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知青口述鬥毆往事:以城分陣營,拳腳論高低

2021-01-10 澎湃新聞
朱維毅,作家,德國工學博士,1952年10月出生。北京「老三屆」初中生,「文革」期間曾兩次赴山西榆次插隊。他曾歷時兩年遍訪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知青,將口述材料整理成《生命中的兵團》一書,2015年9月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節選,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哪裡的知青最能打?

男知青剛到兵團時的打架現象,曾是令老北大荒人目瞪口呆的一道風景。

我接觸過的大多數兵團老職工都證實了知青打架現象的存在。在我採訪過的團長中,只有26團團長說在他的部隊裡沒有怎麼發生過知青打架事件。但26團是直屬兵團的步兵值班團,完全按照部隊標準招收和管理兵員,它的情況屬於特例。沒人統計過在兵團一共發生過多少次此類事件,但打架現象一度在兵團大面積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我在採訪中只要提出「哪個城市來的知青最能打架」這個問題,人們幾乎眾口一詞:哈爾濱知青。有人按照兵團知青的來源地,就訴諸武力的意願強度做了一個排序:黑龍江的力拔頭籌,天津的緊隨其後,上海的位居第三,北京的排名第四。浙江來的人雖少,在兵團的分布面不夠廣,但也不乏好鬥人士。

兵團知青的打架現象有一個規律,歲數越小的知青打架越多。「老高三」的人(本該在1966年高中畢業者)最少參與鬥毆,而「小六九」(1966年讀小學6年級者)打架的熱情最高,最容易感情用事。在這兩批人的中間,是最具鬥毆實力的「老初中」知青。這批人在「文革」初期的紅衛兵運動中較多地接受了「拳腳鬧革命」風氣的浸染,其閱歷、學識和成熟度在「老高中」之下,在「小六九」之上,下鄉時又正值身體剛剛長成之年,男性荷爾蒙對情緒和行為的支配力最為強勁,因而很容易成為知青鬥毆時的中堅力量。

所謂「不打不成交」,既反映了各地知青之間,也反映了知青和軍人之間的關係變化。

知青告別親人到達兵團

京哈知青的「生死決鬥」

我的朋友老賀有一個很陽光的名字——賀朝陽。他的父母是1930年代入黨的中共知識型幹部,他從小生活在一群幹部子弟中,一身傲骨,在兵團對一般軍人領導全無仰視之心,做事我行我素,不算搗蛋,但也絕不是省油燈。他讀書多,急智好,遇上什麼事,眼睛骨碌一轉就來了壞主意,加上天性幽默,滿口笑料,到兵團連隊後很快就成了北京知青打架的「黑軍師」級人物。但「軍師」有時也要上陣作戰,由此就出了一段被他稱為「三刀戰法」的故事:

「別看我這人表面嘻嘻哈哈的,骨子裡倍兒硬,對誰都不服,我在兵團就沒遇著過讓我服的人。高幹我見得多了,團長、師長那點兒資歷可別拿出來嚇唬我。我看的書不少,指導員要做我的思想工作,咱們各背一段《反杜林論》比比再說?但我對哥們兒不牛,大家都是下鄉的,做事得互相幫襯,誰欺負北京的我不答應。我們連的知青打架分兩種人:強者靠強力,智者靠智力。我是『智力型』的。

「我在1968年7月13日下鄉,分到兵團2師8團2營15連。剛到北大荒時,連隊裡的知青按城市分派系,有派系就會有摩擦,有摩擦就要分高低,一幫孩子怎麼分高低呀?得靠腦子!靠蠻力打架是土鱉,愧對『知識青年』這個稱號。

「我們連的北京知青有30多人,哈爾濱的知青也是30多人,這兩撥人矛盾最深。我們嫌哈爾濱的野,哈爾濱的嫌北京的牛,雙方經常會吵架動手。我在北京知青裡面是個出主意的頭頭,當時講話就是鬧事的『壞頭頭』。

