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老八路,作戰讓日軍膽寒,也是締約《中國日友好條約》的關鍵

2020-12-24 三叔歷史觀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籤訂,是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的一個裡程碑式文件,這個文件的籤訂在當時飽受壓力,抗戰十四年,數千萬人死傷,整個中國都被打亂了,百姓心中能沒有恨嗎?

但是為了國家發展,我們必須向前看,沒有發展起來的中國在美帝和蘇聯眼裡,只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軟柿子」,如果中國經濟發展不起來,該如何跟上時代步伐?該如何抗衡後冷戰時代美國的圍堵?如果此時不能殺出一條血路,當國際局面穩定後,中國再想追趕,難度將倍增。

這一點當時的中央領導看得十分清楚,值得一提的是,對籤訂條約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人,曾經還是讓日軍膽寒的八路軍,他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外交官——符浩。

符浩是一名老八路,原名符忠孝,10歲求學,顯現出不凡的天賦,他學習刻苦,聰穎勤奮,因生活貧苦,後不得不輟學打工,但他從未放棄求學之心,「七七」事變後,他深感「文章未必醫貧病,寶劍應能解國憂。」於是苦心學習,最終考上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

剛進抗大,教育長羅瑞卿來看望新生,點名到「符忠孝」時,其濃重的湖南口音讓人聽起來像是「符號」,同學馬上糾正,而羅瑞卿卻幽默地說:「小題大做,一個標點,一個符號,有什麼不可以。」於是,「一個標點,一個符號」的典故就在抗大傳開,符忠孝索性取其諧音改名叫「符浩」。

從抗大畢業後,符浩被被分配到八路軍一一五師一團任政治處於事。1944年,符浩被調往山東魯北渤海軍區,任敵工科科長。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符浩身經百戰、多次死裡逃生,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

他曾孤身一人深入敵穴,憑著他的膽略和才智不費一槍一彈,硬是把王道的兩千多偽軍拉了過來。王道部起義,是山東戰區自抗戰以來偽軍規模最大的一次。

符浩在渤海軍區被老百姓稱為「智多星」,因為他喜歡用計謀取勝,精通《孫子兵法》,擅長用三十六計對敵,尤其善於教化俘虜,讓他們調轉槍口對敵,為此,日軍對「符號」恨得要命也怕得要死,甚至對他的名字也聞之生畏。

當時那一帶還有一個廣為人知、以之名譏諷日軍的故事:有一個日軍「三角部隊」的小隊長長谷川特別壞,就是對同他合作的偽軍劉姓隊長也待之如奴,動不動就訓斥打罵,劉隊長懷恨在心便向伺機報復。

一日,日偽軍集合列隊,長谷川當眾對劉姓隊長又是一頓無故辱罵。劉姓隊長靈機一動,突然指向日軍一士兵,大聲叫嚷:「符號,符號」,這話猶如一道軍令,說時遲那時快,全體日軍立即齊刷刷就地臥倒,槍彈上膛,如臨大敵。

一會兒,日軍緩過神來,發現什麼事沒有,長谷川怒火衝天大聲責罵劉姓隊長。劉姓隊長卻指著那個日軍士兵說:「我是說他胳膊上沒有佩戴三角符號。」搞得日軍隊長也無可奈何。

對敵作戰多年,讓符浩積累了豐富工作經驗,尤其是對於談判技巧,更是展露出不俗的天賦,日本投降後,符浩先後擔任渤海軍區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後,1949年,符浩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三軍九十八師政治部主任。作為一名英勇善戰的軍人,符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次年,戰功赫赫的符浩被調任新中國剛成立的外交部,成為了中國第一代外交官。

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同時也給日本人民帶去了揮之不去的痛苦,兩國人民都不想再有戰爭,都想要和平發展,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原是周恩來的設想,周恩來生前曾多次會見訪華的日本客人,並多次談及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深遠意義。

而當中日和約談判正在進行時,周恩來卻與世長辭了,之後,締約的談判便中斷了。1977年,符浩被派往日本,任中國駐日本大使,當時執政的福田內閣也想重開談判,但遭到日本國內多方阻攔,執政首相福田態度尚不明確。

