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4日電 題:裡程碑式的筧橋空戰 中國空軍初出茅廬完勝日軍精銳
記者 趙曄嬌 見習記者 章天啟 通訊員 廖啟榮
「八一四、西湖濱,海風怒吼山嶽傾,濃雲如墨天地昏,血濺何兮我雛鷹。志航隊、飛將軍,群英奮起如流星,掀天揭地鬼神驚,中華男兒萬人敵,筧橋精神萬古新!」哪怕時隔近80年,由著名作曲家劉雪庵譜寫的歌曲《永生的八一四》仍在耳邊迴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報效祖國。
這首歌唱的是發生於1937年的「八一四空戰」(也稱筧橋空戰)。「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華東局勢驟然緊張,日本侵略軍企圖迅速侵佔上海,然後進攻南京。1937年7月11日,日本打算一舉急襲殲滅中國空軍,奪取制空權。8月13日,日軍開始大舉進攻上海。第二天,中國空軍就取得擊落3架、重創2架、輕傷4架敵機的輝煌戰果。這是中國空軍首次對日空戰大捷,徹底洗卻5年前首次「淞滬抗戰」中國空軍慘敗的恥辱,給日本侵略軍當頭棒喝。
歷史不會忘記,彼時「初出茅廬」的中國空軍是以何等的大無畏勇氣和高超的謀略頑強對抗實力懸殊的日本空軍力量。今天,中新網記者來到位於杭州城東的筧橋重溫筧橋空戰那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時刻,同時探訪舊中國空軍的「搖籃」——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的舊址以緬懷先烈。
舊中國空軍的搖籃 挑開第二次「淞滬抗戰」
20世紀初期,歐美各國航空事業蓬勃發展,顯示出強國強軍巨大潛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備受強國欺凌,積貧積弱,有空無防。孫中山前瞻地提出「航空救國」思想。
辛亥革命時期,他認識到「飛機是未來戰爭決勝的武器」。在他於1921年擬定的《十年國防計劃》書稿目錄中共有63個要點,其中關於航空建設的就達9項。
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高潮時期,正值飛機問世不久,處於迅速發展和開始用於軍事目的年代。他以敏銳的眼光和科學預見,多次指出飛機在未來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並親自實踐。
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經過慎重選址,中央航空學校落子位於杭州城東的筧橋鎮橫塘村。「由於交通便利,南宋時期,筧橋是練兵打仗的地方,清代時是營盤,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在筧橋也有過一個營盤,所以這個地方叫做大營筧橋,自古到今軍事地位極高。」《筧橋鎮志》執行主編孫平表示。
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舊中國空軍初創期的火種開始在這裡孕育。這裡也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組織健全完善,管理最嚴格的航空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今天,「醒村」歷史建築群仍完好地被保留在筧橋機場內,在參天大樹的遮蔽下靜靜地矗立著,仿佛一位位老者訴說歷史。始建於1931年的「醒村」是中央航空學校美國顧問與高級軍官的住所。「醒」字寄託著喚醒中華、民族覺醒之義。
正如「醒」字所寄託的那樣,年輕的中國空軍面對日本侵略者,在1937年8月14日主動出擊,勇敢地成為了第二次「淞滬抗戰」的揭幕者。
當時,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直接威脅南京,國民政府終於下定抗戰決心。13日14時,第二次「淞滬抗戰」爆發僅5個小時,航委會發布《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急令空軍各部隊於14日16時至18時必須進駐「京滬地區」完畢,並完成攻擊前一切準備。
其時,因油料、彈藥匱乏,由南昌北上作戰的中國空軍第四航空大隊中途轉停河南周家口機場。這個大隊裝備較為先進的「霍克Ⅲ」飛機,成員大多為中央航空學校畢業的優秀學員,大隊長是他們的航校教官高志航。
