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知青在兵團告御狀

2021-01-10 中國青年網

《生命中的兵團》,朱維毅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生命中的兵團》是一部由非兵團親歷者完成的有關兵團歷史的長篇紀實文學。分為上下兩卷,共有三百多張圖片,一百二十多萬字。作者用近兩年的時間採訪黑龍江兵團歷史的親歷者,在身份上涵蓋各種人員層次,並查閱和收集了大量歷史文獻和檔案,在口述和文史兩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並以客觀審慎的態度,把對人性的解讀作為落筆重點,講述了那一代知識青年在北大荒的種種生活經歷。

  一紙御狀告到了李先念那裡

  「老高中」在兵團知青中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和「文革」前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相比,他們的特殊性不僅在於書本知識更多,還在於已經形成了自己思考和判斷事物的一套方法,帶著這一特徵下鄉的人,行動上具有更多的主見。因此,在學歷普遍較低的北大荒人中,他們顯得更不好駕馭。

  1師有一個北京「老高中」知青指導員告訴我:要把一個連隊帶好,你必須用好兩撥人,一撥是連裡的排長,一撥是老高中知青。只要這兩撥人有了心氣,認同了連隊的管理,連裡的人心才能穩定,活兒才能幹好。

  我在上海接觸了一些老高中的兵團知青。這些人當年因為年紀相對較大,被稱為「老上海」。幾十年過去後,和當年的小知青相比,「老上海」們今天在外形上普遍顯得更老一些,對歷史的評價也顯得更為理性,不大喜歡把自己的兵團經歷在「激情燃燒」和「蹉跎歲月」之間做簡單歸類。同時我也發現,兵團軍人的理想化教育在小知青身上產生了更多的影響,而對「老高中」們卻沒有催生出多少化合作用。

  在談到在兵團的經歷時,「小上海」知青們喜歡談苦處,而「老上海」知青則喜歡談問題。前者的回憶帶有更多的青春感受,後者的回憶則帶有更多的政治印記。

  5師的「老上海」陸建東在兵團是一個頗為特殊的「激情派」知青。人家跟著領導奮發向上,他對著領導滿懷鬥志。而促使他和領導叫板的所有事由,都不與他的個人得失相關,他針對的是連隊領導人的作風和兵團的整體管理,而他採取的方式也很特殊:一次次越級呈交「御狀」。為此,他在50團5連得到了一個外號,叫作「老右派」。

  「老右派」陸建東的故事,顯示出他鮮明的個性——認準一條路,就一定走到頭。

  他說:「你問我『老右派』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因為我要『砍紅旗』!

  「我們5連是整個5師的一面紅旗。當時兵團到處虧損,但我們5連年年盈餘,而且逐年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主要還是我們連長孫貴有頭腦有辦法。他知道農業和副業要一起抓,養豬、養蜂、養雞、釀酒……什麼都幹,而且都找最懂行的人幹。

  「但是我們的指導員老郎(化名)不正派。這人是老職工,腦子好使,口才極佳,但作風敗壞,和好多女知青和家屬隊的婦女都有兩性瓜葛。兵團在抓幹部作風時,有些知青找我反映指導員的問題,有的是受害者本人,有的是她們的男朋友。說指導員把女知青帶到土豆窖邊上,推下去就欺負。我氣不過,寫了份檢舉材料,和另外兩個掌握全面情況的人一起,把老郎告到了團政治處。」

  陸建東告訴我:

  「想搞清楚郎指導員的這個案子不那麼簡單,涉及的人很多,而相關人員和老郎的關係也不一樣。要是我拿不出證據,就成了誣告,得罪了老郎和一批和他關係好的知青,以後在連裡的日子該怎麼過?