「有一天這兩撥人在食堂裡又吵了起來,很快爭吵就轉成了對罵,眼瞅著就要動手。我一看苗頭不對,決定站出來解決問題。咱是書香門第,和他們死拼豈不失了風度?對愛使蠻力下狠手的主兒,只能智取,不能力擒。我決定採用心理戰術打敗對方。

「哈爾濱知青裡面有個叫『小米子』的最狠,是他們那撥人的頭兒。我見他要動手打人,就從食堂的一張長桌子前站了起來。我說:『孫子,你不是狠嗎?去!上廚房拿兩把刀來,不要切菜的啊,就找砍肉骨頭的!』

「我話音剛落,小米子轉身騰騰騰地奔了後廚,回來時手上真的拎了兩把剔骨刀。他把刀哐當往長桌上一扔,問我怎麼玩。我早就想好了,寧可被打死,不能被嚇死,一次認慫,以後的日子就沒法過了。我說:『孫子,咱倆一人一把刀,也別他媽亂砍,你小子也夠不上挨千刀,咱們就隔著這桌子互砍三刀。第一刀我讓你砍。你要是砍不死我,第二刀我砍你。如果我沒砍死你,我挨你丫的第三刀。怎麼樣,一點不欺負你吧?』

兵團2師8團2營賀朝陽

「連裡各地知青平時日子過得無聊,一般都是看熱鬧不怕事大,可這會兒全都傻了,這哪叫打架啊,這不是要玩命嗎?而且明擺著是我送死。我的對手都是一根直腸子通屁眼兒的痛快漢子,誰會琢磨北京這『黑軍師』用的是心理戰術啊!我料定這幫小子就是爭強好勝想拔個創,壓根就沒有殺人的念頭和膽量。我這一招『三刀戰法』把小米子給逼到懸崖邊上了。其實他但凡有點腦子,只要否定了我提出的決鬥模式,上來掄拳直接開打就是了。但他二話不說直接鑽了我的套,就在他去後廚取刀的那一刻,他其實已經輸定了。我這一手叫欲擒故縱,把砍人這道難題推給不敢砍人的對手,逼迫他在兩難境地下不知所措,最後被我一棋將死。

「面對我劃出的道道,小米子一下呆住了。他猶豫了一會兒後,抓起一把刀往後退了幾步站住,眼睛狠狠地盯著我。我呢,還是挨著桌邊站著,上身紋絲不動,小腿肚子偷偷篩糠。你說能不怕嗎?要是這愣頭青真不管不顧地照我脖子來一刀,我不就英年早逝了嗎?從北京帶來的好幾本書還沒讀完呢。

「氣氛凝固了,食堂裡鴉雀無聲。小米子呆站了幾秒鐘,突然一聲大吼,掄著刀就照我撲了上來,我是寸步不退,眼睛一閉等著挨他的剔骨刀,就聽『通』的一聲,刀砍在了桌子上,刀把兒震得亂顫。然後這小子一轉身,撒腿就跑。這回哈爾濱的小子們算栽了,不敢接招還不就是認輸了?北京知青們一陣歡呼。

「北京的雖然贏了,但也把我嚇壞了,在等待小米子撲上來的那幾秒鐘裡,我覺得時間特別長。但我心裡有數。那會兒的知青雖然搗亂,但畢竟沒有殺人之心。你只要擺出生死決鬥的架勢,一招就能制勝。當時食堂裡不光是我們這兩撥人,不少老職工都在一邊兒看著呢。哈青栽了面,就憋著要堵我。

「不久後他們真在廁所裡把我和另一個北京知青堵著了,我倆抱頭鼠竄,分散突圍,我挨了幾下揍,另外那個哥們兒見了血。

「北京知青都急了,商量著要報復。有人提議撒出人去,到營部和團部叫北京的援軍,那形勢眼看著要發展成群體械鬥了。在兵團一旦發生這樣的事,通常是團裡派一卡車武裝連隊的人來制止。真要把事情鬧大了,我是主要責任人,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我勸大家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次就算了吧。第二天幹活時,我們發現哈青全體打蔫,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他們一夜沒睡成覺,通宵緊閉門窗,手持木棒等著北京知青發動進攻。我們睡了一夜,他們熬了一夜。

