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2020-12-22 插畫師的三國夢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一個看上去沒有什麼用,但是對社會的影響力相當高的群體,就是名士。平心而論,很多名士手中並沒有政治、經濟或者軍事上的權力,也未必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他們卻能得到其他人的尊崇甚至忌憚,上到曹操這樣的軍閥,下到黃巾軍這樣的流寇。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名士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影響力。

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名士

名士能夠得到各個階層的認可,而名士本身涵蓋的範疇非常大,也包含各個階層。社會地位高者有皇親國戚兼輔政大臣,比如說被讚譽為"三君"之一的竇武,他就是漢靈帝時期的輔政大臣,甚至漢靈帝的上位就是他一手推動的;社會地位低者可能就是一個窮困的避難寓居的人士,比如說管寧。

名士的階層不同,獲取名望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以道德模範得名,其中包括孝悌這種個人小家的道德標準,比如孔融因為喪親而憔悴過度,在收留被抓捕的黨人張儉一事上,孔融、孔褒兄弟爭死,也包括家國大義,比如與宦官爭鬥的竇武、陳蕃。

有的以錢財得名,儘管很多名士對金錢嗤之以鼻,但是用對地方也能夠收穫名望,比如以錢財救助他人的包括張邈在內的"八廚",包括接人養士的袁紹也是名士,他在洛陽的活動也是要花錢的。

還有就是以文化得名。這種人往往經歷寒窗苦讀,鑽研儒家經學。或許是承襲淵源深遠的家學,或許是向某個名家大儒求學。在當時此類的名士並不罕見,但是由於他們的貢獻大多在文化經學而非政治軍事,所以儘管其中不乏入仕者,但在後世的名氣並不高,容易被人忽視。

總而言之名士是一個成分很複雜的群體,但是他們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掌握了社會的話語權。上到朝堂之上,各個政治人物包括朝廷的一些政令會受到名士的褒貶評議;下到閭裡之間,名士對某個人的評論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他的命運,甚至有些名士的政治影響力還要高於地方長官。這就是社會輿論的力量。

當然在皇權的壓力面前,社會話語權顯得比較弱勢。在漢桓帝、漢靈帝期間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宦官勢力藉助皇權打擊名士,可以說是一邊倒的勝利。但是打擊名士的代價則是大批士人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所以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漢靈帝不得不聽從皇甫嵩、呂強等人的建議,解除對士人的禁錮。

名士對社會的影響

名士這個群體複雜又強大,那麼他們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呢?

對中央政權——結成政黨

在東漢的背景下,名望往往與仕途掛鈎,無論是道德取得的名望還是對經學的研究;另外很多名士背後是一個具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世家望族。或者說正是因為他們出身世家大族,處於東漢政治舞臺的焦點,才更容易獲取名望。所以說在名士群體中,有一部分人也有相當的政治資源。

雖然名士之間並非鐵板一塊,但是大多數名士有相似的道德觀;有匡扶漢室、肅清寰宇的社會責任感和心理訴求;有互相交遊、標榜的人際關係;還有共同的敵人——宦官集團。他們的立場相同,習性相近,很容易形成一種政治集團。相對而言,宦官集團雖然為非作歹、侵蝕國力,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卻比士大夫集團更加放心。這或許也是東漢末年宦官和士人的戰爭中,總是宦官獲勝的原因。

對地方軍閥——投鼠忌器

名士群體在中央政權中有不小的影響力,在地方州郡上也一樣。即便是在漢末的亂世帷幕徹底揭開,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軍事力量是至關重要的,孫策、劉備、公孫瓚甚至名士出身的曹操、袁紹等軍閥也頗具武人之風。但是名士的力量仍然不容小視,殺死名士的代價往往也難以掌控。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曹操殺邊讓一事。邊讓是兗州陳留人士,也是天下名士。他並不認可曹操對兗州的統治,對曹操的態度很輕忽。曹操於是處死邊讓。邊讓本身沒有政治或者軍事上的力量,但殺死邊讓的行為卻讓曹操付出沉痛的代價。因為這導致兗州其他名士望族對曹操的畏懼和厭惡。

於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5年),曹操進攻徐州之際,陳宮、張邈等人策劃了"兗州之變",偌大的兗州只有三個縣城忠於曹氏,還是因為荀彧、程昱、夏侯惇等人的控制。這場變動險些徹底葬送曹操集團的事業,也為曹操敲響警鐘。而後名士禰衡對曹操的態度更為惡劣,曹操的做法卻僅僅是將禰衡送到荊州。

另外一個典型例子是劉備"重用"許靖。許靖早先與許劭組織"月旦評"的活動,以識人著稱,本身也頗有名望。在戰亂爆發之後,許靖先後投奔過孔伷、陳禕、許貢、士燮、劉璋等人,一路從中原避難到江東、交州最後到益州。劉備圍攻成都的時候許靖逾城逃走,讓劉備非常鄙視。但是由於許靖身上的名望,法正還是勸諫劉備"重用"許靖,給他較高的地位,但沒有相應的權重。

