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5個月大嬰兒被曝使用抑菌霜後成「大頭娃娃」事件引發多方關注。
1月10日,歐艾健康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女嬰使用公司產品僅10天,懷疑家長利用短視頻網站進行炒作。不過,UP主「老爸評測」通過線上店鋪和寶寶家長處,分別獲取了相關樣品送去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該產品和同廠家的另一產品內都含有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目前,漳州市衛健委已責令企業召回涉事產品,並聯繫檢測機構進一步檢測。
究竟是家長炒作抑或是企業作惡?答案遲早會水落石出。官方真相落地之前,誰也無法「疑罪從有」。既然家長有這個態度——「我們並沒有利用孩子炒作,送去檢測的產品是通過國家權威認證機構檢驗的,具有法律效應,並已做過公證」——我們不妨窮追不捨,看看事關兒童權益保護底線的公共事件,究竟真相如何。好在,涉事的兩款產品共1200瓶分別銷往江蘇宿遷和連雲港,目前正召回檢測。
有激素還是無激素,這不是什麼醫學難題。據了解,涉事面霜是由福建歐艾嬰童健康護理用品公司生產的,使用的是「(閩)衛消證字」許可證號,說明書上未標明激素,還寫著「可用於日常護理」。歐艾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去年12月企業拿產品去檢測未查出激素」。不過,有兩個常識是板上釘釘的:第一,根據國家規定,「消」字號產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激素等物質。第二,既然是「消」字號產品,常規檢測的話,基本是沒有激素檢測這個項目的。
「大頭娃娃」事件掀開的,或許是整個「消」字號產品的詭異江湖。所謂「消」字號,其實是消毒產品,根據相關規定,這類產品不能宣傳具有醫療效果。而一般用於治療的藥品,標註的應該是「國藥準」字號。有檢測報告顯示:從某電商平臺採購8款熱賣的宣稱「純天然」可治療溼疹的寶寶霜,其中6款為「消」字號,2款為「妝」字號;送至第三方檢測機構SGS檢測,結果顯示,這8款產品中有4款明確含有激素,2款檢測到激素,但無法檢測出具體含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健康時報》曾在永豐調查多日,最後以《江西消字號企業激素之謎》一文,揭露了90%的消字號產品均產於永豐縣的現象,「添加激素似乎成為當地公開的秘密」。
不得不說的是,「消」字號或「械」字號的某些所謂「草本」藥膏,宣稱無激素無添加,但此前已多次被曝私自添加激素,乃至被《柳葉刀》公開質疑。有一個事實是耐人尋味的:那些「口碑爆棚」的神藥,「一抹就靈」,但往往正規醫院沒有、正規藥店難尋,而網購、微商朋友圈等成了主要的流通渠道。為什麼這種「消」字號神藥難登大雅之堂?為什麼海量「消」字號神藥游離在食藥監的職能監管之外呢?
據新華社報導,此次涉事的嬰兒抑菌霜出廠價才4元,但到消費者手中售價達70多元。審批容易、監管缺失、成本低廉、利潤極高,只看效果、不管成分……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消」字號產品呼風喚雨也就不足為奇了。眼下而言,亟待起底「大頭娃娃」背後的「消」字號產品江湖,儘快將之納入藥監部門統一審批和監管。無論是保障孩子權益、抑或是整治醫療市場,一句話,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