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

2020-12-19 祁華勝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社會上普遍意義上的成功就是擁有更多的物質條件和分配資源的控制力來體現的,富者是相對貧者而言,其實這是和社會治理層次發展水平有關係,其實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窮和富差別不大,改革開放之後,因為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湧入更多的商品和商品經濟文化,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但實際上先富的確實擁有一定數量的物質生活,房子、車子、票子、孩子和妻子,俗稱「五子登科」,事實上窮人窮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沒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通過努力奮鬥實現階層躍遷。

其實電視劇《天道》中窮也是有層次的,不一定有錢就富,有時候,即使有錢也掩蓋不了心窮的本質,有一次韓楚風問丁元英,私募基金是沒有成本的買賣,為什麼不繼續下去,(ps:韓楚風沒有意識到這個沒有人工、機器、廠房、甚至其他可見的風險,實際上有系統性金融風險,還有操盤者面對利益的情緒和貪心)。側面體現出來人性對於錢本身來說,抵抗力是有限的。

不一定說看起來不窮就真的不窮,丁元英能夠聽著音樂品著茶,抽著高檔煙,但是生活卻可以每天吃泡麵,夏天忍受炎熱,冬天能夠體味寒冷,說到底,丁元英不執著出人頭地的原因是他自己有錢,不過錢被凍結了,或者說,他有專業的技能,可以馬上換取到滿足生活需要的物質條件。

與物質條件相比,窮富是是表面文章,實際上精神上的窮富才是「核心算法」,事實上,王廟村村民也好,葉馮劉也好,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窮是因為精神上的「稀缺」造成的,沒有人告訴你,一個人窮出了社會分配格局,還有自身成長環境,最大的一個客觀因素就是精神層面的「稀缺」。

每個人奮鬥的目標並不是精神財富的積累,而是物質基礎的積累,因為精神不可見,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ps;字面意思有點心靈雞湯的感覺),實際上捨得的概念不是因為得失、而是一種境界,利他和利己在某種意義是一致的,只有滿足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我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並不是損人利己或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遇到利益,可以像劉冰那樣,喪失做人最基本的底線和原則。事實上,逐利是商業本質,但人性不應該信馬由韁,應該有尺度,有邊際,有規矩。

以前一直以為知足常樂這四個字普世意義欺騙和謊言的成分大,但是實際上欲望就像溝壑一樣,很難通過物質積累得到滿足。而人性的貪婪和欲望是永遠都滿足不了的感覺,因為滿足感覺是短暫的,暫時的,甚至滿足之後的落寞和空虛讓人索然無味。

知足是一種思想境界嗎?知足是一種心富,不在乎外在物質世界對於個體生活影響(物質條件滿足生活,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當物質條件滿足之後,需求層次躍遷,通過精神滿足和心理需求的滿足來遞進和補償)。

涅槃這個詞是佛教文化中至高智慧變現的手段,過程,啟示我們無論人生格局、階層躍遷、思想境界,以及生活狀態,都存在上升的可能性,只有想到做到才能得到,只有努力改變現狀才能離開原來的地方,走向通透。

物質層次的相對容易達到,精神層次的躍遷需要更高水平的修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慎獨,做好自己小宇宙的燃燒,才能守護我們認為能守護的一切。

《菜根譚》:人生最好的能力就是低谷時的涅槃重生。

人最起初是天人合一的,於法而離定法,即附即離。

悟道為頓,學習為漸,均為致知。觀古今覺者,明心為本;當世眾者,執於致用。職場拼博,教兒育女,多以功名為目標。獨處時,憶過往半生,略感迷茫。這是一種成功,更為超凡脫俗的生活狀態。讀了以後,讀書甚少的我,卻在認識上提高了一個認識的格局[尷尬]明心為本,一定是最重要的更是教人少走彎路。接納當下,不執於果。看吧,我想一定努力掙脫一切束縛 。

法不離定,即離,即縛。

色、行;為漸。相,慧,修,境為頓。

執著於當下,執果才是修行。

一切沒有束縛您,縛您只是你的欲心罷了!