對個人命運——影響極大

對於某個人的命運來說,名士的影響更大,這一點在上文當中也有所提及。一個具有相當話語權的名士的認可,能夠給被認可者也帶來名望,從而走上仕途。比如說曹操。曹操在入仕之前的形象並不算好,和袁紹一起飛鷹走馬,不治風儀。但是他卻得到名士橋玄、何顒的認可。橋玄更是向曹操推薦主持"月旦評"的許劭。曹操準備卑辭厚禮,才從許劭這裡得到一句評價。

同樣的情況在史料記載中數不勝數,龐德公評議司馬徽、諸葛亮、龐統;龐統評議陸勣、顧劭、全琮;李膺評議孔融、郭泰等等等等,小編就不一一贅述。不客氣地說,已然成名的人物對未成名的人物的評點成為名士的"產業鏈"。這裡面或許有被評點者的道德、才能的原因,但也難免摻雜一些複雜的東西。

小結

總而言之,名士群體在東漢末年是一種很特殊也很重要的力量,他們對社會影響力巨大,可能遠遠超過他們實際掌握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雖然名士群體中不乏高層的政治人物,但是他們最普遍、最有效的武器還是社會輿論。

比如禰衡、許靖讓實力遠超過他們的曹操、劉備顧忌三分,邊讓甚至讓曹操險些翻車。有些地方長官或者軍閥比如劉表、孔伷、韓馥等人本身也是以"虛名"獲得實際利益。可以說名士群體在東漢末年分布在方方面面,他們產生的影響也觸及方方面面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頂級男子天團——「三君」,都死於宦官之手
    在東漢末年,名士是一種在社會上非常活躍的人群,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閭裡之間,都有他們活躍跡象。名士們追求名聲,喜歡清議,有激濁揚清的社會責任感。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名士們互相標榜,組成各個"男子天團",其中最頂級的組合叫做"三君",又三個最大的名士,也是極其重要的政治人物組成。可惜這三個人物最後都死於宦官之手。
  • 東漢「門生故吏」:治理國家的人才庫,分裂國家的「黨爭」之源
    選拔官員在如此榮辱與共的現實利益捆綁下,到了東漢,經過以察舉、徵辟為主的選官制度助推,門生故吏真正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群體。因此隨著東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權相較於西漢時大為削弱,門生故吏群體將與、長官的私恩關係上升到了盡忠盡孝的"君臣公義"高度也就成為了社會輿論普遍認可的道德品格,儼然成為了穩固江山的重要基石。皇帝對此也只能寬容以待,儘量維持著大一統政局的平衡。
  • 東漢末年被忽視的狠角色:心思縝密手段凌厲,如今卻被黑得很慘
    而要數有先秦遺風的歷史時代,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無疑是其中之一。別看東漢末年是亂世,朝廷鎮不住局面,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天下徵戰連連,重災區甚至出現了「十室九空」的荒涼景象,但恐怕沒人會否認恰恰是這樣一個年代,成了各路英豪的舞臺。按照演繹的橋段,早在1700多年前,曹操就非拽著劉備列數了一遍天下英雄。
  • 在東漢末年,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
    在東漢末年,時局動蕩,中央與地方徹底地割裂,很多野心家紛紛走上了歷史舞臺。最後的勝利者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不過他們卻並不是最早具有優勢的人,而是後發制人。最早具有優勢的人是被東漢朝廷委派的地方監臨官,也就是州牧、州刺史這些人。他們有東漢朝廷的號召力,可以名正言順地利用自己轄區的資源。那麼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他們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呢?
  • 袁紹袁術這樣的紈絝子弟,為何能夠迅速成為東漢末年的最大的勢力
    袁紹和袁術兄弟倆,能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混戰中,迅速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值得深究。袁紹從公元189年逃離京城,到公元199年成為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只用了十年時間,而袁術也不差,在公元197年,就以絕對的實力敢冒天下之大韙而稱帝。
  • 三國文學之蔡邕:東漢末年公認的文學大家,為何歷史知名度不高?
    如果要了解三國文學的發展,就不可能不了解東漢末年的文學概況。公認的三國上限是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而在文學史上,三國文學的上限則不好講,一般把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被殺的那一年(公元192年)當成三國文學的上限。
  • 出身普通的董卓,在群雄爭霸的年代,如何成為東漢末年第一悍匪?
    董卓勢力崛起於西北的涼州,而西北是東漢與羌族鬥爭的前沿陣地。董卓在與羌族的長期戰爭中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最終形成了聽命於他的涼州兵團,成為西北地區不容忽視的一股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而這股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其趁亂入主京城,控制東漢朝政的基礎。
  • 東漢末年黃巾軍中有人功成名就了嗎?有一個人最終封侯拜將了
    這是東漢末年張角忽悠農民跟隨他一起起義時喊出的口號。不得不說張角著實是個人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句口號著實能夠擁有莫大的號召力。隨後天下各地的起義軍紛紛帶起了黃頭巾,響應了張角的號召。張燕還是很想讓自己擺脫賊寇的身份,於是主動向東漢朝廷要求招安。《資治通鑑》寫道:「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
