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

2020-12-12 插畫師的三國夢

在東漢末年,時局動蕩,中央與地方徹底地割裂,很多野心家紛紛走上了歷史舞臺。最後的勝利者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不過他們卻並不是最早具有優勢的人,而是後發制人。最早具有優勢的人是被東漢朝廷委派的地方監臨官,也就是州牧、州刺史這些人。他們有東漢朝廷的號召力,可以名正言順地利用自己轄區的資源。那麼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他們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呢?

"三互法"與地方長官的情況

在東漢末年,能夠成為一州之牧守或者刺史,大概都有些名望和地位。但是在東漢朝廷也有對這些州牧、州刺史遏制的考慮,還是擔心他們利用自身的力量為自己或者家族謀取利益,結成黨羽。所以在東漢時期有這樣一種制度——"三互法"。

"三互法"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沒有定論。因為史料很匱乏,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這是一種地方長官的迴避制度。舉一個例子:劉表是兗州山陽郡人,那他就不能到兗州做州牧或者刺史;如果劉表的妻子是荊州人,那他也不能到荊州作州牧或者刺史。郡、縣兩級也是一樣。

當然現實情況是劉表的妻子蔡氏是荊州人,劉表的身份是荊州牧。這是因為蔡氏是劉表到荊州後娶的,而且在當時中央已經對地方完全失控。如果在正常情況下,劉表是需要轉到其他州避嫌的。

州牧、州刺史到與自己的戶籍和姻親都無關的地界,意味著他們不能很有效地掌握自身的力量。而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當中,各地的世家望族、山賊流寇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甚至包括像劉備這樣的輕俠鄉勇。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中央政權的控制,如果州牧、州刺史沒有什麼手段,就容易被世家望族所架空。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劉表。劉表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成為荊州刺史,這個時候正是董卓控制朝政,地方完全失控的局面。荊州的情況也比較混亂,最富裕的南陽郡直接被袁術強佔,荊州內部還有大大小小的豪強,甚至還有人代領郡守、縣令。劉表"單騎入荊州",完全沒有控制荊州的力量,只能藉助襄陽望族——蔡氏、蒯氏的力量。

然而在藉助蔡氏、蒯氏之力控制荊州之後,劉表卻沒有能力再遏制蔡氏、蒯氏,以及其他的荊襄望族。在表面上荊州幅員遼闊、軍力強盛,但內部的問題卻非常嚴重。首先是因為蔡氏的幹擾,讓劉表不得不表現出廢長立幼的表現(劉表幼子劉琮與蔡氏女聯姻);其次是荊州高層並不忠誠於劉表,僅僅維持著一種有限度的合作。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恰逢劉表病死,荊州高層馬上勸說劉琮向曹操投降,幾乎沒有忠於劉氏者。這在漢末各軍閥中是很罕見的現象。

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

劉表與荊州世家望族合作,但是沒有考慮或履行遏制荊州世家望族的計劃,最後隱隱被架空。那麼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州刺史或者州牧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呢?有以下三個方式。

第一、 本身有足夠的戰鬥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劉表單人進入荊州,自然容易被荊州望族架空。而本身擁有足夠的戰鬥力,就可以遏制轄區的世家望族,至少可以和他們抗衡。有自己的軍隊家兵,第一、具備對抗世家望族的基礎力量;第二、擁有一批鐵桿死忠,本身具有凝聚力。

曹操剛剛做兗州牧的時候,也是受到兗州高層的支持。但是他本身有一支軍隊,在消滅入侵兗州的青州黃巾後又擁有一支軍隊。所以即便曹操遭遇"兗州之變",他也能夠以三個縣城作為基地,重新收復兗州。類似的情況還有劉備、孫策、孫權兄弟。他們都是先有一定的軍事力量,然後自領某地長官。

