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怎麼樣算硬,看完它才懂不是「鋼鋸嶺」

2021-01-20 毒舌電影

這個周末好過癮,一下上兩部奧斯卡級別的大片——《血戰鋼鋸嶺》和《薩利機長》。

同樣的真男人、真熱血。

建議兩片連刷,能硬一整天。

不過,相比《血戰鋼鋸嶺》的火爆,《薩利機長》有點叫好不叫座。

Sir當時在電影院看完後,完全沉浸在震動中……後來還是清潔阿姨用掃帚把Sir掃出去的。

在這裡,Sir要為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個86歲的硬老頭,好好鼓鼓掌——

《薩利機長》

Sully

美國上映兩個月,反響意外地好。

爛番茄新鮮度85%,觀眾喜愛度高達87%。

故事改編自美航1549號班機事故。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1549航班起飛僅兩分鐘,就意外遭到鳥群撞擊,兩臺發動機都停止工作。

這時飛機爬升的高度還很低,底下就是人煙稠密的紐約市區,情況萬分火急,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簡稱 薩利)不得不將飛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

從遭遇鳥群襲擊,到迫降哈德遜河面,整個過程留個薩利機長的時間——

只有208秒。

最終結果是,機上155人全數生還。

媒體稱之為航空史上的「哈德遜奇蹟」,而機長薩利也成了美國人民心中的英雄。

CBS影像資料

影片就圍繞這個事件展開。

湯姆·漢克斯扮演薩利,一頭白髮、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想不出比他更合適的人。

這題材、這班底,好像又是一部美國主旋律英雄電影?

是,又不是。

薩利的確是個英雄,但這部電影特別就在於:它不是樹立英雄,而是捶打英雄。

好多人不知道,就航空安全來講,飛機在不得不迫降時,選擇水面迫降是下下策。

薩利機長,恰恰就冒險地迫降在哈德遜河,而沒有按照塔臺指示,返回機場降落。

這個選擇有多冒險?

塔臺指揮人員聽到薩利要迫降水中時都嚇哭了,專業知識告訴他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薩利成了民眾心中的英雄,但是一心認為飛機可以順利返航的保險公司和航空公司,卻覺得薩利讓他們賠了大錢。

他們想找到薩利鋌而走險的原因:喝酒、嗑藥、情感問題……或是純粹想逞英雄?

於是,拯救了航班上所有人性命的薩利,還是受到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曠日持久的內部調查。

電影中,一次次咄咄逼人的盤問貫穿始終,就是想披露英雄的背光面。

湯姆·漢克斯扮演的薩利,幾乎全程都處於一種難以承受的緊張和壓抑之中。

媒體和民眾追捧他頭頂的英雄光環,但是這背後的四面楚歌,只有英雄自己知道。

剛接受完苛刻的調查,和副機長走在街頭,他無比憤懣地說:

滑稽的是,我40年來運送了上百萬的乘客

可到最後,208秒就給我蓋棺定論了

面對記者採訪,他出言謹慎,不敢多說。

想到酒吧喝杯酒,透透氣,也被崇拜他的人認出,所有煩心事都湧上心頭。

不是他不願意吐露心聲,而是很多事,無法向外人說清。

當時飛機的狀況,只有他最了解。

事後,他也拿不出確切的證據,證明當時的決定最正確。

我不得不依賴自己這四十多年來

從上千次飛行中積累下來的,對高度和速度的掌控體驗

我目測了一下,我決定豪賭一把

這場豪賭必要嗎?

他是拯救了所有乘客的英雄,還是拿別人生命豪賭的嫌疑犯?