  「還有一點很重要。5連是50團的先進連,把指導員扳倒了影響太大,對兵團的工作不利。但兵團對迫害女知青的案子歷來很重視,只要有人檢舉,就不會置之不理。團裡很快派了一個工作組到5連來調查情況,組織股長老關、保衛股孫幹事都來了。他們按照我們舉報的十三個案例,按順序一個一個地查。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了解此事的老職工老李變節了,他在工作組下來之前把我們舉報的事透露給了郎指導員,精明的老郎事先已經準備好了一套反調查措施。工作組的調查方式也有問題,他們只詢問老郎本人,並不和受害人接觸。我堅持要求工作組去找受害人做調查,這樣就形成了工作組和檢舉人之間的情緒對立,這次調查最後沒有收到任何實效。我一看這事情要不了了之了,堅決不答應,馬上給團裡和師裡分別寫了信,反映工作組有包庇老郎之嫌。

  「在此期間我還有另一個更大的舉動。1973年秋收時,連隊的喇叭廣播了李先念副總理對兵團的批評,說兵團的生產形勢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連裡廣播這個消息,意思是說我們5連在兵團是反例,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我聽了很反感,認為5連的幹部中有的人爛掉了,我們不應該用生產效益這一俊,來遮其他的百醜!於是我在1974年初寫了一份『御狀』,直接寄給了人民日報編輯部,並請他們轉交李先念副總理。

  「同時我還給兵團寫了信,寄給了兵團的鮑鰲副參謀長和5師政治部的嶽春普副主任。在信中,我除了講到5連幹部的作風腐敗問題外,還提出了一些在農業管理上的建議,比如:應該實行豆麥輪種,這樣有利於地力的恢復;查哈陽水利工程在南北向打梗,應改成東西向……這一下事情鬧大了。別管人民日報和李先念理我還是不理我,兵團對我的這種做法不能不做出反應了。

  「從兵團到5師,再到50團,現役軍人們都知道5連有個陸建東不是省油的燈,動不動就捅破天。很快,50團政委張錫令到5連來蹲點了。

  「張政委下連後,發現多數群眾都站在我這一邊,知道我不是在胡鬧生事,而是代表著民意。他帶來的工作組成員也是知青,知青調查迫害知青的案子很賣勁,他們從家屬隊開始調查,先找到了幾個我列舉出的受害者,其中還包括已經調到團政治處的一個秘書。在調查郎指導員的過程中,又帶出了副連長老李迫害兩個女知青的問題。

  「在調查期間,我被發配到山裡去打石頭,遠遠離開了連隊。團裡這次派來的工作組把事情基本查明白了。調查結束後,兵團對連裡的這兩個幹部做了處理,副連長老李被判坐八年牢,指導員老郎的黨籍和職務都給抹了,但是沒有給他判刑。

  「張政委後來還在全團大會上表揚我,說這麼長時間總有人說陸建東是『老右派』,他的指導員有理,現在看事情不是這樣的。但我對案子的處理結果還是不滿意,覺得太不公平了,為什麼罪行比李副連長更重的郎指導員沒有坐牢?