「高志航是在一場航空比武中得到賞識的,是一名飛行技術高超的飛行人才。他擔任教官期間對學生要求及其嚴格,實行『淘汰制』。」孫平表示。
高志航正是筧橋空戰的核心人物,他來自東北空軍,曾被張學良派往法國學航空,東北淪陷後,他滿懷國讎家恨,朝思暮想抗戰。第二次「淞滬抗戰」一爆發,按捺不住地高志航決心去南京請戰,恰巧,《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已到,也要求「各大隊長於14日10時到京,面授機宜」。13日臨行前,他特地囑咐第21中隊中隊長李桂丹次日率隊提前行動,午後按作戰命令直接飛往杭州筧橋。
這一句「提前行動」竟奇蹟般的為突如其來的筧橋空戰預留了時間。
高志航當晚抵達南京後,直奔航委會,找到了航委會主任、空軍總指揮周至柔,研究制定全套作戰計劃。14日凌晨2時,不待空軍部隊調防進駐完畢,航委會連夜發布《空軍作戰命令第二號》。兩則作戰命令相互配合,介紹日軍敵情、部署作戰計劃,可謂完備。
但是,舊中國積貧積弱,中日空中力量懸殊極大。全面抗戰前,中國空軍僅有戰鬥機305架,各式飛機加起來約600架。日本擁有飛機2700多架,因此極其藐視羽翼未豐的中國空軍,但他們不能藐視的是中國空軍視死如歸、殺敵衛國的大無畏精神。
8月13日颱風過境,淞滬地區風速達22米/秒。14日凌晨5時30分,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官長谷川清中將不得不更改數小時前發出的空襲令,「在天氣好轉之前,暫停空襲」。令他措手不及的是,弱小的中國空軍在2小時前已毅然起飛。
凌晨3時30分,率先出動的是中國空軍第五航空大隊第24中隊9架驅逐機。中央航空學校教官組織的暫編大隊第35中隊5架「可塞」式戰鬥機緊隨其後,於早晨7時從筧橋機場起飛,襲擊了上海日軍軍械庫等目標,頓時庫區起火,濃煙沖天……至當日16時30分,中國空軍第二、五航空大隊和中央航空學校暫編大隊,共出動飛機9批次、76架次,突襲了上海日軍司令部、彈藥庫、登陸碼頭等多個重要軍事目標,以及停泊在黃浦江面的日艦,炸傷日海軍驅逐艦1艘,炸死炸傷日軍官兵無數,給日本侵略者予以沉重打擊。
時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後來在回憶錄裡寫到:「大家都把這一次淞滬會戰稱為『八一三』戰役,實際上8月13日並未開戰,不過是兩軍對壘。」
年輕的中國空軍在8月14日主動出擊,勇敢地成為了第二次「淞滬抗戰」的揭幕者。
中國空軍重拳出擊 完勝日軍精銳
8月14日那天,在槍林彈雨中,在硝煙瀰漫中,顯得尤為漫長。
抗戰爆發中,中日雙方第一次空戰——「八一四」空戰(又稱「筧橋空戰」),就發生在傍晚時分。
面對中國空軍的重拳出擊,報復!
9時40分,長谷川清要求駐臺北的海軍精銳「鹿屋航空隊」報復中國,所有戰機全部出動,襲擊中國空軍的重要基地杭州筧橋、安徽廣德等地機場,企圖一舉炸毀舊中國空軍的「搖籃」中央航空學校。
14時50分,日軍18架「96」式陸上重型轟炸機從臺灣新竹機場起飛,每3架組成「品」字形小隊,飛抵浙江永康上空後分道襲向預定目標筧橋、廣德,兩支空襲隊各9架飛機,分別由新田慎一少佐、淺野楠太郎少佐駕機領隊。
18時10分,筧橋機場預先發出空襲警報,已收到曹娥機場防空哨所來電通報:日軍9架轟炸機,經曹娥江飛向筧橋。
這時,受高志航命令「提前行動」的李桂丹正率領中國空軍第四航空大隊抵近杭州,機群越過安徽蕪湖向東飛行時,天氣越來越複雜,於是改為「單機追蹤隊形」的航行方法,一路穿越濃雲密雨,見到西湖後直接加入著陸航線。當警報響徹筧橋機場和杭州上空時,第21中隊9架飛機已經降落,準備加油,而第22、23中隊的飛機尚在空中,即將著陸。
情況十萬火急。已從南京趕到杭州的高志航立即下令:「飛機不要停,一半起飛警戒,一半加油待機出擊。」然後他跑向起飛線,以喊話和手勢指揮將要著陸的飛機冒雨復飛。
聽到這個極具風險的決定,高志航的留法同學、筧橋總站站長邢鏟非大吃一驚大聲質疑:「若不停機加油,空中迎擊時將會失速!」
充分的戰鬥經驗、海外學習奠定的紮實理論基礎,高志航有自己的判斷,他判讀轉場所剩燃料能堅持40分鐘,即使耗油最多的,再飛20分鐘也沒問題。在他臨機指揮下,已著陸滑行的後續長機立刻明意升空,緊隨其後的其它飛機見勢也都跟著飛了起來。這時,大隊飛行員曹士榮已駕駛高志航的飛機滑行到起飛線,他立刻換下曹士榮,跨入座艙,駕機升空。
此時的筧橋上空,雲底高僅300至500米,能見度很低。18時30分,囂張跋扈的日軍發現了筧橋機場,立刻疏開隊形,肆無忌憚地向筧橋機場投彈。
這是日本空中力量在侵華戰爭中投下的第一枚炸彈,但極其藐視中國空軍的日軍殊不知已成為甕中之鱉。日機在雲層底下投彈,但命中率不高,僅命中了機場一些附屬設施和加油車。
