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2020-12-15 草根故事茶社

我們小區三號樓的李長寧老師是上海人,他曾在這裡的偏遠山區插隊落戶多年,後來被招聘為小學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李老師和他愛人一起回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實在是不適應上海的生活了,他夫婦倆又回到了東北。

昨天在電信大廳辦業務,巧遇李長寧老師,排隊等候的時間和回家的路上,李長寧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講述了他插隊落戶時的生活往事。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李長寧老師原來生活在上海市長寧區,他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1969年3月末和十多名上海知青一起來到了東北邊陲的二道嶺大隊,他們一行十四人(八男六女)到東北插隊落戶來了。

二道嶺大隊雖然是山村,但那裡自然條件不錯,溝南那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很肥沃,用當地百姓的話說,插根筷子都能發芽。溝北(村子北邊)是一望無際的森林和灌木叢,森林資源豐富,社員們的燒柴全部來自那片灌木叢。秋天林子裡有蘑菇有木耳還有野味,夏天河溝裡有魚蝦,真的是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社員們的吃糧也不成問題,除了玉米高粱,一年還能吃上幾頓大米乾飯。

李長寧老師和三名女知青還有三名男知青共七個人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當時二隊沒有適合七名知青一起生戶居住的地方,陳恩明陳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他家的廂房裡,和他閨女睡一鋪火炕。四名男知青暫時住在牛棚裡,和飼養員楊大叔擠在一鋪火炕上。

二隊一共就五頭耕牛,還有一頭老母牛和一頭小牛犢不能上套拉車、耕地耙地。別看隊裡沒幾頭耕牛,但牛棚挺寬敞,二十頭耕牛也能飼養,緊挨著牛棚,有三間土坯房和一個用木板子搭建的簡易房,簡易房裡存放一些草料,那三間土坯房中間的房間有鍋灶,能燒炕做飯,西間屋是一鋪火炕,能睡下六七個人。東間屋算作一個倉庫,裡堆滿的亂起八糟的東西,還有不能用的農具。

因為陳隊長家離牛棚很近,三名女知青只在陳隊長家住,一日三餐也回到牛棚和和四名男知青一起吃。當時的吃糧雖沒問題,可吃菜卻成了難題,有的社員家有一些秋季儲存的白菜蘿蔔和土豆,但誰家也都不多。陳隊長就挨家挨戶上門求社員們,讓社員都拿出一些酸菜、鹹菜疙瘩或土豆白菜啥的,他說人家上海的知青離家這麼遠,跑到咱這來插隊落戶不容易,咱們大家都少吃一口,也不能委屈了這些孩子們。起初是陳隊長的老婆義務來幫著知青們做飯,等知青們學會了做飯,這七名上海知青就輪班做飯了。

知青們沒來之前,還有一位姓張的社員晚上到牛棚打更,等知青們住進了牛棚,他就回家了。飼養員楊大叔家養了一隻黑狗,長得挺健壯,足有三四十斤,楊大叔管那隻黑狗叫大旺。知青們吃剩的食物都給大旺吃,沒幾天功夫,那隻黑狗就和知青們熟悉了,大旺乾脆也不回家了,黑天白天都在牛棚,楊大叔回家吃飯,它也不跟著了。

安頓好了吃住等生活等問題,知青們休息了兩天,他們就跟著社員們一起出工勞動了。當時的天氣還挺冷,土地剛剛解凍,地裡也沒多少農活,社員們就往地裡運送土雜肥,檢修一下農具,幹一些雜七雜八的零活。陳隊長還帶領知青們上山砍了兩天燒柴。每次出工勞動或上山砍柴,大旺都跟著去。可能是李長寧老師經常餵狗的緣故,大旺跟李長寧老師最熟悉,每次都跟在身後。有一次上山打柴,大旺還逮到了一隻野兔。