  「這場是非雖然有了定論,但我也確實把團領導給嚇著了。5連是兵團豎起的紅旗,我到處提意見,迫使他們最後把兩個連隊領導都擼了。

相關焦點

  • 兵團知青口述鬥毆往事:以城分陣營,拳腳論高低
    他曾歷時兩年遍訪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知青,將口述材料整理成《生命中的兵團》一書,2015年9月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節選,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哪裡的知青最能打?男知青剛到兵團時的打架現象,曾是令老北大荒人目瞪口呆的一道風景。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知青歲月」兵團戰友的終身不了情
    一次意外,讓下鄉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北京知青常博武失去了右手,隨之而來的是身體和精神上的打擊。命運最終沒有將他擊垮,而是讓身邊無數感人的力量牽引著他走向光明。弟兄,是做一輩子的!因為是一奶同胞,因為是血脈相連,因為是榮辱與共,因為是貧富共享,因為是風雨同舟,因為是肝膽相照!
  • 「知青歲月」「段日火」
    我們知青時所在的地方,原本是農場,後來叫兵團,再後來又改成農場。叫兵團的時候,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下設師團營連排班,建制和正規部隊一模一樣。不管叫兵團還是農場,我們幹的都是些挖坑種橡膠,栽秧割穀子之類的農活。不過,當年大多數人,畢竟是衝著解放軍這個招牌來的,改了名字之後,很多人在很長時間都很不習慣。
  • 知青一代腦海中的老電影,永恆經典!
    今天的推送大多是關於知青題材的電影內容,小編之所以做這個題材,是深深地被後臺一條私信消息所感動。 我是老三屆,是一名軍墾戰士,一九六六年七月赴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七師(奎屯)廿五團,成了一名支邊青年。
  • 《生命中的兵團》:記錄濮存昕等人兵團歲月
    原標題:記錄濮存昕等人兵團歲月   京華時報訊(記者田超)作家朱維毅寫的長篇紀實文學《生命中的兵團》,近日由世界圖書公司出版。該書再現了上世紀60、70年代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那段歷史,收錄了濮存昕等知青的兵團歲月。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此時,人堆裡有兩個嬌小的上海姑娘,哭得直跺腳。她兩個行李已經上車了,人卻上不去,好在大家幫忙,硬是從窗口把她們塞進沙丁魚罐頭般的車廂裡。人再也擠不進了。車門口還滯留很多上不了車的知青。他們焦急吶喊,在憤怒的咆哮!當年來兵團的時候,那麼多讚美和掌聲;今天離去,如同難民。這般的悽慘和不堪,他們的心緒能平和嗎?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當建設兵團二十三團來招兵時, 三個女知青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然而, 希冀的彩虹, 轉瞬即逝。失望之際, 海庭說:「走!找招兵的人磨去。」我們磨了兩天, 不見起色。到了最後一天, 有位兵團的招兵人似乎有所動。那天傍晚, 我正準備洗米下鍋, 仿若聽到遠處的呼喚聲。到門口一看, 葛坑街的坡頭, 那位公社秘書正頻頻招手喊叫我。1970年9月23日, 我離開了葛坑。
  • 為了鄉親豁出命——上海知青楊曉滬「二次下鄉」帶領鄉親致富
    楊曉滬從同濟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分配到上海石化集團搞外貿。國內、國外到處奔波,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心裡總惦著腰屯的父老鄉親,想著昔日的插隊戰友。上世紀90年代,他和當年知青共同發起成立了上海愛輝知青聯誼會,還與幾位知青企業家共同出資,建立了愛輝知青聯誼會幫困基金。他不僅出錢,還親自登門探望,知青戰友誰家有困難,無論再忙也要幫助解決。
  • 生命中的兵團
    我們的任務是介紹兵團的環境和任務,北京市負責知青下鄉的動員和組織工作。當時的市委書記謝富治主持召開了一次知青下鄉動員大會,然後就是學校、居委會、家長,層層動員。」  「動員不困難,北京的中學生挺願意到兵團的,覺得去了有人管,有工資,名字還好聽。等到商量接收誰的時候,我們和北京市革委會就有了分歧。我們不願意接收北京市給我們的所有人,強調要挑家庭成分好的。
  • 「知青歲月」追憶似水流年
    他說,我就要成為「專業作家」了,最大的心願是把過去的知青生活寫成一本書。我說你可以先開個「博客」,介紹自己的故事。我在《兩地書――437》中講的老知青崔積寶和李桂茹就在「新浪網」上開了個「博客」,很火。已有出版社爭著為他們出書了。我先給你寫一篇,給你造勢吧!他笑了。當年,武振宗下鄉有點像地下工作者的秘密行動。
  • 杭州人在黑龍江兵團的經歷 比《狼圖騰》裡演的更驚險
