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城、高密、膠州三縣交界地,有一座又高又大的嶺,名叫九龍埠。
為什麼叫「九龍埠」呢?
很早以前,九龍埠原叫鳳凰嶺,後來,從東海飛來了九條龍,強佔了這座嶺,並取名叫九龍埠。而鳳凰呢,只好出居周圍的小嶺。所以,最高的嶺頭叫九龍埠,周圍的小嶺叫鳳凰嶺。
九龍佔領山嶺後,在這裡管理颳風下雨。常言道:「龍多了旱,人多了亂,老婆多了晚了飯。」這一帶說旱就旱死,說澇就澇死,弄得民不聊生,怨天怨地。
有一年,半年沒下一點雨,莊稼幾平旱死了,連樹木都旱掉了葉子,九龍看事不好,急忙上天安排下雨,頓時,瓢潑大雨下個不停,把這一帶好淹好淹。
其它龍覺得人家都去下雨了,自己在家裡也不得勁,也緊隨其後上天求雨,結果把膠州好淹好淹。這在歷史上,叫作二次淹膠州。
此事被玉空大帝知道了,就派東海龍王前來給他他分工。
大龍挖灣,二龍挖了雙龍泉,三龍挖了龍池子,,四龍挖溝,五龍六龍七龍八龍九龍挖河,分工明確,各負其責
於是,大龍挖了大龍灣,二龍挖了雙龍泉,三龍挖了龍池子,四龍挖了條黑龍溝。五至九龍呢,每人分別挖了一條河:五龍挖了一條直挖到東海,六龍挖了一條直通北海,上龍八龍挖了兩條直達西北,八龍太懶,只挖了一半,就加入了七龍的河,九龍因身單力薄,只在嶺前挖了一條又短又小的小河,流入百尺河。
打那以後,九龍埠一帶解決了旱澇保收的問題,不管雨水再多,也能順河而下,不管天多旱,雨再少,有龍灣、龍泉、龍池之水,可以澆灌農田。
後來,九條龍走了,留下了龍埠、龍河、龍灣等,人們為了感謝九條龍的大恩大德,就在九龍埠上修建寺廟。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都前來燒紙敬香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