因此,符浩大使就需要試探出福田首相的態度,為條約的發展情況作出精準判斷,從這裡看出,符浩出使日本責任重大。

符浩到日本任後,受到日本朝野的熱烈歡迎,當天的招待會上,本意只來500人就可以了,但最後到會各界人士競高達一千餘人,其中財界人士約佔一半。日本經團聯、商工會議所、六大財團、十大商社的負責人均出席了招待會。

歡迎招待會如此盛大,也反映出了日本各界人士希望中日友好的願望之強,中日友好締約已是大勢所趨,只是現在不知道日本內閣總理福田赳夫的態度。

到任不久,符浩就去拜訪福田赳夫,兩人像是朋友一樣談笑風生。會見中,符浩感到福田言談大方,比較隨意。普學過八年漢文的福田同中國新任大使首次相會,為表示親切,用漢語請符浩就座和喝茶,福田先白我介紹學習過哪些中國經典名著,話題圍繞中國文化,從四書五經到《戰國策》。

當談到從政資歷時,福田說:「我早年曾在汪兆銘(汪精衛)南京政府擔任過財政顧問。請問大使閣下當時擔任何職?」符浩微微一笑說:「那時我是八路軍正和日本侵略者作戰。」福田頓感幾分尷尬,喝了一口茶,然後又問符浩:「那麼您在戰後呢?」「從事外交工作。」符浩坦然回答。

為了擺脫同己一時的被動,福田把話題一轉,談到自己名字中的「赳」字,據說是從中國經典中取來的,以此來表示中日同文、源遠流長的友好關係,符浩隨即答道:「是的,是出自《詩經》中『赳赳武夫,公侯幹城,閣下乃國家棟梁也。」福田聽後,哈哈大笑。

隨之,會見的氣氛又活躍起來。當談到兩國關係時,對日中關係的發展,福田表示滿意。他強調,日中之間應該建立一種體制,使兩國關係長久持續發展下去。

當福田提出「建立一種體制」時,符浩敏銳的感覺到這是表明締結合約的意向,而且,日本經過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此時急需向海外擴張,而中國與之是近鄰,擁有著巨大的市場,與中國進行大規模通商貿易對兩國是互惠互利的局面。

日本當局十分清楚這一點,儘管國內有諸多阻礙,但就像毛澤說的,「有時候左派幹不了的事,右派就可以幹,有些事,右派幹起來就沒有阻力」,而福田內閣就是右派。

因此,1978年8月12日,雙方在北京正式籤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看到此,符浩激動地說:

「我參加了整個抗日戰爭,是中日之間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見證人。『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是中日百年來第一次,也是新中國強大的表現。」

