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落戶,那次危險遭遇他至今難忘

2020-12-15 草根故事茶社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可每當想起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何玉成老師心裡就如波濤洶湧的大海,久久難以平靜。特別是那次危險的遭遇,仿佛就在昨天,他至今難以忘懷。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何玉成老師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二日,他和十幾名上海知青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偏僻寒冷的東北邊陲,插隊落戶在一個叫八道溝的屯子裡。

八道溝屯地處深山老林的邊緣地帶,那裡雖然山巒縱橫,偏僻又閉塞,人煙也很稀少,可當地社員群眾的生活水平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不錯的。因為到了夏天,林子裡有山野菜,有木耳蘑菇,有松子和榛子,燒柴還有保障。

何玉成他們來到八道溝後,他和五名知青(兩男三女)分在了八道溝一隊,一隊隊長李

冬生臨時把三名男知青安置在了村外的那兩間場院屋裡,三名女知青住在了他家的廂房裡。

村外的這兩間場場院屋裡有一鋪火炕,廚房裡有鍋灶,牆壁很厚,冬暖夏涼,室內也挺寬敞,除了吃水不太方便外,其他的都還可以。住進場院屋的第一頓晚飯是李隊長家的大閨女幫三名男知青做的,這三名男知青的年齡都不大,王振華十七歲,他的年齡最大,何玉成和陳豪都是十六歲,別說讓他們做飯了,他們連燒炕的劈柴都點不著。

李隊長家的大閨女叫李秀春,十九歲,長得挺漂亮,個頭也高,主要是她做飯很麻溜,貼餅子和燉蘑菇一鍋就出來了,還燉了酸菜豆腐,切了半碗鹹菜絲淋了豆油。李秀春不光做飯麻溜,她做的飯還好吃,兩大碗菜被三名知青吃了個精光。給知青們刷洗完碗筷,李隊長就把李秀春接回了家。

李秀春幫著三名男知青做了幾天飯,王振華第一個跟著李秀春學會了貼餅子,學會了燉菜熬大碴子粥,看知青們自己會做飯了,李秀春也就不來場院屋幫知青們做飯了。

記得那天是三月二十九日(陰曆二月十二日),半夜的時候,場院裡傳來了野獸的吼叫聲,後來還聽到了撓門的聲音。何玉成他們三人雖然是男生,可從來沒聽到過這種叫聲,他仨嚇得都用被子蒙住了頭。過了一會,外面沒有動靜了,王振華披上衣服,塔拉著鞋來到門口,悄悄打開一道門縫一看,嚇得他頭髮都豎了起來。明亮的月光下,三四隻大狗(不是狗,是狼)正蹲坐在門口,虎視眈眈地盯著門口。

王振華趕緊把門關緊閂牢,悄悄回到炕上,鑽進被窩抖作一團。何玉成往王振華身邊挪動了一下,小聲問:「振華哥,外面的野獸走了嗎?」「沒、沒有,門、門口蹲著三四隻大狗。」王振華結結巴巴地說。

「振華哥,剛才的叫聲不像是狗叫,會不會是狼啊?」何玉成又小聲說。聽說是狼,陳豪更怕了,他趕緊用被子蒙住了頭。後半夜,他仨基本都沒睡著,都擔心那三四隻惡狼會不會破門而入。

天快亮的時候,王振華又披上衣服穿上鞋去了外屋地(廚房),輕輕推開一點門縫,往外一看,朦朧中,那三四隻狼還蹲坐在門前。天亮以後,王振華穿好衣服,繫緊了鞋帶,悄悄打開了一道門縫,那幾隻狼不見了蹤影,不知它們是什麼時間離去的。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王振華把何玉成和陳豪都叫起來,大家確定場院沒有狼了,他仨才走出房門,又看了看房後,那幾隻狼確實都不見了蹤影。回頭看看村莊裡,村莊裡已炊煙嫋嫋,社員們都燒火做飯了。王振華他仨也回到屋裡,開始生火做飯。

