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位好萊塢明星出演,惜敗拯救大兵瑞恩,這戰爭片曾被罵太裝了

2020-12-15 鍋哥的吃瓜時間

2月24日,昔日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哈維.韋恩斯坦被定罪,國內外的影迷卻討論起了一件陳年舊事:1999年的第7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拯救大兵瑞恩》在最佳電影獎競爭中輸給《莎翁情史》,不少人認為這是韋恩斯坦通過商業運作製造的一起「冤案」。不管怎麼說,《拯救大兵瑞恩》還是拿了5個獎,其實那年最大的輸家是另一部戰爭巨製,剛拿到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風頭正盛,在奧斯卡上獲7項提名卻顆粒無收,這部電影就是泰倫斯·馬利克的《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

《細細的紅線》經常被拿來與《拯救大兵瑞恩》比較,其實除了一樣是戰爭題材,這兩部電影的風格和討論的主題相去甚遠。《細細的紅線》是一部反類型、反常規的電影,它的敘事結構、情節設計、氛圍營造等方面幾乎都與傳統好萊塢電影相背,不同於之前任何的戰爭電影。

這部電影也是好萊塢男星們的加工廠,西恩.潘、喬治.克魯尼、約翰.特拉沃爾塔等成名演員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約翰.庫薩克、阿德裡安.布羅迪、伍迪.哈裡森、吉姆·卡維澤、本.卓別林、傑瑞德·萊託等年輕演員也以精彩的表現讓世界認識了自己,走上了一線紅星的道路。

01

《細細的紅線》發生的背景是1942年的二戰,美軍和日軍在南太平洋上進入了拉鋸戰。「查理步兵連」接到一項任務,他們受命登陸瓜達康納爾島,消滅島上的全部日軍並奪回陣地,全片就圍繞查理步兵連在島上的故事展開。

與戰爭大片強調敘事的連貫性和節奏感不同,泰倫斯·馬利克反其道而行之,既不糾結於傳統的「三幕劇」結構,也不注重故事中的戲劇衝突,採取了零碎、分散的敘事結構,運用了閃回、獨白和旁白等文藝電影常用的方式,把重點放在了解讀戰爭中人的內心情感上。這部電影有人物、沒主角,敘述和視角不再是單個人,而是多個人,從他們的旁白和閃回刻畫出每個人的經歷,呈現不同主體的戰爭體驗。

整個故事被切割成9個部分:①維特回憶起自己在土著部落生活的經歷;②維特作為逃兵被部隊抓了回來,副連長與他談話後將他安排為擔架兵;③上級向指揮官陶上校下達進攻瓜達康納爾島的命令,運輸船將查理步兵連送到島上;④步兵連在攻擊210陣地過程中遭到日軍的阻擊,傷亡慘重,塔羅斯上尉不願做無謂的犧牲,違抗了陶上校的強行攻擊命令;⑤蓋夫上尉組建了突擊小分隊,一舉拿下高地上的碉堡,振奮了部隊的士氣;⑥連隊一舉掃蕩了日軍的營地,陶上校認為塔羅斯上尉過於仁慈不適合帶隊將他解職;⑦步兵連獲得嘉獎,回營地休整一周;⑧在叢林的戰鬥中,維特為掩護戰友身亡;⑨查理步兵連接到換防命令離開島嶼。

在這些主線劇情之間,電影穿插了幾位主要人物的內心獨白、旁白和閃回。它們打斷了敘事的連貫性,讓觀眾進入了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變化。比如當了6年逃兵的維特,他的敘述視角經常閃回他在部落生活片段,士兵貝爾在戰場上時,電影多次閃回他和家中美麗妻子共度的美好時光。電影中出現了6次旁白,分屬不同的人物,讓觀眾一時分不清到底是誰。還有10多次閃回、將近20次內心獨白,如此頻繁的打亂主線敘事,是很多電影和導演的大忌,因為這將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

