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打在胡雪巖身上的「三大烙印」

2020-12-15 煮酒辯春秋

要分析「徽商文化」,我們要先了解「徽商」的概念,徽商實際上是徽州商幫的簡稱。從康熙中期到道光之間的一百多年,徽商逐步走向興盛繁榮。從道光中葉到清末的近一百年間,徽商走向衰敗。徽商在明清商界稱雄三百年的漫長歷史中,創建了獨特的商業文化,這就是「徽商文化」。

胡雪巖作為徽商的代表人物,可謂見證了徽商由盛及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胡雪巖也被「徽商文化」打上了重重的烙印,接下來我將從「徽駱駝」「誠信」「海洋文化」三個角度,詳細分析一下徽商文化對胡雪巖的影響。

一、「徽駱駝」烙印

「徽駱駝」是徽州商人刻苦耐勞、頑強拼搏的寫照,體現了一種百折不曉的創業精神。歷史上的徽州開發較晚,三面環山,大多是北方的移民,人多地少,外出經商也是被迫無奈。

據康熙年間的《休寧縣誌》記載:「天下之民,寄命於農,徽民寄命於商。」徽州人民之所以「寄命於商」,跟當地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我們在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可以了解其環境之惡劣,其中記載:「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獨宜菽麥紅蝦秈,不宜稻粱。壯夫健牛,日不過數畝,糞壅緝櫛,視他郡農力過倍,而所入不當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豐年甚少,大都計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可見,徽州是多山,土地貧瘠,生產的糧食品種單一,耗費大量勞動力,還不見得有收成,所以徽州人經商也是為自己尋求一條生存之道。

在徽州當地,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青竹葉,青糾糾,寫封信啊上徽州。叫爺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兒在蘇州做伙頭。兒在外學生意,心中記住爹娘的話『茴香豆腐乾,不能自己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天啊地啊老子娘啊,沒有出息我就不回頭。」

從上面民謠中,我們可以知道徽州很多人的孩子從小就被送出去做夥計,胡雪巖就是其中之一。胡雪巖從小在「徽駱駝」精神的氛圍中長大,被打上深深的烙印。他幼年家境貧寒,12歲那年父親病逝,13歲開始孤身在杭州闖蕩,當過夥計,幹過雜役,一路走下來,胡雪巖充分發揚了「徽駱駝」精神,堅持隱忍,從不放棄,兢兢業業,最終積累了萬貫家財。

二、「誠信」烙印

誠信是徽商文化的核心。商業往來是靠群體完成,單打獨鬥成不了事,所以在這種群體組織中誠信直接影響凝聚力,有的甚至造成交易的破產。徽商凝聚力強,商業網絡龐大,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就,與其恪守誠信是分不開的,他們寧可損失貨財,也要保住信譽。

我們知道在胡慶餘堂裡面的牌匾,大都是朝外掛的,唯獨有塊橫匾卻是朝裡,這塊匾就是面向耕心草堂懸掛的「戒欺」橫匾。胡雪巖親自書寫「戒欺」兩個大字,上面的內容是:「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亦可。」

可見,胡雪巖非常注重誠信,徽商文化的「誠信」烙印已深深印在他身上。如果你去參觀績溪的胡雪巖故居,你會看到這樣的字樣「徽商四德:一、貨真;二、價實;三、熱誠;四、守信。」誠信作為一種信念,已深植於胡雪巖的腦海中。當年胡雪巖在杭州創辦胡慶餘堂國藥號,其生產的花露,銷量每年都很可觀,在顧客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每年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必定儲備一定的存貨。但存放到第二年,藥效和香氣都會稍稍遜色。因此,胡慶餘堂有一條嚴格的規定:凡是過了夏天還沒賣完的當年花露均全部倒掉,不得留作第二年再賣。胡雪巖事無巨細,時刻都在踐行著「誠信」的原則,也正是靠這個胡雪巖把生意做到大江南北,一步一步走上輝煌。

三、「海洋文化」烙印

由於農耕文化的影響,傳統社會的商幫對於海路上的商業並不關注,對於海洋文化也不開花,但是徽商卻是海洋文化的代表,他們開啟了海洋貿易的先河,他們利用新安江通海之便,東下杭州灣,直奔海洋,掀起空前的聲勢浩大的中國海洋貿易。

胡雪巖在絲茶出口貿易方面做得有聲有色,就是受海洋文化的影響,他敢於與西方海商一爭雌雄,足以見得他在出口貿易方面的實力。另外,胡雪巖還建議左宗棠在福州馬尾港設立船政局,這種船政文化體是陸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結合,是海洋文明的現代轉型,是近代中國人走向世界的裡程碑,可以看出胡雪巖的先見之明。