上午在牛棚往外抬牛糞時,何玉成把晚間看到狼的事情告訴了李隊長,李隊長半信半疑,他說屯子裡很久沒來過狼群了。

那天晚上,李隊長叫上屯子裡的獵戶李大鬍子,一直在場院屋後面守到半夜,卻沒看到狼的影子,他倆正要轉身離去,突然聽到了狼的吼叫聲,一轉眼的工夫,三四隻狼就來到了場院屋的門前。李大鬍子舉起獵槍,只聽砰的一聲槍響,那幾隻狼撒腿就往村外的山上跑去。李大鬍子的槍口沒對著狼群開槍,他打獵從不打狼,那次只是想把狼群嚇跑。

之後的日子裡,王振華他仨再也沒聽到過狼的吼叫聲,場院裡偶爾能見到野兔或狍子的身影,但再也沒見到過那幾隻狼的蹤影。

1971年夏天,隊裡在牛棚後院為知青們蓋了三間泥草房,搭建了兩鋪火炕,壘砌了灶臺,六名上海知青就搬到了新建的房子裡,成立了一個知青點,六名知青輪流做飯。搬新家前,李隊長的媳婦和李秀春幫著知青們把被褥和棉衣全都拆洗了。因為李隊長家離知青點很近,李秀春時常到知青點來玩,聽知青們給她講上海的生活狀況,給她講外面的世界。在知青們的熱心幫助下,劉秀春跟她們學會了很多東西,沒讀過書的李秀春也學會了讀書寫字,能讀報紙也能寫信,因為識字也會寫字,她成了村裡的赤腳醫生。

1972年冬天,三名男知青跟著社員們上山打柴,王振華突然發現身邊有一頭野豬,就隨手打了野豬一扁擔,結果被野豬咬傷了左腿。劉秀春和大夥趕緊把王振華送到了公社衛生院,不幸中的萬幸,王振華只是皮肉傷,沒傷到筋骨。從公社回來後,每次換藥處理傷口,都是李秀春為王振華處置,李秀春還把家裡的紅糖和好吃的東西都拿到知青點給王振華增加營養。對於劉秀春的關心和照顧,王振華發自內心地感動。