第二、招攬根基淺薄的力量

曹操、劉備、孫權有一定軍事力量而後成為州牧,這是有條件的。首先需要發展時間;其次這也是後發制人的優勢,在亂世中更容易組織私兵。而一些州牧、州刺史在亂世帷幕開啟之前就被委派到地方,沒有組建私兵的機會。比如益州牧劉焉、徐州刺史陶謙,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就到任。

那麼劉焉和陶謙該如何控制益州和徐州呢?有一個方法:招攬在當地根基比較淺薄的力量。劉焉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劉焉在進入益州之前,正遇到益州黃巾的叛亂。益州大吏擊敗益州黃巾迎接劉焉進入益州,劉焉第一步就是招攬這些益州黃巾餘黨。

不久後東漢陷入一片動亂,由於益州的地形險峻偏僻,相對於外界來說比較安穩,所以有大量的流民進入益州,主要是關中和南陽一帶。劉焉從這些流民中吸取力量組建羽翼,史料稱之為"東州士"。"東州士"是劉焉得以用鐵腕手段治理益州的得力工具,也是蜀漢政權中東州派系的前身。陶謙在到任初期,也吸收了"泰山賊"出身的臧霸,給予臧霸官方的身份,成為為己所用的力量。

第三、到故鄉招人募兵

第三種方式:到自己的故鄉招人募兵。這種方式有主動的,比如徐州刺史陶謙和冀州牧韓馥。陶謙是揚州丹陽人,在徐州就有一支規模不小的丹陽兵,當初陶謙拉攏劉備時,就捨得送出四千丹陽兵給劉備率領。韓馥是豫州潁川人,在到冀州之後,也特意派人到潁川拉攏士人,比較著名的人物就有荀彧。

除了州牧、州刺史主動招收同鄉故舊以外,還有同鄉故舊主動來投的情況。畢竟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之間這種鄉土情誼是非常濃厚的,也更容易形成一種利益共同體。比如太史慈、孫邵、滕胤等人投奔揚州刺史劉繇,因為他們都是青州人。在劉繇失敗之後,他的政治遺產被孫氏接受。所以在東吳高層當中有一些青州人。

小結

總而言之,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當中,率先成為州牧、州刺史確實有一些先發優勢,但是這是在取得對轄區的嚴密控制的前提條件下。劉表統治荊州被荊襄望族架空;交州牧張津沒能控制交州,最終也死於部將的反水。

韓馥、陶謙、劉繇、劉焉包括非一州長官的公孫瓚都有採取各種手段以遏制本地勢力,加強對轄區控制的策略,但是他們本身沒有足夠的才能,沒能夠在漢末亂世的舞臺中脫穎而出。而且這種以外力遏制內部的手段也容易出現比較尖銳的矛盾,比如"東州士"與益州本土大戶多次爆發戰亂。遠不如劉備、曹操、孫權這種完全屬於自己的力量來得得心應手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