4月17日那天午夜,熟睡中的知青們被大旺的狂吠聲驚醒了,楊大叔趕緊穿上衣服,點著了馬燈,李長寧老師他們也都慌忙穿衣服。等大夥趿拉著鞋拿著掃把鐵鍁走到牛棚門口時,兩個黑影突然從牛棚裡竄了出來,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楊大叔彎腰用手摸了摸大旺的頭和脖子,狗脖子上全是血,大旺受傷了。楊大叔說剛才那兩個黑影是狼,大旺是被狼咬傷的。

那天後半夜,大家都沒睡,一直點著馬燈熬到天亮。楊大叔說前幾年隊裡的一頭牛犢子讓狼群給咬死了,這幾年也沒見狼群進過村子呀。一聽有有狼,知青們嚇得頭髮都豎起來了。

第二天吃過早飯,楊大叔把狼進牛棚的事情告訴了陳隊長。為了安全起見,陳隊長帶領社員們把牛棚的圍欄都加高加固了,那兩扇木大門也加固了一下,還一再提醒楊大叔和知青們晚上別睡太死了,一定要嚴加防範,馬上就要春耕了,千萬不能讓耕牛有啥損失。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一連十幾天,李長寧老師他們晚上都是輪班睡覺,生怕晚上睡著了讓狼傷害了耕牛。從陳隊長的眼神和語氣中,他們知道耕牛對生產有多重要。說句不中聽的話,耕牛的生命甚至比人的生命都重要。

直到秋收開始,二道嶺大隊再也沒聽說過狼群進村的事情,大家慢慢也就放鬆了警惕。秋收開始後,陳隊長安排李長寧老師和一位社員(原來在牛棚打更的張大叔)到場院打更,他倆只在晚上到場院睡覺,白天照樣和社員們一起出工勞動。每天吃過晚飯,李長寧老師就去場院的那兩間小房子裡去睡覺,大旺也天天跟著去。

那天是10月3日,社員們第一天掰玉米。後半夜的時候,趴在房門口的大旺突然狂吠起來,好像在追趕著什麼狂吠不止。李長寧老師和張大叔趕緊穿衣下炕,到門口一看,朦朧的月光下,只見打穀場中央有一個高大的黑影在轉動,大旺正圍著它狂吠不止。張大叔仔細一看,聲音都變了,驚恐地說:「熊、狗熊、熊瞎子!」

李長寧老師好像沒聽懂張大叔的意思,他趕緊提上鞋,剛拿起門口的一把掃把,就被張大叔一把拽住了,張大叔小聲說:「別、別亂動,那、那是黑熊,能要咱倆的命。」

這下李長寧老師算是聽明白了,來插隊落戶之前,他就了解到,東北有老虎、有黑熊,還有狼,這些野獸都能傷人。特別是老虎和黑熊,能要人的命。聽清楚了是黑熊,李長寧老師的腿都軟了,嚇得他話也說不出來了,渾身一個勁發抖。

就在這時,大旺突然一聲怪叫,倒在了地上。那頭黑熊剛往李長寧老師他們這邊走了兩步,大旺又從地上站了起來,繼續圍著黑熊狂吠不止,隱隱約約還能看到大旺跳起來咬那頭大黑熊。

那頭黑熊不慌不忙和大旺周旋著,漸漸離李長寧老師他們越來越近。一看情況不妙,張大叔拉上李長寧就往村子裡跑。

剛跑出不遠,又聽到了大旺的怪叫聲,緊接著,就什麼聲音也聽不到了。張大叔和李長寧一口氣跑到隊長家,叫醒了熟睡中的陳隊長。陳隊長一聽熊瞎子進村了,他也嚇得一激靈,趕忙拿起立在門口的鐵鍁,領著張大叔和李長寧來到牛棚,叫醒了楊大叔和那幾名知青,點上馬燈,大家都拿了農具,直奔村口的場院。

