,北宋朋黨之爭激烈,但極少有直接死於冤獄中的,最慘不過發配海南島、罷官、剝奪名譽。
而自兩漢、魏晉、隋唐、明清,死於司法制度黑暗和缺陷的王公大臣、平民百姓不可勝計,僅明初四大案牽連被殺的皇親國戚、朝廷大臣及其家屬就達十幾萬人。
貳兩宋經濟科技
01經濟巔峰
兩宋經濟發達,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巔峰。
各種手工業製造如制茶、瓷器、絲綢、白酒,服務業如金融、出版、對外貿易,都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高度。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街景
商業極度繁榮,商品消費崛起,城鎮商業活躍(1077年,530個市鎮的商業稅佔國家財政收入的29%),城市化率空前提高(北宋城市化率達到20.1%,而1800年的歐洲才13%)
從歷代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對比上看,宋朝也是一枝獨秀。
唐天寶年間,帝國最鼎盛時期,中央財政收入約1053萬貫;
1077年,北宋財政收入約7229萬貫—1.08億貫;
1578年,經張居正改革後,明朝財政收入1854萬兩(貫);
1893年,引進現代工業三十多年後,清朝財政收入8900萬兩(貫)。
而北宋的國土面積是歷代漢民族政權中最小的。
02科技發達
臺灣科技史學家指出,兩宋的一流科學家佔了自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38%。
具體表現上,官僚隊伍中出現了沈括那樣的科學家;宋代理學「格物致知」的追求在科學領域非常貼近現代理科對自然本質無限探索的精神;朝廷對科技發明相當包容,還有物質獎勵。
科技的發達也應用於軍事,突火槍、火炮(近似手榴彈)、引火球(近似燃燒瓶)、猛火油櫃(近似火焰噴射器)、床子弩(古代最強的機械弩,射程1500米)、車船(自行車原理作用的腳踏輪槳)、鐵甲船都在宋朝出現,這是宋軍得以抵抗北方強悍的少數民族生存三百年的關鍵因素之一。
叄 國家政權穩固
01皇位繼承有序
古代中國皇位傳承問題,處理最好的是宋代。
西漢有呂后當國、竇太后垂簾、霍光廢帝,東漢明帝以後就一團糟;
西晉八王之亂,北國淪陷;
唐朝,玄武門政變、武周篡政;
明朝,靖難之役、奪門之變。
只有宋朝,除了「燭影斧聲」傳聞,皇位傳承從沒有發生皇族血腥內鬥事件。
這從王朝在位皇帝的數量也能看出端倪:
02政府運行平穩
宋朝是歷史上少有皇族、宦官、後宮、外戚、軍閥、大臣幹政的朝代。
兩漢的外戚、後宮幹政尤為嚴重,從建國初的呂氏到亡國時的王氏,外戚幹政幾乎伴隨著西漢;皇族內部也不安寧,七國之亂、梁王爭儲;即便是漢武帝,也當了六年擺設,其後田蚡幹政;
東漢則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相互殘殺,明帝以後,皇帝就成了這兩派中間的玩物。
唐朝是國家權力系統運行最不穩定的朝代,皇族、宦官、後宮、外戚、軍閥、大臣幹政,史上罕見的六毒俱全的朝代。
唐朝在代宗之前,六位皇帝的繼位都伴隨著屠殺、陰謀、宮鬥;後期宦官專權,被殺的皇帝就有3個;外戚武承嗣、武三思、楊國忠專權,尤其楊國忠激發了葬送唐朝國運的安史之亂;後期藩鎮割據,造成的戰亂、動蕩持續到北宋建國。
明朝也是皇族、宦官、大臣幹政嚴重的王朝,皇族陰謀奪位在王朝前期頻頻出現;明朝宦官「人才輩出」,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個個都是業界高人;明朝黨爭也十分激烈,洪武朝淮西黨和浙東黨、胡惟庸黨,嘉靖朝嚴嵩黨與士林,明末閹黨和東林黨,朋黨之爭嚴重消耗了明朝國力。
而這些問題,宋朝除了南宋賈似道禍國之外,其他極少出現。即便是北宋有激烈的黨爭,但主要是路線、政策之爭,不像明朝黨爭一樣,純粹是權力鬥爭、意氣之爭,迫害人才致死,造成重大政策失誤。
03 文明王朝
宋朝是古代中國唯一沒有發生全國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朝代。
西漢末年有綠林赤眉起義;
東漢末年有黃巾起義;
隋朝有隋末農民大起義;
唐朝有王仙芝、黃巢起義;
明朝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
宋朝也有農民起義,不過規模很小,王小波、李順在四川起義,不到兩年被平定;宋江起義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招降;浙江方臘起義半年被撲滅;洞庭湖鐘相楊么起義延續六年,被嶽飛平定。
什麼是政治?
