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荒原,小城。一對逃難的父子,突然被請到郡守府,隨後他們被不斷掉下來的餡餅砸暈:兒子先是被保送給一位塞外名師學習文化,後來又給他娶了漂亮媳婦,最後還安排進郡守府當了官,職位雖然不高,但是保證了月月有糧錢……
這對父子為什麼會被「餡餅」砸中?
原因是陪父逃難的兒子,與這位太守死去的兒子同名同姓,還是同年出生。睹活人思故人,太守自然而然就發生了「移情」。
這名太守肯定想不到:20多年後,這個被「移情」的孩子自立為王,建立了與曹魏、蜀漢、東吳並列的政權。
逃難父子分別是:公孫延、公孫豹(後改名公孫度)。
向他們扔餡餅的太守,是玄菟郡的公孫域。
1、一個平民的成長史
公孫延、公孫豹父子是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公孫父子跑到天高皇帝遠的玄菟郡避難。被公孫域「移情」後,公孫度從郡守小官吏做起,19年歲時又被餡餅砸中一次。
169年,東漢朝廷下詔,讓各地推舉人才。公孫域一通操作,上下打點,公孫度被順利舉薦擔任了尚書郎,不久後又升任為冀州刺史,但「以謠言免」——因為遭受謠言攻擊被罷免。
什麼謠言?正史沒有記載,野史中有一個說法,稱公孫度出身卑微,能短短幾年連升數級,「皆賴私於太守」。此處的「私」指什麼?現無從考證,反正就是沾太守的光吧。也許是有人覺得公孫度升職太快,也許這種以權謀私太過明顯,總之公孫度的升遷問題被擱置了下來。
這一擱就是21年。
19歲少年熬成不惑中年。當然,也熬到時來運轉!
190年,公孫度被朝廷任命為遼東太守。這次任命與公孫域無關,要歸功於一個叫徐榮的人。當時,董卓已經入京掌控政權,徐榮在董卓手下任中郎將,他向董卓推薦了公孫度。
為什麼扔餡餅的換成了徐榮?因為,他們是襄平老鄉。就這麼簡單!
公孫度上任後,首先把襄平縣令抓了起來,扔到街上命令人用鞭子活活打死;又把遼東豪紳田韶等人收押入監,找個理由殺掉了;還派人查抄100多大姓富豪的家產……
公孫度為什麼這麼幹?
這是因為他兒子公孫康曾在襄平縣當差,受盡歧視。遼東郡豪門大族,一向瞧不起出身卑微的公孫度一家。受了21年的白眼、冷嘲熱諷之後,公孫度可以出一口惡氣了。
從一介平民到二千石太守,公孫度完成人生的轉變。
2、一個太守的成長史
一番殺伐,公孫度成了唯一的遼東大佬。放眼中原,他發現烽煙四起,「城門晝閉,路無行人」,群雄並立,有槍就是草頭王。
公孫度認為自己該做點兒什麼了。經過深思熟慮,他對親信說:「漢室運數已盡,現在輪到我們商量下怎麼當皇帝了。」
於是,公孫度組織起隊伍東徵高句麗,西討烏丸,其「威行海外」——名聲和威望震動海外。是「海外」而不是「海內外」,就是說公孫度把主要軍事力量,用在中原地區之外,建立了一個遠離傳統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世外之地。不摻和中原打打殺殺,紮緊籬笆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就是公孫度打的如意算盤。
強大了就要稱霸!不稱霸怎麼證明強大了呢?公孫度的野心不再是當一個太守。
他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分別任命一名太守,渡海攻佔東萊,改設為營州刺史。公孫度的地盤,迅速在群雄中上升為最大。
此時,漢室皇帝東奔西跑自顧不暇。公孫度也不再等待朝廷指示,給自己下了一道冊封令,自領遼東侯、平州牧。他又想起當年逃難的老爹,追封——建義侯。
天子要定時祭祀天地。公孫度就找來古書,在襄平城依葫蘆畫瓢建了祭壇,出門坐天子規格的鑾駕,入府戴著掛有9條玉串的帽子,衛士頭戴旄帽,一如皇家羽林軍。
不過,公孫度算沒忘本,他還給漢高祖劉邦修建了宗廟。即:奉漢室為正朔。
雖然沒有稱帝,公孫度作派和待遇,已和天子完全一樣。如此風光10年,公孫度收到一封信,發信人是在官渡之戰中獲勝的曹操。
曹操提出徵召公孫度來自己陣營,給他的待遇是武威將軍、永寧鄉侯。曹操足夠誠懇,公孫度也足夠決絕,他對手下人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我都在遼東稱王了,要永寧鄉侯何用!
3、一個王國的成長史
公孫度是沒有稱帝的皇帝。
54歲時,他死了。204年,兒子公孫康繼承了他的位子。3年後,就上演了一出「殺袁獻曹」的大戲。
207年,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親徵烏桓,白狼山下大破烏桓、袁尚的軍隊。單于蘇僕延、袁尚和袁熙率千餘名騎兵奔逃遼東。曹操沒有趁勝追擊,班師回朝,有人不解,曹操說公孫康會自動送來袁氏兄弟的人頭。
事情發展,果然如曹操所料。
袁氏兄弟逃到遼東,商量著殺掉公孫康,佔領遼東。公孫康也不含糊,他可不會扔餡餅,提前安排下精兵,把袁尚、袁熙抓住扔到地上。時值嚴冬,大地冰封,袁尚坐在地上連連叫苦,請求公孫康給加個席墊坐坐。
公孫康答覆:「頭顱且遠行萬裡,要席何用?」——你倆的腦袋要遠行萬裡送給曹丞相,還要蓆子幹啥用?