此時,天色已蒙蒙放亮,村子裡靜悄悄的,場院裡也靜悄悄的,沒有了大旺的狂吠聲,也不見了那頭大黑熊。楊大叔提著馬燈尋找了一圈,在場院邊上的架子車底下發現了大旺,大旺已經沒了呼吸。再看看那輛架子車,車廂一側的擋板已斷裂,架子車基本報廢了。張大叔和李長寧睡覺的那兩間房子的房門和窗戶都被黑熊給破壞了,看那情況,黑熊還進屋溜達了一圈。

看著血肉模糊的大黑狗,楊大叔失聲痛哭,李長寧老師也也心疼得淚流滿面,一隻狗竟勇敢地和一頭健壯的大黑熊撕咬搏鬥,真的令人驚嘆。

一直過了好久,楊大叔還念念不忘他的大旺,說到大旺他就流眼淚。看楊大叔始終忘不掉大旺,李長寧老師跑了十幾裡路,用他那個心愛的半導體收音機換來了一隻半大的黑白花狗。有了那隻黑白花狗,楊大叔才漸漸忘記了他的大旺。

1972年的春天,李長寧老師被公社招聘為小學老師,他去了離二道嶺大隊十八裡路遠的公社駐地,當教書匠去了。十年後,李長寧老師被調到縣裡,在縣一小擔任教導處主任,後來又擔任校長,直到2013年退休,他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線,為祖國的教育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教期間,李長寧老師多次回二道嶺大隊看望了鄉親們,看望了楊大叔、張大叔和陳隊長,他說二道嶺永遠是他的第二故鄉,他永遠忘不了二道嶺的鄉親們。

