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亞軌道距離為零,地球軌道還需幾年|鈦媒體...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前有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到達空間站,開啟商業航天新篇章,後有中國北鬥三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工作,引領中國人圓夢蒼穹。2020年,看似很遙遠的航天科技正在一點點影響著大家的生活。

隨著技術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外太空將不再是幻想的彼岸,很可能成為普通人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7月5日起,鈦媒體聯合百家號進行《宇宙生活指南》系列太空科普線上直播,並將其作為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共同探討太空與普通人的關係。

在《宇宙生活指南》系列直播的第一期,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等多位航天專家以及商業航天和文旅跨界人士,將圍繞載人飛行帶給公眾的挑戰與機遇、太空經濟的商業前景等話題,一起暢談太空旅行與我們的距離。

太空旅行的挑戰與機遇

半個多世紀前的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乘坐載人飛船繞地球飛行,實現了人類飛出地球大氣層的歷史性突破。此後,多個國家陸續發展載人航天工程,500多名航天員和7名非航天員職業的普通人先後進入太空。人類已經被證明能夠在外太空生存,但太空旅行的挑戰與機遇一直是並存的。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在此次演講中表示,受到空間高真空、強輻射、極端溫度、微重力等因素影響,人面臨的太空環境是非常危險的。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

鄧玉林說,人體對異常重力環境非常敏感,人的幾乎所有系統——包括血液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等等,都可能受到空間環境的影響。比如,在長期飛行中,人體血液的血漿量、紅細胞生存數和紅細胞的質量數都會減小。航天員在回到地面以後,由於人體需要進行地球重力再適應,也容易出現心慌氣短、立位耐力降低等現象。

「空間因素還可能導致航天員免疫力,體質變差,抗病能力減弱。神經系統也有影響——剛上天的時候,人可能產生空間運動病,就像暈車一樣,出現運動協調障礙等問題,長期飛行可能有更大的反應。」鄧玉林表示。

如此惡劣的太空環境,如此危險的太空飛行,我們還敢飛天旅行嗎?

別擔心。從太空飛行器、航天服到艙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載人航天工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用一切科學、技術與工程手段保證人的絕對安全。鄧玉林舉例說:「針對人類在太空中的一些反應,我們必須要開展醫監醫保工作,這是為太空旅行護航的重要內容。比方說,我的團隊正在利用神經和免疫之間相互作用進行研究,以找到更多保護太空飛行者的方法。」

21世紀是太空經濟的新時代,太空資源已經成為航天大國搶佔的制高點。在能源、空間資源利用、在軌製造、醫藥衛生等領域構成的航天產業中,鄧玉林認為,太空旅遊是最大機遇之一。作為太空能力的一種展現形式,太空旅遊與通信、導航、遙感、能源以及空間科學實驗、在軌服務、太空醫療、太空教育等高度融合,將成為中國未來太空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的太空遊客們只到過近地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未來我們是否可能走得更遠?答案是肯定的。科幻作品《月球旅店》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在演講中表示,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距離地球很近,隨著技術發展,兩天就能到達。因此,未來完全可以將月球打造為科研基地和太空旅遊目的地。僅僅在月球上開展科學研究的話,花費太巨大了,而月球旅遊不僅能夠帶來商業回報,還能反之驅動月球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如果我有機會到月球,最想親身體會回望地球的感覺。」吳季說。

走出地球、進入太空之後,人類的視角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而帶來了觀念的變化,對地球環境、人類自身現狀和未來都有了新的思考。太空旅遊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人獲得這些重要啟示,進而使整個人類從文化觀念層面出現新的進化和改變,向更高層次的智慧生命階段演進。更重要的是,新的觀念將引導整個人類認識到:地球就像一艘太空中的航船,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全體人類就是這艘航船上的船員,我們需要同舟共濟,確保子孫後代的幸福和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

月球或將成為旅遊目的地,那麼火星呢?

原歐空局科學家James Kass在連線中表示,太空旅遊從技術上完成可行、並且有了實踐案例,但要把更多人送上地球軌道甚至月球,還需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俄羅斯很早就開始搞太空旅遊了。」

至於去火星旅遊,他強調,「雖然有人說未來10年內人能去火星,我對此表示強烈懷疑。是的,我們擁有已經證明可以降落在火星上的技術,但我認為實際上我們還沒搞清楚人類在火星上如何工作生活。」

太空經濟帶來的商業前景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以下稱BST)提供的一項數據報告顯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全球航天產業進入了發展階段,其價值約為3600億美元。

鈦媒體TMTBAS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多家航天企業迎來新的投資,資本更加看好。3月,SpaceX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累計融資規模已超過5.67億美元(約人民幣40.26億),最新估值達到360億美元。

