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說鬼,東西方鬼神的三大差異,三種文化情懷

2021-01-08 道德經智慧傳承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日),是中國、韓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諸國的鬼節。不管是道教、佛教,還是傳統世俗,都會舉行祭祀活動。這一天同時也是道教的中元節,是道教三官之一地官的生日,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是世俗人家祖先靈魂回家團圓的日子,總之是個大日子。

傳統習俗,會在這一天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用以悼念逝去的親人,並許下美好的願望,希望祖先的在天之靈能保佑願望實現。

樸實的世俗人家,還會舉行簡單的獻祭活動。他們採摘時令佳果,供奉給祖先亡靈享用,然後自己才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先祖保佑,來年有更好的收成。

對鬼的信仰,不僅漢文化圈自古盛行,西方也很盛行。西方最著名的鬼節是陽曆10月31的萬聖節。有鑑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東西方鬼節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與西方鬼節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式的狂歡不同,東方的鬼節最重要的是祭祀。

在萬聖節的時候,西方人喜好戴著魔鬼面具參加克朗普斯遊行。根據傳說,克朗普斯一半是山羊一半是魔鬼,他專門在聖誕節的時候出來懲罰那些頑皮的小孩。所以克朗普斯面具就是這樣用來嚇唬小孩子的。

【平清盛熱病之圖】 月岡芳年

【平清盛熱病之圖】 月岡芳年 明治十六年( 1883 )

平清盛的妻子時子和三子宗盛,為平清盛祈禱。

其次,東西方鬼節的不同,是主角東西方鬼怪神魔的不同。從他們的衣食住行,到他們的言談舉止,都各有不同。

衣:東方鬼神vs西方鬼神

東方的鬼神穿著最愛的衣服

地獄太夫圖

【地獄太夫圖】靜湖 明治時代中期

地獄太夫穿著有地獄變相圖的外衣,腰帶上有地藏菩薩和閻魔大王的花紋.

西方的鬼神不愛穿衣服

塵世浮華和神聖救贖三聯畫

漢斯 梅姆林 《塵世浮華和神聖救贖三聯畫》約 1485 年斯特拉斯堡美術博物館

地獄亡魂因生前罪孽深重而遭受烈火炙烤。

食:東方鬼神vs西方鬼神

東方的鬼神吃祭祀的貢品

殺雞圖

殺雞圖 晉 彩墨 磚畫 縱16釐米橫35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古代祭祀最常用的有雞、蜀黍、玉器等。祭祀時一般選用健壯的公雞,再根據不同的祭祀對象選擇不同的毛色,如獻祭《山海經·西次四經》中的山神時,要用白色雞。此畫像磚描繪了兩位侍女殺雞宰禽的情景。

西方的鬼神喜歡吃人:

希羅尼穆斯 · 博斯

希羅尼穆斯 · 博斯 約 1504 年 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一個人被吞噬,他的雙腿還露在外面,著實驚心。

住:東方鬼神vs西方鬼神

東方的鬼神住在封閉空間裡

【百物語 阿巖】 葛飾北齋 天保二年( 1831 )

阿巖的亡靈附體在燈籠裡。

西方的鬼神更愛露天

兩個長著動物頭顱的神

兩個長著動物頭顱的神上色法國版畫 16 世紀

畫面中是長著動物頭的神,他們在空曠的野外餐風露宿。

行:東方鬼神vs西方鬼神

東方的鬼神來無影去無蹤

小幡小平次和妻子 · 尾上松助

【小幡小平次和妻子 · 尾上松助】初代歌川豊國 文化五年( 1808)

小平次如幽靈一般出現在熟睡於小棉被中的妻子阿冢的枕邊。

西方的鬼神喜歡騎著拖把

邪惡女巫

邪惡女巫木版畫 烏利希 · 莫利託 1508 年 奧格斯堡

邪惡女巫通過使用魔法,乘坐一根樹枝向高空飛去。

言談舉止:東方鬼神vs西方鬼神

東方的鬼神,恐怖中不失柔美

新形三十六怪撰 皿屋敷阿菊之靈

【新形三十六怪撰 皿屋敷阿菊之靈】月岡芳年 明治二十三年( 1890 )

阿菊因打碎主人珍藏的十枚盤子中的一枚而遭到殘忍殺害,屍體被投入井中。此後她的亡靈夜夜出現在井旁,哽咽、悲戚。

西方的鬼神,恐怖中充滿血腥

薩杜恩吞噬自己的孩子

薩杜恩吞噬自己的孩子弗朗西斯科 · 戈雅1819—1823 年 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