2013年秋天,李長寧老師和他愛人回到了上海,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了一年,李老師說他愛人受不了上海夏日的炎熱和冬季的溼冷,他們只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又回到了東北。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插隊落戶的那段往事,李長寧老師都會淚水湧動,他說第二故鄉的鄉親們都很淳樸善良,都是他的親人,都是他的恩人。每當想起那隻勇敢又可愛的大黑狗,李長寧心裡就很難受,就很心疼。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落戶,那次危險遭遇他至今難忘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可每當想起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何玉成老師心裡就如波濤洶湧的大海,久久難以平靜。特別是那次危險的遭遇,仿佛就在昨天,他至今難以忘懷。「沒、沒有,門、門口蹲著三四隻大狗。」王振華結結巴巴地說。「振華哥,剛才的叫聲不像是狗叫,會不會是狼啊?」何玉成又小聲說。聽說是狼,陳豪更怕了,他趕緊用被子蒙住了頭。後半夜,他仨基本都沒睡著,都擔心那三四隻惡狼會不會破門而入。
  • 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遭遇狼群圍攻,幸虧老隊長救他一命
    上海知青董廣發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退休後一直在上海生活,有時也回東北小住。他和老伴之所以大多時間在上海生活,是因為他們的兒女都定居在了上海。今年八月初,董廣發和他老伴又回到了東北,在東北生活居住了兩個多月,國慶節後才返回到上海。一次偶然,董廣發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時的那段生活經歷。
  • 後知青生活往事:當年知青姐姐送的那個軍用挎包,他至今還保留著
    五鳳屯是全鎮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早已達到了小康生活標準。五鳳屯的支書叫張德生,五十七歲,擔任五鳳屯的支書已經二十五年了。在他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一個褪了色的帆布軍用挎包,張書記說那個軍用挎包是當年在五鳳屯下鄉插隊的上海知青姐姐送給他的。那位知青姐姐返城四十多年了,這個挎包他還保留著。
  • 北京知青生活往事:隊長成了老丈人,他說陝北是他幸福婚姻的搖籃
    說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劉培仁老師那是一臉的幸福和滿足,他說他娶了陝北最漂亮的女子,他的婆姨不僅是陝北趙家溝的頭稍子,當時還是村裡的民辦教師,那可是村裡少有的文化人啊。劉培仁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曾在陝北的趙家溝大隊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三年多,之後被招聘到縣裡任職,直至退休。
  • 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我至今難忘下鄉蹲點的那段經歷
    時隔多年,有關下鄉插隊的事情都忘記了,唯有這「三同」讓我記憶猶新。 先說「同吃」,也就是吃百家飯。我所在的生產隊,總共三十二戶人家,除去一戶跑腿子老安,一戶知青集體戶,其餘三十戶,一天吃一戶輪流轉,每家每月輪一次,一頓飯付四兩糧票一角五分錢。 至今忘不了,冷風凍雨中幹了一天農活之後,盤腿坐在生產隊長德才家的熱炕頭。
  • 知青集體戶已解散多年,他至今還保留著吃玉米面餅子的生活習慣
    邵雨生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蛤蟆溝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十年多,每當回憶起知青集體戶十幾名知青一同勞動,一起生活的場景,他心裡就感慨萬千,至今難忘那段青蔥往事。。一同來的知青們以為他病了,大家都坐起來陪著他一起流淚。看大家都為他擔心,邵雨生也坐了起來,用兩隻手交叉著擦掉臉上的淚水說:「我沒事的,就是想家了,你們快睡覺吧。」從此,知青點的十三名上海知青一同參加勞動,一起生活,大家同吃一鍋飯,分睡兩間房,知青們如同兄弟姐妹,雖不是一家人卻親如一家人。
  • 往事如煙時隔多年是什麼歌?《往事如煙》歌詞試聽方式
    那麼,抖音往事如煙時隔多年是什麼歌?抖音往事如煙時隔多年是什麼歌:  這首歌曲的歌名叫做《往事如煙》,是由一博、張池填詞、譜曲,杭州91音樂編曲,藍波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於藍波於2019年1月22日發行的專輯《往事如煙》中。  該歌曲發行後,就在各大音樂平臺以及抖音等平臺十分的流行,也獲得了很多歌迷朋友的喜歡。
  • 鄉村紀事:葬在老家屋後的大黑狗
    那時候我家有一隻狸花貓,不知為什麼,大黑狗特別看不上它,見到它就追著咬。這可能就是貓狗本是天敵的緣故吧!每次黑狗咬貓,我爸都會冷著臉呵斥道:「大黑,這是咱家養的貓,你以後不許咬它!」黑狗像聽懂了似的,走過來蹭蹭我爸的腿,再汪汪叫幾聲,那乖巧的樣子就像犯錯誤的孩子跟父母撒嬌。
  • 「老上海」知青在兵團告御狀
