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官制曹魏篇,與東漢相比,曹操等人做了哪些改變?

2020-12-17 調侃歷史

說到三國的官制,魏國最為完善。不過曹魏的政權體制建設和東漢、吳蜀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曹魏曾長期控制東漢朝廷,以朝廷的名義號令四方。曹操在東漢朝廷之外,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控制的政權機構,一般稱為霸府。所謂霸府,是名義上從屬於中央政府,但又實際控制中央政府,並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權力的政治軍事集團。霸府自有其一套與中央政府職能相對應的職務,這個名分比較低的職務實際上又是該職能的實際執行者。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入許。劉協冊封曹操為大將軍,終漢兩代,大將軍是最高軍事長官,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幼主執政的實際政策制定者,比如霍光,再比如曹操之前的何進。

曹操並沒有對漢以來官製做什麼太大的變動,基本上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有利於自己控制權力的調整。曹操甚至還設置了所謂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事盜墓取寶,發死人財。在曹操消滅袁紹集團後,派西曹令史梁習主政并州,梁習是以「司空府別部司馬」的身份主政并州的,也就是說并州刺史已經歸入司空職權範圍之內。東漢時司空本掌水土事,類似於後來的工部尚書職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廢三公,自任丞相,滅袁紹後,曹操對中央政府職能的全面替代和控制。

曹操霸府中的權力職能很多,比如二十四曹。到了魏國正式建立後,非正式的霸府職能逐漸演變成正式的權力決策機構,比如尚書臺建設。尚書臺作為魏國的最高決策機關,時間並不長,實際上早在曹操當魏王的時候,為了加強集權,曹魏統治集團開始有意識地分化尚書臺的權力。曹操設立了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承擔了一部分尚書臺的職能。

曹丕上臺後,將秘書令改為中書令,歷史上正式出現了中書令的稱謂。曹丕安插進他的心腹劉放和孫資入中書,「並掌機密」,實際上劉放和孫資才是真宰相。到了曹叡時代,中書令的職能更重,「號為專任,其權重矣!」尚書臺的職能反而在相當程度上被弱化了,成為花瓶機構。除了尚書臺、中書臺這些權力決策機構外,還有其他輔助性的諸司衙門,就是著名的「九卿」制度。九卿從夏朝就開始設立,東漢的九卿分別是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大司農、宗正、少府,曹魏建立後,依然繼承了漢朝的九卿名號,沒有進行改動。

古代的封建統治者除了注重權力機構建設,同時也非常重視官員的糾察彈劾制度建設,這方面的職能主要由御史臺來負責,最高長官是御史大夫。在秦朝和西漢時期,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和宰相職能基本相近,在西漢末期甚至成了專職宰相。即使御史大夫不是最高行政長官,也是第二行政長官,屬於宰相的候補人選。在漢朝,凡是當上御史大夫的,無不在暗中詛咒宰相早死,自己好取而代之。因為這個原因,東漢乾脆取消了御史大夫的設置,曹操當政後,復設,但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御史臺的監察職能,實際上落在了御史中丞的頭上,御史中丞也稱為御史中執法,專門彈劾人的。御史中丞的品秩只有千石,但在朝會的時候,卻有資格與尚書令、司隸校尉單獨跪坐,而其他官員都要擠在一起,官場上稱為「京師三獨坐」,足見御史中丞屬於那種位低權重的實權職務。御史有「風聞言事」的權力,說得通俗點,就是彈劾了你,即使你無罪,御史也不承擔責任。

魏國武將中真正挑大梁的職務,主要還是四徵四鎮四平四安。比如徵西將軍、鎮南將軍。四徵將軍在武將班中品秩最高,位在三公之後,屬於官場中的一線職務。由於三國鼎立,魏國的主要軍事壓力來自於西線的蜀漢和東線的吳國,所以在這些徵鎮平安將軍中,以東線和西線的專職將軍為重。曹魏武將中的一線人物,比如徵西將軍夏侯淵、張郃、郭淮、鄧芝,徵東將軍張遼,安西將軍曹仁,安東將軍曹休,鎮南將軍毌丘儉,鎮東將軍諸葛誕,鎮西將軍鍾會等。雜號將軍是指大將軍、四徵四鎮四平四安之外的將軍名號,屬於二線武將,一般都由官場上的二線人物擔任,但有時也由一線人物出任。三國比較著名的雜號將軍有破虜將軍李典、討逆將軍文聘、鷹揚將軍曹洪、武威將軍于禁、橫江將軍魯肅、牙門將軍趙雲等人。。