隨著盤問的深入,不利證據接連浮出水面,薩利也不禁動搖了信心。

想當英雄,難。沒想到當上了英雄後,更難。

很明顯,導演想展現的不是薩利救人的英雄壯舉,而是他如何經受住爭議和質疑的錘鍊。

電影用三重插敘,挖掘了薩利在迫降成功後的內心掙扎。

一,是他的後怕。

開篇就是薩利的飛機墜毀在紐約街頭的驚險場面。

隨後他驚醒,發現原來是一場噩夢。

這樣的心理負擔沒有被時間衝淡,反而愈演愈烈。

從做夢變成了「白日夢」,光天化日之下也出現飛機撞毀的幻覺。

第二重插敘,是薩利對事發當時的回憶。

在回憶中,薩利克服了心理障礙,表現出一如往常的專業和冷靜。

他對每個細節都記得準確,層層深入地為觀眾還原了遇險時的狀況。

有機艙內緊張到窒息的迫降準備。

也有爭分奪秒的搜救過程。

最後是重現駕駛室內,機長和副機長兩人的臨場反應。

事情的真相逐層被剝開,也把整個電影一步步推向高潮。

第三重插敘筆墨不重,但同樣不可或缺。

那就是在調查的間隙,薩利神遊回青年時期,想起了曾經開過農用飛機和戰鬥機的經歷。

這簡單帶過的一筆,卻讓我們得以了解薩利機長的過去,知道他為什麼把一輩子的名節看得那麼重要。

導演伊斯特伍德對薩利並不是一味地拔高,而是從多個側面,挖掘出一個更真切、更立體、更平凡也更偉大的英雄形象。

伊斯特伍德的電影最精彩的,還不是激勵人心的故事。

而是其中強烈的抒懷言志的意味。

《薩利機長》中,英雄有看得見的光榮,也有背後孤獨的堅守,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個形象不就是導演自己、那個硬了一輩子的西部牛仔嗎?

《紐約時報》這樣評價道——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太有底了,電影帶著自傳體色彩,張力十足。

年輕時候演硬漢。

老了也不服老,專拍硬漢電影。

只要他擔綱,豆瓣保底都是8.3。

看這手漂亮的成績單

2010年,IMDb評選出近20年來,20位頂尖的導演。

第一位是史匹柏,第二位就是他。

這麼多年,不管是《老爺車》還是《百萬美元寶貝》,他的電影給予觀眾的快感,從來不在於一瀉千裡的酣暢淋漓,而在於按捺住高潮的回甘。

他懂克制。

就像真正的英雄,不會過多誇耀自己的豐功偉績一樣,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向來是硬而克制。

有淚點,也有燃點,但是統統點到為止。

薩利在醫院檢查時得知全員獲救,含著淚不由自主地默念著155這個數字。

聽證會後走到走廊,把無比激動的心情,只告訴最信任的副機長一個人——

我就是特別自豪。

簡簡單單,但會讓你激動得渾身戰慄。

Sir覺得邁入耄耋之年的老東木,沒有衰退,而是越老越老炮兒。

這樣的老炮兒,不是自視甚高、看不起年輕一代、一言不合就幹架的老流氓。

看過《薩利機長》你會發現,裡面沒壞人。

即使是嚴格調查薩利的委員會,也只是奉公辦事;薩利對待他們,也永遠只有說服,沒有對抗。

就連他上脫口秀,主持人說個葷段子,他都配合地傻笑。

說實話,論動作場面,《薩利機長》的迫降戲份遠比不上《血戰鋼鋸嶺》的熱血戰場來得刺激。

但它描畫出的,是一種不必犧牲生命、就在我們身邊的英雄。

就像薩利接受電視臺採訪所說:

我不覺得自己像英雄

和別人一樣,我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在這個英雄越來越少的年代,科幻大片不得不創造出眾多獨力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來滿足我們的「英雄夢」。

但是那些英雄有什麼鬼用,放下了爆米花,才看得見真英雄。

TA可以是開飛機的薩利,也可以是演牛仔、拍電影的東木。

也可以是每一個我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娜塔莉波特大、查理

毒舌電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最大的原創電影自媒體,公眾號:毒舌電影,微信ID:dsmovie