薩杜恩,羅馬神話中的人物。為了以防被自己的孩子推翻,所以他的孩子一出生,他就將他們吞進腹中。

最後,東西方鬼節的不同,是東西方對死亡態度的不同。

東方人比較忌諱、迴避死亡的問題,東方人更希望肉身長壽,不太深究靈魂的問題。與之不同,西方人重靈魂輕肉身,對死亡沒有設置過多的心理屏障。

雖然東西方鬼神風格迥異,不過,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獲得了藝術家們無限制的寵溺。

百物語 小幡小平次

【百物語 小幡小平次】 葛飾北齋 天保二年( 1831 )左右

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最早將《百物語》中的故事融入浮世繪進行創作,創作了一系列恐怖、迷人的浮世繪鬼怪。歌川國芳、月岡芳年等大師承前啟後,鬼怪世界大放異彩。

黑暗之王達古爾

黑暗之王達古爾德國樹膠水彩畫 約 1775 年 倫敦維爾康姆圖書館

羅浮宮、大英圖書館、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倫敦皇家美術學院等博物館,珍藏各種以鬼怪為主題創作的作品。作品形式有油畫、木刻版畫、手抄本、雕塑等,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創造了一個鬼怪橫行的藝術世界。

中元節作為東方鬼節最重要的日子,希望在這一天,人們都可以適時地靜下來,追思先人的遺願,自勉、自強,以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相關焦點