在武將制度中,除了各號將軍外,下面還有許多次一級的武官,最著名的應該算是中郎將了,比如大名鼎鼎的五官中郎將曹丕。中郎將系列中比較重要的職務有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東西南北中郎將、虎賁中郎將(桓階)、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等。還有一些中郎將屬於專職,比如專門對付匈奴的匈奴中郎將、專門對付南越的平越中郎將、專門開採金屬資源的司金中郎將,當然也包括曹操專門發死人財的發丘中郎將。除了匈奴中郎將這樣的專職武將外,曹魏還沿襲東漢,設有全權處理對羌事務的護羌校尉,鄧芝就擔任過這個職務,以及護烏桓校尉。

許多重號將軍經常在地方上駐防,有時也兼任地方刺史,但武將和地方官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曹魏和東漢一樣,都是在地方上實行三級管理制度,即州刺史——郡太守——縣令、長。

東漢總共有十三個州,所以能當上州牧刺史的,都是官場一線人物,到了東漢末期,各州牧基本上都衍變了割據軍閥。曹魏也有十三個州:司、豫、徐、兗、青、幽、冀、並、涼、秦、雍、揚、荊。州刺史位高權重,如果管轄境內沒有駐防的重號將軍,則刺史在管轄境內文武兩道通吃。而州刺史以下的輔官,史書上稱為「佐吏」,比較重要的州輔官有別駕、治中、主簿。別駕的全稱是「別駕從事史」,因為這個職務每逢州刺史出行時,可以享受專門配小車的待遇,所以稱為「別駕」,是州官員系統中僅次於刺史的二號職務。

州實際上是政權的地方微縮版,除了名號級別降一等外,實職功能是上下對接的。州牧刺史是「皇帝」,別駕就相當於丞相,治中是諸曹尚書,專管具體的政務。還有就是主簿,具體職能就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除以上州輔官之外,還有部郡國從事史、祭酒從事史、中正等職務。部郡國從事史具體負責州下各郡的監察工作。每州有幾個郡國,就設幾個專職,相當於省區紀委駐各地市的特派員。祭酒從事史相當於現在的專職副省長,具體負責實際事務。中正,大體就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長,專門給朝廷和州裡選拔優秀人才的。

州以下是郡,不過在名稱上,不是所有的二級行政區劃都稱為郡,如果某個郡是親王的封地,那麼就稱為「國」,比如中山國、北海國。按漢魏制度,郡守稱為太守,而「國」則稱為「國相」,或簡稱為「相」,晉朝改為「內史」。國相和郡守的職責權力相等,只是換個稱謂罷了。如果某個郡是國家的國都,那級別和待遇就比太守、國相稍高一些。魏國國都定在洛陽,所以洛陽的「郡守」就稱為河南尹。河南尹在天子腳下,實際上不算是地方官,而算是京官。因為經濟或軍事上的原因,郡和郡之間在級別上平等,實際上在官場上的地位有重有輕。

郡以下是縣,按漢魏制度,每個縣的人口過萬戶,長官稱為縣令,不過萬戶的稱為縣長。縣級行政人員編制也比較多,比較有名的幾個職務如縣尉、門下書佐、小史。

縣並不是地方行政編制的最後一級,在縣下面,還有「鄉官」。三國時期的鄉官建設基本沿襲了秦漢以來的舊制,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如果一個縣人口過萬戶,則置四個鄉,過五千戶的置三個鄉,過三千戶的置二鄉,五百戶以上的一個鄉。鄉的行政事務負責人稱為「嗇夫」,財政一把抓,尤其是上級分配下的稅收任務。在嗇夫之外,還設有「三老」,主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比如評選孝子、順孫、貞女、義婦、好人好事等。鄉下面是亭,每鄉一般設有十個亭長,亭長就相當於現在的鄉派出所所長,主要維持地方治安。亭長的下一級是「郵」,一亭有兩郵,也是主抓地方治安的。每「郵」下設五個「裡」,「裡」的頭稱為裡魁,一個裡約管百戶,相當於現在的村長了。裡之下就是什,管十戶人家,相當於村民小組組長。什之下是伍,管五戶人家。他們的具體工作就是監督百姓,如果發現誰有不法舉動,立刻報官。

