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2020-12-24 騰訊網

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公孫度在公元190年建立燕國,早於其他三國中的任何一個,魏國在公元220年,蜀國在221年,吳國在229年。所以中原還在大亂,曹操與袁紹還沒一決高下的時候,人家公孫家族就已經佔了東北遼寧地區,成了當地的土皇帝。而燕國在公元238年,被司馬懿滅亡,國運49年。雖然不能與其後的唐宋元明清相比,但比魏國的46年,蜀國的43年要長(東吳最長,有52年)。

燕國的立國者是公孫度,也就是後面的亡國君公孫淵的爺爺。公孫度少有名望,他還有一個給力的老鄉,就是董卓的部將徐榮。通過這層關係,公孫度成為遼東太守。公孫度本人沒什麼威望,被遼東郡的世家豪族所輕視。所以公孫度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立威,打壓豪族,「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之後公孫度積極向外擴張,經營遼東。到初平元年的時候,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中原地區亂成了一鍋粥。就給公孫度以割據一方的野心和機會,於是公孫度自立遼東侯,不受漢廷的分封。

當然立國者往往都是能力過人的,公孫度繼而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威行海外。就像孫策平定江東六郡一樣,公孫度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吸納人才,成了名副其實的遼東王。

由於公孫度的不斷進取和苦心經營,使遼東在後漢三國這個戰爭年代,獲得了短暫的安定。最終於公元190年,公孫度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不但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籍田,治理軍隊,出行時還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

更有趣的是當時的曹操為了拉攏公孫度,上表封公孫度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可是公孫度卻調侃道:「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幹什麼啊!」所以說當時的燕國是不受中央節制的,而是一個獨立的地方政權。

創業容易守業難,公元204年公孫度死後,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位。但公孫康不辱父名,燕國在其治理下頗為強盛。公元209年大破高句麗,攻陷其國都,又設置了帶方郡,起兵討伐韓濊,揚威朝鮮半島。

而且公孫康會審時度勢,爭取利益最大化。官渡之戰後,曹操趁機襲取中國北方,在白狼山之戰大破袁氏軍團。此時袁紹已經死,袁熙、袁尚二兄弟便跑到了公孫康處,想趁機奪取遼東。但公孫康為了拒絕袁氏,結好曹操,便先下手為強,趁袁熙與袁尚立足未穩之際,設宴將二袁斬殺,並將二人首級送到了曹操處。曹操大喜,封公孫康為左將軍,襄平侯。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公孫康死時,兩個兒子公孫晃、公孫淵年齡太小,就傳位給了兄弟公孫恭。公孫恭被推舉為遼東太守,曹丕繼位後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

可惜公孫恭身患疾病,公元228年被侄子公孫淵奪權。公孫淵為人反覆無常,總是周旋於魏吳之間。公元233年,公孫淵想向吳國稱臣,雖然東吳顧雍、張昭等人紛紛反對,可是孫權一意孤行,派使者攜帶珠寶出使遼東。可是公孫淵又覺得東吳遠在千裡,而曹魏卻近在咫尺,所以又怕魏國來攻打自己,但又想要孫權的禮物。於是公孫淵不但把珠寶拿到手,還設計殺害了吳國使者,真可謂反覆無常的小人。

後來公孫淵又惹怒了魏國,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攻打公孫淵,可是魏軍形勢不利,被公孫淵擊敗。公孫淵便自立為燕王,設置百官,不斷騷擾魏國北方。

公元238年,曹叡一氣之下命大將司馬懿率軍四萬平亂。雖然司馬懿年事已高,又車馬勞頓半年才到遼東,可是公孫淵哪裡會是司馬懿的對手,不久便被曹軍殲滅。司馬懿入城以後,大舉屠刀,殺戮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人、燕國官僚兩千人、放出被公孫淵囚禁起來的公孫恭。公孫淵的首級被傳到洛陽。自此以後,遼東平定,曹魏這個來自北方的隱患徹底掃除。

