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八岔島事件:知青用手榴彈擊沉蘇聯巡邏艇

2020-12-19 中國網文化

 漁業連陳庭華向知青講述勇鬥蘇軍炮艇的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一群來自上海和全國各大城市的知識青年,來到祖國的最北端,懷揣保衛祖國每一寸土地的壯志,時刻準備著拋頭顱、灑熱血。當以往電影中的戰鬥畫面真的呈現在他們面前時,這些並未受過正規軍事培訓的年輕人,憑著一腔愛國激情,奮不顧身與敵方的正規軍激烈戰鬥。幾十年過去了,北疆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精忠報國、捍衛主權的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我們繼承發揚。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海知青到達黑龍江邊知青點的第一天,因為拖拉機爬犁要裝行李,許多男女知青是步行進入察哈彥的。走到大概晚上八點鐘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忽然看到了黑龍江,江面冰封著,冰上是雪白的,但那天有月亮,月光照在江面上,非常漂亮。這個時候,忽然聽到啪啪啪三聲槍響。幾乎就在身邊的樹林裡,升起三顆信號彈。他們一看這三顆信號彈,馬上認為附近隱藏著特務,那個時候不少反特電影裡就有這樣的場景。一個先來的上海乾部說,你們不要緊張,這可能是對岸「老毛子」發過來的定時裝置,我們見得多了。信號彈,是給知青的見面禮,緊張而又刺激,同時也告訴知青們,今後說不定有機會可以親自參加抓特務的戰鬥了。

費國良是上海交大附中的68屆高中畢業生。 1969年3月3日,他和幾個同學準備去浦東另一好友家商量一起報名去內蒙古大草原之事,在延安東路外灘輪渡口等船擺渡時,忽然看到渡口閱報櫥窗裡當天的一張報紙上有我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的報導。他們幾個人一合計,立即改變想法,決定報名到黑龍江去了。

1969年4月底,費國良乘坐卡車到達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3師27團工副業4連(漁業連)駐地時,橫貫在他們眼前的是一條大江,江面上冰排流淌,正是「開江」(當地土語,春天到了,冰凍三尺的江面開始溶化)之時。卡車司機略帶神秘地對他們說:「到了,你知道這是什麼江嗎?這就是黑龍江。你們到了最前線了。」

1968年9月8日,北京知青張勝利隨老職工李伊楚在烏蘇里江打魚時,「老毛子」的597號炮艇(綽號大屁股)忽然加速向他們攔腰撞來,兩人迅速改變方向,讓船頭對著浪,避免衝撞,但已經來不及了,蘇艦側舷刮到了他們的船頭,小船被撞飛了,騰出水面有1米多,懸空逆時針轉了個圈,又重重地落進水裡。

岸上掩護的人大叫起來,完了,大家雖義憤填膺又無可奈何。張勝利後來說,船被撞飛那一剎那,他腦子裡一片空白,仿佛靈魂出竅,掉下來清醒後,發現船頭已經被撞碎,前艙已經進水,幸好我方其他船隻趕緊過來援助,張勝利才沒有掉進江裡。

9月12日,勤得利農場漁工在烏蘇里江進行鮭魚捕撈,他們的597號、598號、509號三艘炮艇和一艘消防艇,闖入我生產水域,用高壓水龍頭向我漁工猛烈噴射。我漁工臨危不懼,包括張勝利在內的一些知青和老職工駕駛30隻小漁船與之勇敢搏鬥和周旋。

前幾天被蘇艦撞飛過的李伊楚,揮起一石,將598號炮艇抱水龍頭的蘇軍士兵打倒,水龍頭跌落在船舷上。另一條淌網船上的漁工陳庭華,迅速由船尾躍到船頭,向水龍頭撲去,在同船夥伴張繼印的配合下,拿起利斧將蘇598號炮艇的水龍頭砍了下來,繳獲了證據。

這個鬥爭場面被來拍攝鮭魚期生產的中央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的攝影師拍入鏡頭。張勝利說,他母親在電影院裡第一次看到這個鏡頭時,含淚高呼「毛主席萬歲」,並激動地告訴周圍的人,我兒子就在現場,散場時大家都過來和母親握手。

 白色黑底間諜船出現

6月23日,從蘇六站哨所開出三艘裝載武裝軍人的登陸艇侵入八岔島水域,我方進入一級戰備。這時中國民兵已經配備了56式衝鋒鎗、53式步騎槍和一挺輕機槍,還有國產的反坦克3號手雷。但不是人手一槍,費國良等人只分到一個裝有四顆手榴彈的袋子。