「時間長了以後,知青之間的城市派系之爭就消除了,人是要交的,天天摸爬滾打地苦在一起,相互間又沒有什麼利害衝突,想不成朋友都難。剛開始是誰拳頭硬誰厲害,到後來是誰學問多誰厲害。連指導員看出知青都有求知慾,在開展批林批孔運動時,他讓我給大家上歷史知識課,我就從春秋戰國講起,解放後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我一概不講,也不願意講。

「我讀書的底子厚,白呼起來還喜歡帶笑料,大家都愛聽,哈爾濱的哥們兒們開始佩服北京知青的見識了,我們從拳腳相向變成了勾肩搭背,成哥們兒啦!後來我回家路過哈爾濱轉車時,哈青接待我特熱情,請我吃松花江最好的『三花魚』,我記得是鯿花、鰲花、吉花,不知道對不對。那時候哈爾濱的大街上還能看見老母豬亂跑。」

「來兵團就是想打仗」

和老賀相比,北京石景山地區來的知青大多屬於另一種性格。他們多數是首鋼工人的孩子,直爽剛烈,性情如火,打架的硬手不少。在石景山地區的一個茶室裡,我認識了兩個這樣的北京知青,一個叫趙發訓,一個叫付蘊海。

在北京的兵團知青聚會活動中,趙發訓是個引人矚目的人物。他的體育底子極好,在兵團知青自編自演的大型歌舞《北大荒知青之歌》中,六十多歲的他是舞蹈隊裡拿絕活兒的角色,不但會翻跟頭,還能落地劈叉。他在一場知青撲火的戲裡的那段獨舞震驚全場,每次都能引起一片掌聲。但很多觀眾在驚嘆之餘並不知道,老趙是個癌症患者,胃部已全部摘除,他能在體內戴著「吻合器」情況下表演摔叉的動作,讓我感嘆他生命活力和兵團情結的力量。

兵團4師35團趙發訓

4師35團工業1連的付蘊海曾經和趙發訓在一個值班連隊待過,他把那段時間視為當兵的歲月,因為他們有槍有彈,純軍事化管理,執行的是國防任務,差的就是一副領章帽徽。老付生性好戰,去兵團之前的最高理想是參軍打仗。

他說:「我是石景山區五裡屯中學的67屆老初二學生,從小的夢想就是當兵。1968年春節徵兵時,我體檢都過了,武裝部讓我在家等通知,我美滋滋地等了一陣,乾等沒消息。我跑學校一問,原來別人軍裝都已經發了,沒我的事兒!那叫一個喪氣啊。我去學校的軍訓團去問,人家答覆我說,你政審不合格,你叔叔是右派。


兵團4師35團值勤1連付蘊海

「我就有兩個叔叔,一個在抗美援朝時沒了,一個是鐵道兵,哪裡來的右派呀?心裡特窩火,我這樣的人不當兵誰當兵!於是我決定給林彪寫信,地址寫哪兒我不知道,但林彪大概在哪兒上班全國人民都有數,我就在信封上寫「中南海林副主席收」,每天寄一封信出去,都是同樣的內容——我要求參軍報國!就是從來也收不到回信。有一天學校通知我去武裝部,我去了一看傻了:我給林彪的那一摞子信一封不少都在武裝部放著呢。人家說:『你把信拿回去吧。』

「1968年6月13日,我們學校裡有一幫同學去了兵團,他們寫信回來跟我說:兵團好,發軍大衣,歸瀋陽軍區管,晚上出門看見的一片燈光就是蘇聯。這一番話對我太有吸引力了。我從小喜歡舞槍弄棒,軍事技術一學就會。當兵不成,兵團不也帶著個『兵』字嗎?去兵團也搞政審,但不像當兵那麼嚴格,這回我叔叔的問題沒有給我擋道。出發是在7月8日,我們先在學校集合,然後被汽車拉著去北京站。路過天安門時,汽車一邊走我們一邊宣誓,誓詞是事先給印好的。