相關焦點

  • 為何八路團長和日軍小隊長的兩封書信,如此感動網友?
    八路軍膠東部隊日人解放聯盟膠東支部第二封,是回信——八路軍司令官及解放聯盟諸君:謝謝你們日前盛意。來函以及三名部下,小官已收到無誤,不勝感激之至。小官對閣下及諸君之情誼,衷心感謝。小官將向死者的家屬,報告他們的親人在戰場上以身殉國的情況。一名重傷員也得到及時的治療,脫離生命危險了。他的家中也一定會感謝閣下的。貴軍之人道主義精神,乃是錚錚軍人之作風,使小官欽佩不已。
  • 從侵華日軍變成抗日八路,這個日本人餘生再未踏上日本國土一步
    年輕時的日本士兵小林清負傷被俘,迷途知返1940年在膠東文登縣一次對日作戰結束後,我八路軍士兵在檢查戰場時發現了一名被石子砸傷昏迷的士兵,於是將他抬上擔架但在跟隨八路軍行軍轉移的途中,小林清目睹了許多村莊被日軍燒毀,無數村民遭日軍殺害,原本善良的他內心感到十分不安。他似乎漸漸明白,自己的祖國對中國發動的是毫無人道主義的侵略戰爭。令小林清感動的是,八路軍不但沒有把他當作敵人,而且還給他充分的自由和平等,尊重他的人格,把他當作朋友、階級兄弟和同志對待。
  • 拾荒農民發現一泡馬糞不對勁,立馬報告八路,全殲日軍騎兵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經常化裝成八路軍進行襲擾,最出名的是「特別挺進隊」,由十幾名或者幾十名日軍,化裝成逃難的老百姓,或者乞丐,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進行偵察或者突然襲擊,目標是八路軍總部和各師師部。抗戰時期,八路軍犧牲將領中,就是拜這種「特別挺進隊」所賜。
  • 十八、關鍵時刻打不響的歪把子,和王家鋪突圍中立功的日本八路
    他們終於開始懂得:戰爭是日本少數人得到好處、多數人遭殃的戰爭;中國是自衛的,日本是侵略的。因此有人開始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反對這場野蠻的侵略戰爭。1939年1月2日,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在由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召開的慶祝元旦集會上,3名日軍俘虜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岡田義雄走上舞臺,當場宣布要參加八路軍。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走上臺,和他們緊緊握手。
  • 日軍活捉5歲小戰士,問他想怎麼死?小戰士說5個字,讓侵略者膽寒
    今天要說的是小金子,一個五歲的小孩,因為殘酷的戰爭沒來得及體驗人生,與父母不幸被捕,犧牲前說的五個字,卻讓侵略者膽寒。 ,但是到了第二天日軍突然改變了策略,對待王鳳閣一家人開始友好起來。
  • 10張罕見的歷史照片:令日軍膽寒的飛虎隊飛機,原來塗鴉這麼可愛
    10張罕見的歷史照片:令日軍膽寒的飛虎隊飛機,原來塗鴉這麼可愛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因為之前日軍偷襲了珍珠港,所以當時美軍的整體實力並不如日軍,為了能夠戰勝強大的日軍,美軍艦隊日以繼夜的航行,最終成功的在中途島附近埋伏了日軍艦隊,圖中是美軍高射機槍攻擊日軍飛機的畫面
  • 抗戰時中國首個機械化師,殲滅日軍一個旅團,赴緬作戰顯國威
    而在1938年中國和蘇聯籤訂和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承諾將出口武器給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當然,這些武器裝備都是中國用錢或者各種物資和蘇聯交換的,並且給出了3%的超低利息,這可比歐美國家6%左右的貸款利息要少一半。而這些武器當中就有蘇聯對華援助的T-26型和BT-5坦克,這是屬於蘇聯早期援華物資的一部分。
  • 此戰役打出中國軍人威風,用血肉之軀讓日軍師團長膽寒,致敬烈士
    此戰役打出中國軍人威風,用血肉之軀讓日軍師團長膽寒,致敬烈士 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抗戰全面爆發,面對日軍瘋狂進攻,中國軍隊也組織了很多大型會戰,基本上是敗多勝少,比如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
  • 生是日本人 死為中國魂
    小林陽吉供圖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我父親——「日本八路」小林清去世21周年。謹以此文表達我這些年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也希望日中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戰。  負傷被俘 接受改造  1939年,父親小林清作為日本侵華派遣軍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的一名士兵來到中國,1940年,在膠東文登縣和八路軍作戰負傷被俘。  被俘後,八路軍沒有把他當作敵人,還給他充分的自由和平等,尊重他的人格,把他當作朋友、階級同志對待。
  • 40萬國軍全面崩潰,日軍「一號作戰」瘋狂到何種程度?
    1943年,是第二次大戰關鍵的一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不斷失利,為了扭轉局面,日本竟悍然發動了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日軍調集了大量技術兵器到達一號作戰地域,以圖通過裝備上的優勢壓垮經過六年抗戰、正內外交困的中國軍隊。
