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好過癮,一下上兩部奧斯卡級別的大片——《血戰鋼鋸嶺》和《薩利機長》。
同樣的真男人、真熱血。
建議兩片連刷,能硬一整天。
不過,相比《血戰鋼鋸嶺》的火爆,《薩利機長》有點叫好不叫座。
Sir當時在電影院看完後,完全沉浸在震動中……後來還是清潔阿姨用掃帚把Sir掃出去的。
在這裡,Sir要為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個86歲的硬老頭,好好鼓鼓掌——
《薩利機長》
Sully
美國上映兩個月,反響意外地好。
爛番茄新鮮度85%,觀眾喜愛度高達87%。
故事改編自美航1549號班機事故。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1549航班起飛僅兩分鐘,就意外遭到鳥群撞擊,兩臺發動機都停止工作。
這時飛機爬升的高度還很低,底下就是人煙稠密的紐約市區,情況萬分火急,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簡稱 薩利)不得不將飛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
從遭遇鳥群襲擊,到迫降哈德遜河面,整個過程留個薩利機長的時間——
只有208秒。
最終結果是,機上155人全數生還。
媒體稱之為航空史上的「哈德遜奇蹟」,而機長薩利也成了美國人民心中的英雄。
CBS影像資料
影片就圍繞這個事件展開。
湯姆·漢克斯扮演薩利,一頭白髮、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想不出比他更合適的人。
這題材、這班底,好像又是一部美國主旋律英雄電影?
是,又不是。
薩利的確是個英雄,但這部電影特別就在於:它不是樹立英雄,而是捶打英雄。
好多人不知道,就航空安全來講,飛機在不得不迫降時,選擇水面迫降是下下策。
薩利機長,恰恰就冒險地迫降在哈德遜河,而沒有按照塔臺指示,返回機場降落。
這個選擇有多冒險?
塔臺指揮人員聽到薩利要迫降水中時都嚇哭了,專業知識告訴他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薩利成了民眾心中的英雄,但是一心認為飛機可以順利返航的保險公司和航空公司,卻覺得薩利讓他們賠了大錢。
他們想找到薩利鋌而走險的原因:喝酒、嗑藥、情感問題……或是純粹想逞英雄?
於是,拯救了航班上所有人性命的薩利,還是受到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曠日持久的內部調查。
電影中,一次次咄咄逼人的盤問貫穿始終,就是想披露英雄的背光面。
湯姆·漢克斯扮演的薩利,幾乎全程都處於一種難以承受的緊張和壓抑之中。
媒體和民眾追捧他頭頂的英雄光環,但是這背後的四面楚歌,只有英雄自己知道。
剛接受完苛刻的調查,和副機長走在街頭,他無比憤懣地說:
滑稽的是,我40年來運送了上百萬的乘客
可到最後,208秒就給我蓋棺定論了
面對記者採訪,他出言謹慎,不敢多說。
想到酒吧喝杯酒,透透氣,也被崇拜他的人認出,所有煩心事都湧上心頭。
不是他不願意吐露心聲,而是很多事,無法向外人說清。
當時飛機的狀況,只有他最了解。
事後,他也拿不出確切的證據,證明當時的決定最正確。
我不得不依賴自己這四十多年來
從上千次飛行中積累下來的,對高度和速度的掌控體驗
我目測了一下,我決定豪賭一把
這場豪賭必要嗎?
他是拯救了所有乘客的英雄,還是拿別人生命豪賭的嫌疑犯?
隨著盤問的深入,不利證據接連浮出水面,薩利也不禁動搖了信心。
想當英雄,難。沒想到當上了英雄後,更難。
很明顯,導演想展現的不是薩利救人的英雄壯舉,而是他如何經受住爭議和質疑的錘鍊。
電影用三重插敘,挖掘了薩利在迫降成功後的內心掙扎。
一,是他的後怕。
開篇就是薩利的飛機墜毀在紐約街頭的驚險場面。
隨後他驚醒,發現原來是一場噩夢。
這樣的心理負擔沒有被時間衝淡,反而愈演愈烈。
從做夢變成了「白日夢」,光天化日之下也出現飛機撞毀的幻覺。
第二重插敘,是薩利對事發當時的回憶。
在回憶中,薩利克服了心理障礙,表現出一如往常的專業和冷靜。
他對每個細節都記得準確,層層深入地為觀眾還原了遇險時的狀況。
有機艙內緊張到窒息的迫降準備。
也有爭分奪秒的搜救過程。
最後是重現駕駛室內,機長和副機長兩人的臨場反應。
事情的真相逐層被剝開,也把整個電影一步步推向高潮。
第三重插敘筆墨不重,但同樣不可或缺。
那就是在調查的間隙,薩利神遊回青年時期,想起了曾經開過農用飛機和戰鬥機的經歷。
這簡單帶過的一筆,卻讓我們得以了解薩利機長的過去,知道他為什麼把一輩子的名節看得那麼重要。
導演伊斯特伍德對薩利並不是一味地拔高,而是從多個側面,挖掘出一個更真切、更立體、更平凡也更偉大的英雄形象。
伊斯特伍德的電影最精彩的,還不是激勵人心的故事。
而是其中強烈的抒懷言志的意味。
《薩利機長》中,英雄有看得見的光榮,也有背後孤獨的堅守,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個形象不就是導演自己、那個硬了一輩子的西部牛仔嗎?
《紐約時報》這樣評價道——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太有底了,電影帶著自傳體色彩,張力十足。
年輕時候演硬漢。
老了也不服老,專拍硬漢電影。
只要他擔綱,豆瓣保底都是8.3。
看這手漂亮的成績單
2010年,IMDb評選出近20年來,20位頂尖的導演。
第一位是史匹柏,第二位就是他。
這麼多年,不管是《老爺車》還是《百萬美元寶貝》,他的電影給予觀眾的快感,從來不在於一瀉千裡的酣暢淋漓,而在於按捺住高潮的回甘。
他懂克制。
就像真正的英雄,不會過多誇耀自己的豐功偉績一樣,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向來是硬而克制。
有淚點,也有燃點,但是統統點到為止。
薩利在醫院檢查時得知全員獲救,含著淚不由自主地默念著155這個數字。
聽證會後走到走廊,把無比激動的心情,只告訴最信任的副機長一個人——
我就是特別自豪。
簡簡單單,但會讓你激動得渾身戰慄。
Sir覺得邁入耄耋之年的老東木,沒有衰退,而是越老越老炮兒。
這樣的老炮兒,不是自視甚高、看不起年輕一代、一言不合就幹架的老流氓。
看過《薩利機長》你會發現,裡面沒壞人。
即使是嚴格調查薩利的委員會,也只是奉公辦事;薩利對待他們,也永遠只有說服,沒有對抗。
就連他上脫口秀,主持人說個葷段子,他都配合地傻笑。
說實話,論動作場面,《薩利機長》的迫降戲份遠比不上《血戰鋼鋸嶺》的熱血戰場來得刺激。
但它描畫出的,是一種不必犧牲生命、就在我們身邊的英雄。
就像薩利接受電視臺採訪所說:
我不覺得自己像英雄
和別人一樣,我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在這個英雄越來越少的年代,科幻大片不得不創造出眾多獨力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來滿足我們的「英雄夢」。
但是那些英雄有什麼鬼用,放下了爆米花,才看得見真英雄。
TA可以是開飛機的薩利,也可以是演牛仔、拍電影的東木。
也可以是每一個我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娜塔莉波特大、查理
毒舌電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最大的原創電影自媒體,公眾號:毒舌電影,微信ID:ds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