「1969年初,35團的軍人到位了。有一次我遇見了16軍來的團長鄧克文,他問我為什麼來兵團,我說就是想打仗。他說這個沒問題,咱們這裡以後有仗打。我被分到在虎林的35團工業1連,修路、架橋、排水……什麼都幹,幹了不到一個月,又被派到興凱湖附近修水庫。在那裡我終於參加了戰鬥,但不是和『老毛子』打,是和哈爾濱知青。

「那次是35團的北京知青和36團的哈爾濱知青打架。最開始是雙方有人發生了點小衝突,然後就約了架,各自都去招兵買馬。當時我正在小賣部裡買東西,有個北京知青找我說:『你們連北京來的誰管事?』我說,『幹什麼吧?』他說,『明天咱們要和哈爾濱的打一架。』我和連裡的北京哥們兒商量了一下,打就打唄。

「這是一次跨團作戰,我們很重視,在開打之前做好了分工:4人一組,兩人主打,兩人負責保護外圍。這就像戰場打仗一樣,有攻擊的,也有打援的。36團的哈爾濱知青不像我們這麼講戰術,一窩蜂衝上來就是群毆,不講戰術的人和講戰術的人對抗,免不了就要吃虧,那次約架的結果是:35 團北京隊小勝。

「打完之後,我們商量了一下,覺得這事不能就這麼完了,咱們得一鼓作氣把他們打怕了,省得以後再糾纏不休。收工的時候,我們先回一步,在操場上等著。等哈爾濱知青扛著鐵鍬回來時,我們撲上去又是一頓打。就我們這沒完沒了的勁頭,真讓哈爾濱的知青怵了。事後我們還特意進他們的帳篷轉了轉,明擺著是拔份兒,可他們誰都沒有吱聲。

「這件事後來被師裡通報批評了,我以為以後打不起來了,但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哈爾濱知青記仇,他們打群架不是我們的個兒,就截我們走單的人。有一次我在虎林就被他們截住了,我看大勢不好,撒丫子就跑,算是沒吃大虧。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引發的混戰

6師61團在組建初期曾爆發了一場京哈知青之間的大戰,3連北京知青郝洪建在43年後記述了那場被稱為「1.6事件」的鬥毆。他說,至今想起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仍「寸心如割」:

「事件發生在1969年1月6日傍晚,一個姓王的北京知青在3連食堂排隊打飯,忽聽背後有人哼唱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首歌在當時是黃色歌曲,而且來自黑龍江對面的那個和大家勢不兩立的蘇聯,讓小王聽了很反感,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前來組建61團2連的原29團的哈爾濱知青。他厲聲說:『嘿,唱什麼呢?』對方答:『關你屁事,別找不自在!』小王大怒,罵道:『你丫敢在這兒撒野,不想活啦?』雙方都怒不可遏,隨即拉扯起來。我們幾個在食堂買飯的北京知青見狀衝了上去,不由分說就把對方圍在中心一通拳打腳踢,那個哈爾濱知青被打得鼻青臉腫,左衝右突逃出大食堂,我們若無其事地繼續買飯。

「突然食堂外響起一片吶喊聲,幾十條漢子揮舞著斧子棍子殺將過來,我們手無寸鐵倉促應戰,胳膊和後背不時被棍棒擊中。我見勢不妙,率領大家衝出了食堂。對方見我們逃離了包圍圈,就把食堂的長凳全給砍了,所有的玻璃窗也都被砸碎,然後揮舞著棍斧四處尋找、追打北京知青。我們找來了棍子和鐵鍬應戰,雙方在一片曠野上開始群毆,剎那間斧棍閃動,鐵鍬飛舞。對方人多勢眾,漸佔上風,我們且戰且退,撤到樹林裡息兵罷戰。

「對方沒了對手,就衝進了我們宿舍區,見東西就砸,暖瓶、臉盆無一倖免,個別知青的箱子也被他們用斧子劈開了,男、女生宿舍的玻璃全部被砸碎,門也被砍爛,呼嘯的北風霎時裹著冰碴吹進宿舍,女知青們驚恐萬狀擁擠成一團。她們把一位北京男知青藏在宿舍裡,給他包上了頭巾,蒙上花被,使他免遭一劫。