以上就是魏國的官制了,基本上沒什麼變動,和東漢一脈相承。

相關焦點

  • 三國有三個「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李嚴之子!
    在漢末三國時期,共出現了三位比較著名的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袁術的部將,還有一個則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李豐(曹魏)李豐(?-254年2月)字安國(一說字宣國),馮翊東縣(今陝西大荔一帶)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衛尉李義之子。起初,曹叡是太子時,李豐還在研習學問。
  • 三國殺:曹魏第一智囊智略絕倫的郭奉孝,為什麼被稱為郭宇宙?
    三國殺:曹魏第一智囊智略絕倫的郭奉孝,為什麼被稱為郭宇宙?哈嘍大家哈,我是周小輸。三國時期有很多英年早逝的武將、謀士,例如東吳孫氏的:孫策、周瑜等人。蜀漢勢力的:龐統、法正等人。曹魏這邊也有早逝的:郭嘉、曹昂。
  • 為什麼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而劉備、孫權、諸葛亮卻都是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三國時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又到什麼時候結束的?權威的,也是一致公認的說法:三國時期從公元220年開始,到公元280年結束,前後一共存在60年。它是上連東漢下接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 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昱為何能配享曹魏太廟?
    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昱為何能配享曹魏太廟?時間:2020-12-02 16:26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昱為何能配享曹魏太廟?
  • 三國時期誰是正統王朝呢?曹魏、蜀漢還是孫吳呢?
    三國時期,說三國誰是正統王朝,有說是曹魏,有說是蜀漢,而東吳從來沒有人去提及,這也體現出正統位置之爭就在曹魏和蜀漢之間,那到底誰是正統呢? 相比而言,曹魏的歷史認可度是最高,在元末之前,對於曹魏是正統王朝的質疑聲基本為零,只不過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認為曹操的奸詐和劉備的仁厚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各種影響之下
  • 在三國後期,魏延,張郃,姜維,關興,張苞等人,誰的實力更強?
    一、 張郃曹魏時代位高權重的大將,曹氏親族和姻親夏侯氏佔了大多數。而像張郃這樣投降而來卻最終成為曹魏將侯的,算是鳳毛麟角。可細看他的過往,張郃的每一步其實走得很踏實,屬於作為配得上功名的人物。東漢末年,風雨激蕩,張郃在家鄉冀州加入徵討黃巾軍的行列。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三國時期魏國曹操的謀士,你知道有哪些嗎?
    影視-曹操形象第一位:郭嘉郭嘉: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徵烏丸清剿袁勢餘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第二位:荀彧(yù)荀彧 :字文若(163—212),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曹操部下謀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數十年,後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 《三國志11青山依舊》真實還原曹魏陣營中那些實力大於名氣的武將們
    《青山依舊》作為背景題材依然選擇三國時代,使得最開始喜歡「三國志」系列的玩家也對這款 MOD 有著獨特的熱愛和理解。作為這款 MOD 的作者 雲臺28副將 在參考了諸多關於三國時期的記載書籍,重新整理和設定了從東漢末期一直橫跨至西晉的武將,讓更多喜歡三國文化的玩家在遊戲中領略到了那些沒有被演義重點描寫的武將們。
  •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時期猛將如雲,正史中到底有哪些猛將呢?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時期猛將如雲,由於演義的藝術創作讓我們知道了二十四名將,可是演義畢竟是演義,很多都有藝術創作的成分,演義中的武將都被誇大了一番。很多人心中一直存有疑惑,正史中三國時期到底有哪些猛將呢?
