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用藥物期間,之所以要複查身體指標,主要是因為藥物有副作用。定期複查,有利於評估藥物療效以及避免藥物副作用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尤其是肝腎功能等。
那麼同時在吃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需要複查哪些指標呢?首先我們要知道阿司匹林和他汀類都有哪些副作用,才能有針對性的選擇檢查項目。
1、阿司匹林
我們知道阿司匹林目前主要用於抗血栓,預防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死、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瘻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如用於解熱鎮痛、治療風溼症,應選用大劑量規格的阿司匹林製劑。
對該藥過敏者及有其他非甾體抗炎藥過敏史尤其是出現過哮喘、神經血管性水腫或休克者禁用。潰瘍病活動期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減少症禁用。
(1)定期查凝血指標
阿司匹林最常見的胃腸道反應是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停藥後多可消失。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可能有胃腸道出血或潰瘍。所以應該定期到醫院複查大便常規、凝血功能(主要指標有凝血四項)。如果大便潛血陽性、凝血酶原時間值升高、皮下有出血點等,可能提示有胃腸道出血。
與抗凝藥(如華法林、肝素等)、溶栓藥(鏈激酶、尿激酶)及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腸道潰瘍出血的藥物同用時,可有加重凝血障礙及引起出血的危險。
(2)定期查肝腎功能
痛風、肝腎功能減退時可加重肝腎的毒性反應,加重出血傾向;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壓患者大量用藥可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腫。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間應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3)查血常規,警惕阿司匹林過敏
過敏反應多為易感者,表現為哮喘、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或休克。對本品過敏者在使用其他水楊酸類藥或非水楊酸類的非甾體抗炎藥物時必須警惕交叉過敏的可能性。可通過查血常規,如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等指標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發現阿司匹林過敏。有哮喘及其他過敏性反應時及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者應慎用。
(4)如與降糖藥、降尿酸藥和激素類藥物同服,要注意劑量調整
阿司匹林可加強和加速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的降糖效果,因此同服時應適當減少降糖藥的劑量;而與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即激素類)同時應用可增加阿司匹林的排洩,因此同服時應適當增加阿司匹林的劑量。
阿司匹林與甲氨蝶呤和丙磺舒同用時,可減少甲氨蝶呤和丙磺舒從腎臟的排洩,使其血藥濃度升高而增加對腎臟的毒性反應。阿司匹林與丙橫舒(促尿酸排洩)或磺吡酮同時應用可降低後者的排尿酸作用。
2、他汀類藥物
用於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對本品過敏、活動性疾病或無法解釋的血清氨基轉移酶持續升高的患者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婦女禁用。
(1)定期複查肝腎功能、肌酸激酶
對於有彌散性的肌痛、肌軟弱及肌酸激酶(CK)升高至大於正常值十倍以上的情況,應考慮為肌病,須立即停止本品的治療。血清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及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至正常上限3倍時,或有肌炎、胰腺炎表現時須停止他汀類治療。輕中度腎功能不全者無須調整劑量;嚴重腎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
(2)定期監測常見症狀
他汀類不良反應常見噁心、腹瀉、皮疹、消化不良、瘙癢、脫髮、眩暈;罕見肌痛,胰腺炎、感覺異常、外周神經病變、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顯著和持續升高、橫紋肌溶解、肝炎、黃疸、血管神經性水腫、脈管炎、血小板較少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關節痛、光敏感性、發熱、潮紅、呼吸困難等。
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在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使用人群最為廣泛、使用時間最長,而其中的不良反應也應該高度重視,並定期檢查相應的指標,評估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一點對於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來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