相關焦點

  • 出身普通的董卓,在群雄爭霸的年代,如何成為東漢末年第一悍匪?
    董卓勢力崛起於西北的涼州,而西北是東漢與羌族鬥爭的前沿陣地。董卓在與羌族的長期戰爭中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最終形成了聽命於他的涼州兵團,成為西北地區不容忽視的一股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而這股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其趁亂入主京城,控制東漢朝政的基礎。
  • 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上到朝堂之上,各個政治人物包括朝廷的一些政令會受到名士的褒貶評議;下到閭裡之間,名士對某個人的評論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他的命運,甚至有些名士的政治影響力還要高於地方長官。這就是社會輿論的力量。當然在皇權的壓力面前,社會話語權顯得比較弱勢。在漢桓帝、漢靈帝期間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宦官勢力藉助皇權打擊名士,可以說是一邊倒的勝利。
  • 袁紹袁術這樣的紈絝子弟,為何能夠迅速成為東漢末年的最大的勢力
    袁紹和袁術兄弟倆,能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混戰中,迅速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值得深究。袁紹從公元189年逃離京城,到公元199年成為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只用了十年時間,而袁術也不差,在公元197年,就以絕對的實力敢冒天下之大韙而稱帝。
  • 東漢「門生故吏」:治理國家的人才庫,分裂國家的「黨爭」之源
    察舉制是由三公、九卿、將軍及州郡長官在地方察訪人才並舉薦給朝廷任用,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屬得職,而且地方豪族一般都可以通過州郡長官直接察舉士人入仕。徵辟制則包含了皇帝徵召和官員闢舉兩種形式,而皇帝的徵召其實也離不開臣下的推薦。
  • 東漢末年荊州南部起義,合兵萬人侵略四郡,被孫堅迅速平定
    提到東漢末年的起義,最有名氣的當屬"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只是東漢末年起義的一部分。事實上"黃巾起義"雖然影響較深,規模較大,但是在同年,也就是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就已經被平定。而從中平元年往後,東漢仍然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起義,在各個地方發動。
  • 東漢末年荊州為王之霸業,天下咽喉,拿下它得掌握哪些重要城市?
    導語:東漢末年荊州為王之霸業,天下咽喉,得荊州者得天下,拿下它得掌握哪些重要城市?江陵、江夏、還是襄陽?東漢末年的後期階段,幾乎都是圍繞荊州這個地區而展開的,荊州作為古代楚人文化的發源地,這個地方對天下的戰略性意義實在太大了,因為這個地區北上可以長驅直入進入雍州和洛陽地區,這兩個地方的核心價值可不比現在。在東漢時期,掌握這兩個地方相當於掌握了朝廷的命脈。
  • 從劉秀到漢獻帝,為何說東漢「成也豪強,敗也豪強」?
    其後劉秀以河北作為根據地,開始了統一漢朝的戰爭。縱觀劉秀的發家史,不難發現他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發展壯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豪強們的支持。西漢末年的戰爭實際上更像是西漢宗室們的戰爭,從更始政權到劉秀政權,其背後的主導勢力都是西漢宗室豪強,綠林軍最初是由一群農民組成的軍隊。
  • 東漢的行政區劃,怎樣一步步由郡縣二級制變成州郡縣三級制的?
    諸侯王的後代們,經過如此推恩,也終將成為地方的大地主和貴族階層。他們對朝廷的威脅也自然解除。當侯國分到無主繼承的時候,自然就又被朝廷接管:前朝的中山國,也會立刻成為中山郡。到時候,又可以根據新皇帝的喜好,分封新王繼承王國家業。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是,朝廷要如何有效管理這麼多的郡(國)。
  • 部曲私兵: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東漢的地主為何會有私人武裝?
    東漢時期,隨著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地主大土地所有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儘管國家以各種方式控制大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但奏效甚微。各種形式的土地兼併,使得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失去土地的農民,寄身於豪族地主,大批流民為大土地所有者役使。東漢豪強地主私家武裝的出現,與劉秀削弱地方軍權有很大關係。