在巨大的價值面前,太空旅遊領域已入場多位服務提供商。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在演講說,今天的太空旅遊市場上既有SpaceX、俄羅斯聯盟號這樣船票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豪華套餐」,也有藍色起源、維珍銀河這樣的公司打造的「經濟實用套餐」。後者採用不同的技術途徑開展亞軌道飛行,以大幅度降低成本。雖然遊客在太空中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或十幾分鐘,但他們的體驗和真正進入太空環繞地球運行的航天員是非常相似的,而亞軌道飛行的成本可以降低到幾十萬美元,甚至將來更低,因此給了我們普通人一個造訪太空的選項。因此,想要去亞軌道體驗太空失重,現在就可以報名了。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

「未來提供亞軌道太空旅行的會越來越多,一定還會有其他的參與者進來參與競爭。商業上的競爭不但可以帶來價格的降低,而且會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使得這方面的技術向著高可靠、低成本的方向去發展。」楊宇光說。

地球上經濟總量拓展空間有限,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把推動經濟增長的目光投向了太空。

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表示:「航天的商業化,是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航天的商業化必然催生商業航天。太空旅遊是商業航天的重要內容,因為商業載人航天總有一天要實現。」

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

黃志澄在演講中表示,計算機產業發展之初,誰也沒想到遊戲會成為其中佔比龐大的一部分;太空旅遊也是如此,未來也許會成為整個太空經濟的增長引擎。「太空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讓普通人能夠享受到太空科技的福祉,它也是中國太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太空旅遊的收益可以為發展航天產業提供資金,太空旅遊所積累的技術也可以為地球人類未來星際移民奠定基礎。」

「中國要大力發展太空旅遊,我的建議是既要循序漸進、又要自主創新。太空旅遊前途是光明的,但是我們的路需要一步一步的去走。」黃志澄表示。

資深太空旅遊行業專家蔣方

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建設完成空間站。資深太空旅遊行業專家蔣方在演講中建議說,空間站的運營如果能與商業服務結合起來,商業力量一定能進一步推動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今天,我們民營企業已經做好了準備,希望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未來能夠向民間開放。」

太空旅行現在能啟動了嗎?

NASA此前曾計劃從2020年開始允許遊客訪問國際空間站,最長可達30天。每人費用約為5800萬美元(約4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3.5萬美元每晚的住宿費。他們乘坐的交通工具,為SpaceX的龍飛船和波音的Starliner飛船。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已有兩家公司宣布計劃購買龍飛船座位,以非NASA太空人身份進入太空。而知名美國男演員兼電影製作人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甚至提出,他有興趣乘坐龍飛船到太空中拍攝電影。

那麼,太空旅行的大眾化,現在就能進入實踐了嗎?

在第一期直播的圓桌論壇中,作為中國首位獲得維珍銀河太空旅行船票的遊客,「探路者」董事長兼CEO、國際著名登山探險家王靜表示:「我已經報上亞軌道飛行的名了,太空旅行和我的距離是零,但實際上我想要去太空飛行已經十幾年了。我覺得,只要你有太空夢想和一顆勇敢的心,為自己定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地走,機會自然而然就來了。」

圓桌會議,從左至右:愛太空CEO白瑞雪、探路者董事長兼CEO王靜、《中國航天》期刊執行主編張京男、中青旅文旅事業部副總經理吳江、「星箭研究院」創始人張亦馳

對於沒有探險經歷的更多普通人,夢想的實現還有多遠呢?《中國航天》期刊執行主編張京男認為,太空並不是一個夢,而是一條越來越清晰的道路。

「我之前看阿波羅計劃,柯林斯獨自在月球軌道上飛行的時候,他說那是他一生中最孤獨的一段時間,他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就在那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在宇宙中非常渺小,我們怎麼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其實我們在地球上也有這種感受,就相當於我們在一個屋子裡面,能通過窗口看到屋子外面的風景,但我們永遠出不了屋子。我們肯定會想,遲早有一天我要衝出這個屋子,看看屋外到底是什麼。」張京男表示。

當被問及太空旅行的大眾心理票價時,中青旅文旅事業部副總經理吳江認為,目前中國人人均每年的旅遊花費不到2萬元,太空旅行如果能降低到這個價位,就具備了成為一種大眾產品的價值。「這一天也許要等上很多很多年,但我們培育太空文化、孵化太空產業的努力,現在就應該開始。」

「星箭研究院」創始人張亦馳則認為,15年以內,中國人自主開展太空旅行的目標或將實現。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整理 | 林志佳)

關於《宇宙生活指南》

《宇宙生活指南》是百度百家號獨家出品的太空科普系列直播。項目聯合全球頂尖航天科研院所、知名專家學者、商業航天機構共同打造,將通過旅行篇、移民篇、教育篇、探索篇、造夢篇等不同維度來探討商業航天、太空旅行、火星生存等熱點話題,暢想人類空間探索的未來。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丟掉重力,開啟星際之旅。