6月27日、6月30日、7月3日,一艘白色黑底間諜船多次在八岔島附近水域搜集情報等。據有經驗的老職工說,這條船在哪裡頻繁活動,就是蘇軍馬上要到哪裡進行挑釁的前兆。

7月5日,中國民兵離島到八岔邊防站所在地進行了實彈射擊訓練,並且投擲了普通手榴彈、蘇制43式反坦克手雷、國產仿製的反坦克3號手雷各一枚,比較其威力,最後還模擬實戰針對入侵蘇軍的突襲進行了反衝鋒、抓俘虜演習。他們的意識裡一直把「老毛子」的炮艇和軍人作為假想敵,準備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打一仗。

7月7日那天,他們的581號炮艇又來挑釁了,晚上大家就又討論到底怎麼打。知青的軍事知識,大多是在電影《地道戰》裡看來的。有的人就提出,我們在這個拉網的拉杆前面放幾個炸彈,等它炮艇開過來,我們就引爆這個炸彈。後來有的人說這個不行,你一炸,萬一沒把它炸沉,讓它受傷逃回去就麻煩了,我們一定要炸毀它,拿到他們的罪證。像《地雷戰》掛雷拉弦那樣炸炮艇的想法,顯然有些幼稚。

討論會上擬定了一套應對方案,是「把六個爆破手都埋伏在江岸邊1、2、3號陣地上面」。指導員見費國良是高中生,便要他把討論情況記錄在案,最後交給指導員過目,一個北京知青修改成文,由擔任黨員排長的當地職工放入一保密箱(其實就是一個小木盒加把鎖)保管。據這個北京知青回憶,木箱放在黨員排長的鋪頭頂上的架子上面。

遭遇戰打響了

1969年7月8日上午,費國良他們由於打不到魚歇工學習,負責觀察望的知青進來報告,老毛子兩隻船從六站下來了,由於他們的艦艇經常在黑龍江上遊弋,司空見慣,大家沒當回事。但10分鐘後,望哨兵心急火燎地衝了進來,說「老毛子」要上來了,這時大家忽然發現聲音不對,聽到在江邊有艘船咕嘟咕嘟地在靠岸。所有的人都緊張起來了,說不定戰爭馬上就要來了,於是紛紛拿起武器,按照預定方案分別進入防敵突襲陣地隱蔽起來。

費國良隱蔽在3號陣地,一想到真的要打仗了,確實很緊張。費國良看到4個蘇聯人,上身穿著圓領衫,下面穿著靴子,從他們平時下江船停靠的碼頭方向沿小路走了過來,走到他們駐地宿舍前面,看了看,有個蘇聯人用俄語哇哇叫了幾聲,隱蔽起來的中國人當然聽不懂,也不會吱聲。或許是蘇聯人感到奇怪,在對岸天天可以看得到的中國人現在怎麼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一個蘇聯人回去了,途中在114航標處停了一下,就下江了。在宿舍前的一個蘇聯人可能是等得不耐煩了,拿起中國人放在地上的一把鐵鍬,使勁敲打地面,在緊張靜靜的空氣中,啪、啪、啪地仿佛是槍響。就在這個時候,只聽到「轟」的一聲巨響,一股濃煙從江邊升起,火光沖天,戰鬥打響了。

毫無戰鬥經驗的知青各自出擊

當4名蘇聯人登島順著小路來到職工住房前時,隱蔽在1號陣地的投彈手、上海知青蔣海星向指導員黃德和主動請戰,「讓我爬過去先炸船,斷他們後路」。黃德和回答,「注意隱蔽,不要亂動,你等會兒,這個事情不要那麼急,再看看」。蔣海星執意要過去,便攜帶一枚反坦克手雷從草裡往江邊方向匍匐前進。就在他準備穿越那條小道時,發現1名登島的蘇聯人員返回,第一次與敵人面對面的蔣海星大氣也不敢出,趴在荒草裡不動彈。

蘇聯人就在蔣海星面前2米多的地方走過下江上船。蔣海星慢慢爬到江邊,趴在江坎上,他看見蘇艇駕駛艙邊坐著一個人,心想到萬一直起身來投彈,被蘇聯人發現,不就當胸一槍白白送命嗎?靈機一動,他先把手雷插銷插好,突然直起身來,大喊一聲,蘇艇上的那人被江坎上突然冒出的中國人嚇了一跳,然後呆呆地看著蔣海星舉起的手中忽然飛出一樣東西,眼前火光一閃,一聲巨響。蔣海星扔出的手雷,觸發爆炸後還破甲鑽進了後甲板機艙要害部。

