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顛覆性研究:50歲後多攝入碳水化合物,可降低死亡率

2020-12-22 騰訊網

一直以來,主食都是國人餐桌上的主角。

但近年來,對於主食的口誅筆伐不絕於耳:晚餐少吃主食、減肥少吃主食、糖尿病少吃主食……主食似乎成了「萬惡之源」。

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居民的主食消費量明顯下降,2002年穀類攝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別下降21%和10%,且仍在持續下降。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證實,主食攝入量與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息息相關。尤其步入50歲後,主食攝入量適當增加,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並採訪權威專家,揭秘碳水化合物與身體之間的神奇聯繫。

受訪專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老年與臨床營養室主任 張堅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 左小霞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本文編輯 | 任琳賢 劉雲瑽

主食攝入與死亡率緊密相關

雪梨大學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學者分析了1961~201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及103個國家和地區的1879份死亡率情況,證實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供能比例是不同年齡死亡率的有力預測指標。

研究發現:

20歲以下,蛋白質供能佔比16%,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各佔約42%,可使死亡率最低。

20歲以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緩慢增加,脂肪供能比逐漸下降,蛋白質供能比變化不大。

到了晚年時期(男性約60歲,女性約70歲),供能比迎來巨變:蛋白質供能佔比下降至11%,脂肪佔比下降至22%,而碳水化合物佔比高達67%,此時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佔比應逐漸提高。

既往觀點認為,步入65歲後,人體新陳代謝和消化功能減弱,不應攝入過多主食和限制蛋白質,但此次研究結論猛烈衝擊著舊有的觀點。

研究人員建議中老年人採取高碳水、低脂肪飲食模式,並適當減少蛋白質,更利於延長壽命;而以高脂肪低碳水為特徵的「生酮飲食」,對健康中老年人有害無益。

主食吃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過去人們多從事重體力勞動,食物種類單一,主食是果腹的生存食物。

但近三四十年來,糧食產量提高,加工工藝進步,主食更精細化,而吃太多精米白面不利健康,才有了低碳的健康飲食理念,但現在看來有些矯枉過正。

比如,很多餐館都是先上菜後上飯,每人只有小小一碗米或者多人分食一盤,超過一半的人根本不吃主食。減肥者更甚,不吃肉和主食,只用水煮菜或水果替代。慢病患者也將主食視為升糖禍首,導致很多老人不敢吃主食。

2011年,《中國白領膳食健康白皮書》針對國內5個大城市白領的調查顯示,近四成人每天主食攝入不足250克,未達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每天谷薯類推薦攝入量達250~400克的建議。

老人的主食攝入情況更不樂觀,2002~2012年,60~74歲的城市老人每天主食攝入量為231克,75歲以上者只有206克。農村雖整體攝入量好於城市,但也低於全國平均值(300.8克)。

近年來,關於主食的新研究不斷推出:

《柳葉刀·公共衛生》2018年刊登的研究結果顯示出相似趨勢:從50歲開始,攝入中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人,平均預期生存期為33年;而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的人,會減壽4年;吃得太多則減壽1年。

2019年《歐洲心臟雜誌》刊載的研究發現,低碳水飲食與死亡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最低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32%,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50%。

主食的益處超出你想像

一直以來,人們對主食有很多誤區:吃飯要七八分飽,因此故意減掉主食攝入量;主食吃多會升糖發胖等等。

其實自古以來,《黃帝內經》認為「五穀為養」,膳食指南更是將主食視為膳食金字塔的基石。

1

張堅: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穀物

學界一直都保持清醒,對公眾提倡「均衡飲食」,從未讓大家減少甚至不吃主食。更多的是建議大家少吃精米白面,多吃全穀物,也就是未經精細化加工或經碾磨、粉碎、壓片等處理,仍保留完整穀粒所具備的胚乳、胚芽、麩皮及其天然營養成分的穀物。