但是對於泰倫斯·馬利克來說,票房並不是他重點關注的事項,完成自我表達才是追求。電影中的敘事形式上顯得零散,卻表現出了敘述的深度。旁白和閃回結合敘事鏡頭提出一連串問題,強化觀眾內心體驗,引導觀眾思考戰爭的真正涵義。

電影中經常中斷情節敘事,插入蒙太奇或者自然景觀的鏡頭。比如電影開頭,維特用旁白講自己不敢面對母親的死亡,鏡頭卻給到他在河上划船,土著小孩們潛入水底等畫面,隨後又切入他和副連長的對話。還有,連隊和日軍發生激戰,雙方士兵相繼倒下,畫面上出現了一隻剛從樹上鳥窩中跌落到地上的雛鳥,伴隨著炮火聲,在地面上痛苦掙扎。這些象徵性的鏡頭,反襯了戰爭的殘酷性和普通士兵的掙扎和迷惘。

不僅如此,作為戰爭電影,它還做了反高潮處理。影片開始了差不多30分鐘才有第一場戰鬥,激烈的戰爭場面集中在全片的中段,片頭片尾的情緒和情節都很平淡。

《細細的紅線》的反類型敘事是一次大膽的探索,是藝術電影的勝利,但直接的後果是票房慘澹、觀眾評價兩極化。它拿下注重藝術價值的金熊獎,失意注重價值觀和電影工業成就的奧斯卡也就不難理解了。

02

泰倫斯·馬利克是好萊塢的異類,一直以特立獨行著稱,從1978年處女作《天堂之日》開始到1998年的《細細的紅線》,20年只拍了4部電影。馬利克從哈佛大學哲學系畢業,之後又師從德國哲學家、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是個典型的「學霸」,這位學院派導演的作品裡總有很多哲學思考。

《細細的紅線》自始至終都在探討這些問題:戰爭的邪惡從何而來?萬物為何自相殘殺?善惡是否同時存在?

電影開頭的第一句旁白即是全片的題眼:

「世上為何有這麼多戰爭?萬物為何自相殘殺?陸地和海洋為何對抗?大自然是否充滿仇恨?善惡是否同時存在?」

戰爭對於不同個體有不同的含義。對於陶上校來說,這次戰爭是他等了十五年的機會,「我不能忍受失敗, 我等了一輩子, 一直以來忍氣吞聲, 都是為了這一次機會。」對於副連長來說,他的理解是每個戰士都是戰爭機器上的一個小齒輪,一個小零件,個體在戰爭面前微不足道。對於連長塔羅斯上尉來說,他把戰士看成自己的孩子,渴望用軍人責任感來克服手沾血腥的罪惡感。對於士兵維特來說,這是一場他從頭到尾都不想參加的戰爭,所以他不斷的在逃避。對於其他普通士兵來說,戰爭是義務、服從和犧牲,佔領一座座山、一個個島,殺死一個個敵人,如此往復。當連隊攻入日軍的營地後,投降的日軍多是老弱病殘,面黃肌瘦,有的發狂吼叫,有的目光呆滯,有的向天空祈求。也有的想用最後的力氣和美軍士兵同歸於盡。

其中有個日軍士兵代表導演發出詰問:「你們代表正義和善良嗎? 你們有信心這樣說嗎? 你們被大家所愛嗎? 我知道,我和你們是一樣的。」

所以,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人類的欲望驅動著戰爭,戰爭又以消滅生命為目標,戰爭是人類天生缺陷的延伸,它侵蝕了基本的人性,使雙方變成了殺戮的機器,這已經超過了正義與邪惡的本來含義。

電影裡還有一個探討的重要哲學問題是「存在」。現實主義者副連長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微不足道,只有這個世界了」,言下之意:這個世界無論如何糟糕,作為渺小的個體,我們要適應它。但是理想主義者維特認為,還有另外一個世界,需要我們去尋找和創造。