即,到達,靠近也。離而不離是為真離,執著離,即縛。其實何縛之有,汝心幻已。

欲望不止是對物質的渴望,精神的渴望,性的渴望,以及心靈的渴望,還有對自由和自在的渴望,任何一種過猶不及的渴望都會變成人生的執念影響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一定要明心見性,如實觀照,實事求是,因為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清淨心、甚至毫無分別的這種狀態,才能成慾海沉淪中找到自己,通過我們的智慧脫離苦海,到達彼岸,彼岸不是具體的位置,而是讓自己內心安住的一個狀態。

尼採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藝術品,人生就是反覆雕刻自己的過程,美學意義上講,人就應該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享受人生,這需要我們堅持和踐行工匠精神,不斷的雕刻自己,目的不是特立獨行,而是在自己黃金時代塑造最好的自己,不為過去和將來,而是當下,遇見最好的自己,涅槃是什麼,不是貌合神離的偽文藝,而是心靈深處對於自己要成為什麼樣人的渴望變成現實的過程。

止語,是上等的智慧,止心,是上等的律己,我們不同別人的生活,是因為我們不局限物質生活的多寡,地位和體面上的虛偽,以及精神格局的差異,看起來差異過大,都是自己分別心和人性的傲慢和偏見造成的,實際上眾生平等。

身富和心富,身貧和心貧,差距的真實原因,表面上看是物質條件的問題,實際上是精神修養,對待財富的觀念,以及經營管理風險大能力,創造價值的方式,以及對待世界的態度這些問題,這是系統工程。

扶貧開發的意義在於讓窮人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得救之道的意義是讓窮人思維越獄,精神上不被傳統文化觀念和道德觀念束縛。

修行不是為了長生,而是為了治癒,讓自己起心動念間自如,智慧如來如去,生活豁達而達觀,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人間的煙火氣,是人就要幹人幹的事,成為人中龍鳳,馬中赤兔,追求和夢想是我們成就自己的方向,方向有了,就努力變成現實,價值變現的過程才是人生追求的風景線,而並不是一時窮和富的狀態,況且窮和富的狀態你真的看真切了嗎?看真切了,就不會被忽悠,不會被野心支撐的焦慮煩惱不已,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走下去,走向輝煌,從頭到尾都是我們一個人,根本沒有撤退可言。