「事態還在繼續擴大。哈爾濱知青把我們電話求援和驅車轉移的一切可能性都封死了。連裡的電話線全部被剪斷,其中還包括一條軍用線。油罐中的存油也被全部放掉,任何機動車輛都不能驅動了,3 連變成一座孤城。

「我們在樹林中商討應急之策。我建議,避其銳氣,撤離連隊,到25團搬兵反攻。大家苦無良策,只好如此。這就是61團歷史上『十三勇士敗走三連,百裡長徵搬請救兵』的一段故事。

「夜幕無邊,白雪皚皚,我們『十三勇士』在突發的拼鬥之後出走,既沒有戴棉帽,也沒有棉大衣,身上只有破棉襖,繫著草繩束腰,凜冽的寒風吹得我們耳朵和臉頰生疼。我們在冰天雪地中艱難跋涉 40 多裡路,走到 25 團老 13 隊時已是後半夜了。

「老13隊有許多北京兄弟,當我們和盤託出來意後,他們當下拍案而起,大喊『弟兄們,殺回去!報仇雪恨!』拖拉機馬上啟動了,北京知青們手持棍棒,摩拳擦掌地擠滿了一車廂。就在回馬槍即將揮出之際,團裡派來的幹部攔下了這支復仇隊伍。一場跨連隊的群毆事件就這樣被化解了。

「事後我們了解到,3連出事後,連領導無法打電話上報情況,只好派人連夜騎馬趕到團部送信。團領導聞訊後當機立斷,派出了兩路人馬,一路直奔3連,連夜給安裝玻璃,修理門窗,解決善後;另一路沿公路尋找兵敗3連的北京『十三勇士』,阻止了事件的升級。事後,3連搞了一個月的停產整頓,然後把我們這些打架的人分散到了各個連隊。」