徽商文化傳承了中國儒家文化,把儒家那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運用到商業中,以誠信為內核,勇於開拓,促進了徽商的成功。我們在看到徽商文化積極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徽商的衰落,也反映出中國傳統商業的經營理念和運作方法的落後。像如徽商始終堅持「官本位」的思想,心中始終沒有擺脫科舉仕宦,榮宗耀祖的束縛,他們心中並沒有把經商作為自己的事業,而只是作為謀生的手段。

就像胡雪巖一樣,徽州文化在他身上打上了「徽駱駝」、「誠信」「海洋文化」的烙印,他也組建起自己的商業帝國,但是他還是鍾情於自己的紅頂戴和黃馬褂,這就體現了徽州文化的局限性。

徽商文化作為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僅要弘揚其敢於迎接挑戰的精神,還要弘揚其誠信為本的精神,更要弘揚其打破傳統農耕文化的束縛,勇於接受海洋文化洗禮的開創精神。

相關焦點

  • 胡雪巖死後,下葬時家人撕下其衣角,盜墓賊不屑去偷
    他叫胡雪巖,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商幫"之一的徽商的代表人物。他從一窮二白,到"紅頂商人",最後鬱鬱而終。跌宕起伏的一生,從塵埃之毫末走上人生的巔峰時刻,嘆惋的是晚景悽涼成為最終的犧牲品。
  • 胡雪巖臨死告誡,「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破產去世之時,留下一句警示遺言:勿近白虎許多人會費解,勿近白虎 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靜心鬥膽,為大家講解一下這胡雪巖說出這四個字的確切含義。要懂得胡雪巖為何要說出這幾個字,作為遺言,我們必須了解一下胡雪巖的一生經歷簡要的說一下胡雪巖:本名光墉,字,雪巖,安徽績溪人,13歲移居杭州,清末著名的徽商代表,號稱紅頂商人發跡歷史,在清末的鹹豐十一年,由於當時的太平軍進攻杭州
  • 「清朝首富」胡雪巖,將自己活成帝王 1妻12妾,網友:私生活混亂
    胡雪巖,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巖,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也是現在著名的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不僅在商業上很有頭腦,在政治和國事上也很有見地。人人都說胡雪巖在成為富豪之後私慾膨脹極度好色,30歲的胡雪巖因為始終膝下無子,原配陸氏終於鬆口允許他納妾傳宗接代。胡雪巖便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娶了十二位小妾,還個個美若天仙。被當地人戲稱為「杭州十二釵」。
  • 胡雪巖忠告:一個人想要發財,靠的不是錢和人脈,早學會早受益!
    而胡雪巖的致富之道或許會給你帶來幫助和啟發。說到胡雪巖,可以說是近代最成功的商人,被稱為」紅頂商人「,也是徽商的代表人物。胡雪巖出生在動蕩的亂世,卻憑藉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從創辦福州船政局發家,果斷借外款1195萬兩,很多人都覺得他這是在」玩命「,但胡雪巖最終成功了。胡雪巖在全國各地籌辦私人錢莊,被稱為」活財神「,後來胡雪巖的生意越做越大,並且受歡迎時還官居二品。
  • 這條始建於唐代的古道,令徽州人發家致富,是中國三大商派之一
    中國三大流派之一的徽商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幫。不要認為古代徽州山多,水多,交通不便。但是早在宋代,徽商就已經開始活躍起來,明代後期、清代初期,徽商進入鼎盛時期。《晉書》年,徽州人喜歡「離別」,所以經常出去做生意。現在輝南心山中彎彎曲曲的古道是徽商輝煌歷史的證明。
  • 胡雪巖:人微言輕時,做好這3件事,早晚時來運轉
    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人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人都是極其普通的人,他們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們一般人也都可以做到。
  • 輸得起的贏家:「紅頂商人」胡雪巖《胡雪巖的人生經營課》第2講
    在胡雪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雖然人們普遍還沒有品牌意識,但是胡雪巖非常重視招牌的樹立。胡雪巖在給自己的錢莊起名的時候就煞費苦心,他認為招牌對於錢莊未來的生意有很大的影響。胡雪巖雖然不懂怎樣遣詞造句,但是他認為題招牌應該注意這麼幾條原則:「第一,要響亮,容易上口;第二,字眼要與眾不同,省得與別人攪不清楚。
  • 徽商銀行交易銀行 從1.0到3.0的跨越發展之路
    回顧徽商銀行交易銀行的發展歷程,可謂是不斷創新、不斷磨合的探索之路。  2018年,徽商銀行正式組建總行交易銀行部,由此開啟了徽商銀行交易銀行的1.0探索階段。彼時,銀行業內對於交易銀行的發展路徑普遍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只是將與客戶交易行為緊密相關的對公網銀、供應鏈金融、現金管理、貿易融資、跨境金融以及分散在各個對公業務部門相互孤立的業務系統和面客渠道歸併到了一起。