更多T-EDGE X 全球科技月介紹與議程安排,還可下載鈦媒體App客戶端守候全新上線的「前沿直播間」(EDGE Live ),官網地址:https://www.tmtpost.com/event/t-edge/2020summer/index_ch.php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太空旅行的商業化時代或將開啟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在經過約27.5小時飛行後,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11時許,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
  • 「直播預告」宇宙生活指南: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鈦媒體「全球...
    2020年,我們正在步入一個人類社會的新時代,看似很遙遠的航天科技正在一點點改變我們的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鈦媒體聯合百家號,將在7月5日起進行《宇宙生活指南》系列太空科普線上直播,並將其作為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7月5日的第一期《宇宙生活指南》系列直播中,4位航天專家將遠程連線前歐洲航天局科學家、資深太空旅遊行業專家,一起探討太空旅行與普通人的關係:太空旅遊為什麼吸引人?
  •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太空旅行的商業化時代或將開啟。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在經過約27.5小時飛行後,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11時許,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
  • 星際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如果開啟了星際旅行,你會去哪裡呢?
    點擊『關注』「用腳走路用心旅行」,讓我們開啟發現之旅,共賞自然美景。說到旅遊,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周邊遊,國內遊、境外遊等等,在地球上的旅遊。這也是目前旅遊的主要方式。那麼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航天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載人航天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你想沒想過有一天乘坐著宇宙飛船,去廣袤無垠的太空,進行一次星際旅行呢?有小夥伴說了,這離我太遙遠了,地球我還沒看全呢。是的,的確是這樣,但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載人航天已經不是新鮮事了,萬一哪天航天技術實現突破,我們普通人就能來一次說飛就飛的旅行。
  • 一顆飛往地球軌道的「小行星」 被認為是1966年進入太空的火箭助推器
    據外媒BGR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似乎是一顆向地球軌道飛去的「小行星」。如果該物體確實是一顆小行星,並進入地球軌道,那麼它將被認為是一顆「迷你衛星」,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贊成這點。包括美國宇航局(NASA)成員在內的一些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其實只是一個回到地球的舊火箭助推器。這個被命名為小行星2020 SO的物體預計將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它距離我們的行星有27000英裡的距離。不幸的是,它很有可能並不是一顆小行星,而是一塊舊的火箭助推器。
  • 人類太空旅行還要多久?打造飛行器已有四家公司,星際飛船最顯眼
    實現商業太空旅行還需要多久呢?據了解,已經有四家私人公司已在打造史無前例的飛行器,或許在不久的未來,商業太空旅行真的就到來了,接下來我們懷著好奇的心理來簡單地了解一下。太空船2號能飛到距離地面90公裡高度,能一次性將2名機組人員和6名遊客進行到地球亞軌道,然後再返回地球,整個過程為90分鐘,現在軌道旅遊服務面向全球開放,票價為25萬美元,相當於175萬人民幣。
  • 想要火星旅行?還需理解人體在太空中會怎樣變化
    只是去往太空,遠不止把人類安全送離地球。離開了地球的生物和重力環境,人類的身體會在太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保證長期深空旅行中身體的健康?這些都有待航天生物學解答。由此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樣本」。目前,只有不到 600 個人去過太空,人類單次停留在太空中的時間記錄是 437 天,由俄羅斯太空人瓦列裡波利亞科夫保持。
  • 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為什麼取名「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何時實施?我們離火星還有多遠?開放的橢圓軌道整體傾斜向上,展示了獨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體現著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標誌著深空探測進入太空能力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   專家特別介紹,此次標識設計以行星探測重大工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統一命名並設計標識。根據不同行星探測任務,標識下方的「Mars」(火星)標誌以行星英文名稱進行替代。
  • 距離地球約300光年 天文學家推算出「HD 106906 b」行星運行軌道