(本文節選自朱維毅,《生命中的兵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9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老上海」知青在兵團告御狀
    作者用近兩年的時間採訪黑龍江兵團歷史的親歷者,在身份上涵蓋各種人員層次,並查閱和收集了大量歷史文獻和檔案,在口述和文史兩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並以客觀審慎的態度,把對人性的解讀作為落筆重點,講述了那一代知識青年在北大荒的種種生活經歷。  一紙御狀告到了李先念那裡  「老高中」在兵團知青中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
  • 《生命中的兵團》:記錄濮存昕等人兵團歲月
    原標題:記錄濮存昕等人兵團歲月   京華時報訊(記者田超)作家朱維毅寫的長篇紀實文學《生命中的兵團》,近日由世界圖書公司出版。該書再現了上世紀60、70年代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那段歷史,收錄了濮存昕等知青的兵團歲月。
  • 杭州人在黑龍江兵團的經歷 比《狼圖騰》裡演的更驚險
    這是歲月給予的一個特定稱謂,沒有男女之分,凡是到黑龍江下鄉的,都可以稱為「龍江哥」。尤其是老三屆(1966、1967、1968三屆的初、高中畢業生,簡稱「老三屆」)中,當時杭州下鄉知青有十萬多人,其中有四萬多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數量之大,影響了無數家庭。北大荒、兵團、屯墾、戍邊……這些在今天聽來越來越陌生的詞彙,卻曾經是一代人的生命底色。
  • 「知青歲月」追憶似水流年
    後來那個男孩子在全連的關懷下長大了,吃百家飯的孩子很壯實,以後跟他的父母一起返了城。2000年,武振宗還參加了這個孩子的婚禮。那小夥子一米八的身材,長得很帥。望著手持鮮花的他和鬢髮已經斑白的戰友夫婦,在場的老知青生發許多感慨。生生不息的黑土地呀,你蘊育了多少頑強的生命!在武振宗的往事追憶中總是充滿溫情,鐵骨柔情的連長鄔成梁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 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大規模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
    日前,在上海西郊賓館舉行的《桐鄉往事》研討會暨多學科共同承擔參與製作的《江南往事》啟動儀式上,中央新影副總編輯、《東方時空》《實話實說》等節目的創始人、《江南往事》總策劃、出品人時間談到片子的緣起由衷感慨道。《江南往事》第一季《桐鄉往事》片頭(00:54)會上放映了新影集團發現之旅頻道製作的樣片。《江南往事》第一季《桐鄉往事》共30集,14個人物。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在我的朋友圈裡,說到胡安成,總會聯想到他返城,離開巴彥高勒車站那幕情景。兵團戰士胡安成那是一九七八年底的一天,正值知青大返城的時期,規模本來不大的巴彥高勒火車站已人滿為患。我是最後一批兵團戰士,參加工作兩年了。說起年齡也滿二十歲了,可是相比同年齡的知青,我幼稚,單純,懵懵懂懂,不諳世故。回想起來有點傻乎乎的。尤其虛榮心重,愛臭美,窮大方的毛病,多次遭到胡安成的奚落和修理。在兵團時期,我一直喜歡上海的服裝,即使普通的中山裝,也與其他城市所產的服裝韻味不同,貼身,挺闊,穿上特顯精神。
  • 揭秘:78年一位女知青的猝死,引發驚天動地的知青返城大風暴
    一個皮膚白淨的男知青簡要把罷工理由和返城要求複述一遍。"你們這些要求,是不是能夠代表農場,嗯,墾區廣大知青同志的願望?""我想今天各位領導請我們到這裡來,並不是為了審查我們的代表資格。我想提請領導注意,我們每個罷工知青都具有代表資格,因為我們的返城要求是共同和一致的。請看,這份有萬人籤名的《罷工宣言》就是證明。"" 我來談點個人看法好不好?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上山的第一年, 由於國家每月經濟補貼八塊錢, 並且還沒弄明白山區農村生存的基本規則, 三個女知青全年人均出工收入不足二十元人民幣。當年, 德化山區普遍種的是單季稻。我們生產隊平均水稻畝產180斤, 全年勞動生產需要出工天數在160天到180天。全勞力每天最高工分評定為10分, 每工分分紅一角人民幣。
  • 《知青》能勵什麼志
    劉洪波專欄電視連續劇《知青》正在播映,引出不大不小的知青話題。據說,《知青》穩坐收視率頭名位置。我身邊收看這個劇的人卻不多。知青運動是「文革」的一部分,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主題之一,其中1000多萬人的生命過程更是直接捲入其中。歲月荒唐,人生坎坷,但言說困難。知青運動結束之後,最初的知青敘事以返城為合理歸宿展開,從而定調於青春的蹉跎、苦難乃至悲劇。後來,知青敘事的調性一度變為「青春無悔」,苦難和悲劇的意義降低了,控訴與沉思消除了,而激情、純粹、昂揚、磨鍊的主題隱然上升。
  • 生命中的兵團
    我們的任務是介紹兵團的環境和任務,北京市負責知青下鄉的動員和組織工作。當時的市委書記謝富治主持召開了一次知青下鄉動員大會,然後就是學校、居委會、家長,層層動員。」  「動員不困難,北京的中學生挺願意到兵團的,覺得去了有人管,有工資,名字還好聽。等到商量接收誰的時候,我們和北京市革委會就有了分歧。我們不願意接收北京市給我們的所有人,強調要挑家庭成分好的。