這不僅是現實與理想的討論,也是「人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的存在主義哲學問題,顯示人類對自己的來處和歸處的恐懼。導演沒有直接的回答,而是通過維特這個角色在電影遭遇讓觀眾思考。電影開頭, 維特與戰友作為逃兵安靜地生活在一個土著部落中,那裡的人單純善良、風景如畫,這是他相信存在的「另一個世界」。 電影的後半段,部隊休整期間,維特又走入一個土著部落,但周圍的居民卻厭惡、懼怕地看著他。他想和一個孩子握手,孩子滿臉恐懼地逃開了。戰爭已經毀掉了維特看到過的寧靜而和諧的「另外的世界」。

電影隱藏的潛臺詞是:人類毀掉「這個世界」,就是毀掉了自己的來處和歸處。

03

視聽語言是導演表達思想的主要載體,除了泰倫斯·馬力克高超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語言,負責配樂的漢斯.季默和攝影師約翰·託爾都拿過不止一次奧斯卡獎,這個強力的製作班底,讓這部電影產生了既殘酷又有詩意的奇妙氛圍。

多重鏡頭的嫻熟運用。電影展現士兵們的面部表情時,鏡頭長時間定格,將觀眾的視線聚焦於每個個體。士兵們的恐懼、憤怒、喃喃自語、祈禱等,都在鏡頭下清楚的呈現。主要人物的對話,也是幾乎貼到臉上的大特寫,西恩.潘、尼克·諾特這種演技派可以用精準的微表情,將情緒直接傳遞給觀眾。「高低搭配」的仰拍、俯拍鏡頭,對古樹等自然景觀的仰拍,營造一種神聖感和救贖感。對於戰場上的士兵,則將視線壓低取景,士兵身處清風吹過的綠色草叢,讓人沉醉的畫面外是隆隆的槍炮聲,突顯一種殘酷的詩意。

使用蒙太奇與觀眾內心建立聯繫。士兵比爾接到家書得知妻子準備離開,比爾讀信時不斷快速切換到妻子搬家的場面,用一隻象徵士兵的老鷹過渡到白天的妻子,不到1分多鐘的兩組鏡頭將士兵的絕望和家庭婚姻的死亡巧妙結合起來,讓觀眾產生共鳴。

一系列運動鏡頭和長鏡頭表現出了戰爭的真實感、壓迫感。比如查理步兵連向210陣地挺進時,用了一個遠角長鏡頭,一部分部隊在山上,一部分部隊在草地裡前進,構圖精美、氣勢恢宏。當敢死隊進攻日軍碉堡時,則是連續的運動鏡頭, 拍攝到士兵們長距離連續向前衝鋒的場景,之後雙方交戰通過快速的剪輯讓觀眾身臨其境。在殺入日軍營地時,則是快速的跟拍鏡頭,觀眾仿佛跟著不同的士兵奔跑、射擊,看到敵人在眼前倒下。

配樂大神漢斯.季默為影片製作了三種不同感覺的背景音樂,戰場上,時而激昂、時而舒緩憂傷。呈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時,音樂顯得平淡、沉重。鏡頭中出現自然風景和土著部落時,則是輕快悠揚,配上民族特色的鼓點和土著的唱詞。整部電影的配樂稱得上聽覺的享受。

04

《細細的紅線》是一部異常「另類」的戰爭片,泰倫斯·馬利克拋卻了一貫的戰爭片拍法而注入其獨特的世界觀,用如詩般自由鬆散的情節,用反類型、反高潮的敘事方式、用意識流的旁白,表達著這樣一個主題:

智者和愚者之間只隔著一條細細的紅線,善與惡之間也只隔著一條細細的紅線。

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經典電影賞析《拯救大兵瑞恩》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奧斯卡也曾有過受人質疑的時候。 《拯救大兵瑞恩》是電影史上最優秀的戰爭片之一,它反映出的不只是戰爭的殘酷、冷血,還表達出了濃厚的人文情懷,看過的觀眾無不被它深深的震撼。 史匹柏確實無愧於他世界名導的地位,這部《拯救大兵瑞恩》引發了無數影迷對生命價值的探討、對人性的深層次剖析。
  • 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湯姆·漢克斯又帶來一部二戰猛片
    自從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上映以來,湯姆·漢克斯已經有22年沒有主演過戰爭片,今年,這個記錄將被打破。由亞倫·施耐德執導,湯姆·漢克斯編劇並主演的戰爭片《灰獵犬號》將於2020年6月12日北美上映,近日也放出首款預告片。
  • 《拯救大兵瑞恩》賞析,三個哥哥全體陣亡,美軍救援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一部展示戰爭殘酷的電影,這部接近三個小時的電影,其講述了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德國人之間的廝殺,這是一部揭露戰爭傷痛與血腥人性的戰爭電影。在電影開始的前二十分鐘,主要描述了諾曼第登陸的戰爭場面,對於該畫面的展示,不少中國觀眾表示無法接受,因為該部電影打破了國人對戰爭片的傳統認識,在《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中,我們不會看見千軍萬馬如潮水般踏過敵人頭顱的場景,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各種殘酷血腥的死法,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恐怖場景,雖然場景的血腥程度令不少觀眾表示無法接受,但這卻是最能夠體現戰爭的場景,
  • 《拯救大兵瑞恩》故事的情節和所要表現得盪氣迴腸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這一部偉大的戰爭片,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戰爭殘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們內心人性的挖掘。經典之處在於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拯救大兵瑞恩》給觀眾一種強烈的震撼,除了是故事的情節和所要表現得盪氣迴腸的情感外,還有一點就是視覺的衝擊。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第登陸戰的恢弘場面,讓觀眾驚駭地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戰爭使士兵所遭受的傷痛會留在那些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記憶中的深處,給他們內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 《拯救大兵瑞恩》:為愛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是其中的老電影,我一直都沒看,疫情期間,在家觀看了,覺得十分震撼,來自心靈的震撼。一個小分隊九人,都是戰爭大場面留下來的精英,被美國參謀部長指定派去專門拯救一個不知落到哪個戰爭角落的人,這個人叫瑞恩。
  • 《拯救大兵瑞恩》背後真實故事,催生了美軍著名的倖存者政策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90字,閱讀約4分鐘1998年,好萊塢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國上映。此後不久,根據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尼蘭德兄弟的真實事件,來自紐約託納旺達的尼蘭德一家遭遇了兄弟二人在諾曼第登陸中喪生,一人失蹤,家中只有一名男性成員的悲慘命運。(該謠言最初是基於沙利文兄弟的故事。)
  • 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好的戰爭片,全程鏡頭緊跟主角
    曾在《革命之路》中擔任攝影師,這次《1917》也是他與導演薩姆·門德斯時隔多年的再度合作。雖然有過多次參與戰爭片剪輯的經驗,但我想《1917》對於這位老練的剪輯師來說,仍會是個不小的挑戰。這就要說回影片本身了,《1917》在奧斯卡提名名單中爆冷奪下多項提名,甚至被國外影評人譽為「《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好的戰爭片」,並非浪得虛名。
  • 影評:《拯救大兵瑞恩》——以生命為代價的善意
    《拯救大兵瑞恩》雖然當年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是卻無法否認其在戰爭題材系列電影中的地位。它將人們所逃避的、不願正視的赤裸裸地展示在我們面前,給人「心頭添堵」。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深刻的思考與震驚。