  • 東漢末年分裂對峙,司馬炎奪取政權三分歸晉,西晉統一天下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烏桓是一支內附於東漢朝廷的少數民族,東漢朝廷給他們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並且加以控制,比如幽州、并州等郡縣,而烏桓則相應地承擔一些軍事上的職能,受到東漢的驅使。東漢末年時期,幽州的東北方的四股烏桓勢力:遼西郡烏桓大人丘力居、上谷郡烏桓大人難樓、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僕延、右北平郡烏桓大人烏延,這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所謂「三郡烏桓」(為什麼四個郡的烏桓被稱為「三郡烏桓」,小編也搞不清楚,個人猜測是因為遼西郡、遼東屬國、右北平郡三郡相連,忽略了上古郡),也是張舉、張純起義的主要力量。
  • 三國文學之蔡邕:東漢末年公認的文學大家,為何歷史知名度不高?
    如果要了解三國文學的發展,就不可能不了解東漢末年的文學概況。公認的三國上限是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而在文學史上,三國文學的上限則不好講,一般把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被殺的那一年(公元192年)當成三國文學的上限。
  • 東漢末年其實是四國鼎立,三國演義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東漢末年那段歷史,大家可能已經如數家珍了,我們之前說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戰役估計大家也了解的差不多了。今天我們打算說點不一樣的。大家知道嗎?東漢群雄割據,最後成了氣候,稱了帝的並不是只有魏蜀吳三家。很多人會疑問,不是說三國嗎,羅貫中的書也是這樣寫的呀。沒錯三國演義非常成功,它將東漢末年那段跌宕的歷史表現的淋漓至今。但是正如書名「演義」一樣,這本書也不是正史。
  • 東漢末年被忽視的狠角色:心思縝密手段凌厲,如今卻被黑得很慘
    而要數有先秦遺風的歷史時代,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無疑是其中之一。別看東漢末年是亂世,朝廷鎮不住局面,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天下徵戰連連,重災區甚至出現了「十室九空」的荒涼景象,但恐怕沒人會否認恰恰是這樣一個年代,成了各路英豪的舞臺。按照演繹的橋段,早在1700多年前,曹操就非拽著劉備列數了一遍天下英雄。
  • 2020CJ新遊《帝國神話》首曝:東漢末年三國題材,冷兵器騎砍作戰
    作為一款國產端遊,《帝國神話》面向的是全球市場,預計在2021年在Steam發行,遊戲採用東漢末年為時代背景,而戰鬥方式則是類似於《騎馬與砍殺》那樣的冷兵器對戰。東漢末年三國題材的生存遊戲,再融入騎砍的作戰方式,讓這款遊戲看點十足。根據曝光資料顯示,《帝國神話》並不是類似於那些以武將為核心的傳統三國遊戲,反而更像是一個全新類型的三國題材遊戲。
  • 三國官制曹魏篇,與東漢相比,曹操等人做了哪些改變?
    不過曹魏的政權體制建設和東漢、吳蜀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曹魏曾長期控制東漢朝廷,以朝廷的名義號令四方。曹操在東漢朝廷之外,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控制的政權機構,一般稱為霸府。所謂霸府,是名義上從屬於中央政府,但又實際控制中央政府,並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權力的政治軍事集團。霸府自有其一套與中央政府職能相對應的職務,這個名分比較低的職務實際上又是該職能的實際執行者。
  • 曹操堅持唯才是舉,是對東漢道德至上的反抗!
    曹操曾經單獨下《求賢令》,要求各地舉薦人才,不論品德出身如何,一切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就不能埋沒人才。曹操《求賢令》翻譯過來是這樣的: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個不是得到賢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呢?在他們得到人才的時候,往往不出裡巷,難道是偶然的際遇嗎?是上邊的人尋求發現的呀,當今的時代就是特別需要訪求賢才的時刻。
  • 比車裂更加殘忍,東漢末年董卓就曾經歷過
    在過去的封建社會中,古代的帝王為了更好的掌握政權,使用了很多的方法來控制百姓的一舉一動,為此很多毫無人性的刑法逐漸嶄露頭角,例如車裂、滴水刑、點天燈等等。第二位就是亂臣董卓,在東漢末年,董卓亂政,後來呂布殺掉董卓之後,董卓的屍體就被扔到了街口。因為生前董卓罪孽深重,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死法太過於便宜董卓,於是一位士兵就在一天夜間找出董卓的屍體。這位士兵將董卓的肚子割開,在將燈芯點燃放在董卓的肚子裡,點燃的燈芯逐漸燒到董卓的脂肪之中,火勢也逐漸大了起來,最終董卓就這樣被焚燒殆盡。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皇帝直轄六部,也就是說六部的長官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六部的最高長官叫尚書,這就造成了六部長官的權力極大,六部尚書的品級進一步提高。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如果說穿越回去,你選擇當六部尚書還是總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