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足夠沉澱青春懵懂,莉香的笑容,莉香的奮不顧身,都從為劇中人的嘆息、氣憤、哀愁慢慢變成愛情生活中的執念,最後幻化為封存的時光記憶。27年,也足夠讓佛系青年油膩,囿於廚房,把晝夜與愛的接力棒傳給下一代。1991年1月7日起,「東京愛情故事」在那個冬天的每周一晚上九點播出。
隨即這個冬天的、東京的、愛情的故事席捲全亞洲,成為日劇的巔峰之作,不但開創了富士電視臺「月九檔」的輝煌,甚至開啟了日本「純愛」片的風潮。過去二十多年,文藝青年對「東愛」的熱情依然歷歷在目,完全沒有隨時間更改。1995年上海電視臺引進並播出了國語配音版,在中國大陸「東愛」幾乎和我同齡。
它不屬於我的少年時代,聽說「東愛」都是從八十年代生人的口中。最早知道「東愛」是在落落的書裡。在《須臾》的最後四章,用了全書將近的一半的篇幅,落落詳細記錄了她在日本愛媛縣的「東愛」朝聖之旅。初中時讀到這一部分,第一次知道了「東愛」在中國乃至全亞洲曾引發的轟動效應和在他們那代文青心中的崇高地位。
他們總是一遍遍地追憶莉香,樂此不疲地在精神上回到東京,回到愛媛,回到完治在莉香和裡美間的痛苦抉擇。「東愛」如同一個接頭暗號,對上這個暗號,就代表了相同的出生年代、文藝品味,乃至愛情觀人生觀。「或許,也正是這種都市高速發展所造成的感情商品化,關係隨機化的大背景下,才出現了「東愛」與赤名莉香。
在變化不定的茫茫都市中,一種『不知所起、毫不功利』的愛情才能讓人倍感慰藉。而莉香也正像她的離去一樣,對於每一個平凡的上班族來說,都化作了宛如夢境一般遙不可及的理想形象。」(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才是真正重看「東愛」的時機。離淨語,虹膜)。
也是在落落筆下,我知道了在最終話中,赤名莉香最終坐上4點33分的列車離開,沒有等來完治(被完全劇透了啊!!!)。莉香的失落不但讓梅津寺站這個背靠瀨戶內海的小車站帶上了一層憂傷的色彩,也讓我在年少時記住了他們的「東京愛情故事」。就像在經濟全速前進、社會倫理出現危機時的日本出現了「東愛」。
就像一代文青在最迷茫中二時遇見了最堅強勇敢的莉香,於是把她凝固成了愛情信條。如今的梅津寺車站(東京愛情故事拍攝地探訪攻略(東京篇+愛媛篇)附全部拍攝地GPS坐標 已完結,張花II彪)也是受《虹膜》文章的刺激,今年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冬天結束前看完它。
事先已經被劇透得差不多了,在各種感慨懷念中見到它,雖然是第一次看,雖然不屬於我的青春,也有一種回憶青春的心態。最後一集的情節設計得太出色,莉香提前一班車離開太聰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莉香一樣堅強、勇敢,看得透,再瀟灑轉身。
赤名莉香從這裡走向車站。從這裡。沙地和斜坡道。赤名莉香走進這個車站。門前有兩棵奇怪的光禿禿的樹。十七年後依然沒有抽芽,更談不上枝葉。是活著還是死去的樹,難以分辨,也不明白是出於什麼目的保留在這裡。赤名莉香等在這兒。站臺盡頭的地方。欄杆後是海,遠處一小片山。
這片欄杆。海和山。她抓著提包,微緊的肩膀。赤名莉香轉頭看了看時刻表。寫滿了數字。4點裡有幾班車。現在它被更換成新的式樣。但數字沒有變更。音樂從靜靜的,轉向漸強。越來越強。然後響起新的旋律。永尾完治跳下石堆,朝車站跑來。永尾完治從這裡跑過電車踏切。欄杆在他身後放下。
從這裡。隨著警告聲響起,黃黑相間的欄杆在兩側徐徐落下。迎接即將經過的電車。永尾完治穿過這個車站入口。他朝裡面喊了一聲「抱歉!」。永尾完治跳上一輛即將出發的黃色電車。總共兩節,最多三節。他沒有發現莉香,又急又困惑地在鳴笛前跑出門外。
永尾完治向站長詢問「剛剛這是4點48分的列車嗎」,站長給了他肯定的回答,聽完他頓了一秒,「那……請問你有沒有看見一個穿著白色上衣的女孩子呢」,「她去了哪裡?」「哦,剛剛一直站在那裡呢,」站長抬起手指指,「她坐前一班,4點33分的列車走了。」
這裡,這片欄杆,樣式更換了但顏色沒有變。系了十幾條手絹。有些從布料的乾脆程度上能夠感覺到已經是很久前掛上的了。每條上都用各式各樣的筆寫著,「愛」的各種語言,心形符號,男女雙方的名字,其中包括「莉香」。靠著欄杆。完治身後的海剛剛退潮。它在日後的十幾年裡升起落下。今天,是我面前一片捲土重來的碧藍的海平面。赤名莉香常帶著一個大得拎不動的包,她說裡面裝著愛與希望。
在93年的SP集中莉香依然隨身帶著大包,不肯放下。裝滿愛與希望,抱著不肯放下,就是「東京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