相關焦點

  • 為何「敦刻爾克、鋼鋸嶺、比利林恩」票房差距這麼大?
    從內容上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在赤裸裸地展現美國當下生活中的本質,而且是用極度寫實又高清的方式。一個外來者,揭人家的短給人家看,從來都宣揚「英雄主義」,當慣了「世界老大」的美國人,誰願意?比如假設馬丁-斯科塞斯拍了《阿Q正傳》,放給中國人看,票房會好嗎?另一方面,《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是一部典型的商業片,更像一部文藝片。
  • 《血戰鋼鋸嶺》並不是一部電影,它更像是一部紀錄片
    #影綜娛跨體裁創作者招募令# 《鋼鋸嶺》不是一部給心虛的人看的電影。開篇的場景立刻描繪了戰爭的恐怖,而情感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因為觀眾是通過戰爭英雄德斯蒙德·多斯的故事。《黑客山脊》絕對不是一部周日下午的爆米花電影,它是一次旅行。《血戰鋼鋸嶺》是臭名昭著的梅爾·吉勃遜的最新一部電影,它讓人如痴如醉。講述了德斯蒙德·多斯(Desmond Doss)的故事,他是一名陸軍醫務人員,在二戰最激烈的衝繩戰爭中拒絕攜帶武器。多斯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是任何人都能講的更精彩的戰爭英雄故事之一。
  • 《血戰鋼鋸嶺》難以磨滅的人性
    今天小編來介紹一部最近小編剛剛刷完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在以前小編刷了三十幾分鐘,就斷了,前幾天剛剛才刷完了這部非常值得刷一刷的電影。當小編刷完之後,不禁感嘆,斷的地方之後,才是真正抓人的時候!不管在哪裡斷,都一樣!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血戰鋼鋸嶺》是2016年上映的影片,完全根據二戰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男主因小時候傷害了他的兄弟,所以他發誓再也不傷人了,從此開始信仰基督教懷抱著和平理想。只要是能動嘴解決的事,他絕不報警。就是這樣的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毅然決然選擇參軍,走上保衛祖國之路。
  • 《血戰鋼鋸嶺》我知道你的信仰有多麼堅定……
    如果《血戰鋼鋸嶺》能做到這個,那就絕對是它的勝利,不僅在票房上還是在內涵上。《血戰鋼鋸嶺》一定能算得上2016年最「猛」的動作戰爭電影。我從電影院出來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其電影尺度如此之大,竟然也被引進了。具體原因不再細究,但是我們真的看多了中國式抗日神劇或者各種奇幻武俠作品,在潛意識裡大概已經忘記了真正的戰爭電影應該是怎麼樣的。
  • 「血戰鋼鋸嶺」一位不能拿槍的士兵
    那就是「血戰鋼鋸嶺」。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大片,用一個真實的故事詮釋了「何為信仰?」。說起看美國大片,初步看的是《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大約是在1995年前後,那時候在電影院裡很難同步看到美國大片,要看只能到一些小劇場去看,在那個年代,這只是在一小部分人知道的「秘密」。眾所周知美國大片都有它固有的套路,最終都是弘揚正能量,通過抑惡揚善的情節,向觀眾宣揚普世的變化。
  • 《血戰鋼鋸嶺》值得每個人都看的好電影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很不一樣的戰爭片,並且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導演為曾因《勇敢的心》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梅爾·吉勃遜,演員方面,由演過《蜘蛛俠》系列電影的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男主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等人主演的戰爭題材電影,2016年12月份在大陸影院上映。
  •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不用槍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一把槍的威力有多大?軍迷們會扔出來一堆數據加上一點帶髒字的形容詞來描述它。那炮的威力呢?估計不用加數據了,帶髒字的形容詞就行了。那飛彈……估計就剩髒字了。我來總結一下吧,地球上,不存在人類殺不死的生物個體,即使是人類本身。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這次我信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血戰鋼鋸嶺》男主角不知道大家看這部電影看到這裡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小編當時是覺得戴斯蒙德太過矯情了。
  • 好電影《血戰鋼鋸嶺》
