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下降,大人、小孩發熱的現象比較常見。大家可能會認為,感冒發燒是小問題,捂捂汗,睡一覺就好了。其實不然,一個普通的感冒發燒,如果得不到正確及時的處理,也可一步步發展成危及生命的後果。
身體發熱非小事,普通感冒也可致命
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全科醫學科主任龔曉兵主任介紹,曾經出現過感冒沒有處理好導致並發心肌炎致死的案例。
這名女子30多歲,平時身體健康,最初因感冒出現發燒,體溫最初38.2 ℃,期間沒有過多重視,自己隨便吃一些感冒藥,仍然繼續工作。就這樣連續發熱了五天後,突然暈厥,休克,送醫院檢查,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最終因病情過重,搶救無效去世。
感冒發燒時身體為何會發熱呢?「感冒發燒是人體抵抗細菌、病毒感染的一個防禦表現,」龔曉兵解釋,「這說明自身防禦系統正在啟動作戰模式,白細胞作為我們人體的『戰鬥部隊』,遇到這種『外敵入侵』,會立即開足馬力,奔赴戰場,釋放出殺敵武器——各種細胞因子以對抗病毒、細菌等入侵敵人,細胞因子中包含了可致體溫升高的幹擾素,因此身體會發熱。」
身體發熱時,機體代謝旺盛,容易疲勞,這時候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提供給機體充分的物質基礎,幫助機體戰勝入侵的敵人。
老人和小孩,容易『捂』出大問題
「對於感冒發熱的『捂汗』處理,我們是不提倡的,特別是老人和小孩,容易『捂』出大問題。」龔曉兵提醒。
他表示,對於身體康健的成年人,如果是偶感風寒,有點發熱,那么喝一碗熱薑湯,裹厚被子捂汗危害不大,這時候人體被動升高體溫,使機體的溫度調節系統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下降,可能會帶來很「舒服」的感覺。但是人為捂汗其實會妨礙身體對散熱的調節,對老年人和嬰幼兒來說有相當大的風險。
「近段時間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因發熱就診,發燒3、4天了,胃口也不好,前來就診時血壓低,意識迷糊,化驗血發現低血鈉、低血鉀,」龔曉兵介紹,「這位老人吃過退燒藥後選擇捂汗方式退燒,在床上昏睡了3、4天,已出現電解質紊亂,就診時處於快要休克的狀態。」
醫生強調,對於小孩和老年人等群體,發病原因不明時,捂汗的做法很容易將他們致於險地,「小孩發熱時,食慾不是很好,尤其是水分補充不足,體溫會出現越捂越高的情況,容易誘發高熱驚厥,身體出現抽搐,腦部缺氧,如果就醫不及時,會留下嚴重後遺症。而老年人群體身體機能退化,捂汗時出汗多了,也沒感覺到要喝水,要進食補充能量,這時候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大量丟失,電解質紊亂,如果救治不及時,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全身多個器官出現問題。」
那麼,發燒時怎麼做才是對的?
發熱是一種身體對抗各種致病因素的反應,在抗禦疾病的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我們不應該也不能盲目地去扼殺它。
只是我們人體對於發熱的耐受程度是有底線的,一旦逾越了這個底線就有可能引起嚴重後果。這條底線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如果發熱在機體尚能忍受的極限內,譬如發熱時體溫不是過高,體溫在39°C以下,而發熱時間持續又不是過長,那麼可能經過一般的處理就有可能退燒了。如果發熱嚴重幹擾了你的生活和工作,或持續時間過長,那就必須要採取積極措施。
多喝水
發熱時代謝速度增快,體內水分消耗快,需要及時補充。
物理降溫
在居家護理上,可以採取一些物理方法降溫,讓體溫不至於過高。
方法一:溫水浴。在室溫維持在25℃度左右時,小孩子發熱可以溫水洗澡,體溫會有所下降。如果洗澡不方便,可以用溫水擦拭身體降溫;
方法二:冰塊。可以用冰塊冰敷額頭、腋窩等處。把衣服略微解開,讓其充分散熱,而手腳部位則要適當保暖。
退燒藥
上面兩條都是輔助措施,這一個才是對症處理。目前成人退燒首選是乙醯氨基酚類藥物,市面上許多感冒藥都含有此成分。無需每天定時吃,也不能超量吃,只在不舒服的時候短期服用就行了。
及時就醫
對於那些經過常規處理熱度依然經久不退,或高熱患者(體溫達39.5~ 41°C),伴有驚厥、噁心、嘔吐等症狀時,應予及時送醫,查明病因,給予對症和對因治療。
註:(本篇由小編進行網絡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本人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