一瞬間,爆炸聲槍聲響成一片,我方民兵投彈手隨即開始衝鋒,手榴彈和手雷紛紛飛向蘇艇,有的用力過大,手榴彈彈出甲板,掉在江裡掀起一股水柱,也有的在蘇艇上爆炸。蘇艇冒出火光和濃煙,船艙進水。

2號陣地上的投彈手上海知青衝到江邊,看見蘇艇呈前西後東逆向停靠在我岸邊,纜繩系在我八岔島上,由於水大,蘇艇甲板只略低於江坎,看不清艇前舷上的編號。他很機靈地將手雷扔到了前甲板船頭角落處,使起爆角度和起爆時手雷與被爆炸物接觸狀態都達到了理想程度,手雷鑽進了前艙爆炸,巨大的氣浪把他也掀倒了。

從沒打過仗的中國民兵紛紛開槍投手榴彈,有人一扣衝鋒鎗扳機就打光了一梭子30發子彈。一名蘇聯人企圖從草甸子裡逃竄,被打倒在離114號航標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名蘇聯人逃脫,跳江遁去,遊到二道江子島上去了。

費國良日記中記載的「戰鬥打響時,敵人就向彼得羅夫闊耶打了三發信號彈」、「有的戰士又縱身跳上被炸的敵船,不顧敵另一隻船中的衝鋒鎗掃射,奮勇作戰」的描述得到證實,不過費國良聽到的衝鋒鎗子彈打在船板上噹噹響聲,實際上是知青在向另一艘蘇艇開火。

負責通訊的上海知青聽到爆炸聲和槍響,見另一通訊員接到命令已經跑步去內江通知八岔村居民和邊防哨所,要求派船接應後,他主動奔到江邊進行增援,冒著船下沉的危險,首先躍上跳板,衝上蘇艇進行搜索,此時槍聲還沒有停。他發現後機艙裡還有人,赤手空拳的他隨手拿起地上的一把拖把噹噹地使勁敲打機艙蓋,用才學不久的俄語單詞高喊「繳槍不殺」。一個年輕瘦高個的「蘇軍」無奈地爬出來舉起雙手,嘴巴裡嘟嘟囔囔地喊著,被押解下船。我方人員迅速撤離。

當天晚上前蘇聯外交部向中方遞交了抗議照會,稱「一批武裝的中國人」「侵入蘇聯國境」,「隱蔽」在八岔島的「蘇聯部分」,於「上午10時30分」開槍襲擊蘇聯航標工作人員,並且使用了擲彈筒和手榴彈,打死蘇方人員1人、打傷3人,重創蘇聯快艇2艘。前蘇聯的學者後來稱八岔島事件,蘇方有兩名人員死亡。

 帶著俘虜撤退

知青揣摩入侵的「蘇修艦艇」已經被炸毀,還在中國島上俘虜了「蘇修入侵者」,已經完成了原定的戰鬥目標。中國民兵也知道蘇聯邊防軍不會善罷甘休,憑自己這點輕武器和所剩無幾的彈藥,是無法抵抗蘇軍更大規模的武裝入侵的。黃德和指導員立即命令全體人員馬上撤退至岸上八岔村內,大伙兒連回宿舍拿背包行李的時間都沒有就開始匆忙撤離。

由於情況緊急和計劃的粗糙,八岔島上一個黨員排長因為負責看管俘虜,在匆忙撤退中,已經想不起要回去拿那份他負責保管的知青自行擬定的反突襲作戰方案。這份方案被當日下午登島的蘇軍在我方宿舍內找到,後來曾作為指責我方蓄謀策劃製造了流血武裝衝突的證據提出過。但或許也正是這份方案,使蘇方認識到這場戰鬥是中國老百姓的作為,無論是蘇聯方面的抗議照會,還是塔斯社的消息,實際上都承認在八岔島上和蘇聯人員發生武裝衝突的中國人,不是中國邊防軍,而是一批武裝的「中國農民」。

撤退途中還發生過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指導員黃德和看見那個俘虜很緊張,便想用學過的俄語說我們優待俘虜,一急之下場景錯亂,他拍著俘虜的肩膀,順口就用《地道戰》《地雷戰》裡的日本話腔調跟俘虜講:「你的,害怕的不要,我們的,俘虜的優待。」邊上的人聽到對蘇聯人說電影裡的日本話,忍不住要捧腹大笑。