  • 中元節VS萬聖節:東西方分別搞的是什麼鬼?
    所以,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盂蘭節「盂蘭節」的起源,則來自佛教的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位叫目連的徒弟,由於掛念死去變為餓鬼的母親,就用法力將一些飯菜送給母親,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灰燼。目連非常心痛,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
  • 同樣是鬼節,中西方人都怕鬼,為何行為差異如此之大?
    中西方因文化差異,自然會造成鬼形態上的差異。其實,中西方人對於鬼都是很害怕的,但因文化差異,其怕鬼造成的行為態度上的差異簡直有天壤之別。 古人有種說法說「鬼」是逝去的祖先,又有另外的說法說是遷出祭壇的先祖被稱為「鬼」。
  • 中元節畫鬼 書畫家筆下的鬼畫賞析
    中元節,又名「鬼節」,中國傳統節日。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不只是鬼節,既有祭祖祈福之意,也是道家三元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的遺產。中國畫家畫鬼同樣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有歷史記錄,早在韓非子生活的戰國時期,鬼神題材便出現於繪畫。
  • 時逢中元節!盤點那些鬼神動畫,日本最多,皮克斯大賣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日本繼承了中國唐朝的文化,相應的把中元節也帶到了日本,本期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描寫鬼神的動漫作品。
  • 死亡不是愛的終點,這才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
    中元節在我國古代的地位非常之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更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所以,中元節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也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正如導演們在《尋夢環遊記》中創造出的亡靈之都,我國在中元節及「鬼神」上也有著豐富的藝術創作。
  • 餐廳下周都要搞萬聖節,中元節為什麼幹不過它,外國鬼香嗎?
    朋友說,他們的餐廳下周萬聖節,老闆讓他們做各種裝飾和蛋糕,他說為什麼中元節不搞活動,偏偏要過外國的鬼節!中元節為什麼幹不過萬聖節,難道說外國鬼香嗎?所以說萬聖節深受年輕人以及小孩子們的喜歡。而我們國家的鬼節是七月十五日,小時候家裡人說這個日子千萬別出門,外面都是孤魂野鬼,所以中國的鬼節說什麼也熱鬧不起來,因為大家都不出門,誰也別想大街上熱鬧起來,這和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您說對不對?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尊崇。
  • 從《大魚海棠》到《尋夢環遊記》的死亡之旅,解讀東西方文化差異
    兩部影片都以動畫為外衣,同樣以死亡之旅為主題,卻又以各自的民族文化為故事背景,在相似主題下透露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第四部分,我會結合影片主題和自己的思考談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之處及造成兩種文化差異的原因,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洪流中展現出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 中元節:那些關於祭祀亡故親人的傳說、忌諱、文化和意義!
    關於南方中元節在七月十四過,可有著這麼一則傳說:大約在宋代,北方中原地區戰亂不休,在敵人將攻打之際,一批漢族人決定向南奔逃,就在舉族遷徙之際,如何把祖宗們都帶走,就成了個難題。祖宗亡魂回歸齊聚,無非在過年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這四個祭祀先祖的節日。
  • 關於戲劇,東西方確實有很大差異
    如果你是一個熟悉東方文化的人,或許這樣的差異會小一些。對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最為被大家所熟知的自然是寫實和寫意這一個最明顯的差異了。這也是大家能夠普遍理解的最直接的差異。以上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的一種具體體現,當這種體現慢慢的貫穿到了其他領域,比如說戲劇的時候,我們所能看到的這種差異就有點看不懂了。
  • 東西方妖怪文化的差異:殭屍與喪屍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妖怪文化中,都有活死人這種怪物。而不同的是,在東方文化中,這種怪物被稱作殭屍;而西方文化中,這種怪物被稱為喪屍。兩者雖然都屬於活死人,卻大有不同之處。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們的差異。
  • 從上古神話傳說,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能不說西方人的目光短淺
    近幾年來,西方世界,一直對我們各種的黑,你肯能一直認為,這只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其實在說書人看來,這是不同的意識形態所使然,然而後來仔細品讀了一下相關的的西方文化的歷史傳說,才發現,其實這些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我們從上古時期的一個大事件來看起。
  • 鬼節說鬼,人鬼神之親,你知道誰永世不得超生嗎?
    七月半,鬼亂竄。今天是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鬼節。今天是一年中人鬼相親的日子之一。——互相親近,不是人鬼戀愛。另一個人鬼相親的日子是清明節。兩個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是人去找鬼,中年節是鬼來找人。
  • 中元節,那些古畫裡的鬼都長什麼樣?
    小篆中鬼字的寫法 人所歸,為鬼。說的其實就是人死為鬼。 《易 繫辭 上傳》謂:在地為鬼。《易 彖 上傳》言:坤為鬼。《易 文言傳》曰:鬼謂地也。 地為坤,坤為陰。生與死,亦陽與陰。人死為鬼,死必歸土,故在地為鬼。 鬼的意義就停留於死人,人死了入土,屍體腐敗,生氣離體,就是鬼開始向不是鬼的存在演化,鬼作為「歸」,就變成了文化的符號了。
  • 鬼節晚上見鬼了怎麼辦 只是民間中元節的迷信部分
    農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在民間也被稱為是鬼節,所以有很多關於鬼神的傳說,傳說這一天鬼門大開,所以很多人就有這樣的疑慮,如果晚上真的看見鬼了該怎麼辦?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按風俗習慣都要上墳、焚香、燒紙錢來祭祀故去的先人。
  • 說文解字:「人死為鬼,鬼死為聻」,中國古代神秘的鬼文化解讀
    鬼者,歸也。據《禮記·祭義》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禮記·祭法》則云:「庶人庶士無廟者,死曰鬼。」而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云:「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而《酉陽雜俎》中曰:「時俗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隂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瘧癘。」又根據張讀的《宣室志》曰:「裴漸隱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當今除鬼無過聻耳。時朝士皆書聻於門上。」由此可見,古人還認為,鬼也是會死的,人死之後化作鬼,而鬼死之後則為聻。
  • 今日中元節:世間有鬼無?疑心生暗鬼
    但即使是在《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月夜疾行噴水的老嫗屍鬼和誘人上吊投河的城隍廟鬼,還是佔據了絕大多數篇章。那麼,他們這樣不憚耗費筆墨,把真實針劑注射進虛幻鬼怪身上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或者更確切地說,古人究竟在搞什麼鬼?《點石齋畫報》中對鬼的描述,包含了鬼的三種不同形態:與活人一般無二的鬼、瘦骨嶙峋披頭散髮的奇鬼,以及突然變身的縊鬼。圖為「突然變身的縊鬼」。
  • 中元節的早上,我目睹了一件很恐怖的事
    日本鬼節還有咱們中國的中元節居然都有類似習俗莫非……真的有鬼從古至今鬼神一說的由來其實是我們本身打破這種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解開未知所以啊不要一說上學就行屍走肉似的
  • 有人說「川普」是修煉人!怎麼回事呢?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
    有人說了,你別瞎扯了,川普怎麼成修煉人了?這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中國大陸人因為無神論影響,對西方宗教或多或少都有誤解,認為那不過是精神層面的麻醉劑而已。其實西方幾大宗教也是修煉,跟東方的佛教同屬一個體系,只不過它比起佛教來對本體的實質變化更加淡化,提都不提了。
  • 中元節祭神祭祖祭野鬼,祭祀為什麼這麼重要?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昨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恰好《尋夢環遊記》正在復映,今天去看大概會更有一番感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電影中的這段念白:「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