綜上所述,公孫度所創的燕國雖然建國早,但公孫淵反覆無常,左右徘徊,遇到老狐狸司馬懿就無計可施了,司馬懿使詐賺取都城襄平城,燕王公孫淵突圍途中被斬殺,燕國成為四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由於遼東大部分時間都是臣服於曹魏政權,而真正稱王的公孫淵僅僅支撐一年多便被司馬懿殲滅,所以在魏蜀吳爭霸天下的時候,燕國基本沒有參與,羅貫中沒有把燕國納入也就無可厚非了。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其實是四國鼎立,三國演義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東漢末年那段歷史,大家可能已經如數家珍了,我們之前說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戰役估計大家也了解的差不多了。今天我們打算說點不一樣的。大家知道嗎?東漢群雄割據,最後成了氣候,稱了帝的並不是只有魏蜀吳三家。很多人會疑問,不是說三國嗎,羅貫中的書也是這樣寫的呀。沒錯三國演義非常成功,它將東漢末年那段跌宕的歷史表現的淋漓至今。但是正如書名「演義」一樣,這本書也不是正史。
  • 四國時代咋成三國鼎立?《三國演義》寫了魏蜀吳,忽略的是哪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公孫父子跑到天高皇帝遠的玄菟郡避難。被公孫域「移情」後,公孫度從郡守小官吏做起,19年歲時又被餡餅砸中一次。169年,東漢朝廷下詔,讓各地推舉人才。公孫域一通操作,上下打點,公孫度被順利舉薦擔任了尚書郎,不久後又升任為冀州刺史,但「以謠言免」——因為遭受謠言攻擊被罷免。什麼謠言?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名將輩出 蜀國五虎上將,得善終者僅此一人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名將輩出,其中蜀國最有名的就是五虎上將了。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此五人跟隨劉備打下了蜀國基業,立下赫赫功勞。不過五人的結局卻不盡相同,能夠安度晚年的也只有一人。
  • 曾經孫劉聯盟、後來三國鼎立,到最後還是讓晉國一家獨大,為何?
    細細品讀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相信每一次你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曾經三國鼎立的局面如今早已看不見,但通過懷戀和想像中的歷史場面仿佛還在眼前、歷歷在目。三家獨大的勢力始終沒有堅持到建立一個新王朝的時刻,為何?
  • 東漢末年分裂對峙,司馬炎奪取政權三分歸晉,西晉統一天下
    西漢與東漢都是劉姓皇室建立的漢朝。漢朝存在了400年,但是由於中間王莽篡位,所以導致西漢與東漢之間還有一個王莽建立的新朝。這個新朝雖然只延續了十五年,但就是這短短的時間把漢朝分為了西漢與東漢兩個階段。三分歸晉:中國古代三國末期,司馬氏家族篡魏滅蜀以後,兵伐東吳,滅了孫皓,自此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主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史稱西晉。
  • 三國文學之蔡邕:東漢末年公認的文學大家,為何歷史知名度不高?
    如果要了解三國文學的發展,就不可能不了解東漢末年的文學概況。公認的三國上限是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而在文學史上,三國文學的上限則不好講,一般把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被殺的那一年(公元192年)當成三國文學的上限。
  • 羅貫中不僅寫過三國諸侯,也謳歌唐宋帝王,寫過神魔小說
    這部作品因此也奠定了羅貫中章回體小說鼻祖的地位,但與《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嘔心瀝血僅作1部不同,羅貫中著作頗多,其餘幾部也非常精彩。試筆之作記述唐末李克用等人傳奇羅貫中所在家族的始祖羅仲祥曾擔任「青州僕射」,恰逢唐朝末年爆發「黃巢起義」,已經威風不再的大唐王朝只好借北方沙陀族李克用的大軍鎮壓起義,因功被封為「晉王」,後來與盤踞中原的朱溫集團爭戰20多年,最後其子李存勖攻滅朱溫後梁政權
  • 都說三國有魏蜀吳,其實還有個燕國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但較真的話,三國演義應該改成四國演義,當時有魏蜀吳還有燕國。這個燕國存在了48年,比蜀漢還多六年(不包括劉備入蜀後稱帝之前)。圖-魏蜀吳三國鼎立局勢圖燕國在哪呢?圖-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局勢圖,公孫康控制遼東公孫度死了,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在歷史上也沒幹什麼大事,但《三國演義》卻有他的篇幅。袁紹戰敗後,兩個兒子袁熙、袁尚投靠公孫康,企圖滅公孫康佔據遼東。公孫康不傻,知道二袁想幹什麼。二袁剛到,就被公孫康斬首,人頭送給曹操當見面禮。