驚魂未定的知青等剛剛撤到對岸的八岔村,蘇聯炮艇已經完成了對八岔島的包抄,趕來的蘇方炮艇不時向八岔島掃射轟擊。附近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的數十艘炮艇和機槍巡邏艇、多架直升飛機迅速趕到(事後知道蘇聯海軍艦隊正在那裡進行軍事演習),蘇方直升飛機也多次入侵飛臨八岔村上空盤旋威脅,兩艘炮艇封鎖了八岔村的水上通道。下午4時許,近百名全副武裝的蘇方從多處登上八岔島進行搜索挑釁,大戰似乎馬上就要爆發。

我方民兵撤退至八岔村後,除把俘虜迅速送往隱蔽地點保護起來外,也作好了防止蘇方武裝入侵村子的準備,嚴陣以待,人數不多的邊防部隊和附近民兵也迅速進入戰備狀態。由於蘇方直升飛機在八岔村上空不斷盤旋,邊防站副連長忍不住讓人帶了兩挺輕機槍對直升飛機進行射擊,子彈沒有擊中目標,但把蘇軍飛機嚇走了。

被俘虜的那名「蘇軍」被送到八岔村後,安置在赫哲族老鄉一間民房裡,院子外面是邊防軍把守,房屋外間是漁業連民兵把守。這時上級要求了解衝突情況和入侵蘇軍人數,因為無俄語翻譯,邊防部隊便讓黃德和帶一位懂俄語的北京知青去詢問。

這位北京知青和黃德和進屋後,原先躺著休息的蘇聯人緊張地從炕上坐了起來,他們問他想吃點什麼,蘇聯人說要香菸要酒。北京知青在詢問蘇聯人情況時,一下子記不起「結婚」那個單詞,急中生智問「你有幾個孩子」,蘇聯人說自己「25歲,家裡有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我」,並且用手勢表示5個人。

過了一會,菸酒來了,煙是供銷社裡最好的前門牌,酒只有一瓶瓶口略碎的葡萄酒,還來了一盤炒雞蛋。黃德和一面看著蘇聯人吃喝,繼續詢問,對話已經比較融洽了。我們問他來了幾條船、有多少人。蘇聯人說一共來了10來個人,2條船,還畫了張示意圖。儘管知道了這名俘虜只是蘇聯航標艇上的工作人員,我們還是按照原定程序,用俄語對話教材上的例句說「你們侵犯了中國領土,血債要用血來還」,這下子又把俘虜嚇懵了,一句不說悶頭躺下了。

俘虜當晚便被邊防部隊卡車送往撫遠前線指揮部,臨走前還把自己的菸斗送給黃德和留念。到了撫遠,俘虜則被安置在濃江「反修」生產隊戰備糧垛邊的一間單獨小屋裡。巧得很,深夜警衛看管這個俘虜的武裝民兵中就有浙江知青。過了一段時間,通過談判,將那個俘虜送回了蘇聯。

八岔島事件顯示了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蘇方也不得不默認中方對八岔島的實際控制權,此外涉及航標的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但之後中方還是加強了邊境鬥爭的政策、策略和紀律教育,反覆強調不能隨意開槍,未接命令不能開槍還擊,邊境鬥爭要「有理、有利、有節」。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新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黑龍江省同江市境內的八岔島地區名列其中,由62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20平方公裡,包括2000年由俄羅斯劃歸我國的八岔二道江島等十幾座島嶼。

