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的哲學問題

2020-12-14 世界未來格局

宇宙是一種存在,沒有起源也不會終結,因為起源和終結是人的妄念,我們覺得不可能,有什麼可能沒起源和終結?這樣不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嗎?其實宇宙的起源和終結是不可想像的!也許真的沒有起源和終結!

宇宙是物質的,物質在我的眼中是有形的,物質是什麼?宇宙永遠在動,其動力從何來?無是不存在的,從有來,有是存在的,永恆的,所以動是一種存在,也設有起點終結,動是永恆的,能量守恆也許說明這一點!

萬物皆出於一物,一物不可想像,也許人所感知是極片面的,有句佛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這句本來無一物可能講的是真的,我們看到的物並不是物,宇宙真相可能是人無法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比如磁場,磁場便是物質,物質在互動,其不同的動組成不同的物,人看到的物是一種局限成像!人有許多看不到的物!所有的物都是一體的,我們判別的物是由物的運動形態的不同及判別傳感的不同而產生的!

萬物皆有靈性,這是正確的,細菌病毒都有生命有程序,原子分子等也有生命有程序,宇宙中每一寸都是生命,生命便在生命中,無數生命寄存於人體,人也是另一生命體中的生命!

要理解宇宙,就要去除起源結束,大小,快慢,有無等等的局限判別!宇宙都是生命,只有生,死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無是不存在的,只有動,靜是不存在的!

其實宇宙的存在就是存在,無什麼意義可說,人也不必在乎自己的妄念,對於宇宙而言也毫無意義!人是萬千物中的一種,我們的程序決定我們的痛苦快樂,人是物質機器,痛苦快樂都是物的存感!