2

左小霞:蛋白質、脂肪不能替代主食

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表示,穀物富含澱粉,是大部分食物中碳水的主要來源,經人們咀嚼、吞咽後,在腸道中水解成可被人體吸收利用的葡萄糖,提供每日所需能量,對維持機體組織活動和神經系統運轉有重要意義。因此,蛋白質、脂肪等,都不能替代主食發揮作用。

促進腸胃蠕動

主食中的粗糧薯類、雜豆類富含膳食纖維,足量的膳食纖維會大大增加腸道內的菌群數量,利於預防便秘、促進腸道蠕動。

膳食纖維有很強飽腹感,從而會減少食物攝入量,更利於控制體重,有助減肥。

增強人體免疫力

主食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B族維生素、鎂、鈣等。經常不吃主食的人,容易出現微量營養素缺乏。

長期不吃主食的人,輕則注意力不集中、疲勞、嗜睡,嚴重者可出現記憶力減退、便秘口臭、月經紊亂、肌肉無力、貧血、 發抖等症狀。

調控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對主食深惡痛絕,但主食本身並不升糖。相反,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吃的主食少於三兩,體內升糖激素將很快升高,不僅使血糖升高,還會產生大量代謝產物,加重肝腎負擔,還會導致低血糖。

維持腦、骨、肌肉正常運轉

老年人的主食更不能輕易減掉。因為碳水化合物是維持腦功能、骨骼、肌肉運轉的重要來源,一旦主食吃得少,就要「浪費」更多蛋白質來為機體供能,長期下來,體重、肌肉量會嚴重丟失。

老人還可能會缺乏微量營養素,不利健康。因此,健康的老人,千萬不要因為年紀增長,消化能力下降,就大量減少主食攝入,甚至用蛋白質替代主食,這可能適得其反。

碳水化合物的「最佳攝入量」

正常人要遵循「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質10%~15%」的科學膳食模式。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谷薯類攝入量是250~400克,約等於兩三碗米飯的重量(一碗二兩米飯在150克左右)。

每餐建議不要都是精米白面,粗糧佔主食比例的20%~30%。老人要保持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小於50%,蛋白質不超過20%,脂肪不超過30%。

日常生活中,吃好主食要注意以下幾點:

搭配至少一種粗糧

大家在蒸白米飯時,可加入高粱米、藜麥、糙米等雜糧,熬粥時可以加點小米、紫米、燕麥、堅果等。

烙餅或做饅頭時,摻點玉米面、黑米麵,不僅能增加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還可以豐富口感。

紅豆、芸豆、綠豆、鷹嘴豆、蠶豆等雜豆,與穀類食物搭配食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蛋白質互補作用。

薯類適當替代

除了精米白面,薯類可以起到替代部分主食的作用,土豆、紅薯、芋頭、山藥等薯類每天可攝入50~100克,其中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C,可促進腸道蠕動。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研究表明,與吃精製穀物相比,每天吃土豆,飲食質量、血液指標和整體健康指數會更好。土豆中鉀含量較高,適合血壓高人群。

換種烹調方式

炒飯、油餅、油條、年糕、炸醬麵等主食可能油、鹽、糖都超標。

除了儘量少吃這些,也可以改變烹調方法,炒飯、炒麵可以只放一次油,用不粘鍋來炒;做油餅、酥餅等時,不用油煎,可嘗試蒸烤;帶餡兒的主食,要少放肥肉,多放蔬菜、豆製品等配料。

特殊人群主食的食用方法

一日三餐,可根據個人習慣來分配主食攝入量。

年輕人早餐經常因通勤延遲或耽誤,但無論如何都要吃早餐,早餐中一定要有主食,這是一天工作學習的能量來源。

中年人有晚餐時間應酬多、喝酒多、不吃主食的情況,應有意識地「加個餐」,避免不吃主食帶來的健康風險。

老人時間較充裕,早餐儘量做得豐富一些,主食量多一點,雜糧、薯類搭配起來,再加一些肉、蛋、奶、堅果、小菜等。

高齡、衰弱、消化能力差的老人,可減少粗糧攝入,多吃一些粥、米糊、米漿等,也可以粗糧細做。例如,藉助壓力鍋烹調、煮粥、混合面做發麵食品等。

有糖尿病的老人,每天主食的推薦攝入量為250~400克,食物不要做得太軟爛,搭配肉、蛋、水產品、大豆、蔬菜一起吃,可抑制血糖快速上升;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主食可以少吃一點,但在每兩餐之間要適當加餐,定時定量,保持血糖平穩。▲

