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2020-12-14 插畫師的三國夢

西江月(楊慎)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鬥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外部的入侵、內部的起義頻繁發生,大規模的起義不僅有「黃巾起義」,稱王稱帝者也不僅有袁術等人。在當時的東北方曾經有過一支起義軍,由漢人與烏桓人組成,眾至十餘萬,寇犯四州之地,持續了兩年的時間,才被東漢朝廷所平定。在剿滅這支起義軍的時候,公孫瓚和劉備都曾經陷入絕境,劉備更是要用裝死的手段才從戰場上活命。最後平定這支起義軍卻不是依靠純粹的軍事手段,而是懷柔的策略。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起義——張舉、張純起義以及他們被平定的過程。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叛亂的起因

張舉、張純起義當然是以這兩個人為首,而烏桓人也是他們聯合的重要軍事力量。烏桓是一支內附於東漢朝廷的少數民族,東漢朝廷給他們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並且加以控制,比如幽州、并州等郡縣,而烏桓則相應地承擔一些軍事上的職能,受到東漢的驅使。東漢末年時期,幽州的東北方的四股烏桓勢力:遼西郡烏桓大人丘力居、上谷郡烏桓大人難樓、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僕延、右北平郡烏桓大人烏延,這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所謂「三郡烏桓」(為什麼四個郡的烏桓被稱為「三郡烏桓」,小編也搞不清楚,個人猜測是因為遼西郡、遼東屬國、右北平郡三郡相連,忽略了上古郡),也是張舉、張純起義的主要力量。

在中平二年(即公元191年,《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中記載光和年間,應當是記載錯誤),東漢的西北涼州地區發生叛亂,就是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等人領導的叛亂。東漢朝廷先後令皇甫嵩、張溫等人平叛,從烏桓中調集了三千騎兵去支援西北。烏桓人是出兵了,但是糧餉卻被拖欠。本來烏桓對東漢的認同感也沒有那麼強,於是就都跑回了幽州,不願意給東漢朝廷賣命。這算是張舉、張純起義時能夠拉攏到烏桓人的一個原因。

而張舉和張純同樣是出於對東漢朝廷的不滿。在徵調烏桓突騎的時候,前中山相張純請求自己為將,率領這些騎兵,但是沒有得到張溫的同意,公孫瓚成為這些烏桓突騎的將領。張純內心非常不滿。加上當時東漢確實呈現出衰敗的模樣,涼州起義軍無法平定,又出現「兩頭共身」的男嬰。古人比較迷信,認為這是東漢王朝氣數將盡,天下出現二主的現象。張純的野心膨脹,於是與同郡人張舉商議起兵,聯合同樣對東漢朝廷感到不滿的烏桓人,試圖推翻東漢的統治地位。

公孫瓚等人與張舉、張純之間的戰爭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等人進犯幽州廣陽郡、右北平郡、遼東郡、遼西郡等地,殺死東漢所置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一路焚燒城池、劫掠百姓,對幽州東北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後漢書·公孫瓚傳》並雲公孫瓚率領部下(除了烏桓突騎,應該還有其他的士兵)討伐張舉、張純有功,加官騎都尉,但是事實上公孫瓚並沒有對幽州起義軍造成太大的打擊。

張舉、張純聚眾十萬在遼西郡肥如縣,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企圖與東漢朝廷爭奪正統地位,把自己擺在了絕路。當然在漢末三國時期稱王稱帝者不少,張舉、張純等人無疑不能受到其他州郡的長吏、豪強的承認,但也能看出他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實力以及巨大的野心。

之後張純派遣烏桓峭王,也就是「三郡烏桓」之一的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僕延率軍五萬進攻青州平原國、冀州清河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典略》中記載,青州從事從各郡縣發兵對抗幽州起義軍,劉備剛好在平原(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個叫劉子平的人推薦劉備隨軍出徵,結果在野外遇到敵人。劉備與起義軍交戰的時候受傷,在戰場上裝死逃過一劫,後來被人從死人堆裡用車運走。這件事情可能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另一方面張純、張舉、丘力居等人也紛紛入侵到幽州漁陽郡、冀州河間郡、渤海郡,也進入過平原,還有徐州的某個地方,史料記載「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而公孫瓚根本無法遏制幽州起義軍的破壞行為。

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九月,東漢朝廷派遣中郎將孟益率領公孫瓚,主動對幽州起義軍發動進攻。公孫瓚與張純交戰於石門山,按照《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應當在右北平郡無終縣以東六十裡,遼西郡柳城的西南方向,一個比較險峻的地方,兩側是陡峭的善比,中間有洞開的路徑,又被成為石門口。這樣的地勢可以說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東漢軍隊的戰鬥力無疑比幽州起義軍的戰鬥力更強,公孫瓚在石門順利擊敗張純。