相關焦點

  • 科學源於哲學,宇宙源於「能」
    ,「宇宙」是「能」的物體——有看不見的物質在前,後始有萬物一一看得見的物質產生於後。沒有宇宙即無萬物,沒有能,連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東西都不會有。萬物均以「能」為基礎;同時所謂「事理」,如物理、生理、心理、醫理等亦都不是憑空而生,都有「肇始」的淵源可以作為解釋的根據一一能。
  • 哲學問題的特質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01經院哲學所研究的問題這時期的哲學思想反映時代精神思想家可以從基督教的世界觀入手,藉助某種哲學或某種個別的哲學體系予以證明。他自已也可以構成一個符合基督教原理的哲學體系。或者他可以關注同神學沒有直接聯繫的問題,無論如何,教義是有統率作用的原則。經院哲學家不會明知而故意承認同基本信條相矛盾的命題,至少不能不加以解釋,以免使教義的真理遭受損害。他還會以某種方式,確信兩個縱然矛盾但同樣正確的命題,而不拋棄教義。
  • 哲學是人類的鄉愁,宇宙是哲學家的故鄉
    周國平在《敢於孤獨的勇氣》中提到:哲學家的祖國是宇宙。哲學開始於天文學,最早的哲學家幾乎都是天文學家。當人類從世間的事務中抬起頭來,關心頭頂的星空時,哲學便誕生了。哲學是人類的鄉愁,是對人類永恆故鄉的懷念和追尋。而人類永恆的故鄉是宇宙。在哲學家那裡,沒有地域上家國的邊界。宇宙才是他們的家。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由於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與神學非常複雜地混雜在一起,因此在本章中,我們將圍繞著信仰與理性的關係這一主線,分別對教父哲學的神秘主義特點、經院哲學關於上帝存在的各種證明以及「共相」之爭等問題進行論述。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這都是很顯然的價值判斷。它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主體」,即「對誰有用」?或者是「對誰產生什麼作用」?
  • 關於宇宙的三大問題,也許永遠不會有答案!
    導讀:宇宙浩瀚無比,存在著許多神秘的問題等待著人類去發現!然而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宇宙的神秘反而越來越多,無法解釋的現象,甚至違背現有物理規律的現象層出不窮,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大問題,似乎窮盡人類文明也無法得到正確的解答!
  •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第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確定自己是誰,很明顯,我們不知道,這表明我們的確定性是一種重複產生的錯覺。每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給人一種恆久不變的感覺。
  • 天體動物畫:滿含哲學思考的宇宙夢境惡作劇
    從本質上來說,地球上的生命物質與遙遠的宇宙星辰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能夠成為生命,而那些星辰除了閃爍的光芒,幾乎都是死寂地沉默著?帶著這樣的疑問,布萊恩·瑟威(Brian Serway)開始了他的黑白創作。
  • 宇宙第一速度是多少? 是時候為你科普關於第一宇宙速度的問題了!
    宇宙第一速度是多少? 是時候為你科普關於第一宇宙速度的問題了!時間:2020-07-07 09:41   來源: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宇宙第一速度是多少? 是時候為你科普關於第一宇宙速度的問題了!
  • 關於物質構成的哲學思辨
    在人類的早期,人們的視野都集中在我們能看得見的具體事物上,隨著科學的發展,手段的更新,我們的視野開始開闊,大至宇宙天體,小至物質的微觀結構,都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在所有關於物質構成的哲學思辨中,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等人的觀點最引人注目。他們看到屋簷滴水的時間長了就會滴穿石頭,手上的戒指戴的時間久了就會變薄,鐵犁耕地多了就會磨損,銅像的手跟人握的次數多了就會變小。這些東西是怎樣損耗的呢?他們分析思考之後認為,這些損耗雖然人們看不見,也感覺不到,但可以肯定是一點點地損耗的。
  • 坤鵬論:什麼是哲學?
    就像坤鵬論之前和大家一起討論的人生的意義,最終我們需要推導到宇宙有沒有意義,宇宙有沒有盡頭,宇宙會不會毀滅等問題。三、關於哲學的那些定義對於哲學的解釋眾說紛紜。可能這就是哲學的魅力所在。哲學,是人類從古代就已經開始思考的,關於宇宙世界與人生觀的學問。在古希臘,哲學不過是一門普通的學問。此後因為各門學科的分化與獨立,哲學成了有關探索宇宙萬物與人生價值的學問。哲學不再僅是經驗的表述或某種宗教形式,而是作為理性認識的、帶有學術性質的一門學問。
  •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對哲學的重大突破
    儘管在之前的1916年,愛因斯坦已經總結性地完成了廣義相對論,並且還提出了宇宙是有限無邊的觀念。無論是廣義相對論,還是宇宙有限無邊的觀念,它們最終都會指向一種必然性的推導結論,即宇宙是有一個開端的。既然宇宙有其原始開端,則宇宙本身就不可能是靜態的狀態,否則不會有現今的狀況。比如,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一個可變化的宇宙時空,時空是像橡皮泥一樣可塑的彈性結構。
  • 賈紅雨:論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問題
    關於黑格爾哲學中的一些基本關鍵問題,國內過去鮮有論及,比如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Anfang)問題。在開端問題上,迄今為止最具有代表性的討論是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1971年首版的《語境中的黑格爾》(Hegel in Kontext)一書。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和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六種證明
    這裡所要討論的證明是哲學的證明。它們的目的是要證明感覺經驗指向它自身之外,指向我們可以稱為上帝的東西。還應當指出,我們談論的是對我們有關上帝之存在——上帝存在著這一點的信仰的辯護,而不是對上帝是怎樣的這一點的知識。就上帝之本質或屬性而言,阿奎那認為這個問題我們只有通過啟示和信仰而不是庸常的理性才能回答。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對黑格爾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指責我是不同意的。遨遊於黑格爾的精神世界,我感覺到了與宇宙的同一,與眾生的同一。(27)物質的宇宙是有限的,在空間上有限,在時間上也有限。這只能稱作小宇宙。而精神的宇宙是無限的,其實這時候有限與無限概念的對立已經沒有意義,它是超出一切基於語言文字而構成的想像的。在精神的宇宙裡沒有空間和時間的劃分。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從《第一哲學沉思集》的「前言」來看,笛卡爾的目的是在《談談方法》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討論上帝或人的靈魂,「這兩個問題是應該用哲學的理由而不應該用神學的理由去論證的主要問題」。在此過程中,笛卡爾一方面藉助「普遍懷疑」的策略,摒棄了柏拉圖—奧古斯丁哲學中所倡導的「宇宙秩序的目的論思維」,「拋棄了所有關於實體邏各斯的理論」,從而賦予「分離式理性」以絕對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則藉助伽利略等人所倡導的現代自然科學方法(分解/綜合),機械式地看待世界。由此,認識實在的過程就演變成了一種剝離人類主體的具體參與而完全只依據內在觀念進行的認知活動。
  • 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這是一個困擾物理學的問題,也是令很多人著迷的問題。如果說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那麼時間就是一種獨立的,不依附於別的東西而存在的特殊存在,可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宇宙產生之後才有的,時間這種特殊存在又是什麼呢?
  • 什麼是哲學?從「哲」的漢字本義入手的解釋
    「哲學(英文: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百度百科》哲學研究的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問題,這個最基本、最普遍指向了宇宙萬物的統一,因為哲學的目標是建立普適宇宙萬物(包括人)的世界觀。「哲」,金文由折+心構成。「折,造字本義:動詞,用斧子將樹木砍成兩段。」
  • 40年來的中國分析哲學研究:問題與挑戰
    中國分析哲學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歷史路徑、視角路徑、問題路徑和方法路徑,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和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其中包括對專名與摹狀詞的社會意義之理解、對規範性的高度重視和捍衛自然主義的立場、對信念和行動的強概念論以及關於形上學問題的新解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