1973年春天,王振華被招聘到縣裡,在縣第一小學當了一名小學老師。那年冬天,何玉成光榮參軍,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直到1978年秋天,在八道溝插隊落戶的知青除了王振華一人外,其他人都陸續返回了上海。後來李秀春被招聘到公社衛生院工作,王振華和李秀春結為了夫妻,他倆婚後的生活幸福美滿,兩人相敬如賓,恩愛有加。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那段時光,何玉成說她永遠也忘不了李隊長一家的恩情,永遠忘不了鄉親們的關心和照顧。說起在場院屋遭遇狼群的事情,何玉成老師還心有餘悸,他說那驚險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他至今難忘。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遭遇狼群圍攻,幸虧老隊長救他一命
    上海知青董廣發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退休後一直在上海生活,有時也回東北小住。他和老伴之所以大多時間在上海生活,是因為他們的兒女都定居在了上海。今年八月初,董廣發和他老伴又回到了東北,在東北生活居住了兩個多月,國慶節後才返回到上海。一次偶然,董廣發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時的那段生活經歷。
  • 知青集體戶已解散多年,他至今還保留著吃玉米面餅子的生活習慣
    邵雨生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蛤蟆溝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十年多,每當回憶起知青集體戶十幾名知青一同勞動,一起生活的場景,他心裡就感慨萬千,至今難忘那段青蔥往事。。1969年3月23日,如絲的春雨飄飄灑灑,邵雨生和父母淚別,跟隨幾百名上海知青一同來到了東北邊陲的蛤蟆溝大隊,他們十三名(七男六女)上海知青被分在蛤蟆溝大隊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邵雨生和一名叫楊秋玲的女知青都是十六歲,他倆的年齡最小。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我們小區三號樓的李長寧老師是上海人,他曾在這裡的偏遠山區插隊落戶多年,後來被招聘為小學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李老師和他愛人一起回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實在是不適應上海的生活了,他夫婦倆又回到了東北。
  • 北京知青生活往事:隊長成了老丈人,他說陝北是他幸福婚姻的搖籃
    說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劉培仁老師那是一臉的幸福和滿足,他說他娶了陝北最漂亮的女子,他的婆姨不僅是陝北趙家溝的頭稍子,當時還是村裡的民辦教師,那可是村裡少有的文化人啊。劉培仁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曾在陝北的趙家溝大隊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三年多,之後被招聘到縣裡任職,直至退休。
  • 後知青生活往事:當年知青姐姐送的那個軍用挎包,他至今還保留著
    東北邊陲的五鳳屯是一個只有三百人的小山村,村北是樹木茂密的五鳳山,村南是水質清澈的九水河,那裡真的是山清水秀,風景迷人,猶如人間仙境,更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五鳳屯是全鎮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早已達到了小康生活標準。五鳳屯的支書叫張德生,五十七歲,擔任五鳳屯的支書已經二十五年了。
  • 北京知青插隊50周年紀念
    1969年5月24日,知青專列歷經約3200公裡的奔波,到達齊齊哈爾市以北的訥河火車站,這裡屬於黑龍江省的訥河縣。在那裡8年的插隊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之一,至今仍歷歷在目。
  • 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我至今難忘下鄉蹲點的那段經歷
    時隔多年,有關下鄉插隊的事情都忘記了,唯有這「三同」讓我記憶猶新。 先說「同吃」,也就是吃百家飯。我所在的生產隊,總共三十二戶人家,除去一戶跑腿子老安,一戶知青集體戶,其餘三十戶,一天吃一戶輪流轉,每家每月輪一次,一頓飯付四兩糧票一角五分錢。 至今忘不了,冷風凍雨中幹了一天農活之後,盤腿坐在生產隊長德才家的熱炕頭。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想當年,我們這些北京知青回家,真不容易呀。與 蟲 之 戰  在農村勞動、生活,再苦再累我們都不怕,最可怕的事兒,就是遭遇各種蟲子的「侵略」。下鄉後,我們招上了蝨子,這小東西藏在衣縫裡、頭髮裡,時不時騷擾你一下,心裡齬簌簌的。
  • 上海知青當年回家探親的艱難歷程,說出來怕大家不相信(上篇)