不過公孫瓚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作足夠的準備,繼續追擊張純等人,結果後繼無力,孤軍深入,被張純、丘力居等人圍困於遼西管子城,具體位置不明,也在柳城的西南方。公孫瓚的軍糧吃光,就吃馬匹;馬匹吃光,甚至吃自己的弓弩盾牌。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公孫瓚命令部下分路突圍,當時處於冬季,在路上又因為饑寒造成大量的減員。不過另一方面幽州起義軍以及「三郡烏桓」的軍隊也非常疲憊,於是撤退到柳城。

劉虞的懷柔政策

公孫瓚的軍事手段無法徹底消滅幽州起義軍,東漢朝廷將目光投在宗正劉虞身上。第一劉虞是漢室宗親,而且有較好的名聲,作為外鎮屏障中央再合適不過;第二劉虞曾經做過幽州刺史,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名望,更容易化解與烏桓人的矛盾。於是在中平五年,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

劉虞到任以後,果然採取了懷柔的政策。為了分化幽州起義軍的勢力,他罷免了公孫瓚布置在遼東屬國的一些部隊,只在右北平保留一支軍隊;同時劉虞積極與「三郡烏桓」通使,赦免他們的罪過,僅懸紅張舉、張純而已。這樣一來「三郡烏桓」不但不繼續參與叛亂,反而成為劉虞可以調動的力量。張舉、張純逃出塞外,軍隊潰散,張舉下落不明,張舉被自己的門客王政所殺。自中平四年六月到中平六年三月,為時將近兩年的張舉、張純起義就這樣結束了。