  • 三大特色產業為普洱打上綠色發展烙印
    基地生態化、加工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產業集群化三大特色產業為普洱打上綠色發展烙印□ 本報記者 鄭建玲「普洱市緊緊圍繞雲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積極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取得顯著成效。」
  • 紅頂商人胡雪巖「圓世」之道:罰捐代罪巧籌軍款
    對此,胡雪巖有一條妙計在心,謂之「罰捐代罪」。   史料記載,當時的軍隊籌餉大致有兩種:一是辦釐金,所謂釐金指的是舊中國一種商業稅;二即是勸捐,廣發文書通告,勸有錢人捐助軍餉。而當時左宗棠的難處在於釐金難籌,勸捐難為。為此,左宗棠絞盡腦汁都不得要領。而胡雪巖把主意打在了誰都不敢去想的人——太平軍逃兵身上。這樣做有如下三項好處。
  • 胡雪巖的人設是什麼樣的,他和左宗棠王有齡是「基友」關係嗎
    胡雪巖的做法則是,學習之餘還有餘力或者閒暇,就去做官。 胡雪巖出生於1823年,道光三年,比左宗棠小11歲。他來自安徽省績溪市。胡雪巖出身貧寒,從未上過學。他早年是父親把一切都教給他的。他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了。他這個哥哥就成了父親,胡雪巖要養活三個弟弟。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
    以商富國的思想從那個時候開始採取代了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士農工商"商賈為末的思想。 也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才 誕生了諸如喬致庸、潘振承、胡雪巖等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頭號商人。 在他們的成功背後,人們看到的是當時中國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地位,同時也看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商人的精神內核。
  • 《胡雪巖全傳》:越早擁有這3種能力,越早得到賞識
    從高陽的《胡雪巖全傳》中我從胡雪巖選用劉慶生的過程,換位思考,當我們像劉慶生一樣具備這3種能力,肯定也會得到像胡雪巖這樣的大老闆賞識的。劉慶生只是信和當鋪的一個夥計,自己一個人在杭州謀差事,因為月銀微薄,只能將妻子和孩子放在老家,飽受思念之苦,但是胡雪巖卻認為他是可造之材,經過胡雪巖的一番考察,認為他身上具備這3種能力,於是放心地將自己阜康錢莊交給他打理,後面的事情證明了胡雪巖的確眼光獨到,劉慶生將阜康錢莊打理的井井有條。
  • 晚清首富胡雪巖,去世前叮囑子孫「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清末首富胡雪巖,他一生也倖免於貴人的幫助才能成功,而他最後的遺言「勿近白虎」又有何深意?清末首富胡雪巖,臨死前叮囑子孫「不可近白虎」,何謂「白虎」?提到胡雪巖,他的一生可稱是一本勵志成長的書。從小出生於農村家庭的胡雪巖,家徒四壁他也沒有機會閱讀認字,而是日日夜夜地幫助父母做事。
  • 清末首富胡雪巖,花重金娶民女,新婚之夜卻把人休了
    清朝年間,有一次,胡雪巖上街溜達,迷上了一位美貌姑娘,沒想到,那姑娘根本不搭理他。胡雪巖不信邪,第二天重金上門,姑娘乖乖嫁了,但是,胡雪巖新婚之夜做了一件奇葩事,驚呆了所有人。原來,胡雪巖本人自尊心很強,甚至有點記仇,他認為,前一天在大街上,自己明確表示對她(冷豔姑娘)有好感,哈喇子都快流出來了,沒想到,那姑娘竟然不知好歹,當著滿街的人對他這個有名的富商不屑一顧,這讓胡雪巖倍感恥辱。雖然,胡雪巖對那姑娘魂牽夢繞,但是傷害自尊的仇必須要報。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清末首富胡雪巖一生經歷大起大落,他白手起家為自己賺下潑天富貴,然而轉眼之間卻又一無所有,胡雪巖最終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當時落魄到什麼程度呢?生病的時候甚至連藥都買不起,在臨終前他把所有子孫都叫到病床前,告誡他們:勿近白虎。交代完後事後,胡雪巖便鬱鬱而終了,那麼他口中的白虎究竟是什麼呢?
  • 胡雪巖,究竟是奸商還是悲情英雄?珍貴史料還原晚清首富真實面目
    百年來,民間始終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為了解救被洋人欺壓的貧苦蠶農,為了給剛剛起步的民族工商業爭一口氣,有晚清首富美譽的胡雪巖,激情豪邁、大義凜然地拿出了全部家當2000萬兩白銀,以一己之身與如狼似虎的洋人們打了一場不僅高尚而且慘烈的「生絲大戰」。
  • 「晚清首富」胡雪巖富可敵國,馬雲卻說犯大忌,做生意切忌這4字
    之後王有齡上位後,直接借給胡雪巖二十萬官銀,以二十萬還五百兩,這筆生意顯然胡雪巖是投資對了。靠著自己的經商手腕,很快,他將生意做了起來,也把這筆錢還了回去。《胡雪巖權謀大全》之中,將這一段經歷重點拿出來講,便是在告訴世人,結識人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