    據外媒「Engadget」12月14日報導,天文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長期觀察,確認了一顆編號為「HD 106906 b」的行星運轉軌道。據悉,這顆太陽系外行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位於距離地球約300光年的南十字座,其母恆星編號為「HD 106906」,也是迄今為止該母恆星周圍唯一一顆被觀測到的行星。「HD 106906 b」行星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11倍,與母恆星的距離大約是650天文單位,即接近970億公裡。
  • 快來看看這顆彗星要穿越地球軌道了
    02-07-11_彗星的軌跡本期高中物理競賽題,我們共同來研究彗星的軌道問題,此題目涉及到了基礎的拋物線知識,即需要知道拋物線是到頂點與定直線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並且能夠知道拋物線的通徑長度,理解題目給出的提示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的綜合應用,找到解題思路,得到彗星運行的時間,並且通過這個時間的計算
  • 電磁軌道炮距離實戰還有多遠
    其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並不難理解——在兩條平行的金屬軌道間放置一個質量較小的滑塊作為彈丸,彈丸底部有一顆移動的引導電樞,當軌道接入電源後,強大的電流從一條軌道流入,經滑塊從另一軌道流回時,兩軌道平面間產生強磁場將彈丸彈出,其初始速度可達7.5馬赫,射程可達90公裡~185公裡。發射後,彈丸首先快速衝入外大氣層,而後重新進入大氣層並以5馬赫以上的速度撞擊目標。
  • 多變的衛星軌道
    那太空中環繞地球的那麼多衛星也是各行其道的嗎?」「當然啦!自從1957年『人造地球衛星1號』上天后,數以千計的衛星陸續被送入太空,如果不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還不要『撞車』啦!」開開將另外一輛小火車放到軌道上,「就算同一條軌道上的衛星之間也是有間隔的,就像馬路上跑的車輛一樣,要有安全距離。」
  • 太陽軌道飛行器公布最新成果:揭秘「營火」、太空天氣和...
    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的最新結果顯示,該任務首次將太陽表面的事件與太空飛行器周圍的行星空間發生的事情直接聯繫起來。它也讓我們對太陽能「營火」、太空天氣和彗星解體有了新的認識。「那裡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數據,這是我們可以利用太陽軌道飛行器進行高質量科學研究的又一個例子。」解釋難以捉摸的太空天氣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在太空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測量太陽風,記錄了一些從太陽噴射出的粒子。然後,在4月19日,一個特別有趣的日冕物質拋射掃過太陽軌道器。
  • 美國空軍X-37B阿特拉斯5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前往地球軌道執行第六...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東部時間周日上午9點14分美國空軍X-37B驗證機搭載聯合發射聯盟(ULA)的阿特拉斯5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前往地球軌道執行第六次任務。美國空軍對此次任務保密,但表示X-37B將在此次飛行中進行一系列實驗,並在返回地球之前測試新系統。ULA在美國空軍要求下提前結束髮射任務的現場報導。
  • 美成立專門部隊負責太空「軌道戰」 專家分析: 一輪太空軍備競賽已...
    據美國媒體報導,為了不斷強化太空實戰的能力,近期,美國太空軍成立了一支專門負責太空「軌道戰」的部隊,命名為「太空三角洲9隊」。而且在未來,美軍的X-37B空天飛機項目也將納入其指揮體系中。究竟這支「軌道戰」部隊是負責執行什麼樣的任務?它的存在又會對世界局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太陽軌道飛行器公布最新成果:揭秘「營火」、太空天氣和彗星解體
    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的最新結果顯示,該任務首次將太陽表面的事件與太空飛行器周圍的行星空間發生的事情直接聯繫起來。它也讓我們對太陽能「營火」、太空天氣和彗星解體有了新的認識。
  • NASA新發現,「迷你月亮」繞地球飛行3年,4月將會離開地球軌道
    地球的軌道先在越來越擁擠,目前正在運行的人造衛星就有大約5000顆,還有很多的已經廢棄的人造衛星的碎片,NASA表示,目前地球軌道上正在高速飛行的人造碎片至少有近100萬件。本次發現的小行星被命名為2020 CD3,在美國時間2020年2月15日晚被發現。科學家稱,它是被地球臨時捕獲的,它最終的結局有兩個,一種是進入地球大氣層中燃燒,另一種是像2006 RH120再次脫離地球軌道,進入太陽系。
  • 從嫦娥五號探月到太空移民有多遠,曦光晨眠帶你進入太空饕餮之旅
    這個距離我們三十八點四四萬千米的星球,像我們越走越近,我們兒時的夢想也變得不再遙遠。也由此開啟了我國地球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探測器進入預定軌道以後,將會著陸月球。在到達月球表面以後,採集器將會採集。珍貴的月球礦樣標本採集任務完成以後,探測器將會按照預定軌道返回地球。此時星際探測任務。也將會成為我國航空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 「太空快遞小哥」發射升空!專家詳解嫦娥五號軌道器
    其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製的軌道器,將承擔地月往返運輸、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樣品容器轉移等重任,就像一位藝高膽大、超級炫酷的「太空快遞小哥」,從地球出發趕到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取一份來自月球的珍貴樣品,再快遞迴地球。11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 前往火星太空要多久?要去外星旅行 人工冬眠技術是必要條件?
    火星是地球的鄰近行星。 它跟地球的距離有時近、有時遠,不過距離最近的時候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離地球的時候也有約4億公裡之遙。 月球跟地球的距離是38萬公裡,所以火星比月球遠150倍到1,00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