消滅張舉、張純,公孫瓚等人的武力壓制很重要,為劉虞的外柔政策提供了實行的基礎;劉虞的懷柔政策也很重要,極大削弱張舉、張純的力量,用更小的代價完成任務,並且保證了戰後的安穩。兩者的方向和起到的作用都沒有問題,但是公孫瓚的性格比較鐵血,或許是目睹了烏桓人劫掠百姓的狀況,每次與烏桓作戰「如赴仇敵」;而劉虞則是以懷柔、安撫、招降為主。對烏桓的態度的不同,也導致公孫瓚與劉虞不諧,最終走向徹底的決裂。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荊州南部起義,合兵萬人侵略四郡,被孫堅迅速平定
    提到東漢末年的起義,最有名氣的當屬"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只是東漢末年起義的一部分。事實上"黃巾起義"雖然影響較深,規模較大,但是在同年,也就是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就已經被平定。而從中平元年往後,東漢仍然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起義,在各個地方發動。
  • 烏桓的崛起與衰弱,聊一聊曹操集團對烏桓的戰爭
    烏桓是一個歷史優秀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東漢末年也比較強盛和活躍,結果受到曹操集團的有力的軍事打擊,因此衰弱下去。曹操與烏桓的戰爭中最有名氣的是"白狼山之戰",而實際上曹操集團與烏桓的戰爭不止如此,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三郡烏桓的崛起烏桓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被稱為烏丸。根據史料上的說法,始於秦漢時期。
  •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張角為何以「黃天當立」為口號?
    《三國演義》第1回,寫了爆發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的農民大起義。數十萬農民在張角兄弟的率領下,頭裹黃巾,手執黃旗,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給腐朽的東漢王朝以沉重的打擊。為什麼張角要以「黃天當立」作口號呢?
  • 參與與涼州起義軍的戰爭,位列「西園八校尉」,聊一聊鮑鴻這個人
    思量陳壽已饒舌,又費先生一管城。在東漢末年有這樣一支軍隊,就是"西園八校尉",是東漢朝廷的中軍,有八個校尉,其中上軍校尉蹇碩統領西園軍,蹇碩是個宦官,他是不能獨立活躍於政治舞臺上的,所以西園軍其實是漢靈帝直接掌控的一支軍隊。
  • 東漢末年黃巾軍中有人功成名就了嗎?有一個人最終封侯拜將了
    這是東漢末年張角忽悠農民跟隨他一起起義時喊出的口號。不得不說張角著實是個人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句口號著實能夠擁有莫大的號召力。隨後天下各地的起義軍紛紛帶起了黃頭巾,響應了張角的號召。隨後黃巾起義持續了十分的久,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因為黃巾起義,朝廷沒有足夠的兵力,於是允許各地的豪族組建私軍。這也就導致了後面的諸侯群雄割據,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黃巾軍的規模非常浩大,但是黃巾軍出身的人,能功成名就的極少。
  • 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名士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影響力。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名士名士能夠得到各個階層的認可,而名士本身涵蓋的範疇非常大,也包含各個階層。但是打擊名士的代價則是大批士人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所以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漢靈帝不得不聽從皇甫嵩、呂強等人的建議,解除對士人的禁錮。名士對社會的影響名士這個群體複雜又強大,那麼他們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呢?
  • 東漢末年分裂對峙,司馬炎奪取政權三分歸晉,西晉統一天下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 古代眾多農民起義中,口號喊得最霸氣的是哪一句?
    李世民親眼目睹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的經過,而李家天下也是藉由這股驚濤駭浪打下的,因此他深刻地體會到流水的力量。李世民常常用這句話來警醒自己,也用它來告誡皇子,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就像古代的平民百姓,他們自稱「草民」,甚至還被許多高階級的人稱作「賤民」。圖片:城下的平民百姓劇照他們就像水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哪裡需要,哪裡就有他們。
  • 董卓集團並非涼州人的天下,聊一聊董卓集團中的軍隊組成部分
    誠然在東漢末年存在根深蒂固的弊病,但是如果不是強橫的董卓集團把控東漢朝廷,引起士人的反撲,促成關東各軍閥的形成,東漢朝廷的根基可能不會這麼迅速崩塌。提到董卓集團可能很多人想到涼州,畢竟董卓集團中的重要人物大多都是涼州人。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董卓集團完全是涼州人的天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董卓集團的軍隊組成部分。
  • 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王朝,到末年要滅國了,對外依然無人能敵
    唐朝末年境內有藩鎮割據的內憂,境外有吐蕃、契丹、吐谷渾等國不停襲擾;宋朝末年境內有奸臣賣國,境外有金、遼、蒙古等強大敵國;明朝末年內有李自成等大批起義軍,外有滿清騎兵;滿清末年那就更不用說了,先後敗與英國、法國、日本等諸多列強,若非曾國藩力挽狂瀾,估計太平天國那會兒就不存在了。
  • 漢天子東歸洛陽,各軍閥的態度如何?曹操為何成為最大贏家?
    然而這個時候各軍閥已經分化割裂,呈現出互相攻擊、掠奪的狀態,對名存實亡的東漢朝廷,態度上也有明顯的差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東漢末年各軍閥(包括但不限於討董聯軍中的軍閥)對漢天子東歸的態度。一、坐觀其變漢天子東歸,在後世開上帝視角的眼中,確實是一件大事,劉協這個代表東漢朝廷的皇帝,也非常有價值。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yesuo聊歷史|佛教中國發展史
    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大亂,有個叫張道陵的人創立了道教,為了跟佛教搶客戶,就對「老子化胡」的故事添油加醋,進一步固化了這個傳說。西晉有個叫王浮的道士還專門寫了一部《老子化胡經》。南北朝時一統北方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世家是鮮卑族人,但他們很仰慕中華漢族的文化,拓跋燾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在他手裡統一了北方十六國,並大力推行漢化改革,遵禮義尚儒學。拓跋燾用了個漢人崔浩,崔浩出生於清河崔氏世家,自比張良,是個人物,輔佐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祖孫三代。
  • 劉邦斬白蛇,張角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些起義藉口都有何深意?
    自女媧補天造人開始,黃帝御龍升天、商湯出自玄鳥、秦末劉邦在芒碭山起義,殺了條白蛇,廣而告之「赤帝子殺了白帝子」……如此種種迷信的『神跡』不勝枚舉,就連東漢末年在漢中和中原一帶布道的太平道人張角率領信徒造反也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在他這句口號的引領下,黃巾軍攻城掠地,直接威脅到東漢朝廷的統治。
  • 三國志11手機版,東漢朝廷靠這幾個宗親,能挺下去麼?
    笑談風雲,一語定乾坤。 大家好,我是星仔醬。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 出身普通的董卓,在群雄爭霸的年代,如何成為東漢末年第一悍匪?
    董卓勢力崛起於西北的涼州,而西北是東漢與羌族鬥爭的前沿陣地。董卓在與羌族的長期戰爭中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最終形成了聽命於他的涼州兵團,成為西北地區不容忽視的一股實力強勁的軍事力量。而這股強大的軍事力量正是其趁亂入主京城,控制東漢朝政的基礎。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東漢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一共傳了十四位皇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東漢始於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
  • 聊一聊真實的三國,劉關張未桃園三結義與三英戰呂布,戰鬥力很渣
    自古亂世出英雄,安定出能臣,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戰亂疊生,我們的主人公劉關張哥三,在梟雄中出類拔萃,割據於西南,爭霸於三國,關於他們的故事多如牛毛,但你可否知道他們三個人,並無三結義之說,更無三英戰呂布之論,甚至戰鬥力都差的掉渣,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