  • 「知青歲月」兵團戰友的終身不了情
    一次意外,讓下鄉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北京知青常博武失去了右手,隨之而來的是身體和精神上的打擊。命運最終沒有將他擊垮,而是讓身邊無數感人的力量牽引著他走向光明。弟兄,是做一輩子的!因為是一奶同胞,因為是血脈相連,因為是榮辱與共,因為是貧富共享,因為是風雨同舟,因為是肝膽相照!
  • 題目:遊戲中地獄三頭犬是哪一個陣營的兵團?
    導 讀 遊戲中地獄三頭犬是哪一個陣營的兵團?(答題格式:yxwd+答案)今天是2018年2月12號咯,大家知道這道題目的答案嗎?
  • 後知青生活往事:當年知青姐姐送的那個軍用挎包,他至今還保留著
    在他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一個褪了色的帆布軍用挎包,張書記說那個軍用挎包是當年在五鳳屯下鄉插隊的上海知青姐姐送給他的。那位知青姐姐返城四十多年了,這個挎包他還保留著。說起那個軍用挎包,當年的情景又浮現在了張書記的眼前。
  • 「支邊」|2020年,是嘉興知青赴大興安嶺支邊50周年
    在同車的知青當中,張秋榮算是年齡較大的一個。旅途的同伴,未來的戰友,大多只有十五六歲,正讀初中高中的年紀。張秋榮已參加工作五六年,他是嘉興蔬菜大隊的職工。說是職工,實際的身份就是菜農。小學畢業,張秋榮擁有了這份工作。撒籽、種菜、掏糞、送菜,是日常的工作內容。最初,他可以得到兩個工分,到1970年時,已漲到九個半工分,每個工分價值八分至一角兩分不等。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昨天在電信大廳辦業務,巧遇李長寧老師,排隊等候的時間和回家的路上,李長寧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講述了他插隊落戶時的生活往事。李長寧老師和三名女知青還有三名男知青共七個人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當時二隊沒有適合七名知青一起生戶居住的地方,陳恩明陳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他家的廂房裡,和他閨女睡一鋪火炕。四名男知青暫時住在牛棚裡,和飼養員楊大叔擠在一鋪火炕上。二隊一共就五頭耕牛,還有一頭老母牛和一頭小牛犢不能上套拉車、耕地耙地。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的工分從初時婦女兒童工分的5分、8分馬上躍至7分、8分, 接著又給我評為9分、8分。全天候頂級勞力是10分, 我一年山齡卻拿了9分、8分, 你說我行不行?9分、8分是一個什麼概念?2元一分, 一月就是30多元 (雨雪天不出工) , 當時的30多元都可以結婚生子過小家庭日子了。第二年春節回杭, 我把錢交給父親, 父親驚呆了。
  • 知青往事:豈容蛇蠍擋道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春風吹,戰鼓擂,被風起雲湧的上山下鄉運動裹挾著,1969年初我們來到延安。插隊第二年的八月份,我們去宜川縣看望那裡的北京知青朋友,順便和他們切磋一下拳擊技術。這些朋友都是北京師範大學家屬院的教職工子弟,平時我們常在一起練拳擊。
  • 「知青歲月」「段日火」
    我們知青時所在的地方,原本是農場,後來叫兵團,再後來又改成農場。叫兵團的時候,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下設師團營連排班,建制和正規部隊一模一樣。不管叫兵團還是農場,我們幹的都是些挖坑種橡膠,栽秧割穀子之類的農活。不過,當年大多數人,畢竟是衝著解放軍這個招牌來的,改了名字之後,很多人在很長時間都很不習慣。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在上山下鄉時代,女知青也是一個特殊群體,因為她們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農村,和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會遇見一些圖謀不軌的人,這應該是女知青們當年最大的困惑和障礙。    不過有些女知青因為下鄉遇到了愛情,一些人因為共同愛好走到一起,一些人因為偶遇同學喜結連理,一些人因為住在老鄉家成了老鄉的兒媳婦。  據有些女知青回憶,當年她們好多同學住在一個青年點,那時的農村生活是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東北的一些女知青因為結婚留在下鄉的地方,後來提幹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回城的女知青可能遭遇了下崗潮的侵襲。
  • 進擊的巨人中兩大陣營三道城牆四大兵團,自由之翼是永遠的信仰!
    進擊的巨人馬上就要播出了,今天小編繼續為大家帶來進擊的巨人的精彩內容,今天讓我們來聊一聊進擊的巨人中的兵團和陣營,動畫中人類軍方的最高領導是達裡斯·扎卡裡,不管戰鬥力還是智商都是頂尖級別的,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進擊的巨人中兩大陣營三道城牆四大兵團,自由之翼是永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