    1師有一個北京「老高中」知青指導員告訴我:要把一個連隊帶好,你必須用好兩撥人,一撥是連裡的排長,一撥是老高中知青。只要這兩撥人有了心氣,認同了連隊的管理,連裡的人心才能穩定,活兒才能幹好。  我在上海接觸了一些老高中的兵團知青。這些人當年因為年紀相對較大,被稱為「老上海」。
  • 知青往事:豈容蛇蠍擋道
    我把雙手合在一起,做了一個半球狀,捧起了水正要喝,同行的我們村知青葛家璐大叫起來:「蛇!」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條紅黑相間的蛇在離我們大約三米遠的上遊方向,橫臥在溪水邊,攔住了我們的去路,它抬著頭,瞪著眼睛正打量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劉鋼說:「王驥小心!」梁新平說:「還是繞著走吧。」
  • 韓國職場劇《黑狗》中,主人公高荷娜就是一隻自封的「黑狗」
    黑狗,在英語中有另一種意思,邱吉爾有一句關於黑狗的名言:"抑鬱的人就像一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我。"韓國職場劇《黑狗》中,主人公高荷娜就是一隻自封的"黑狗"。在韓國民間,黑狗是不吉利的,當她和父親去買狗的時候,明明相中了一隻黑狗,但父親卻勸她買一隻純白的狗,而那隻黑狗一直站在玻璃櫥窗裡搖著尾巴等著一個可以帶走它的主人。成年後,臨時應聘到一所民辦中學當老師的高荷娜,總是想起那條黑狗,她總覺得自己的生活和那條黑狗沒什麼兩樣。高荷娜的"黑狗"生活也透露出韓國教師不為人知的一面。
  • 「知青歲月」楊大哥和他生命中的秀秀
    有一段故事已蒼老,蒼老在一朵浮雲下,跟著時光的針腳漸行漸遠,那段往事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幾十年來,一直爛漫在我生命的枝頭。 那是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大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5歲的時候,聽大人們說我們生產隊來個下放的學生,生產隊長來我家跟我姐姐商量居住在我家,對我們姐弟倆也有個照應。因為我父母都英年早逝。
  • 知青往事:照魚、捕狐、釣龜
    知青往事之一:照魚曉 泉(筆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下放到贛南北部山區洛口麻田大隊青音村。蓮塘大隊及周邊10餘村均無獵人,每年狐狸對花生、紅薯等瓜果的破壞,令村民心疼卻無奈。多次的捕獵經驗讓我悟性大增,我們這一帶的狐狸主要以中小型獸為主:數量最多的俗稱「白面子」(白猸),個小,褐灰色,額頭有二條白眉,皮毛頗佳,常用以製作高級皮領出口換外匯。狐肉營養豐富有大補,加米酒、蔥姜蒜,煸炒去騷味,然後與糯米同煮,冬天食之,禦寒特佳,夜間都不用解小便。
  • 網友路邊撿到一小黑狗,養了半年發現竟是只大黑熊!真·熊出沒?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撿回來的這隻「小狗」,到底是什麼神奇的物種......在美麗的雲貴邊陲,這裡生長著我國僅有的熱帶雨林,尤其是與緬甸交界處,更是讓人多了神秘特殊的感覺。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老王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村子裡。
  • 山楂樹下女知青,晉南黃土塬上的現實很殘酷|絳縣記憶
    因為山楂樹、女知青兩個詞關聯在一起時,總會喚醒記憶深處,一段大山裡山楂樹下女知青的往事,關於那段與三線廠和知青有關往事,每每觸動總讓我心底有種撕裂般的痛。那一年雪格外的大1973年冬:知青點出事了1973年冬,記得那一天中條山的風格外的猛,雪更是格外的大。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挑水的活是六位知青輪流分擔。記得男知青Y勤快, 發現大缸缺水, 只要農活不忙, 他會主動去挑水。水源處是石頭堆砌的小方池, 有一米多深, 周邊雜草叢生, 遇到有人剷除池邊的雜草, 拖帶的泥漿往往攪渾了池中的水。倘若春耕時節, 方池裡的水常常變得汙濁不清。如今回想:其實那一口「泉」, 只是溪頭田裡滲透的水。
  • 兵團知青口述鬥毆往事:以城分陣營,拳腳論高低
    我在採訪中只要提出「哪個城市來的知青最能打架」這個問題,人們幾乎眾口一詞:哈爾濱知青。有人按照兵團知青的來源地,就訴諸武力的意願強度做了一個排序:黑龍江的力拔頭籌,天津的緊隨其後,上海的位居第三,北京的排名第四。浙江來的人雖少,在兵團的分布面不夠廣,但也不乏好鬥人士。兵團知青的打架現象有一個規律,歲數越小的知青打架越多。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傍晚回來時船超載,風浪又大,翻了。3名女知青落水遇難。20年過去了,我沒再跟乃利聯繫,期間去過兩次二九0,也沒打擾他。我知道他太忙了,忙得讓人看著心疼。另外,下農場採訪最大的難題就是交通工具,北大荒太大了,農場太大了,從這個連隊到那個連隊沒有車不行。下去採訪有時找不到車,有時車找到了又趕上下雨,道路泥濘車進不去,只得「望泥興嘆」。
  • 你那輕輕一轉身,是我一生的牽掛
    時間不會為誰而停留,我們都是紅塵的過客,你那輕輕一轉身,是我一生的牽掛。時隔多年,再想起你,依然心痛,回眸多少往事,堆積在心頭;多少過往,成了風景。天空飛著雪,那是你給的柔軟,一別多年,你又成了誰眼中的風景,卻看溼了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