已經緊急升空至雲層之上的第四大隊,透過雲層隱約聽到爆炸聲,遂判斷日軍機群在雲下,立刻穿雲而下。
國讎家恨深埋心中,正是殺敵報國之機。中國空軍開始了頑強的抵抗,筧橋空戰正式開始,並一舉創造了大敗日軍的輝煌紀錄。
當時,分隊長譚文率先追擊1架日機,但因殺敵心切,在最佳射程之外開了火。高志航見機搶佔有利位置,緊緊咬住一架日機,先對護尾機槍手發起射擊,將其擊斃後抵近攻擊左側發動機。這架日機頓即起火,引燃機翼油箱,然後側旋下墜,不及地面便已解體,殘骸墜落杭州半山附近(另有說法「在海寧以西錢塘江邊」)。這是抗戰史上被中國空軍擊落的第一架日機,倉皇跳傘的飛行員立刻被俘虜。
高志航和譚文首開紀錄後,第23中隊飛行員梁添成(另有說法「中隊長李桂丹和飛行員柳哲生、王文驛聯合擊落」)在喬司機場上空擊落了第二架日機。擊落第3架日機的是中共地下黨員、第22中隊中隊長鄭少愚。當時,鄭少愚已從廣德機場加油後飛往杭州,途中發現1架日機正往錢塘江方向逃竄,旋即猛力追趕,最終將其擊落,墜毀於曹娥江中。
此外,高志航還重創1架日機,這架飛機共中彈73發,但因高志航的飛機油料告罄得以逃脫,最終依靠右發飛返臺北,降落松山機場時觸地損毀,不能修理。
而在廣德上空,淺野楠太郎領隊的9架日機,與中央航空學校暫編大隊所屬第34中隊隊長周庭芳駕駛的飛機相遇。周庭芳雖以一敵九、勢單力薄,但毫不退縮。他駕機勇猛衝入日機群,迫使日機隊形打亂,匆忙投彈後落荒而逃,使得停放在廣德機場上的第二航空大隊所屬30餘架轟炸機免受滅頂之災。另外,周庭芳還擊中1架日機的燃料箱,但也因航油告罄停止追擊,這架日機飛返臺北時,只能搖搖晃晃地勉強低空飛行,未及回到機場就在基隆港以北海面迫降墜毀,人員獲救。
「八一四」空戰(又稱「筧橋空戰」)中,第四大隊完勝日軍鹿屋航空隊。據中日雙方資料,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3架、重傷敵機2架(即後來觸地損毀、迫降墜海各1架)、輕傷敵機4架。
戰爭成就了英雄。不久,高志航晉升為空軍驅逐司令兼第四大隊大隊長,被譽為「空軍戰魂」,位列空軍「四大金剛」之首。第四大隊被命名為「志航大隊」。共和國沒有忘記先烈們,如今,高志航、李桂丹等一批抗日空戰英烈,已被國家民政部列入第一、第二批抗日英烈名錄。
時值國共合作關鍵期 「筧橋精神」光耀神州
「八一四」空戰(又稱「筧橋空戰」)是中國空軍首次對日空戰大捷,徹底洗卻5年前首次「淞滬抗戰」中國空軍慘敗的恥辱,破滅了日軍「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狂妄迷夢,鼓舞了全國軍民參加抗戰的信心決心。
空戰結束僅兩小時,杭州就出了「號外」:「看報嘍!看報嘍!看中國空軍大勝倭冠」「號外!號外!中國飛將大戰筧橋,快看,快看啊!」「號外!中國空軍參戰啦!!」向來不被注意的杭州街頭報童仿佛成了空戰英雄,杭州80萬市民迅速把當晚「號外」搶購一空。
筧橋空戰的勝利絕非偶然,當時,時值第二次國共合作逐步形成和日益發展的關鍵時期。
在共產黨的不計前嫌、不斷努力下,蔣介石改變了此前觀望和不抵抗態度,並於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8月6日發布《告空軍將士書》,要求空軍將士恪守其職,「及時奮發,以死報國」;「八一四」空戰當日發表自衛抗戰聲明「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9月底,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作為第二次淞滬抗戰的開幕之戰,筧橋空戰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據史料記載,第二次淞滬抗戰開始僅半月,日海軍木更津航空隊、鹿屋航空隊連遭重創,飛機被殲過半,木更津航空隊司令石井大佐在痛苦、絕望中切腹自殺。3個月內,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85架,炸毀43架,日本報紙驚嘆「今日之中國,已非昔日之支那」。
當年「醒」村所寄託著喚醒中華、民族覺醒之義,在今天已照進現實。「以寡擊眾、臨危不亂、忠勇愛國」的「筧橋精神」光耀神州!血戰長空、捐軀衛國、義薄雲天的筧橋驕子名垂青史!
易志根曾親身經歷了筧橋空戰,他也一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持續的爆炸聲、飛機的轟隆聲仍清晰地響在他的耳邊,他說:「回顧歷史,就是要告訴子孫後代,要記住這個血的教訓,歷史不能再重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