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社會上普遍意義上的成功就是擁有更多的物質條件和分配資源的控制力來體現的,富者是相對貧者而言,其實這是和社會治理層次發展水平有關係,其實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窮和富差別不大,改革開放之後,因為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湧入更多的商品和商品經濟文化,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但實際上先富的確實擁有一定數量的物質生活,房子、車子、票子、孩子和妻子,俗稱「五子登科」,事實上窮人窮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沒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通過努力奮鬥實現階層躍遷。
其實電視劇《天道》中窮也是有層次的,不一定有錢就富,有時候,即使有錢也掩蓋不了心窮的本質,有一次韓楚風問丁元英,私募基金是沒有成本的買賣,為什麼不繼續下去,(ps:韓楚風沒有意識到這個沒有人工、機器、廠房、甚至其他可見的風險,實際上有系統性金融風險,還有操盤者面對利益的情緒和貪心)。側面體現出來人性對於錢本身來說,抵抗力是有限的。
不一定說看起來不窮就真的不窮,丁元英能夠聽著音樂品著茶,抽著高檔煙,但是生活卻可以每天吃泡麵,夏天忍受炎熱,冬天能夠體味寒冷,說到底,丁元英不執著出人頭地的原因是他自己有錢,不過錢被凍結了,或者說,他有專業的技能,可以馬上換取到滿足生活需要的物質條件。
與物質條件相比,窮富是是表面文章,實際上精神上的窮富才是「核心算法」,事實上,王廟村村民也好,葉馮劉也好,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窮是因為精神上的「稀缺」造成的,沒有人告訴你,一個人窮出了社會分配格局,還有自身成長環境,最大的一個客觀因素就是精神層面的「稀缺」。
每個人奮鬥的目標並不是精神財富的積累,而是物質基礎的積累,因為精神不可見,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ps;字面意思有點心靈雞湯的感覺),實際上捨得的概念不是因為得失、而是一種境界,利他和利己在某種意義是一致的,只有滿足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我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並不是損人利己或者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遇到利益,可以像劉冰那樣,喪失做人最基本的底線和原則。事實上,逐利是商業本質,但人性不應該信馬由韁,應該有尺度,有邊際,有規矩。
以前一直以為知足常樂這四個字普世意義欺騙和謊言的成分大,但是實際上欲望就像溝壑一樣,很難通過物質積累得到滿足。而人性的貪婪和欲望是永遠都滿足不了的感覺,因為滿足感覺是短暫的,暫時的,甚至滿足之後的落寞和空虛讓人索然無味。
知足是一種思想境界嗎?知足是一種心富,不在乎外在物質世界對於個體生活影響(物質條件滿足生活,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當物質條件滿足之後,需求層次躍遷,通過精神滿足和心理需求的滿足來遞進和補償)。
涅槃這個詞是佛教文化中至高智慧變現的手段,過程,啟示我們無論人生格局、階層躍遷、思想境界,以及生活狀態,都存在上升的可能性,只有想到做到才能得到,只有努力改變現狀才能離開原來的地方,走向通透。
物質層次的相對容易達到,精神層次的躍遷需要更高水平的修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慎獨,做好自己小宇宙的燃燒,才能守護我們認為能守護的一切。
《菜根譚》:人生最好的能力就是低谷時的涅槃重生。
人最起初是天人合一的,於法而離定法,即附即離。
悟道為頓,學習為漸,均為致知。觀古今覺者,明心為本;當世眾者,執於致用。職場拼博,教兒育女,多以功名為目標。獨處時,憶過往半生,略感迷茫。這是一種成功,更為超凡脫俗的生活狀態。讀了以後,讀書甚少的我,卻在認識上提高了一個認識的格局[尷尬]明心為本,一定是最重要的更是教人少走彎路。接納當下,不執於果。看吧,我想一定努力掙脫一切束縛 。
法不離定,即離,即縛。
色、行;為漸。相,慧,修,境為頓。
執著於當下,執果才是修行。
一切沒有束縛您,縛您只是你的欲心罷了!
即,到達,靠近也。離而不離是為真離,執著離,即縛。其實何縛之有,汝心幻已。
欲望不止是對物質的渴望,精神的渴望,性的渴望,以及心靈的渴望,還有對自由和自在的渴望,任何一種過猶不及的渴望都會變成人生的執念影響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一定要明心見性,如實觀照,實事求是,因為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清淨心、甚至毫無分別的這種狀態,才能成慾海沉淪中找到自己,通過我們的智慧脫離苦海,到達彼岸,彼岸不是具體的位置,而是讓自己內心安住的一個狀態。
尼採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藝術品,人生就是反覆雕刻自己的過程,美學意義上講,人就應該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享受人生,這需要我們堅持和踐行工匠精神,不斷的雕刻自己,目的不是特立獨行,而是在自己黃金時代塑造最好的自己,不為過去和將來,而是當下,遇見最好的自己,涅槃是什麼,不是貌合神離的偽文藝,而是心靈深處對於自己要成為什麼樣人的渴望變成現實的過程。
止語,是上等的智慧,止心,是上等的律己,我們不同別人的生活,是因為我們不局限物質生活的多寡,地位和體面上的虛偽,以及精神格局的差異,看起來差異過大,都是自己分別心和人性的傲慢和偏見造成的,實際上眾生平等。
身富和心富,身貧和心貧,差距的真實原因,表面上看是物質條件的問題,實際上是精神修養,對待財富的觀念,以及經營管理風險大能力,創造價值的方式,以及對待世界的態度這些問題,這是系統工程。
扶貧開發的意義在於讓窮人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得救之道的意義是讓窮人思維越獄,精神上不被傳統文化觀念和道德觀念束縛。
修行不是為了長生,而是為了治癒,讓自己起心動念間自如,智慧如來如去,生活豁達而達觀,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人間的煙火氣,是人就要幹人幹的事,成為人中龍鳳,馬中赤兔,追求和夢想是我們成就自己的方向,方向有了,就努力變成現實,價值變現的過程才是人生追求的風景線,而並不是一時窮和富的狀態,況且窮和富的狀態你真的看真切了嗎?看真切了,就不會被忽悠,不會被野心支撐的焦慮煩惱不已,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走下去,走向輝煌,從頭到尾都是我們一個人,根本沒有撤退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