相關焦點

  • 《天道》中丁元英思維:「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如何理解?
    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丁元英之所以是被人人都敬佩的高人,就是因為他擁有跟常人不同的習慣,擁有超乎常人的思維方式。丁元英是一個真正的高人,他也是一個成功的人。來到古城之前,他在德國創辦了「私募基金」,用一年的時間把兩個億翻了一倍;「富不去是因為富人的覺悟能讓他即使被殺得一無所有還可以東山再起,而貧不離是因為貧人的覺悟讓他即使暫時擁有財富,他的覺悟也跟不上,守不住財富,就如王廟村三人退股一樣 。」其實這部電視劇,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觀念,文化屬性的東西,誰能悟透,誰就能擁有強勢文化思維的人。
  • 天道 淨土 貪嗔痴
    正如人世所說天地哪來淨土,讓我們洗去塵埃得道輪迴,天之道,地之心。人道貪 嗔 痴,天道純 淨 美,......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女人就有貪嗔痴.沒有貪嗔痴的女人,是天國的女人.、天下之道論到極至,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至,男人和女人的一個情字.想要幹好事,記住兩句話,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太不當人了.就這個規律而言,天下烏鴉一般黑.
  • 《天道》:只有放下勝負之心,才能看見神之一手,亦是覺悟天道
    當我們有一個渴求渴望所求的欲望之心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離覺悟《天道》很遙遠了。有什麼樣的覺悟,便會做什麼樣的事兒。所有痴迷在《天道》中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便在看破,放下。只要心有執念,便不能覺悟《天道》。法之妙用,非思維之所能窮究的。
  •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孔子回答,好是好,但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鄭康成認為,志於道的人,不會以貧為其擔憂的地方,意思就是道的追求已經超過生活的五欲六塵的追求,而且對道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已經超過五欲六塵的追求所得到的快樂不知道多了多少。所以孔子對子貢說,一個人無論貧還是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雖然境界不錯,但和樂道好禮來比,差太多了。
  • 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
    很多人對於貧富間的理解非常複雜,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佛家對於貧富的看法其實很簡單,認為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很貧窮,一位富翁便對他說:「我給你一百萬買你的手,你願意嗎?」年輕人搖搖頭。
  • 《易經》:你的未來是貧是富,就看能不能守住這兩個字
    《易經》認為,看一個人的運勢是貧是富,跟兩個字有關,你可能以為是「吉兇」,其實不然。如果學習《易經》,只是想了解吉兇,看看自己的運氣好不好,那就真的把《易經》當成算命工具了。《易經·繫辭傳》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吉,就是你得到了一些東西;兇,就是你失去了一些東西。人生在世,有失有得。得到,就一定伴隨著失去,反之亦然。所以得與失,對一個人來講再正常不過了,就像陰晴、晝夜一樣,是一定會來的,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被一時的得失所困擾?
  • 《天道》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價值觀?丁元英如是說
    殺富濟貧說明上帝視角下,窮富只是狀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多寡,和事實上物質供需和精神供需不相適應背後的矛盾,殺富濟貧是天道獨有的「神技」還是普通人可以逆天改命的文化密碼,見相非相,怎麼做都合適,怎麼說都不對。
  • 「心窮」的人富不了,「心富」的人窮不了
    旁邊的人看了看她們娘倆,嘴撇得好長。看到她們最後離開超市的時候,竟兩手空空。唉,又不是家裡沒有東西吃,靠試吃來解饞填溫飽嗎?不勞而獲的東西怎麼能享受得如此心安理得呢?真擔心這孩子會被養成什麼樣子,起碼她身上有她母親的影子。看著這對母女穿得也有點寒酸,她們是因為沒有錢才來免費試吃,還是因為愛佔便宜的心態導致生活貧窮呢?
  • 《天道》:掉到井底患上精神絕症的人,誰來撫慰他們心之地獄的苦
    今天有人跟我說《天道》早已經過時了,怎麼現在還有人解讀這個。看到這樣的留言,有點哭笑不得。這個世上總會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連自己的文化屬性都沒規整明白,卻妄言自己已經窺探《天道》。即便有丁元英的心作心是的結論,有扶貧實質下的結果,依舊還是不能掩飾和分解殺富濟貧之後的疼痛感。王廟村真得救了嗎?如果這樣也算得救,扶貧也許就簡單了。林雨峰的自殺,無疑間接地讓丁元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 《天道》這2個經典思維,反覆琢磨,改變你的認知,提升你的格局
    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遙遠的救世主》《天道》作為06年的神劇,劇中通過精彩的故事演繹著對經濟,文化,制度的透視,通過「似魔似神」的丁元英身上可以學到高層次的智慧。一部劇中貫穿著對「文化屬性」一詞的解釋。
  • 盤點《天道》經典臺詞: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元英:紅顏知己自古有之,這還得看男人是不是杯好酒?自古以來能有幾個男人把自己能釀到淡而又淡的名貴,這不是為之而可為的事,能混就混吧。  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是女人就有貪嗔痴,沒有貪嗔痴的女人是天國的女人。北京像個淘金場 ,個個覺得自己是龍胎鳳種太鬧了。我們這個民族總是以有文化自居,卻忘了問一句是有什麼文化 是真理真相得文化,還是弱勢文化,是符合事物規律得文化,還是違背事物規律得文化,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得產物。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天道》無知者無畏,真正強者都有一個自由的心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去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風景,而是你擁有一顆,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心。同一件事,心態不同,看到的側面也大相逕庭。一顆心看過去尋找堅定的勇氣。半生蹉跎去怎怨青春換不來自己的一片天。小時候不理解老人曬, 一坐就是大半天, 長大了才明白: 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
  • 《天道》:天是什麼?是神是道,是全能全知者,是便在不可見者
    有貪嗔痴分別的是人,不是天。我們在看《天道》的時候,很多道理永遠是懷揣著一顆分別心在看。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這兩句話的話,看似簡單,沒有實修實證,你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是什麼意思。
  • 句句扎心老鐵,古人誠不欺我(上)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  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
  • 《天道》丁元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如何理解,如何應用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如何把自己的命運逆襲,然後讓王廟村村民,乃至格律詩和葉馮劉的命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究竟是文化屬性的差異,還是天道註定的客觀實際,抑或是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實事求是。
  • 《天道》世間最遙遠距離是什麼?咫尺天涯,哀莫大於心死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和芮小丹之間的愛情故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心與心的距離,現代都市,雖然網際網路和社交異常頻繁,但是人和人的距離還是很大的,城市把彼此兩個靈魂割裂開來,不是心孤單,而是孤單是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