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有一個看上去沒有什麼用,但是對社會的影響力相當高的群體,就是名士。平心而論,很多名士手中並沒有政治、經濟或者軍事上的權力,也未必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他們卻能得到其他人的尊崇甚至忌憚,上到曹操這樣的軍閥,下到黃巾軍這樣的流寇。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名士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影響力。
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名士
名士能夠得到各個階層的認可,而名士本身涵蓋的範疇非常大,也包含各個階層。社會地位高者有皇親國戚兼輔政大臣,比如說被讚譽為"三君"之一的竇武,他就是漢靈帝時期的輔政大臣,甚至漢靈帝的上位就是他一手推動的;社會地位低者可能就是一個窮困的避難寓居的人士,比如說管寧。
名士的階層不同,獲取名望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以道德模範得名,其中包括孝悌這種個人小家的道德標準,比如孔融因為喪親而憔悴過度,在收留被抓捕的黨人張儉一事上,孔融、孔褒兄弟爭死,也包括家國大義,比如與宦官爭鬥的竇武、陳蕃。
有的以錢財得名,儘管很多名士對金錢嗤之以鼻,但是用對地方也能夠收穫名望,比如以錢財救助他人的包括張邈在內的"八廚",包括接人養士的袁紹也是名士,他在洛陽的活動也是要花錢的。
還有就是以文化得名。這種人往往經歷寒窗苦讀,鑽研儒家經學。或許是承襲淵源深遠的家學,或許是向某個名家大儒求學。在當時此類的名士並不罕見,但是由於他們的貢獻大多在文化經學而非政治軍事,所以儘管其中不乏入仕者,但在後世的名氣並不高,容易被人忽視。
總而言之名士是一個成分很複雜的群體,但是他們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掌握了社會的話語權。上到朝堂之上,各個政治人物包括朝廷的一些政令會受到名士的褒貶評議;下到閭裡之間,名士對某個人的評論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他的命運,甚至有些名士的政治影響力還要高於地方長官。這就是社會輿論的力量。
當然在皇權的壓力面前,社會話語權顯得比較弱勢。在漢桓帝、漢靈帝期間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宦官勢力藉助皇權打擊名士,可以說是一邊倒的勝利。但是打擊名士的代價則是大批士人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所以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漢靈帝不得不聽從皇甫嵩、呂強等人的建議,解除對士人的禁錮。
名士對社會的影響
名士這個群體複雜又強大,那麼他們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呢?
對中央政權——結成政黨
在東漢的背景下,名望往往與仕途掛鈎,無論是道德取得的名望還是對經學的研究;另外很多名士背後是一個具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世家望族。或者說正是因為他們出身世家大族,處於東漢政治舞臺的焦點,才更容易獲取名望。所以說在名士群體中,有一部分人也有相當的政治資源。
雖然名士之間並非鐵板一塊,但是大多數名士有相似的道德觀;有匡扶漢室、肅清寰宇的社會責任感和心理訴求;有互相交遊、標榜的人際關係;還有共同的敵人——宦官集團。他們的立場相同,習性相近,很容易形成一種政治集團。相對而言,宦官集團雖然為非作歹、侵蝕國力,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卻比士大夫集團更加放心。這或許也是東漢末年宦官和士人的戰爭中,總是宦官獲勝的原因。
對地方軍閥——投鼠忌器
名士群體在中央政權中有不小的影響力,在地方州郡上也一樣。即便是在漢末的亂世帷幕徹底揭開,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軍事力量是至關重要的,孫策、劉備、公孫瓚甚至名士出身的曹操、袁紹等軍閥也頗具武人之風。但是名士的力量仍然不容小視,殺死名士的代價往往也難以掌控。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曹操殺邊讓一事。邊讓是兗州陳留人士,也是天下名士。他並不認可曹操對兗州的統治,對曹操的態度很輕忽。曹操於是處死邊讓。邊讓本身沒有政治或者軍事上的力量,但殺死邊讓的行為卻讓曹操付出沉痛的代價。因為這導致兗州其他名士望族對曹操的畏懼和厭惡。
於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5年),曹操進攻徐州之際,陳宮、張邈等人策劃了"兗州之變",偌大的兗州只有三個縣城忠於曹氏,還是因為荀彧、程昱、夏侯惇等人的控制。這場變動險些徹底葬送曹操集團的事業,也為曹操敲響警鐘。而後名士禰衡對曹操的態度更為惡劣,曹操的做法卻僅僅是將禰衡送到荊州。
另外一個典型例子是劉備"重用"許靖。許靖早先與許劭組織"月旦評"的活動,以識人著稱,本身也頗有名望。在戰亂爆發之後,許靖先後投奔過孔伷、陳禕、許貢、士燮、劉璋等人,一路從中原避難到江東、交州最後到益州。劉備圍攻成都的時候許靖逾城逃走,讓劉備非常鄙視。但是由於許靖身上的名望,法正還是勸諫劉備"重用"許靖,給他較高的地位,但沒有相應的權重。
對個人命運——影響極大
對於某個人的命運來說,名士的影響更大,這一點在上文當中也有所提及。一個具有相當話語權的名士的認可,能夠給被認可者也帶來名望,從而走上仕途。比如說曹操。曹操在入仕之前的形象並不算好,和袁紹一起飛鷹走馬,不治風儀。但是他卻得到名士橋玄、何顒的認可。橋玄更是向曹操推薦主持"月旦評"的許劭。曹操準備卑辭厚禮,才從許劭這裡得到一句評價。
同樣的情況在史料記載中數不勝數,龐德公評議司馬徽、諸葛亮、龐統;龐統評議陸勣、顧劭、全琮;李膺評議孔融、郭泰等等等等,小編就不一一贅述。不客氣地說,已然成名的人物對未成名的人物的評點成為名士的"產業鏈"。這裡面或許有被評點者的道德、才能的原因,但也難免摻雜一些複雜的東西。
小結
總而言之,名士群體在東漢末年是一種很特殊也很重要的力量,他們對社會影響力巨大,可能遠遠超過他們實際掌握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雖然名士群體中不乏高層的政治人物,但是他們最普遍、最有效的武器還是社會輿論。
比如禰衡、許靖讓實力遠超過他們的曹操、劉備顧忌三分,邊讓甚至讓曹操險些翻車。有些地方長官或者軍閥比如劉表、孔伷、韓馥等人本身也是以"虛名"獲得實際利益。可以說名士群體在東漢末年分布在方方面面,他們產生的影響也觸及方方面面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