  • 解放戰爭前,我軍部隊為什麼叫做「八路」?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八路」這兩個字,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也清楚這兩個字指的就是我軍部隊在抗日時期的稱呼。不過不了解其中原委的朋友,再怎麼推敲「八路」這兩個字,也未必能看出其完整來歷,顯得有些突兀。那麼八路這個稱呼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 啞巴農婦用乳汁救起一小八路,建國後小八路當了大官,他如何報恩
    一般而言,在戰爭年代會出現很多英雄人物,經過這些英雄人物的不懈努力,中國社會的發展困境也相應得到改善。當我們了解了那些戰爭年代的英雄之後,我們會發現,儘管說他們中的一些人看上去並不光彩,但實際上,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中國的最終勝利也很難保證。
  • 「八路」軍服都是灰藍色?錯!老八路通過顏色就能辨別部隊!
    「土八路」的叫法,從顏色來說也是「名副其實」。而八路軍獎勵配合作戰有功勞的地方部隊的獎勵也只是2頂軍帽。 因為一線的作戰部隊,也很窮。很多連隊只有一兩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崗才能穿,有些部隊的哨兵不得不披棉被上崗位,潛伏哨兵把自己埋在草堆裡取暖。 我黨將領覺得,與其讓部隊凍得都擠在炕上發抖,不如開展大練兵,這樣既禦寒又提高了戰鬥素質。軍服寄養可以從鬼子和偽軍身上搶。
  • 諾門罕蘇日兩軍激戰,自詡精銳的日軍,如何敗給蘇聯鋼鐵洪流
    蘇聯固然是極力克制,因為他們在歐洲還有一堆事情要解決,可日本老想著要和蘇聯比劃比劃,因此雙方的矛盾就有點升級的態勢。 二、戰役爆發 當然了,這群昭和參謀敢這麼幹,也是日本國內其實一直對他們日後的作戰部署有著極大的爭議。日本國內是分為兩派,一派是北上派,主張以東北作為跳板入侵蘇聯領土,奪取西伯利亞的凍土之後,率軍一路向西而去,大軍穿過茫茫雪原,翻過烏拉爾山,接著和他們的德國盟友一起夾擊蘇聯,這樣他們就可以和德國合作奪取整個歐亞大陸。
  • 德械師,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為何會在與日軍作戰當中全軍覆滅?
    德械師,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為何會在與日軍作戰當中全軍覆滅?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再強大的對手也是會有弱點的;再精銳的軍隊也有遇到對手的時候。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抗戰早期,國民黨軍隊德械師,一個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最後卻在與日軍作戰當中,全軍覆滅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新亮劍》雷人情節:八路繳獲日軍150重炮?抗戰時可能都沒見過
    本篇只是挑出一個細節展開說說,那就是其中讓軍事愛好者非常難以忍受的劇情:日軍竟然把非常稀少的、八路甚至見都沒見過的150毫米榴彈炮送給了八路! 八路竟然繳獲了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
  • 司馬村「小八路」的抗戰足跡:少年從軍記
    如今的和平年代,「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無憂無慮、開心快樂的日子,但對年逾八旬的郭學哲老人來說,他的童年或多或少是在抗日敵後戰場勇敢地抗擊日本侵略者。
  • 老6團主力營「破關殺鬼」,全殲日軍守備隊
    然而,面對日軍的暴行,此處的中國軍隊主力已經撤走,所留下的要麼是零散起來的遊擊隊,要麼是成分複雜的所謂「忠義救國軍」。日軍戰線逐步前推後,蘇州的偽組織也建立了起來,一大批漢奸偽軍成為了侵略者的走狗,在日偽軍的淫威下,當地抗戰形勢極其嚴峻。
  • 他身為日軍翻譯,傳出關鍵情報,保住了29萬中國軍,做了一件好事
    血戰臺兒莊是中國在對日作戰中樹立起的一座豐碑,是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偉大戰役,一寸山河一寸血,他讓當時的國人看到了日本軍隊並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一舉打破了日軍亡華的野心,日軍主力部隊損失慘重。日軍的翻譯官並不總是影視劇中的醜惡形象,在臺兒莊戰役前,送出絕密情況,用短短的電文挽救數十萬中國軍隊的,正是日軍的一名翻譯。夏文運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異。青年時期,他為尋求振興中華的理想,遠渡重洋赴日留學。
  • 兩千關東軍掃蕩三百八路,反被八路包圍,為何最後又放日軍逃走?
    要知道,在敵後抗日戰場上,一次性殲滅日軍一個大隊的戰例已經很少了,殲滅一個聯隊的戰鬥更是一個也沒有。不過在日軍的記錄裡,曾經有一個聯隊的關東軍被八路軍包圍,差點被全殲。幸虧華北日軍派出部隊來救援,才使這個聯隊突出重圍。那麼,華北日軍到底派出了多少人來救關東軍?24個。沒錯,24個華北日軍救出了2000多個關東軍,這場戰鬥絕對可以創紀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