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屬於哺乳動物系列,是這個系列能在天空飛翔的物種。前肢為翼,主要活動在夜間,以蚊子,飛蛾等等昆蟲為食,部分種類吸動物的血生存,食果類的蝙蝠也有。人類之所以能發明超聲波這種高科技,得益於蝙蝠自身帶有的特殊生物技能。種類繁多,目前常見的就有十五種,比如:
菊蝠
菊蝠生活在深山陰暗潮溼巖洞,群居冬眠是其特點之一,狀態多以倒掛姿勢,距離地面不超過三米。蹤跡分布在陝西、雲南、四川、福建、山東、吉林等地。熱帶、亞熱帶地區是主要能生存的環境。
蹄蝠
蹄蝠特點在於馬蹄型的鼻葉,是以部分昆蟲為食,能捕殺大量害蟲。舊大熱地帶、亞熱帶地區,人類活動地區都是它能生存的環境。
兔唇蝠
兔唇蝠體型巨大,腳長腳大,腳端長而鋒利的構型爪,能抓住生活在水裡的小魚。目前生活在南美的北部深林。
犬蝠
犬蝠,管狀的鼻孔、橄欖褐色的背部、腹部鏽黃是它主要是特點,體型95–103毫米。熱帶樹林與家舍為居,活動範圍主要在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國內廣西、西藏、雲南、福建、海南、廣東都有蹤跡。
犬吻蝠
犬吻蝠的特點在於翅膀煽動頻率比其他蝠類要更快,飛行快速,同樣生活在熱帶地區與亞熱帶地區。主要蹤跡在於泰國、印尼、中國、孟加拉、印度、斯裡蘭卡等國家。
褐山蝠
褐山蝠主要生活在舊建築物裡,一般不會攻擊人類,以蔬果、昆蟲、蚊子為食,只有夜晚飛行尋食。群居數量稀少。
葉鼻蝠
葉鼻蝠辨別特徵在於身體黑棕色或黃棕色,腹部稍淡,成年的一般頭部有額囊。分別雌雄在於雄性腹部有假乳頭。是臺灣本土折翅蝠與小蹄蝠齊名的三大蝙蝠類其中之一,主要攀附在低海拔地穴、橋梁。
扁顱蝠
扁顱蝠視線不太清晰,常靠聽覺作為信號,自從上世紀80年代發現後至今沒有發現。在蝙蝠類的體型中屬於偏小的一種。
長翼蝠
長翼蝠背部黑褐色,腹部灰黑色為主要辨別特徵,身形長51.5毫米,尾部長53.8毫米,前臂長48.3毫米。頭部較低平,腦顱發達呈球形。
吸血蝙蝠
吸血蝙蝠表面看起來有點醜陋,身體較小,暗棕色的毛色,尾巴短小看不見外露的。覓食往往都是有生物鐘的,時間相對比較準時,天黑之後就出來吸食動物之血。
果蝠
果蝠在蝠類屬於體型偏大的一種,有些能達到2米的體型,眼睛大、尾部較短,在手部第一還有第二都有利爪,主要吸食果類和花粉的葉汁,對果樹造成一定的危害,一般出現清晨和落日前。在國內很少見到。
狐蝠
長相酷似狐所以被稱為狐蝠,口部長而伸出,體型較大,兩側翅膀舒展開來能達到90釐米的長度,對野果與花蕊情有獨鍾,整日成群倒掛樹枝。胎生一種,一般生活海外地區。
南蝠
南蝠一般築巢在巖洞中,海拔400–1700米的距離,棲息在1500米左右,主要遍布於東南亞地區。
粽蝠
粽蝠的特點在於比蝠類飛行較慢,一般棲息在建築物與樹洞中,一樣頭部朝下的睡覺方式,只有在夜間活動。
彩蝠
彩蝠的辨別方式在於它毛色呈現淡黃與灰黑的色彩結合,體型偏小的一種。在東南亞地區出現的蝠類,一般棲息在深林與樹枝上,同樣以昆蟲與蚊子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