  • 曹魏的禁衛軍是怎麼樣的?與東漢有什麼差異?
    拿東漢朝廷的禁衛軍來說,清平之世,首都各路軍隊加起來也不過才數萬爾爾,曹魏時竟擴張到至少三十萬以上!原有的禁軍機構自然已無法滿足增編後龐大的禁軍系統,那麼禁軍系統在漢魏之間產生了哪些變革呢?一、東漢的中央禁軍主要是由以下構成1、大將軍或其他特置的將軍軍營駐紮城內。2、駐守洛陽城內的北軍諸校尉,漢靈帝時又新增西園諸校尉。
  • 能協調張遼、于禁、樂進的矛盾,讓他們敬服,三國時期曹魏名臣趙儼
    趙儼,字伯然,他是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曾做過魏國侍中、駙馬都尉、河東太守、度支尚書、大司農、驃騎將軍、大司空等官職。其去世後,諡號為穆。 東漢末年,天下動蕩不安,權臣屢有更替,漢天子遭受挾持,到曹操掌權時,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號令天下徵討四方,故而其地位、威望、權勢可謂是一手遮天。
  • 東漢末年分裂對峙,司馬炎奪取政權三分歸晉,西晉統一天下
    西漢與東漢都是劉姓皇室建立的漢朝。漢朝存在了400年,但是由於中間王莽篡位,所以導致西漢與東漢之間還有一個王莽建立的新朝。這個新朝雖然只延續了十五年,但就是這短短的時間把漢朝分為了西漢與東漢兩個階段。三分歸晉:中國古代三國末期,司馬氏家族篡魏滅蜀以後,兵伐東吳,滅了孫皓,自此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主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史稱西晉。
  • 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比如在東漢末年,董卓、公孫瓚這兩位諸侯,就曾被封為前將軍。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前將軍。那麼,問題來了,曹魏的六位「前將軍」:張遼上榜,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 三國有哪些名將來自并州?五子良將有一人,還有兩人是一方諸侯
    東漢末期天下劃分為十三州,其中并州比較複雜,境內多遊牧民族,比如匈奴、烏桓、鮮卑、羌人在并州都各有勢力範圍,因為需要經常和遊牧民族作戰,所以并州多精兵強將,比如并州狼騎是和西涼鐵騎齊名的漢末戰鬥力最強的兩支邊軍,當然出自并州的名將也不少,那麼三國有哪些名將來自并州?
  • 三國殺:盤點曹魏宗室的超強武將,曹仁第一,最後一名你想不到!
    要說國內最具人氣的三國卡牌,那麼《三國殺移動版》絕對當仁不讓。在遊戲中,曹魏宗親之中有著哪些超實力武將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一一盤點。第一位:曹仁作為曹魏名將,曹仁不僅是曹操家族的宗親,更創下了不少的戰爭傳奇。在《三國殺移動版》中,曹仁一方面擁有著4勾玉的體力優勢,另一方面也擁有著【據守】【解圍】兩個技能,是對戰中爆發力十分巨大的武將。
  • 殊途同歸:三國、魏晉南北朝軍制大同小異,統治者無疑要牢抓軍權
    因此,這裡所述及的軍事制度,包括三國尚未正式成立卻已初具規模這一段時間,在本篇文章中就將這一段時期的軍事制度統稱為三國軍制,除了三國軍制本文還將介紹兩晉十六國,南朝和北朝的軍事制度。
  • 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三國還有哪些名將來自河北?
    古代的河北泛指黃河以北,比現在河北省的範圍要大得多,現今河北省在三國時期屬於冀州、并州和幽州的一部分,河北自古人才輩出,三國時期籍貫河北省的名將也不在少數,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趙雲和張飛,那麼除了常山趙子龍和燕人張翼德(張飛的自稱)之外,三國還有哪些名將來自現今的河北省?
  • 一文讀懂三國曹魏將領張遼、張繡、張郃、張魯、張燕的關係及事跡
    亂世出英雄,在三國紛爭的年代,可謂是英雄輩出,猛將如雲。如東吳政權的「朱治、朱然、朱績」,蜀漢政權的「關羽、關平、關興」,曹魏政權的「曹仁、曹純、曹洪」,他們間的關係不是父子便是兄弟,真所謂將門出虎子,而這在門閥階層特徵顯著的三國時期,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曹操麾下有五員張姓大將,他們分別是張繡、張遼、張郃、張魯、張燕,那麼他們之間有關係嗎?他們都有哪些事跡?
  • 河南省禹州市籍十二位三國名臣:東吳集團二人,曹魏集團十人
    相對於其它縣、市來說,在該地出仕的三國名臣還是比較多的。據不完全統計,整個三國時期的禹州市籍名臣有十二位,大部分都集中在曹魏集團,一共有十人。另外的兩人屬於東吳集團。第一位:沈瑩。沈瑩是東吳集團末期的一位後將軍,曾在揚州地區擔任過丹陽太守,最終的結局非常悲壯。吳天紀三年(公元279年),沈瑩跟隨張悌、諸葛靚等人在牛渚抵抗西晉大軍時死戰不降,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