    我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口碑比較很好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血戰鋼鋸嶺》是主要講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電影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的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兵被派往衝繩島,任務是解放衝繩,打敗敵人,但是等待他們的是敵軍重兵防守,非常兇險的鋼鋸嶺。這時候的主人公卻是個不願意拿起武器,只想當個軍醫,他就就是道斯。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用最傳統的方式和毫無保留的手段,超真實還原了這場戰役的宏大奇景和點滴細節。還原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影片的後一小時幾乎全部是戰爭場面,其血腥程度令人震驚。梅爾·吉勃遜在雪梨郊外炸平了一個農場,打造成被炮火炸成焦土的鋼鋸嶺。而片中所有被炮彈炸飛和被火焰燒焦的場面,全部都是現場實拍。《血戰鋼鋸嶺》是一次對信仰和堅守信仰的人的偉大致敬。
  • 《血戰鋼鋸嶺》和《冬眠》
    《血戰鋼鋸嶺》——真實的抗日神劇他,身世悽慘,爺爺三歲就被鬼子殺死,肩負著國讎家恨的他,練出了能徒手將敵人撕成兩半的臂力和八百裡一槍端掉敵人狙擊手的神槍法,更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能夠將炸彈藏在褲襠甚至包子裡。死在他手底下的鬼子比入侵的都要多,敵人一聽此人聞風喪膽,實乃萬夫不當之能。
  • 【光影尋真】《血戰鋼鋸嶺》:無法翻越的「律法」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幾乎是我今年最為期待的電影之一,梅爾.吉布森息影十年的復出之作,美國上映的一致好評,比肩《拯救大兵瑞恩
  • 《血戰鋼鋸嶺》讓人震撼內心的真正戰爭片,一個不想殺人的士兵
    《血戰鋼鋸嶺》讓人震撼內心的真正戰爭片,一個不想殺人的士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衝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衝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兇險異常的鋼鋸嶺。
  • 《血戰鋼鋸嶺》影評:原來善良的人真的會被溫柔以待
    《血戰鋼鋸嶺》是根據二戰中,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電影。知道這部影片的名字的時候,我是拒絕觀看的,這部電影的名字實在是太low了,然而,當我不情不願的看了個開頭以後,就被現實無情打臉,我開始覺得,這實在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好電影。
  •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借用《血戰鋼鋸嶺》電影中的一句話開篇:和平年代子葬父,戰爭年代父葬子。電影開場就是轟炸炮雷聲開場,士兵們痛苦的慘叫混雜,伴隨著各種嘈雜音,電影的背景音樂恢弘氣勢,讓人一下子就能代入到那個戰爭的年代中。整部電影看下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仰的力量無窮大,只要心中存夢,信仰依舊在,那麼現實也不會辜負你。
  • 衝繩戰役中,鋼鋸嶺的懸崖上為何有一張繩網?日軍故意留的
    首先《血戰鋼鋸嶺》這段劇情當年確實是被吐槽過,但事實上,人家這個並不是杜撰的「神劇情」,在真實歷史上,日軍當時確實是沒有割斷繩網。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特別是《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敗象盡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日軍面對強大的美軍,他們能做的不是怎麼勝利,而是怎麼拖住美軍,儘可能地苟延殘喘。鋼鋸嶺上的的的戰鬥目標不是守住這個地方,而是儘可能地給予美軍殺傷。這是我們來解讀這個問題得一個前提。
  • 豆瓣高分電影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免費領
    今天給各位看官推薦的是豆瓣高分電影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一個不肯攜帶武器上戰場的士兵,手無寸鐵卻拯救了七十五名戰友和敵人的性命,相信不少人和筆者一樣,對這樣一部電影在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最初我認為這是一部好萊塢版本的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可惜我猜對了開頭卻沒能猜中結尾,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時候,我被這部電影感動了,被它徹底折服了。
  • 《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
  • 《血戰鋼鋸嶺》:雙手支起信仰,信仰成就英雄
    他臉上的慘樣,就連原先欺負他的夥伴也看不下去,問他幹嘛還不走?士兵不拿槍無罪第2天, 長官巡查,看見多斯枕頭上的血跡,還有眼睛充血的多斯。長官看著也於心不忍,勸說,還是算了吧,這樣對誰都不好。但是,多斯還是拒絕了。長官看了看多斯臉上的慘樣,點了點頭,要他指出是誰打了他。可是,本以為他會報仇,指出那些人的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