  • 《拯救大兵瑞恩》:八個換一個,值不值?
    整部電影的臺詞少的可憐,導演沒有設計跌宕起伏的劇情,來論證拯救大兵瑞恩的意義;也沒有過多的渲染瑞恩的個人價值;他所做的只是呈現整個營救過程的艱難,刻畫戰爭的殘酷。然而,在電影之外,人們對於拯救大兵瑞恩這樣軍事行動展開了更多的價值討論。
  • 拯救大兵瑞恩:在那個暗淡的戰爭年代,人性的光芒在不斷的閃爍
    前言《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獲得極多獎項的戰爭題材電影。電影帶給我們的戰爭,能感受到的除了戰士的熱血,其他都是冰冷和殘酷。《拯救大兵瑞恩》甚至獲得了很多二戰老兵們的讚許,那在這部電視劇當中最值得稱讚和最有意義的地方。
  • 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2019最佳影片之一!
    這部影片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19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 《拯救大兵瑞恩》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1999年,他參演了影片《拯救大兵瑞恩》。2001年10月,湯姆·漢克斯獲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10年,他出演的電視劇《血戰太平洋》在HBO首播。2011年,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拉瑞·克勞》上映。2014年,他憑藉在《菲利普斯船長》中的表演再次獲得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提名。2020年,獲得第77屆金球獎的終身成就獎 。
  • 盤點好萊塢歷史上最優秀的10部戰爭片
    戰爭片並不總是血腥和殘酷。在史匹柏的扛鼎之作《拯救大兵瑞恩》之前,許多戰爭影片對戰爭殘酷的揭示大多是有所保留的。我們在看這些最優秀的戰爭片時,真的不要僅只用眼睛。但這的確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戰爭片,該片的意義在於讓人們看到了關於冷戰思維的危害。一個錯誤,或是個別人的私心雜念都有可能毀掉我們美麗的家園和溫馨的生活。
  • 豆瓣評分9.0,《拯救大兵瑞恩》為何被奉為「影史最偉大戰爭片」?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電影是由史蒂文·史匹柏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聯袂出演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這部豆瓣評分9.0,1998年7月上映的戰爭電影從上映之後便好評如潮,成為不少影迷和不少導演心中的戰爭神作。
  • 如何評價《拯救大兵瑞恩》裡的厄本?他曾在勇敢和懦弱之間徘徊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經典的電影,裡面每一個角色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每一個角色都能拿出來暢談一番,不過在營救小隊裡最有爭議的角色應該是厄本,因為他的失職給小隊帶來了滅頂之災,那麼厄本真的是一個負面人物嗎?
  • 看完《八佰》,我又刷了這5部經典戰爭片
    拋開關於影片的諸多爭議,至少在「戰爭片」這個類型定義上是達成共識的。影片在戰爭場面的拍攝上,可以稱得上是近10年國產戰爭片最佳,而這部分的出彩,攝影師曹鬱功不可沒。
  • 《拯救大兵瑞恩》國寶級電影,救得不只是人還有人性
    《拯救大兵瑞恩》開頭非常的真實,士兵們搶灘登陸,場面很震撼,它以1944年諾曼第登陸為背景,開場的二十分鐘海灘登陸場景、幾乎還原了真實的二戰,在船上的時候、軍官告訴士兵們該怎麼做、士兵們親吻十字架,一打開船門、子彈掃射而來、你該怎麼做?
  • 《拯救大兵瑞恩》背後的真實故事,催生了美軍著名的僅存者政策
    1998年,好萊塢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我國上映。片中為了幫助美軍士兵詹姆斯·瑞恩遠離戰火,回到美國的家中,以米勒上尉為首的8人小組以近乎全員陣亡的代價完成了這項任務,電影中出現的情節不知打動了多少人。
  • 金球獎打敗《小丑》,今年最佳影片之一,憑什麼是這部戰爭片?
    這部被高度讚揚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打敗的對手個個都是勁敵,包括《小丑》《愛爾蘭人》《婚姻故事》《教宗的承繼》。在這部電影獲獎的同時,它的導演(同時是編劇之一)、55歲的英國人薩姆·門德斯也憑藉該片,獲得了本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 《拯救大兵瑞恩》的防空武器,被德軍當機槍,一發炮彈能打碎人體
    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中德軍使用Flak 38 20mm機關炮平射美軍的鏡頭給很多軍迷留下了深厚的印象,Flak 38 20mm機關炮迅猛的火力在短時內將美軍士兵撕成了碎片,可見這種用於防空的兵器在陸地使用,也是一個大殺器。這款武器在短時間內射向人群,簡直就是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