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文化探源—九龍埠的傳說

2020-12-16 龍城大剛子

在諸城、高密、膠州三縣交界地,有一座又高又大的嶺,名叫九龍埠。

為什麼叫「九龍埠」呢?

很早以前,九龍埠原叫鳳凰嶺,後來,從東海飛來了九條龍,強佔了這座嶺,並取名叫九龍埠。而鳳凰呢,只好出居周圍的小嶺。所以,最高的嶺頭叫九龍埠,周圍的小嶺叫鳳凰嶺。

九龍佔領山嶺後,在這裡管理颳風下雨。常言道:「龍多了旱,人多了亂,老婆多了晚了飯。」這一帶說旱就旱死,說澇就澇死,弄得民不聊生,怨天怨地。

有一年,半年沒下一點雨,莊稼幾平旱死了,連樹木都旱掉了葉子,九龍看事不好,急忙上天安排下雨,頓時,瓢潑大雨下個不停,把這一帶好淹好淹。

其它龍覺得人家都去下雨了,自己在家裡也不得勁,也緊隨其後上天求雨,結果把膠州好淹好淹。這在歷史上,叫作二次淹膠州。

此事被玉空大帝知道了,就派東海龍王前來給他他分工。

大龍挖灣,二龍挖了雙龍泉,三龍挖了龍池子,,四龍挖溝,五龍六龍七龍八龍九龍挖河,分工明確,各負其責

於是,大龍挖了大龍灣,二龍挖了雙龍泉,三龍挖了龍池子,四龍挖了條黑龍溝。五至九龍呢,每人分別挖了一條河:五龍挖了一條直挖到東海,六龍挖了一條直通北海,上龍八龍挖了兩條直達西北,八龍太懶,只挖了一半,就加入了七龍的河,九龍因身單力薄,只在嶺前挖了一條又短又小的小河,流入百尺河。

打那以後,九龍埠一帶解決了旱澇保收的問題,不管雨水再多,也能順河而下,不管天多旱,雨再少,有龍灣、龍泉、龍池之水,可以澆灌農田。

後來,九條龍走了,留下了龍埠、龍河、龍灣等,人們為了感謝九條龍的大恩大德,就在九龍埠上修建寺廟。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都前來燒紙敬香祭奠。