等等,右下角點個再走

相關焦點

  • 顛覆性研究!50歲後多攝入碳水化合物,可降低死亡率
    但是,在以後的生活中,減少脂肪中的能量供應並將其替換為碳水化合物,相伴隨的死亡率最低。」該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這項研究反映了國家糧食供應水平上常規營養元素需求隨年齡變化的事實。在考慮各國的糧食安全以及供應變化如何轉變時,死亡率這一參數也可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 科普|喝咖啡又多了一個新理由:降低死亡率!
    據《內科學年鑑》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咖啡有助於延長壽命。 研究者對歐洲十個國家的近50萬人進行研究,截至10年後,這近50萬參與者中約有5萬人去世。與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那些每天喝2~3杯咖啡的男性在各個年齡段的死亡率都要低10%,女性低了13%。 甚至每天一杯咖啡也降低了死亡的概率:男性下降了6%,女性下降了5%。 因此該位研究者提出,咖啡有助長壽。
  • UKCTOCS研究中的卵巢癌篩查和死亡率
  • 研究發現:多喝咖啡,或可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隨著病情的發展,癌細胞可轉移到骨頭和淋巴結等部位,患者在前列腺癌晚期,可出現排尿困難、尿血、背痛、骨盆疼痛等症狀。前列腺癌的風險因子包含高齡、家族病史、種族等。約 99% 的病例中患者年齡超過 50 歲。父母等親屬患有本病時,發病風險較常人高出 2-3 倍。其他風險因子包括:飲食中有大量乳肉製品(紅肉、加工肉品、乳製品),或缺乏某些蔬菜等。
  • 50萬人大數據研究:全穀物食物或可預防大腸癌!什麼是全穀物?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和美國癌症研究所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特別是全穀類食品,可降低發生CRC的風險。 簡單說就是全穀物所含的膳食纖維,能有效預防結直腸癌!
  • 英國醫學雜誌BMJ:少吃米麵糖,可預防病毒感染,減少新冠併發症
    相關閱讀瘦30多斤、感染病毒後好轉,英衛生部長鼓勵『少吃主食』的低碳飲食 低碳生酮飲食,無論是從減重、改善血糖、逆轉糖尿病、強化肺部功能、降低甘油三酯等等方面來說,都可能是預防和減少冠狀病毒併發症的有力方式: 低碳飲食可以減重 早先就有研究發現:在50歲以下的新冠病毒感染中,肥胖者出現併發症,甚至致命的風險更高。
  • 英國醫學雜誌BMJ:少吃米麵糖,可預防病毒感染,減少新冠併發症 - 瘦...
    英國前50名最具影響力的全科醫生,醫學博士David Unwin表示,之所以Matt Hancock恢復這麼快,很可能跟他用低碳生酮飲食,減輕體重、調整整體代謝健康有關。相關閱讀→瘦30多斤、感染病毒後好轉,英衛生部長鼓勵『少吃主食』的低碳飲食
  • 歐洲心臟研究協會:吃得越鹹,可能壽命越長?
    發表這篇研究的作者Franz比說由於文章的顛覆性太強,他的稿子被拒收了8次。現在想來這篇文章可以發表屬實不易。雖然顛覆性極強但是文章的科學性還是很高的,這項研究納入了181個國家鈉的攝入量和人的壽命以及人的死亡率,研究中顯示每天多攝入1克鈉元素可以延長2.5年左右的壽命。關於要不要限制鹽數量,近些年來也是頗有爭議的。
  • 碳水化合物和胰島素讓你胖嗎?健身教練:你被偽專家忽悠太久了
    胰島素會降低你的代謝嗎?低碳飲食減肥效果是不是更好?對於減肥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當你吃進去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時,比如澱粉和糖類,它們很快就會被分解成葡萄糖,並且被吸收到血液中去,從而提高血糖水平。你吃的碳水化合物越多,你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就越大。
  • 得了乳腺癌,要學會吃,常吃這類食物,能降低21%死亡率!
    健康飲食可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風險低脂飲食對於癌症患者而言,實現長期生存是非常重要的目標。ASCO 年會上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絕經後的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攝入營養均衡的低脂飲食,能夠有效地降低死亡風險。在接近20年的隨訪時間後,這項研究發現,堅持營養均衡、低脂飲食的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15%,乳腺癌特異性死亡率降低21%。
  • 每天4杯茶、2杯咖啡,對糖尿病死亡率有什麼影響?結果出來了