政治就是人心向背。生活在漢、隋、唐、明的老百姓,選擇了武裝起義拋棄自己的政府,而宋朝百姓沒有,孰優孰劣,當事人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宋朝能夠贏得百姓擁護,除了制度上的成熟和社會穩定,離不開社會福利制度和救濟制度。
宋朝是最早建立官方貧民救濟制度的朝代(之前主要是靠寺院),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施行「惠養乞丐法」,自十月入冬後凡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每人每天「給米豆各一升,小兒減半」,社會貧困線的標準是:田產20畝以下、資產50貫以下。
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又頒布「居養法」,既由國家贍養沒有住所的貧民、孤寡老人。
宋朝對救災很上心,比如蘇東坡在潁州、揚州、杭州等地為官時,因救災、民生問題就曾多次懇求免除稅負、增加財政救濟。
宋朝另一個救濟措施就是「招兵代賑」,任何地方一旦發生災荒,除了救濟,就是去當地招兵,跟羅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賑」如出一轍,實際上也有小規模的以修農田水利、防洪設施為名的「以工代賑」。
這實際上就是採取增加社會就業的措施,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而這一切都建立在雄厚的財政基礎之上。
其他民生福利,諸如設立「慈幼局」由政府收養棄嬰,貧民生育救濟,政府義診、施藥、開辦福利醫院,教育廉價(宋朝底層人日工資100文,學費每日一兩文),太學免費並發放補助等等,都體現了王朝的文明和先進。
據《劍橋中國經濟史》著名漢學家郝若貝研究統計,1093年,北宋朝廷支出中,救災、國家補貼、軍餉、災荒救濟佔到總支出的36.8%,還有42.1%的不明支出項也包含了一些民生福利項目。
正因如此,我們看到《水滸傳》中即使是那個懦弱、無用的武大郎,也能在縣城過得有滋有味。
這樣的社會,誰還會去造反呢?
肆 對外方略問題
01宋朝外患
中國古代王朝,到了北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與漢唐、明是全然不同的。
匈奴的強盛時期,是冒頓單于在位時期,即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74年,也就是說從漢文帝六年起,匈奴已經過了最強盛時期。
唐朝的大敵突厥,在隋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就已經分裂成了東西突厥,到唐太宗時期,東突厥內部不和,實力大不如前。
明朝的邊疆威脅,是沒落的北元,即便如此,明朝為了解決邊患問題,不得已遷都,明英宗時更爆發了土木堡之變,明蒙戰爭斷斷續續打了204年,也沒能消滅對手。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匈奴、突厥、北元(1368年之後的蒙古),都是沒有完成封建化的遊牧部落民族,無論是制度還是文明都很落後,處於軍事部落聯盟階段,所以匈奴首領稱單于,突厥首領稱可汗,蒙古首領稱大汗,而宋的對手遼、金、党項都是完整意義上的國家,而非部落,它們的首領叫皇帝。
從政權組織結構來看,匈奴、突厥、北元,單于(可汗、大汗)跟下轄的部落首領之間,不是強有力的統屬關係,更近似於合作夥伴,只是單于們的威望、人氣更高或者血統更純正,它們要發動戰爭需要跟這些小部落的首領協商,而不是直接籤發命令,故而它們的戰爭動員、組織能力並不像中原王朝和遼金西夏一樣。