相關焦點

  • 我區又添4個市級非遺民俗文化村
    日前,第三批共計20個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村)名單公布,我區河上鎮鳳凰塢村、樓塔鎮樓英村、臨浦鎮橫一村、浦陽鎮靈山村等4個村入選。  區非遺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民俗文化村是指歷史和傳統文化保存保留豐富,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民俗活動傳承發展較好,農耕文化記憶相對完整的村落。
  • 你知道傳承千年的南京,有著怎樣的民俗民風麼?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擁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座擁有幾千年文明歷史城市有哪些民俗民風。1、夫子廟秦淮燈會秦淮燈會是歷史上流傳於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燈會」,一般是在每年的元宵節時舉行。
  • 汕頭民風民俗《遊神》
    遊神,是汕頭民間元宵節期間的一項風俗活動,居住在廣東省最東端並與江西、福建交界的潮汕人,至今仍保留著古代中原的民風民俗。而「遊神」,在潮汕地區也被稱為「營老爺」。 《鄉裡大佬》潮汕有一句俗語:「遊神正二月。」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本人試圖通過挖掘和分析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即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豐富和發展民歌文化研究領域。
  • 民風民俗:印度新運動,摒棄原本的糟粕風俗,無廁所既無妻子
    民風民俗:印度新運動,摒棄原本的糟粕風俗,無廁所既無妻子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管是在什麼地方,總是有著屬於他們當地的一種民風民俗,也許在我們看來比較奇怪的風俗,卻在當地是一種民風的一種體現,或是需求,或是傳統,相同的是他們把這種需求和傳統慢慢的流傳了下來,融進在了生活當中,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印度的一個風俗
  • 風格迥異的池州民俗文化
    風格迥異的池州民俗文化「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匯聚,形成了池州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東至花燈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東至花燈,其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後期,它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主要燈種根植於本鄉本土,有的異地流入,表演形式各異,具有豐富的漢文化內涵。2008年,東至花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破戒僧傳說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破戒僧傳說作者:落葉聽秋_七堇Hello,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分享有關於只狼的背後故事以及包含的日本民俗文化。今天我們就如約來與大家分享關於在上一次文章中提及的破戒僧的故事。
  • 江南文化系列報導|「杭兒風」的源頭,原來就藏在江南民俗文化中
    江南傳統民俗文化也隨著朝代更迭慢慢沉澱,家住浙江的名家豐子愷也曾飽含深情地寫道:「我們是浙江石門灣人,住在上海也只管說石門灣的土白。吃石門灣式的菜,度石門灣似的生活!」 如今身處杭州,也還是能感受到鮮明的江南民俗文化的傳承。
  • 國慶中秋寺平古村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國慶中秋寺平古村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 泰山民俗文化
    第二單元 大汶口文化陶器大汶口文化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淵源,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重要線索。
  •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在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我覺得應該梳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這需要從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原理出發,審視我們的研究路徑是否正確。本文首先梳理科學研究的一些關鍵要素,然後思考這些原理和要素對我國文明探源的啟示。科學方法的要義科學是一種或然性研究或置信度的考量。
  • 愛鳳凰古城的奇山異水,愛他們的民風民俗,但確實,這裡逐漸變了
    我愛這裡,愛這裡的奇山異水,愛他們的民風民俗,但確實,這裡逐漸變了。我能感受到鳳凰的小攤小販不再熱情,我也再也聽不到我們那個時候正兒巴經的講解介紹,並不贊成說這裡的民風不再淳樸,我更願意相信是大環境的變化。我沒辦法去改變大環境,我只能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團隊,唯有用心服務,用情服務,以彌補這裡迷失的熱情。
  • 民俗大戲即將上演!第二屆寶安民俗文化節19-21日舉辦
    、深圳新聞網記者 謝孫武 實習記者 陳美瑩)12月17日,記者從深圳市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獲悉,2020年第二屆寶安民俗文化節將於12月19日-21日在新橋街道清平古墟「盛裝」亮相,活動以「傳承共享•記住鄉愁」為主題,旨在挖掘和繁榮寶安區的優質民俗文化資源,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實「民俗文化+旅遊休閒+藝術匯演」大融合發展的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理念,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
  • 民俗文化:圓田神、中霤神,關於他們的傳說你都知道嗎?
    在我國的歷史傳說之中,許多神祗越來越人格化,大多的代表人物經過千年傳承已經家喻戶曉,但同樣也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不被大家了解,今天就為大家分享民俗文化:圓田神、中霤神,關於他們的傳說你都知道嗎?好了,《民俗文化:圓田神、中霤神,關於他們的傳說你都知道嗎?》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菖蒲與端午的結合在唐宋時期的民俗中固定成型,菖蒲常與艾草並提共用。唐時有五月五飲菖蒲酒、懸掛艾草的傳統。宋代市民生活和文化的極大豐富,不僅宮廷在端午這一日用彩色蒲線裝點節慶,民間還有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並在上面系上糖果粽子的民俗。值得注意的是,菖蒲除了具有藥效和咒力,此時作為端午節裝飾還被賦予了審美功用。
  • 鹹陽逸龍關中民俗書畫藝術研討會舉辦
    2020年8月25日(星期二)9.30,在渭陽西路陽光小區物業樓三樓北5室,舉辦了逸龍關中民俗書畫藝術研討會。西安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鹹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逸龍文化的創始人李瀟冰介紹了逸龍文化工作室「書畫交友,誠信共贏」的發展戰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歌、賦、書畫;做好關中民俗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等。夏山河、朱西京、季子泉、餘淑丹、饒毅軍等分別講話,祝賀逸龍文化工作室再接再厲,力爭取得更大的進步。
  • 文化動態|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即將精彩亮相
    白銀區終於有自己的博物館啦位於白銀區全民健身廣場的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在緊張布展強灣蓮花山齊家文化和王峴灰土澇池半山馬廠文化遺址,展示著4500年前境內先民的生活情境。武川宋梁西秦度堅山城和古代烽燧,橫貫全境的絲綢古道,唐代形成的蘭(州)寧(夏)驛道咽喉要隘,以及明代白銀廠採礦遺址等,與綿延數十公裡的黃河一道,共同積澱形成了域內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相互融合、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
  • 細說鎮江的民俗文化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面鍋裡面煮鍋蓋文/羅戎平民俗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風俗習慣。漫步於鎮江的民俗文化長廊,你會被躍動在其中的鄉情民風所感染。節俗文化春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一,鎮江人除夕的年夜飯裡必有三道菜餚:一是魚,寓意年年有餘、代代有餘;二是糖醋安豆頭,有身體安康之意;三是水芹菜,又稱「路路通」,有幸福道路長久,錦繡前程暢通之意。另外,在除夕夜,鎮江人有到金山寺燒香祈福撞鐘之習俗。
  • 月餅模子:中秋民俗文化的符號
    近代月餅模子那麼,為什麼說月餅模子是中秋民俗文化的符號呢?其一.有著厚重的傳統民俗和時空記憶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而「餅」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餅」在古代是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麵食是古人祭祀的主要食品,比如以「餅」祭月。後來由「餅」衍生出「糕餅」,月餅就是屬於糕餅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