次年,曹操收到公孫康送來的兩顆人頭。部下詢問原由,曹操解釋,袁尚、袁熙投奔遼東,如果我們強攻,袁氏兄弟會和公孫康聯手。反之,他們會自相殘殺。
隨後,曹操代行皇帝令,封公孫康為襄平侯、左將軍。
說起來,公孫康也不簡單,有其父風採。209年他出兵高句麗,攻陷都城,降服百姓。後因中原大批流民進入朝鮮半島,公孫康劃分了帶方郡進行管轄……做完這一切,公孫康也死了。
誰來接著幹?
當時,公孫康的2個兒子公孫晃、公孫淵還是小孩,沒法理政。於是,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被推舉為遼東太守。這個公孫恭有個難言之隱:因為生殖系統疾病被割成了閹人。勉強維持數年後,於228年被長大成人的公孫淵逼退並囚禁。
此時,中原地區早已形成三國鼎立。
公孫淵上臺6年後,想搞個合縱連橫。就以向東吳稱臣為誘餌,提出兩家聯手對抗曹魏。孫權當然同意,派人攜金帶玉訪問遼東。
見東吳大帝如此看重自己?公孫淵有些飄了,擔心聯合了東吳,曹魏會來討伐自己,想毀約又想吞下送來的珍寶,就誘斬了東吳使臣,把他們的腦袋獻給了曹魏。此時,正是魏明帝當政,他一看這必須得獎勵啊,於是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遼東太守。
按理說,既然得罪了東吳,就死心踏地跟著曹魏吧。公孫淵卻又擔心被暗殺,面對前來發放任命書的曹魏使臣,他先讓士兵包圍使者的住地,又對使者惡語相加。
得知這一切的魏明帝如何能忍受?
於是,幽州刺史毋丘儉帶兵前來徵召公孫淵面見魏明帝。公孫淵知道壞事了,馬上發兵攻打毋丘儉,毋丘儉敗回。
東吳、曹魏都得罪了,蜀漢太遠又聯絡不上,乾脆自己幹吧。公孫淵就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按天子標準設立了文武百官……公孫淵終於撕掉不稱帝的面紗,正式宣布立國。儘管這只是走一個流程而已。
但在曹魏眼裡,這是無法忍受的。魏明帝要下狠招了!
238年,司馬懿奉命徵討公孫淵。公孫淵哪是司馬懿的對手,遼隧一戰曹魏聲東擊西,打勝後突然奔襲襄平,又半路設伏,痛擊公孫淵的部隊。並再次回攻遼隧,在城周圍堆建土山,用可連續發射的強力弓弩,往城中發射石頭。
2個月後,城中彈盡糧絕,「人相食」。公孫度手下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公孫淵全軍潰敗,他帶著兒子和幾百名親信出逃,被司馬懿率部追上全部斬殺。
遼隧城被攻陷後,燕國相國以下的官吏全被斬首,數千人血流成河……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盡歸曹魏。
4、四國時代何以成三國鼎立
從公孫度算起,到公孫淵稱帝13個月後被殺,公孫氏在遼東歷時3代、50年,政權延續時間比蜀漢還長6年。
這樣的一個政權,為何在《三國志》、《三國演義》中被忽視,以至於四國時代變成了人們常說的「三國鼎立」?其原因如下:
之一:公孫氏所建政權遠離中原,處於傳統中原王朝所說的「蠻夷之地」,因此在史家眼裡,公孫氏創建的屬於「割劇政權」,與三國無法相提並論。
之二:公孫氏陣營中既無耀眼的將星武士,又沒有詞章絢麗、口吐蓮花的文臣士族,能在這段歷史上留下點名頭的,前有公孫度時代的太史慈(後來還投奔了東吳),後有亡國時代的卑衍、楊祚,僅此而已。實在沒有拿得出手的人物!
之三:公孫氏3代人都缺乏君王氣度,「殘暴而不節」,比如公孫度得勢後大肆斬殺豪門士族,連個小縣令也不放過,原因只是因為發跡前,這些人瞧不起自己。有其父必有其子!公孫淵同樣小肚雞腸,沒有一絲一毫問鼎中原的雄心,因此相繼走向了滅亡。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三國志》、《三國演義》才選擇忽視它,只是大書特書魏蜀吳。
不過,公孫政權的歷史價值也並非一無是處。
下面我們來看看《三國志》是如何評價公孫政權的:
淵祖父度初來臨郡,承受荒殘,開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烏合之民,掃地為業,威震耀於殊俗,德澤被於群生。遼土之不壞,實度是賴。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向不遭度,則郡早為丘墟,而民繫於虜廷矣。
大意如下:公孫淵的祖上、其父親公孫度剛任職遼東,就在荒涼殘破之地上拓荒耕種,讓人們撥雲見日一般。又以神武之謀略,收聚流民,各安其業,灑掃廷堂,所建功業震動蠻邦,所施恩惠普及民眾。遼東漢文化沒有崩壞,確實是公孫度的功勞。孔子曾說「如果不是管仲,我將要披風左衽。」如果沒有公孫度,遼東之地早就成了一片廢墟,民眾也會被收入蠻邦之國了。
這個評價,對公孫氏政權還是比較公道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後漢書》、《呂氏春秋》、《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