    1970年10月25日 晴州、縣知青辦領導部門傳達文件精神:今年冬天決定讓上海知青分批回上海探親。大隊首先批准了我與一隊的小丁回滬,這是插隊落戶兩年之後的第一次。自從上山下鄉以來,到東北的幾十萬上海知青、江蘇知青、浙江知青蜂擁於貫穿南北的哈爾濱三棵樹至上海的58次這趟列車上,日日超載、月月暴棚,人稱「強盜車」。我們的探親路線是先要坐一千多裡路的汽車、火車才能到達三棵樹至上海這條鐵路線中途的一站——長春車站換車,在長春車站能否擠上火車,則是探親的順逆成敗之關鍵,也才算是正式踏上探親軋火車之旅,在這之前的一千多裡路程則是探親操練。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他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楊曉滬從同濟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分配到上海石化集團搞外貿。國內、國外到處奔波,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心裡總惦著腰屯的父老鄉親,想著昔日的插隊戰友。上世紀90年代,他和當年知青共同發起成立了上海愛輝知青聯誼會,還與幾位知青企業家共同出資,建立了愛輝知青聯誼會幫困基金。
  • 一對「知青」老夫妻,退休後重回沛縣大沙河果園安家!
    圖文:小沛老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一批知識青年響應號召離開城市來到農村插隊落戶,四十多年過後,在沛縣大沙河八堡果園的深處,有一對當年的知青伉儷破天荒地重返當年插隊的鄉村果園並安了家。2016的冬「你是臧玉霞,你是劉豔玲,她叫曹玉香……」隨著一陣爽朗的歡笑聲,40多年前沛縣八堡果園知青生活的場景又重新浮現在大家的眼前。寒風瑟瑟,歡笑聲聲,果園二分場一個略顯雜亂的院子裡,75歲的退休職工劉修芳在十多位當年在這裡插隊落戶的知青們圍攏下,他逐個準確地叫出了她們每個人的名字。
  • 「支邊」|2020年,是嘉興知青赴大興安嶺支邊50周年
    程世錚說,當時,公社為改善知青生活,讓另一位知青提前探親,聯繫嘉興相關單位落實食品供給情況,這位知青與家人有過電話聯繫。從電話轉接開始到接通,間隔了將近四個小時。但這樣的通話,著實令其他知青羨慕不已。每年的春節假期,外地知青都能夠獲得20多天的帶薪探親假。然而,那是讓每個知青感覺恐怖的旅途。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型的人口遷移行動,十年動蕩期間就有近2000萬青年參與上山下鄉運動,可以說知青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  如今一些地區留存著知青總部懷舊區,一些青年點住房還存在,不過有一些知識青年後來回到了城市。留下來的知識青年或是紮根農村,或是擔任當地幹部,他們在農村留下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也有一些人遭了這輩子都難忘的罪。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昔日知青點認識郝海庭, 在北京。當年, 她是泉州一中的高中生。我們都是各中學以十比一的比例民主推薦出來的學生代表, 赴京接受毛主席檢閱。
  • 山楂樹下女知青,晉南黃土塬上的現實很殘酷|絳縣記憶
    因為山楂樹、女知青兩個詞關聯在一起時,總會喚醒記憶深處,一段大山裡山楂樹下女知青的往事,關於那段與三線廠和知青有關往事,每每觸動總讓我心底有種撕裂般的痛。不知道到為什麼,當時的我有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門外的風似乎一個怪獸,在不斷的咆哮,至今快五十年了,每每回想父母起出門那短短的二十分鐘,我都會不由自主的全身感覺冰冷。後來,母親回來了,雙眼通紅,滿臉的淚痕,給我和妹妹準備早飯,我只有呆呆坐在炕角,不明就理,只有小聲的喚著:「媽,媽」。
  • 梁家河:最美鄉村,知青插隊的地方,生態果園1200畝,收入1.5萬
    別的不說,就拿我生活的108國道邊,從禮泉縣一路過來,就有殷家,富德府,上程村,還有北田,周南村,董家,東西村,西天堡,扶村,馬連寨,還有漢馬,趙村等等村子。每個村子,都有它的故事和歷史。今天要說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一個叫做梁家河的村子。它距離文安驛鎮,也就10裡路。梁家河村,是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最後那句話, 其實是當時在大報、廣播裡播報的一篇重要文章的標題。拗不過我的執著, 當我倆疲備不堪地回家時, 母親終於有條件地允諾了。條件是:不得去邊疆, 只能就近插隊;不得在農村結婚生子, 談戀愛也不行。這算那門子事?我不懂母親怎麼提這個要求。但大條件已成立, 小條件可忽略。我說:行!
  • 知青故事│她從生死線上走了回來
    這些年不斷有知青回訪北大荒,尋找那片曾灑下過自己青春的汗水和淚水的土地,尋訪曾結下深厚友情的父老鄉親。已經離開自己當年插隊的地方黑河三十多年的上海女知青陳宜芳,2004年8月,又回到了那片深情的土地,她要尋找的卻是她自己的一口棺材!
  • 「樵谷山房文化沙龍」第十期--史揮戈:《竹林知青文學三部曲》
    當天,史教授重點介紹了著名知青文學作家竹林的知青文學三部曲《生活的路》《女巫》《嗚咽的瀾滄江》,以文學的視角回憶那一段艱苦而充實的青蔥歲月。  著名文學家竹林的  知青文學三部曲  竹林,原名王祖鈴,1949年生於上海。20世紀60年代末作為知青赴安徽鳳陽插隊6年。
  • 那些嫁給農民的女知青們,後來都怎樣了?
    白啟嫻原是河北師範大學的畢業生,1968年被下放到河北省滄縣閻莊公社相國莊大隊"插隊落戶"。 1972年與同隊一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倉促成婚,婚後生活平淡已極。她努力適應由大學生向農婦的角色轉變,燒火做飯、餵雞飼鴨、操持家務、侍奉公婆、生兒育女,構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