當年這些在黑龍江戰鬥過的知青是應該感到欣慰的,同時我們應該記住那些曾經為保衛國家主權、維護領土完整而鬥爭過的邊境上的軍民和知青。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知青用手榴彈擊沉蘇聯巡邏艇
    1969年7月,在黑龍江省同江市的八岔島,中國知青用手榴彈擊沉蘇聯巡邏艇。其實中蘇兩國的邊境爭端由來已久了,蘇聯從1920年開始,便在黑龍江航道中佔領了一些原本屬於中國的島嶼,比如黑瞎子島,並和我國多次發生衝突。
  • 「女知青」傅索安,叛逃到前蘇聯成為特工,後來的下場如何?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一位傳奇女知青的故事,不過她的經歷和結局都不太光彩。這個女知青叫傅索安,是響應號召第一個落戶農村的女知青,當時在全國都很知名。但是,傅索安當年在受到批評後,卻選擇叛逃祖國,到前蘇聯成為一名克格勃特工。她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 「美女知青」傅索安,叛逃到前蘇聯成克格勃特工,後來結局如何?
    在中國知青史上,有一位叫傅索安的特殊女知青,在人生最危急關鍵的時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又充滿風險的特工之路。【個性決定命運】天津人傅索安出生於中國解放的那一年,在校園裡讀書的時光,她便早早出落地美麗、活潑,由於性格頗為外向,且又工於心計、思維綿密,一時間成為學校裡舉足輕重的人物。
  • 轟動全國的女知青,卻叛逃到前蘇聯成為特工,後來的結局如何?
    傅索安,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知青,死在了她25歲正值大好年華的那一年。傅索安作為第一個插隊落戶的知青,在當時的知青群體中名聲頗大,然後也伴隨著不少的爭議。>當時「上山下鄉運動」中第一個在農村插隊落戶的知青,並且在當時的村子裡認了一個「乾娘」,這位「乾娘」在傅索安叛逃蘇聯這件事上出了不少的力,先不說越境,光是抵達邊境的路程,對於傅索安來說也是難以完成的事情。
  • 1969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會發生珍寶島戰役?有何緣由?
    1969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會發生珍寶島戰役?有何緣由?我國確實是個人傑地靈的國家,也因各種豐富的資源而一直被國外各國「惦記」著。大家知道前幾年比較火一件事的是日本企圖搶奪中國的釣魚島,而其實早在1969年的3月,我們和蘇聯就因為珍寶島的歸屬權而發生過一場搶奪,並且爆發了一場戰爭。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末期,因為政府腐朽懦弱而不斷地向外界妥協,與外來侵略者籤了多條不平等條約,其中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中,就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大約四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 日本海軍未宣戰就擊沉蘇聯潛艇,為何戰鬥民族選擇沉默?
    此後,伊-25繼續在俄勒岡州外海展開破交作戰,於10月初擊沉了2艘美國貨船,於10月10日結束作戰,向日本返航。■表現日本海軍伊-25潛艇彈射起飛零式小型水偵的畫作。打光魚雷的伊-25加速潛航,脫離戰鬥,於10月24日回到橫須賀,不久東京電臺就對外公布了這項"戰績",在美國西海岸擊沉美軍潛艇一艘!然而,死在伊-25手上的潛艇其實是蘇聯海軍L-16號布雷潛艇!蘇聯潛艇怎麼會出現在美國近海?這還要從蘇聯海軍的兵力調動說起。
  • 傅索安上世紀轟動全國的女知青,誤入蘇聯成女特工,死前留下一謎團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出現了第一批「知青」。知青顧名思義也就是知識青年,都是具有一定知識的人,那時候,上山下鄉十分火爆。不過,說起第一個知青,恐怕沒幾個人認識。其實,第一個知青還是女性,名為傅索安。
  • 從著名知青到蘇聯女特工,叛了國還不知悔改?臨死前寫下一個血字
    上個世紀的我國,有一群年輕人異常活躍,從城市來到鄉村,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中,這群人有一個特殊的名字,那便是"知青"。作為那個年代的知識份子,知青們的故事非常多,每一件都大有來頭。如下面要講述的這位主人公,曾經是我國第一批知青,然而人生卻跌宕起伏。
  • 標槍飛彈後,又是最先進巡邏艇,美國不顧疫情軍援烏克蘭抗擊侵略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宣布,已經準備好向烏克蘭提供多達16艘Mark VI級巡邏艇以及相關武器和軍事裝備,總價值約為6億美元,相關協議已經提交給美國國會,國會將由30天的事件來審議相關合同,但預計國會會對向烏克蘭的軍援協議繼續開綠燈。
  • 「女知青」傅索安,叛逃去蘇聯成了克格勃特工,死前只留下1個字