  • 滅掉東漢、大唐、朱明的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厲害?
    女將軍東漢大旱到唐朝大旱694年,四不舍五入差不多700年,唐朝大旱到明朝大旱749年,四舍五不入也差不多700年。為何如此湊巧?又為何如此神秘?難道在這一切的背後,真的隱藏著天命,隱藏著一條不為人知的規律?是的,這就是朝代的冷血殺手小冰河期。朝代殺手小冰河期
  • 東漢末年黃巾軍中有人功成名就了嗎?有一個人最終封侯拜將了
    這是東漢末年張角忽悠農民跟隨他一起起義時喊出的口號。不得不說張角著實是個人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句口號著實能夠擁有莫大的號召力。隨後天下各地的起義軍紛紛帶起了黃頭巾,響應了張角的號召。這也就導致了後面的諸侯群雄割據,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黃巾軍的規模非常浩大,但是黃巾軍出身的人,能功成名就的極少。但是張燕,就是最終能夠功成名就的一個。張燕,跟趙雲是同鄉,都是常山郡的人。
  • 這個家族在魏蜀吳三國都受重用,為何最終只剩下一根獨苗?
    等到諸葛亮父親諸葛珪這一代,諸葛珪在東漢末年擔任過泰山郡丞,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後來,諸葛亮跟著叔父諸葛玄來到了荊州。最終,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得到劉備的重用,官至蜀漢帝國的丞相一職。與此同時,諸葛家族的諸葛瑾在孫權手下當大將軍,諸葛誕則在魏國官拜徵東大將軍。換而言之,諸葛家族的三個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三個國家擔任要職。
  • 袁紹袁術這樣的紈絝子弟,為何能夠迅速成為東漢末年的最大的勢力
    袁紹和袁術兄弟倆,能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混戰中,迅速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值得深究。袁紹從公元189年逃離京城,到公元199年成為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只用了十年時間,而袁術也不差,在公元197年,就以絕對的實力敢冒天下之大韙而稱帝。
  • 在東漢末年,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
    在東漢末年,時局動蕩,中央與地方徹底地割裂,很多野心家紛紛走上了歷史舞臺。最後的勝利者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不過他們卻並不是最早具有優勢的人,而是後發制人。最早具有優勢的人是被東漢朝廷委派的地方監臨官,也就是州牧、州刺史這些人。他們有東漢朝廷的號召力,可以名正言順地利用自己轄區的資源。那麼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他們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呢?
  • 時勢造英雄,張角開啟了埋葬東漢歷史的墳墓
    東漢末年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以張角為首領的農民起義,史稱黃巾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所向披靡。對於劉備來說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如果不能抓住,恐怕今生今世只能賣草鞋了。羅貫中先生的書中寫得非常曖昧,原文這樣說道:『他(劉備)看到榜文後,長嘆了一聲,忽然身後一人大聲說道:「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為什麼長嘆?」
  • 東漢末年荊州南部起義,合兵萬人侵略四郡,被孫堅迅速平定
    提到東漢末年的起義,最有名氣的當屬"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只是東漢末年起義的一部分。事實上"黃巾起義"雖然影響較深,規模較大,但是在同年,也就是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就已經被平定。而從中平元年往後,東漢仍然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起義,在各個地方發動。
  • 出身普通的董卓,在群雄爭霸的年代,如何成為東漢末年第一悍匪?
    董卓勢力崛起於西北的涼州,而西北是東漢與羌族鬥爭的前沿陣地。董卓在與羌族的長期戰爭中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最終形成了聽命於他的涼州兵團,成為西北地區不容忽視的一股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而這股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其趁亂入主京城,控制東漢朝政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