從物質文明的角度看,匈奴、突厥、北元,都是不會修築城郭的,都是住在帳篷裡,沒有首都,所謂王庭,就是幾千頂帳篷而已,這也決定了它們的抗自然災害能力和守備能力極差。
它們的落後,有很多事實論證。
漢武帝朝衛青、霍去病之所以能打贏,在於匈奴不會修建城池,所以漢軍千裡遠徵不用帶攻城器械,也從不打持久戰,漢匈戰爭決定漢軍能否勝利的關鍵在於能否找到匈奴軍隊(明初馮勝、藍玉北徵蒙元也是如此),況且匈奴人連鑄鐵技術都不會,箭頭是魚骨做的,殺傷力極其有限,軍隊沒有鎧甲,防禦能力也很弱。
唐朝攻打東突厥,由於沒有強大的王權,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既內部不穩,能夠發動的兵力有限,同時又遇到大風暴,雪積數尺,淹沒帳篷,人缺食物、馬缺草料,部落遭到毀滅性打擊,才被李靖三千人輕易擊敗。
而兩宋的對手,契丹、女真、党項,都是高度封建化的王朝,它們建立了跟中原一樣的帝國制度,創立中央集權政府,修築城池,已經不再是部落,而是完整意義的國家,並且學會了冶鐵,軍事力量大為強化,同時經濟水平也在大幅追趕中原王朝,整體實力相比匈奴、突厥有了指數級提升。
因此,可以說北宋之前的北方少數民族,跟兩宋時期的少數民族,完全是兩個概念,有天壤之別。
所以,即便有漢武帝反擊匈奴,唐朝對北方、西方的遠徵,明朝的北伐,但打擊的都是落後且走向衰落的遊牧民族部落,而宋朝的對手遼、西夏、金、蒙古,都是處於國力上升期、完成封建化的先進少數民族國家,打贏的未必就真強大,打輸的未必真弱小。
02和平外交
宋朝最為人詬病的是向遼、西夏、金納歲幣,屈辱求和,懦弱無能。
但漢唐的對外政策就沒有屈辱嗎?
不是的。
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前後六次和親。
從唐初的高祖、太宗開始,唐朝和親高達16次,高祖時和親西突厥,太宗時和親吐蕃、突厥薛延陀部、吐谷渾。
北宋向遼、西夏納歲貢的負擔,以1093年為例,47.72萬兩白銀,只佔政府總支出的0.7%,而這些錢在邊境的互市貿易中,北宋可以憑藉貿易中的優勢(出口高技術含量、精美的手工業製成品)數倍的賺回來。
中國人覺得揚眉吐氣的漢武帝伐匈奴,舉全國之力,自西漢開國七十餘年積蓄的國力,一二十年就被掏空,西漢從此走向衰落。
唐朝長期對外戰爭,軍人勢力做大,在國力最強盛的時期爆發安史之亂,平叛過程中邊患問題日益嚴重,藩鎮割據,一蹶不振,最嚴重的是整個西域丟失(北宋疆域受限,實是替唐朝背鍋),首都長安受到吐蕃、回鶻威脅。
還有部分國人稱頌的明朝,對外不和親、不納貢,似乎骨氣剛剛,實則不然。
自明朝建國與蒙古前後持續204年的戰爭,對付的是一個落後、衰弱、破碎的蒙古,然而邊患從未消除,最後還是以議和、開榷場收尾,明朝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幾十萬的生命和難以統計的軍費損失,邊疆長期處於戰亂、緊張狀態,國家發展大受牽制。
到了後金崛起,這個完成封建化的漁獵民族,僅僅只佔據了東北一隅之地,大明也奈何不了它,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把大明攪得不得安寧,而兩宋王朝在跟後金同等實力的遼、金、西夏的對抗中,存活了320年。
從戰和是否利於國家的角度看,兩宋更現實、高明,而漢、唐、明有骨氣卻不理智,可以說兩宋輸了面子、贏了裡子,漢、唐、明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所以,我們發現真正的兩宋,是制度成熟、經濟科技發達、百姓支持、軍事強大、統治開明的王朝。
比起漢、唐、明,它的偉大不是顯而易見嗎?
參考書籍
1,《史記》
2,《舊唐書》
3,《劍橋中國經濟史》
4,《現代的拂曉時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