  • 東漢末年荊州為王之霸業,天下咽喉,拿下它得掌握哪些重要城市?
    導語:東漢末年荊州為王之霸業,天下咽喉,得荊州者得天下,拿下它得掌握哪些重要城市?江陵、江夏、還是襄陽?東漢末年的後期階段,幾乎都是圍繞荊州這個地區而展開的,荊州作為古代楚人文化的發源地,這個地方對天下的戰略性意義實在太大了,因為這個地區北上可以長驅直入進入雍州和洛陽地區,這兩個地方的核心價值可不比現在。在東漢時期,掌握這兩個地方相當於掌握了朝廷的命脈。
  • 東漢末年荊州南部起義,合兵萬人侵略四郡,被孫堅迅速平定
    提到東漢末年的起義,最有名氣的當屬"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只是東漢末年起義的一部分。事實上"黃巾起義"雖然影響較深,規模較大,但是在同年,也就是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就已經被平定。而從中平元年往後,東漢仍然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起義,在各個地方發動。
  • 東漢名士李膺、陳蕃等人是怎樣和黨錮之爭扯上關係的?
    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輪流當政,成為加速東漢王廷滅亡的主要因素。黨錮之爭中出現了許多天下名士,他們為民請命,站出來勇敢地抨擊天下不平之事,成為天下人的模範。他們就是陳蕃、李膺、杜密、範滂等人,然而就算他們是當時士人及地方官員追捧的名人,最終也逃不脫身死命運,從他們的事跡可以看到東漢不一樣的黨錮之爭。
  • 帶你揭秘魏晉名士傳統
    說到中國古代的名士傳統,我們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魏晉風度吧,的確,作為名士傳統的核心部分,魏晉風度對中國古代士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然而魏晉時期既不是名士傳統的起點,也不是名士傳統的終端。早在東漢時期,名士的稱號即已出現。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五「東漢尚名節」條云:「馴至東漢,其風益盛。
  • 從劉秀到漢獻帝,為何說東漢「成也豪強,敗也豪強」?
    林於是乃詐以卜者王郎為成帝子子輿,十二月,立郎為天子,都邯鄲,遂遣使者降下郡國——《後漢書·光武紀》由此可見當時西漢宗室這股豪強力量的存在是十分強大的,綜上所述,也可看出東漢的建立就是得到地方豪強們的支持。相比之下,東漢末年的劉備雖然同樣是漢室宗親,但卻並沒有得到宗室或豪強們的支持,所以其創業過程十分艱辛。
  • 花滑世界冠軍現身北京國貿冰場 為社會特殊群體募捐
    冬奧會選手、花樣滑冰世界冠軍張昊也現身現場,號召社會人士為特殊群體獻上愛心。活動現場。 北京市體育基金會供圖本次活動旨意為更好地迎接北京2022冬奧會、冬帕運會,積極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宣傳冬奧、支持冬奧、助力冬奧;進一步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社會各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關懷。
  • 東漢末年其實是四國鼎立,三國演義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個?
    東漢末年那段歷史,大家可能已經如數家珍了,我們之前說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戰役估計大家也了解的差不多了。今天我們打算說點不一樣的。大家知道嗎?東漢群雄割據,最後成了氣候,稱了帝的並不是只有魏蜀吳三家。很多人會疑問,不是說三國嗎,羅貫中的書也是這樣寫的呀。沒錯三國演義非常成功,它將東漢末年那段跌宕的歷史表現的淋漓至今。但是正如書名「演義」一樣,這本書也不是正史。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叛亂的起因張舉、張純起義當然是以這兩個人為首,而烏桓人也是他們聯合的重要軍事力量。烏桓是一支內附於東漢朝廷的少數民族,東漢朝廷給他們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並且加以控制,比如幽州、并州等郡縣,而烏桓則相應地承擔一些軍事上的職能,受到東漢的驅使。
  • 東漢建立後,劉秀是怎樣促進經濟恢復的?
    我們的勞動人民,說老實話,給一個安定的環境,在某一個時期內,單靠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就會付出勞動讓社會財富得到快速提升。兩漢之交的連綿戰亂和東漢帝國的統一戰爭,導致人口由西漢末年的六千萬,減少到東漢初年的一千多萬,拋卻流亡瞞報,人口減半是至少的,實際上被動增加了人均耕地。
  • 部曲私兵: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東漢的地主為何會有私人武裝?
    隨著家兵日盛,並且在社會動蕩時,多以塢保,聚舍為據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徵兵制的基礎,促使了募兵制的漸興,而東漢募兵制的推行,反過來又為豪強軍閥擴充私人武裝提供了方便,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以及宗族勢力的崛起東漢時期,控制著政權的始終是東漢的地主階級。
  • 微博意見領袖的輿論影響力現狀及原因分析
    微博意見領袖的輿論影響力現狀及原因分析 ——以新浪微博環境傳播為例 2015年11月25日 09:56 來源:《現代傳播》2015年08期 作者:於美娜 鍾新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本研究以新浪微博為樣本平臺,通過數據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