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的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的第四軍,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新四軍"。即國共在第二次合作期間達成共識,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將留在南方八省進行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的隊伍,所以說新四軍由南方的八個省的遊擊隊組成,27個營加上4個支隊總共28個營,這些人總共統計有一萬多人,大約六千多的槍枝。
曾經在幾個著名戰役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組成這個軍隊的二十八個營的營長在數量上相當於八路軍的三個師的數量了。作為軍隊裡一個營的最高指揮官,在1955年裡營長的編制軍銜是大尉,1988年中改為少校,稍深為中校,較淺為上尉。那麼建國後,這二十八個營長都有著怎麼樣的任命軍銜呢?
三分之一的營長壯烈犧牲,還有一人離奇失蹤
二十八營大多都在國軍駐紮地方的發生戰爭最多的地方駐紮著。這一帶地理環境很好,所以時常有戰爭,有戰爭就有傷亡。剛過完六十大壽的三營營長王懷生,一營營長黃玉庭,四團二營營長陳麟振和三營營長伍從祥都不幸在皖南事變中犧牲。之後一營營長由嚴昌榮擔任隨後在七團粟大將領導下成為一名勇猛大將。但遺憾的是在一次指導戰爭中親自上前線被突然的爆炸的炸彈奪走了生命。而大家都知道的葉飛擔任的是三支隊六團團長,徐錦樹擔任三營營長。
參與皖南事變同樣也那場戰爭中犧牲。而熊剛,一支隊二團三營營長,因為自己曾經因為國軍的壓迫飽受磨難再加上對他有恩的方志敏同志慘遭國軍殘忍的殺害,所以導致熊剛一直對國軍懷有十分憎恨的感情,並不想和國軍合作。後來一次意外後被降職,再到後來在一次帶軍操練時再沒有回來,自此沒了下落。沒有獲得軍銜的營長的還因為一些關於調任轉換工作,例如像楊洪才,艾明山,雷文學和朱國華曾經分別擔任了二支隊三團二營營長,四支隊七團一營營長,七團三營營長和八團三營營長,後來轉為政府官員,繼續為國家效力。
十分可惜的是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營長葉道志,被錯殺逝在了1938年9月。但在1983年10月21日,總政治部作出決定,對葉道志予以平反,恢復了他的名譽。
至高榮譽,軍銜的獲得者們
這二十八營中,四支隊八團一營營長成鈞獲得了最高的軍銜,因為成鈞能徵善戰,打贏許多戰爭有著不菲的戰績,所以建國後被授予中將軍銜。1團1營營長熊應堂、1團2營營長吳詠湘、2團1營營長段煥競、4團3營營長劉亨雲、5團2營營長陳仁洪、6團2營營長張潮夫、8團2營營長朱紹清、9團1營營長李世焱、9團2營營長黃仁廷、四支隊手槍團團長詹化雨,共10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而被授予大校軍銜的是2團2營營長廖昌金、6團1營營長陳挺、7團2營營長餘啟龍共三人。
4團1營營長池義彪被授予上校軍銜。這些軍銜獲得者身上的傷疤如軍銜一樣充滿榮光,是他們用勇氣和鮮血換來的。這些軍銜獲得者是後輩學習的榜樣,軍銜是指引他們前進的動力,給他們奮鬥的方向。營長們的戰績賦予了了軍銜更高的意義與價值。
總結:
為國家的為人民戰爭的戰士,人們會永遠記得他們,軍銜是頭銜也是代表著至高的榮譽,獲得軍銜的戰士我們敬仰他愛戴他尊重他。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獲得軍銜的戰士,他們同樣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甚至更多,我們也不會遺忘他。生如螻蟻也應該有鴻鵠之志。我們所要做的是學習傳承他們的精神,追隨他們的腳步,為國家奮鬥。
正向那些當兵退伍的軍人們一樣"若有召,戰必歸",他們不可磨滅的軍人精神令我們讚嘆。而回望我們的歷史,是一部軍人戰士用青春和熱血為代價寫成的英雄史。偉大抗日戰爭精神橫跨越時空時間越久精神更寶貴更豐富。我們既要傳承又要發揚偉大的精神,忠誠擔當、敢打必勝的大無畏精神。銘記歷史,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