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時局動蕩,中央與地方徹底地割裂,很多野心家紛紛走上了歷史舞臺。最後的勝利者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不過他們卻並不是最早具有優勢的人,而是後發制人。最早具有優勢的人是被東漢朝廷委派的地方監臨官,也就是州牧、州刺史這些人。他們有東漢朝廷的號召力,可以名正言順地利用自己轄區的資源。那麼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他們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呢?
"三互法"與地方長官的情況
在東漢末年,能夠成為一州之牧守或者刺史,大概都有些名望和地位。但是在東漢朝廷也有對這些州牧、州刺史遏制的考慮,還是擔心他們利用自身的力量為自己或者家族謀取利益,結成黨羽。所以在東漢時期有這樣一種制度——"三互法"。
"三互法"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沒有定論。因為史料很匱乏,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這是一種地方長官的迴避制度。舉一個例子:劉表是兗州山陽郡人,那他就不能到兗州做州牧或者刺史;如果劉表的妻子是荊州人,那他也不能到荊州作州牧或者刺史。郡、縣兩級也是一樣。
當然現實情況是劉表的妻子蔡氏是荊州人,劉表的身份是荊州牧。這是因為蔡氏是劉表到荊州後娶的,而且在當時中央已經對地方完全失控。如果在正常情況下,劉表是需要轉到其他州避嫌的。
州牧、州刺史到與自己的戶籍和姻親都無關的地界,意味著他們不能很有效地掌握自身的力量。而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當中,各地的世家望族、山賊流寇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甚至包括像劉備這樣的輕俠鄉勇。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中央政權的控制,如果州牧、州刺史沒有什麼手段,就容易被世家望族所架空。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劉表。劉表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成為荊州刺史,這個時候正是董卓控制朝政,地方完全失控的局面。荊州的情況也比較混亂,最富裕的南陽郡直接被袁術強佔,荊州內部還有大大小小的豪強,甚至還有人代領郡守、縣令。劉表"單騎入荊州",完全沒有控制荊州的力量,只能藉助襄陽望族——蔡氏、蒯氏的力量。
然而在藉助蔡氏、蒯氏之力控制荊州之後,劉表卻沒有能力再遏制蔡氏、蒯氏,以及其他的荊襄望族。在表面上荊州幅員遼闊、軍力強盛,但內部的問題卻非常嚴重。首先是因為蔡氏的幹擾,讓劉表不得不表現出廢長立幼的表現(劉表幼子劉琮與蔡氏女聯姻);其次是荊州高層並不忠誠於劉表,僅僅維持著一種有限度的合作。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恰逢劉表病死,荊州高層馬上勸說劉琮向曹操投降,幾乎沒有忠於劉氏者。這在漢末各軍閥中是很罕見的現象。
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
劉表與荊州世家望族合作,但是沒有考慮或履行遏制荊州世家望族的計劃,最後隱隱被架空。那麼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州刺史或者州牧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呢?有以下三個方式。
第一、 本身有足夠的戰鬥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劉表單人進入荊州,自然容易被荊州望族架空。而本身擁有足夠的戰鬥力,就可以遏制轄區的世家望族,至少可以和他們抗衡。有自己的軍隊家兵,第一、具備對抗世家望族的基礎力量;第二、擁有一批鐵桿死忠,本身具有凝聚力。
曹操剛剛做兗州牧的時候,也是受到兗州高層的支持。但是他本身有一支軍隊,在消滅入侵兗州的青州黃巾後又擁有一支軍隊。所以即便曹操遭遇"兗州之變",他也能夠以三個縣城作為基地,重新收復兗州。類似的情況還有劉備、孫策、孫權兄弟。他們都是先有一定的軍事力量,然後自領某地長官。
第二、招攬根基淺薄的力量
曹操、劉備、孫權有一定軍事力量而後成為州牧,這是有條件的。首先需要發展時間;其次這也是後發制人的優勢,在亂世中更容易組織私兵。而一些州牧、州刺史在亂世帷幕開啟之前就被委派到地方,沒有組建私兵的機會。比如益州牧劉焉、徐州刺史陶謙,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就到任。
那麼劉焉和陶謙該如何控制益州和徐州呢?有一個方法:招攬在當地根基比較淺薄的力量。劉焉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劉焉在進入益州之前,正遇到益州黃巾的叛亂。益州大吏擊敗益州黃巾迎接劉焉進入益州,劉焉第一步就是招攬這些益州黃巾餘黨。
不久後東漢陷入一片動亂,由於益州的地形險峻偏僻,相對於外界來說比較安穩,所以有大量的流民進入益州,主要是關中和南陽一帶。劉焉從這些流民中吸取力量組建羽翼,史料稱之為"東州士"。"東州士"是劉焉得以用鐵腕手段治理益州的得力工具,也是蜀漢政權中東州派系的前身。陶謙在到任初期,也吸收了"泰山賊"出身的臧霸,給予臧霸官方的身份,成為為己所用的力量。
第三、到故鄉招人募兵
第三種方式:到自己的故鄉招人募兵。這種方式有主動的,比如徐州刺史陶謙和冀州牧韓馥。陶謙是揚州丹陽人,在徐州就有一支規模不小的丹陽兵,當初陶謙拉攏劉備時,就捨得送出四千丹陽兵給劉備率領。韓馥是豫州潁川人,在到冀州之後,也特意派人到潁川拉攏士人,比較著名的人物就有荀彧。
除了州牧、州刺史主動招收同鄉故舊以外,還有同鄉故舊主動來投的情況。畢竟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之間這種鄉土情誼是非常濃厚的,也更容易形成一種利益共同體。比如太史慈、孫邵、滕胤等人投奔揚州刺史劉繇,因為他們都是青州人。在劉繇失敗之後,他的政治遺產被孫氏接受。所以在東吳高層當中有一些青州人。
小結
總而言之,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當中,率先成為州牧、州刺史確實有一些先發優勢,但是這是在取得對轄區的嚴密控制的前提條件下。劉表統治荊州被荊襄望族架空;交州牧張津沒能控制交州,最終也死於部將的反水。
韓馥、陶謙、劉繇、劉焉包括非一州長官的公孫瓚都有採取各種手段以遏制本地勢力,加強對轄區控制的策略,但是他們本身沒有足夠的才能,沒能夠在漢末亂世的舞臺中脫穎而出。而且這種以外力遏制內部的手段也容易出現比較尖銳的矛盾,比如"東州士"與益州本土大戶多次爆發戰亂。遠不如劉備、曹操、孫權這種完全屬於自己的力量來得得心應手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