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利上師-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說23
緣起的法則是: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舉個例子,比如說,外道認為苦是人們不可避免的,這個苦是由過去造的業所招感的。要想解脫,他們認為把這個苦快速地結束以後,就真正地解脫了。但是佛教講緣起,說不是這樣子的,必須以戒定慧熄滅貪嗔痴,要有厭離心、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智慧這麼多的因緣,才能夠證到正真的解脫。那他就問:你認為這個苦是從哪裡來的呢?佛說從緣起而來。
怎麼從緣起而來呢?苦從老死來。老死從何來?老死從生來,有生必有死。有生了,有生、老、病、死,一切苦都出來了。那生又從哪裡來?生從有來,有就是過去造的業。過去造下業了,能招感第二輩子生老病死的痛苦——有。有從哪裡來?有從愛、取來。愛、取是煩惱。愛、取從哪裡來?愛、取從受——內心當中受心所來,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苦受就生瞋,樂受就生貪著,不苦不樂受就生愚痴,愛、取從受來。受又從哪裡來?受從觸來——感觸,六根對六境以後的感觸,感觸以後生起各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觸從哪裡來呢?觸從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從哪裡來?六處從名色來;名色從識來;識從行來;行從無明來,就這樣。那怎麼樣滅苦的呢?
他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全都滅了,順著十二因緣轉,那就叫輪迴生死;把十二因緣逆轉過來滅掉了,這叫還滅涅槃,這就是緣起。緣起的法則就是「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有這個老死了,那就產生無明;有無明了,就產生將來的老死——生老病死一切諸苦。此有故則彼有;此生故,則彼生。這就是緣起的法則。
所以佛陀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因果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就同麥子一樣,到春天以後,放到地裡去,陽光、水土這些條件具足了,它就生根發芽感果了,互為因果,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佛經中常以菽蘆來比喻這種關係。「菽蘆」實際就是三腳架,你看,一根蘆草能立起來嗎?
立不起來的,二根蘆草也立不起來的,必須要三根蘆草成三腳架才能夠立起來。那麼請問這裡頭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呢?互為因,互為果,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一切法都是這個道理,這是很深的邏輯道理,所以佛在經中講緣起的時候,經常就以菽蘆——就是這個三腳架來作比喻,以這個理論來考察人生問題,就是生老病死、六道輪迴的問題,便是十二因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