    尤其是老三屆(1966、1967、1968三屆的初、高中畢業生,簡稱「老三屆」)中,當時杭州下鄉知青有十萬多人,其中有四萬多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數量之大,影響了無數家庭。北大荒、兵團、屯墾、戍邊……這些在今天聽來越來越陌生的詞彙,卻曾經是一代人的生命底色。 這批人的特殊經歷是無法複製的歷史印跡,那些背井離鄉的歲月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 「知青歲月」老畢兩口子
    當然是我們五連的老職工嘍。老畢的大名叫畢春,雲南昆明人氏,退伍軍人。據說他原先在部隊的重機槍連當兵,比當炮兵辛苦得多,因此這就成了他經常自我吹噓的資本。我剛到連隊那陣子,老畢是我們班的班長。後來雖然不在一個班了,但聯繫還是比較多。他是連隊中比較活躍的分子,性格開朗,愛講笑話,深得知青們的喜愛。
  • 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遭遇狼群圍攻,幸虧老隊長救他一命
    上海知青董廣發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退休後一直在上海生活,有時也回東北小住。他和老伴之所以大多時間在上海生活,是因為他們的兒女都定居在了上海。今年八月初,董廣發和他老伴又回到了東北,在東北生活居住了兩個多月,國慶節後才返回到上海。一次偶然,董廣發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時的那段生活經歷。
  • 林和平新作《遠方的山楂樹》造勢 主創:原型是知青就在上海
    騰訊娛樂訊(文/胡夢瑩)由林和平編劇,孟亮執導,吳其江、馬藜、林家川、孫爽等主演的電視劇《遠方的山楂樹》正在上海東方影視頻道熱播。近日,該劇導演孟亮攜主演吳其江、馬藜到滬為該劇造勢。該劇講述了一批出生於1950年前後的共和國同齡人的成長與奮鬥故事。
  • 知青故事│她從生死線上走了回來
    這些年不斷有知青回訪北大荒,尋找那片曾灑下過自己青春的汗水和淚水的土地,尋訪曾結下深厚友情的父老鄉親。已經離開自己當年插隊的地方黑河三十多年的上海女知青陳宜芳,2004年8月,又回到了那片深情的土地,她要尋找的卻是她自己的一口棺材!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8176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青像十幾條小溪相匯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轄八團。知青大返城時,知青流回城市,所剩無幾。我去二九0有四五次,先後接觸過十幾位留守知青,不知為什麼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李乃利。有段時間只要提起二九0,我就會油然想起乃利,說起乃利也會想起二九0,似乎乃利就像靖宇縣、尚志縣、一曼街、兆麟街,人與地融為一體。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我們小區三號樓的李長寧老師是上海人,他曾在這裡的偏遠山區插隊落戶多年,後來被招聘為小學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李老師和他愛人一起回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實在是不適應上海的生活了,他夫婦倆又回到了東北。
  • 《知青》能勵什麼志
    劉洪波專欄電視連續劇《知青》正在播映,引出不大不小的知青話題。據說,《知青》穩坐收視率頭名位置。我身邊收看這個劇的人卻不多。知青運動是「文革」的一部分,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主題之一,其中1000多萬人的生命過程更是直接捲入其中。歲月荒唐,人生坎坷,但言說困難。知青運動結束之後,最初的知青敘事以返城為合理歸宿展開,從而定調於青春的蹉跎、苦難乃至悲劇。後來,知青敘事的調性一度變為「青春無悔」,苦難和悲劇的意義降低了,控訴與沉思消除了,而激情、純粹、昂揚、磨鍊的主題隱然上升。
  • 1969年八岔島事件:知青用手榴彈擊沉蘇聯巡邏艇
    漁業連陳庭華向知青講述勇鬥蘇軍炮艇的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一群來自上海和全國各大城市的知識青年,來到祖國的最北端,懷揣保衛祖國每一寸土地的壯志,時刻準備著拋頭顱、灑熱血。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上海知青到達黑龍江邊知青點的第一天,因為拖拉機爬犁要裝行李,許多男女知青是步行進入察哈彥的。走到大概晚上八點鐘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忽然看到了黑龍江,江面冰封著,冰上是雪白的,但那天有月亮,月光照在江面上,非常漂亮。這個時候,忽然聽到啪啪啪三聲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