    研究者調查了4923名日本的2型糖尿病患者(2790名男性,2133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齡66歲)超過5年,這是一項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旨在尋找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壽命的影響。2009年,一項針對4萬名參與者的研究指出,每天飲用3杯茶或咖啡,可使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降低40%。該研究的結論指出:喝咖啡或茶和更低的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並且這不能用鎂、鉀、咖啡因或血壓作用來解釋。
  • 風險模型可篩查高危患者 有助降低間質性肺病死亡率
    風險模型可篩查高危患者 有助降低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醫療界科技日報訊 (袁蕙芸 記者王春)近日,最新一期國際著名醫學雜誌《胸》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鮑春德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無肌病性皮肌炎(ADM)相關間質性肺疾病(ILD)的死亡風險預測模型
  • 權威研究:主食吃得少,壽命長不了!這個人不吃主食,7年後竟然……
    但是,就在7年後,他卻因此在東京一家餐廳裡猝死,終年61歲,減肥的同時,他也被減了壽命! 雖然桐山秀樹只是個個例,但全球權威的醫學期刊《柳葉刀》曾發布過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總體碳水化合物(主食)攝入量和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U形關聯。
  • 碳水化合物和糖類是一回事嗎?
    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腹感、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還能降低血糖和血膽固醇,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主要有麵粉、大米、玉米、土豆、紅薯等食物,糧穀類一般含碳水化合物60-80%,薯類含量為15-29%,豆類為40-60%;單糖和雙糖的來源主要是白糖、糖果、甜點、水果、含糖飲料、蜂蜜等;全穀物和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纖維,一般含量在3%以上。
  • BMJ:碳水化合物限制飲食對II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
    飲食結構調整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輔助手段,在胰島素廣泛臨床應用之前,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嚴格的碳水化合物限制飲食。近日研究人員開展系統綜述及薈萃分析,考察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II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
  • 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天氣變冷,當心這種病
    8天收治22例 主動脈夾層進入高發期 45歲的陸先生是常州人,有4年多的高血壓病史。9月30日晚,他突然暈厥跌倒在地,到當地醫院初步診斷為升主動脈瘤、心包積液。當地醫生立即通過六小時急救圈轉診到了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
  • 別慌,這種脂肪或可降低肝癌風險
    最新研究:不飽和脂肪或可降低肝癌風險。質子泵抑制劑或可導致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假陽性?01高攝入植物脂肪或多不飽和脂肪或可降低肝癌風險肝細胞癌(HCC)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B型肝炎病毒(HBV)和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過量飲酒和代謝紊亂是目前已知的HCC危險因素。
  • 體重與死亡率的關係被發現了!原來,60歲後這樣的體重最長壽
    科學家對體重和死亡率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體重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可以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讓我們了解一下體重和死亡率的關係,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體重。60歲以後最長的壽命是多少?根據研究,當體重指數在18.5到24.9之間時,60歲以下的人壽命更長,死亡率更低。60歲以上人群超重,壽命較長,尤其是體重指數在25~29.9的人群死亡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