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文化旅遊
關注懷安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官方微信,帶你領略懷安別樣的美!
李信屯位於柴溝堡鎮西南部、 洋河南岸,是個戶不足三百,人不逾千的小地方,然而這裡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歷史上是一座屯軍之城堡。
李信屯在明代為宣化府下西路六重鎮之一,曾築堅城屯重兵布防,設守備官操守,城內為三街六巷布局,廟宇四合院等古建築數量多,規模大。文化積澱深厚,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元蒙殘餘勢力退至漠北,長城以北仍由蒙滿少數民族控制。
為防止夷族入侵內地,洪武年間即開始在古長城基礎上修建明長城,並在長城沿線開始屯兵戍邊,由此形成了烽火臺星羅棋布、駐軍屯堡遙相呼應的局勢,李信屯舊堡就此產生。
按李信屯村當地的說法是:「先有舊堡,後建新屯」。
但這裡既然已有舊堡,為何又建新城呢?
李信屯的歷史重點在明代
明朝是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權後於1368年建立的。這時,元惠帝雖退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但蒙古貴族在退回北方草原後繼續保持著政權,史稱北元。
北元政權並不甘心滅亡,不斷組織力量進行反攻,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明初在二十多年間,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徵討,雖取得了很大勝利,但北元始終是明王朝的巨大威脅。
《明史 · 兵志》云:「終明之世,邊防甚重」,主要指對北方蒙古的防禦而言的。
所以明朝一開始,朱元璋就接受了朱升「高築牆」的建議,於洪武元年(1368年)派大將軍徐達修築居庸關等處的長城,之後至1600年前後,歷經二百多年才完成了萬裡長城的修築工程,而一些個別城堡關城一直到明末還在修築。
九邊九鎮
為加強長城沿線的防務和指揮,明代把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務區段,稱之謂「九邊」,每邊設總鎮守(總兵官),謂之九邊重鎮。
九邊九鎮(後又在京師增設二鎮)的長城共約七千百多公裡,全線防守官兵近百萬,約佔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二。
宣府管轄的長城是東起居庸關西至西陽河(今西洋河)。從天鎮的平遠堡往西由大同管轄。
九邊下設衛所。懷安地處宣(府)大(同)通道,歷為兵家重地。
距懷安衛西的天鎮衛又被稱為三晉北門之鎖鑰,而李信屯東距懷安城40裡,西距天鎮40裡,所以,城門冠名「鎮安門」,即懷安與天鎮之門戶也。
李信屯新城
據傳李信屯舊堡原為民屯之堡,歷史在千年以上,原名「巨德堡」。明初,因戰事需要,又進行修繕和擴建,但因軍民擁擠一堡不利駐守,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都指揮韓邦奇任總指揮,懷安衛指揮劉輔主掌在舊屯西北一裡新建城堡。
新城不大,周長二裡十步,但規格在同類城堡中是最高的。
城高三丈六尺,頂寬一丈底寬二丈五尺,外牆底部砌有九層石條,高約六尺,石條以上砌城磚三丈,城朝東開門,門外築甕城,磚石均為石灰漿砌,城門磚券還加生鐵契子加固,城牆四角與中段城墩建角樓七個,工程歷時四年完工。
完工後,新城由守備李應元鎮守,兵員由舊屯的743人增至900餘人,真正成為懷安、天鎮之門戶。
-----
-----
想了解更多懷安旅遊資訊
可點擊進入公眾號的「一碼遊」
吃喝住行,一鍵搞定
本文由懷安文化旅遊編輯整理
文字整理自《解讀懷安歷史文集》一書,作者張效廉,圖片源於網絡
轉載請標明出處
魅力人文,秀美古鎮
懷安縣地域遼闊,地勢南高北低,屬淺山丘陵區,境內海拔670——1900米,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錯,溝壑縱橫,極具層次感,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
懷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豐富。自古以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主要靠農耕生活,且農耕和放牧兩種文化交融。由於沒有受到工業汙染,大都保持著原生態的滋味和狀態。懷安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長城,古城堡,烽火臺,原汁原味,猶如歷史遺留的珍珠悄然生輝;而近幾年來逐漸引起國內外專家廣泛關注的懷安碹窯,更是透出中華文明繁衍生息的厚重。
自駕遊路線指南
1、自助出遊
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出發:
G6京藏高速—宣化東注意右轉張家口方向—G6京藏高速—懷安出口駛出高速—懷安縣
2.石家莊/保定出發:
G5京昆高速—淶水北互通—張涿高速—涿鹿北轉京新高速宣化方向—在膠泥灣轉入張石高速張北方向—G6京藏高速—懷安出口駛出高速—懷安縣城柴溝堡
3、導航出遊
懷安文化旅遊公眾號-一碼遊-遊在懷安-遊哪兒-導航
祝您順利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