    知青是特定歷史時代的一個稱謂,指的是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自願從城市去農村開發或保衛邊疆的的有知識的青年。五十年代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便開始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去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從執行到結束跨越二十多年,其中下鄉的知青人數估計在1200萬到1800萬之間,而傅索安是當時全中國第一個插對落戶的知青。
  • 叛逃蘇聯的女知青傅索安,曾參與「東京謀殺」行動,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知青,就是傅索安,她是天津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造就了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奇奇怪怪讓人們始料不及的事情,傅索安的性格,雖然看起來非常的外向,但其實她自己非常的有主見,對自己的想法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劃,在小的時候,傅索安長得就非常漂亮,長大之後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姣好的容貌,事事也喜歡爭先的傅索安,很快就成為了她所在學校的風雲人物,學生們都非常熟悉這位漂亮的姑娘
  • 1969年, 面對中國的全面備戰, 蘇聯的118萬軍隊會有何動作
    1969年3月,在不足1平方公裡的珍寶島上,中蘇兩國軍隊展開了浴血廝殺。面對蘇聯兵力和裝備優勢,中國軍隊誓死捍衛國家的主權。在此次戰鬥中,蘇聯的傷亡明顯高於中國,蘇聯還賠進去一輛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T62坦克。在此之後,蘇聯在中國北部部署了100多萬軍隊,虎視眈眈隨時準備進攻中國。
  • 揭秘「天蠍號」潛艇沉沒事件,消失在大西洋之前,曾遭遇蘇聯艦隊
    但是在當月的21號,天蠍號的無線電室發出了一則絕密的電報其內容是大西洋潛艇部隊的司令阿諾德少將下達了緊急命令:在距離非洲東海岸2400公裡外的加那利群島發現了一支神秘的蘇聯海軍艦隊,所以天蠍號必須立刻轉換方向對蘇聯艦隊實施偵察。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是天蠍號最後的一項任務。
  • 中國有最頂尖的手榴彈,為什麼我國軍人還在用木柄手榴彈?
    在14年艱苦抗戰中,我們中國人用小米加步槍打跑了日本侵略者,而當初我們使用的武器最多的就是三八大蓋,而另一種的武器就是手榴彈,可以說手榴彈曾經是中國軍隊最喜歡用的武器之一。
  • 兵團知青口述鬥毆往事:以城分陣營,拳腳論高低
    我接觸過的大多數兵團老職工都證實了知青打架現象的存在。在我採訪過的團長中,只有26團團長說在他的部隊裡沒有怎麼發生過知青打架事件。但26團是直屬兵團的步兵值班團,完全按照部隊標準招收和管理兵員,它的情況屬於特例。沒人統計過在兵團一共發生過多少次此類事件,但打架現象一度在兵團大面積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 蘇聯的海上布局——客運船隊在海上的發展
    蘇聯海運部一名高級官員曾經暗示,有可能再造一種可載五百名乘客的新型船隻,行駛國外航線。如果此話屬實,那麼,此事的主要作用毫無疑問是要賺取外匯俄國大客輪目前所經營的某些航線,諸如行駛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北大西洋航線,從一般的商業條件來看,是否合算,是大有疑問的。不過,當外匯收入是用蘇聯海運部的內部帳目的某些因素來衡量時,其結果確實不同了。
  • 烏克蘭又買了20艘法國巡邏艇,專家:從造航母淪落到買小艇,悲哀
    想當年,烏克蘭造船體系承擔了蘇聯海軍幾乎所有航母的建造和動力配套工作,如今卻淪落到連巡邏艇這樣的小船也要與國外合作了。據介紹,法國OCEA公司現在是製造多種尺寸和用途巡邏艇的技術領先者之一,其中FPB 98是其中受歡迎的項目之一。
  • 蘇聯在遠東部署了118萬軍隊,1969年,為何不敢大舉南下?
    但是進入二戰期間,蘇聯軍隊席捲了東歐地區,並且扶持了一系列的東歐政權,例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簡稱為東歐八國。蘇聯聯合東歐各國,組成了龐大的東方陣營,與美國等國家組成的西方陣營長期對抗。對於蘇聯來說,東歐各地的穩定是自己的最高利益,屬於蘇聯的戰略核心。 一旦東歐陣營鬆動,蘇聯的整個戰略布局就有崩潰的可能。
  • 寧要木柄手榴彈,也不要三款仿蘇制手雷!是67式手榴彈更順手嗎?
    從建國的1949年到1967年67式手榴彈正式定型間有著一段長達8年的"空窗期"嗎?顯然不是。建國前解放軍手裡的手榴彈種類顯然不少:從"鞏造""邊區造"等一系列各地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再到繳獲的日制手榴彈、美制手榴彈,型號相當雜亂。建國後,解放軍就開始謀求機會統一手榴彈的庫存。
  • 知青往事:豈容蛇蠍擋道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春風吹,戰鼓擂,被風起雲湧的上山下鄉運動裹挾著,1969年初我們來到延安。插隊第二年的八月份,我們去宜川縣看望那裡的北京知青朋友,順便和他們切磋一下拳擊技術。這些朋友都是北京師範大學家屬院的教職工子弟,平時我們常在一起練拳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