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大亂後,各地軍閥為適應戰爭形勢,紛紛擴張自己的軍事實力,即便當時中國的人口銳減一大半,可武裝力量卻極度膨脹。拿東漢朝廷的禁衛軍來說,清平之世,首都各路軍隊加起來也不過才數萬爾爾,曹魏時竟擴張到至少三十萬以上!
曹魏起家於喪亂之際,深知武力對政權穩定的重要性,便在軍事上深度貫徹重內虛外的方策以震懾駐紮邊地的重鎮將軍。原有的禁軍機構自然已無法滿足增編後龐大的禁軍系統,那麼禁軍系統在漢魏之間產生了哪些變革呢?
一、東漢的中央禁軍主要是由以下構成
1、大將軍或其他特置的將軍軍營駐紮城內。
2、駐守洛陽城內的北軍諸校尉,漢靈帝時又新增西園諸校尉。
3、城門校尉,拱衛洛陽城大門。
4、衛尉,統率皇宮各個大門的衛士。
5、光祿勳,所率虎賁、羽林、左、右、五官諸軍執守宮殿門戶。
6、後宮諸衛尉,宿衛宮中后妃。
7、執金吾,巡查宮外。
這些部隊整體合起來僅有數萬之眾。不過東漢長期來說相對穩定,雖有邊亂,但還並不至於需要從中央派遣大量軍隊去維護統治。
直到黃巾之亂後,國內起義頻發,東漢政權面臨巨大威脅,這才開始擴軍。禁衛軍中,漢靈帝則增置西園軍諸校以限制大將軍何進權勢。好玩的是靈帝還自號為「無上將軍」以統御西園軍。
二、漢末及曹魏時期禁衛軍的改制
曹操控制漢廷以後,為應對頻繁的戰事,則開始著手對禁軍系統進行一定程度的擴編,前前後後新增了中領軍、中護軍、武衛將軍、中壘將軍、中堅將軍、遊擊將軍、驍騎將軍等等。這些將軍逐漸成為禁衛系統的中堅力量,軍力極盛。禁軍在此時分為了中軍與外軍兩個系統,即駐守宮中的軍隊與紮營在宮外的軍隊。
其中以中領軍為首,掌管全部新編出的禁軍,並且還可管理北軍五校。
次之則是中護軍,掌管中軍各個機構的武官選舉任命,極富有權勢。不過也因為職能的特殊性,滋生了不少腐敗事件。比如蔣濟擔任中護軍時便對牙門將、百人督等武官對外明碼標價,被司馬懿開玩笑譏諷。
武衛等諸將則充任了宮中宮外的宿衛,甚至漸漸取代光祿勳、衛尉等官員,後者在軍事上慢慢淪為花架子。
在這些禁衛將軍的委任上,統治者們偏向於任用自家親戚,以及家鄉人、心腹。比如第一任中領軍,便是曹操的鄉親——史渙。往後又有宗室曹洪、曹羲等擔任。
宿衛曹氏一輩子的名將許褚不僅勇猛過人,其實他亦屬於曹氏的鄉人,所以才會得到曹操、曹丕二代的信重,前後擔任武衛、中堅將軍。除此之外還有丁斐、曹真、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出任禁軍重將。
原因不難理解,只是因為這批人更加親近君主,容易取得君主信任,君主也會因此更了解他們的才能。
禁軍對於政權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曹魏重內虛外,把控禁軍就是控制了政權。而且舉賢任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統治者直接任用自己身邊的親信、親戚則更方便。
禁軍不僅僅拱衛京師,也經常出外徵討敵國軍隊。他們受賞較於邊軍來說要容易許多。西晉大臣段灼曾上奏說伐蜀戰爭賞罰不公——禁軍僅僅是建立低下的功勳便可以封侯,邊軍雖建立上功可封侯者卻廖廖,可見一斑。
三、禁軍最終失控,為司馬氏所奪得,敲響曹魏喪鐘
明帝託孤後,禁衛軍由曹爽、司馬懿二位大臣所掌握。曹爽又前後安插弟弟曹羲、曹訓分別擔任中領軍、武衛將軍掌握禁軍,從而取得了政治上對司馬懿的優勢。
然而曹爽大意下擅信司馬懿裝病,竟帶著兄弟們一齊前往高平陵謁陵,這致使京中禁軍失控,由司馬懿所奪得。曹爽也因此走向末途。
司馬氏掌握曹魏大權後,不斷進行對禁軍的經營,安插自家親信出任禁軍重要武官,在多年經營下,曹氏影響力幾乎蕩然無存。司馬昭的府中掾屬甚至都可以掌管宮門軍隊。
司馬昭為更好地控制禁軍,又新設了中衛、左衛、右衛將軍,並且將其納為府吏。將禁軍大將視為家奴,這是前所未聞的。
曹魏起初經營的「重內虛外」的方策,最後反而搬石砸腳。曹氏對禁軍的失控,導致皇權失墜。邊軍縱使有心扶曹,也難以抵抗禁軍強大的力量。最終落得個晉代魏的下場。
但漢末及曹魏所開發的禁軍制度確實高效,所以影響深遠,一直貫穿魏晉南北朝,沿用到隋唐之世才徹底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