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經常有人調侃二戰時期的日軍第四師團(俗稱「大阪師團」),說是「只要價格合適,大阪師團連日本天皇也照買不誤!」顯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了,但大阪師團戰鬥力「弱」確是不爭的事實。整個二戰時間,日軍的各個師團幾乎都有「玉碎」(頑抗到底、全軍覆沒)的大股或小股部隊。唯有大阪師團,光榮實現了「零玉碎」!
不僅「怕死」,大阪師團還經常倒賣軍需物資,這在二戰時期的日軍中也是極其罕見的。把軍需物資倒賣給商人牟利已經算是最「保守」的了,大阪師團一些「膽大」的軍官甚至敢把軍需物資倒賣給抗日武裝!當然,也沒有一些藝術作品中描繪得那麼誇張,說什麼大阪師團連九二步兵炮都敢賣給抗日武裝……大阪師團倒賣軍需物資的軍官、甚至士兵不在少數,但倒賣武器裝備給抗日武裝的很少,畢竟賣給對手武器等於是要自己的命,大阪師團的小鬼子再二,恐怕還不至於二到這個份上。
那麼,大阪師團真的都是些「窩囊廢」嗎?恐怕也未見得。看看二戰期間大阪師團的「戰績」,真正被打敗的次數其實並不多,總體應該算是勝多敗少吧。當然,這與大阪師團沒有遇到過太強硬的對手有關,但至少也反映了一點,大阪師團並沒有那麼不堪一擊。但大阪師團並不像日本的其他部隊那樣動輒「玉碎」、頑抗到底,打不過就撤、跑不了就投降唄!二戰期間,大阪師團主動撤退次數和投降人數總和穩居日軍排行榜第一名。作為一支戰鬥力不弱的部隊,大阪師團為何會與日軍的其他部隊反差如此巨大呢?這還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大阪師團的組成
二戰時期的日軍第四師團是日軍中一支相當古老的部隊,前身是大阪鎮臺,其兵源主要來自於大阪和大阪附近的一些地方。作為彼時日本的「商業之都」,大阪師團的很多士兵、甚至軍官在入伍之前本來就是大阪的一些商人或者小商小販。這些做慣了生意的商人守著大量軍需物資跟貓枕著鹹魚睡覺能有多大區別呢?倒賣軍需物資換掉小錢花花,那絕對是駕輕就熟——老本行!所以,大阪師團出現倒賣軍需物資的現象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奇怪的是,這些人怎麼敢如此明目張胆?這就要從大阪師團的歷史背景說起了。
大阪師團的歷史背景
日本從很久以前便開始提倡所謂「武士道精神」,武士無條件服從所屬諸侯、諸侯服從幕府將軍,而所有人都必須服從於幕府將軍手中的傀儡、所謂「現世神」——天皇,其實就是無條件服從幕府將軍。這也是近代日本人所謂「效忠天皇」的根源所在,但大阪卻是一個異類!
大阪很早以前便是日本的「商業之都」,經濟繁榮。更重要的是,大阪的老百姓大多都是商人或者從事與商業有關工作的人,並沒有所謂武士的那些「條條框框」。他們可不管所謂武士「效忠諸侯、效忠天皇」的那一套,生意人嘛,利益至上!為了多賺錢、少交稅,歷史上大阪的商人們經常與諸侯、幕府鬥智鬥勇、討價還價。在大阪人心目中並沒有什麼無條件「效忠」,一切都是可以商量、可以討價還價的!而這一切,也延續到了大阪師團身上。對於上級的命令,大阪師團討價還價、打折扣是家常便飯,日軍高層也早已見怪不怪。
再就是歷史上的一些恩恩怨怨了,大阪曾經豐臣秀吉的根據地。在豐臣秀吉死後,其下屬德川家康篡位、建立了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江戶幕府。因為大阪曾經是豐臣秀吉的「老巢」,江戶幕府對大阪自然另眼相待。久而久之,大阪人便成了江戶幕府治下的異類。「既然你不拿我當自家人,我幹嘛要給你賣命?」江戶時代的大阪人也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價值觀,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管你誰是將軍、誰是天皇!雖然後來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退位、歸政於明治天皇,但大阪人骨子裡那種「以自己為中心、不為他人賣命」的傳統已經養成了。所以,二戰期間日軍的其他部隊動輒「玉碎」,而大阪師團卻從來不拼命、甚至彼時的日本人都覺得他們「怕死」、是「窩囊廢」……其實,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說白了,大阪師團之所以「怕死」、被彼時的日本人認為是「窩囊廢」,主要還是與思想理念有關。在他們心目中根本沒有什麼「效忠天皇」,「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不為他人賣命」才是大阪人的價值觀!所以,大阪師團在戰場上不拼命、倒賣軍需物資什麼的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這就和美國人在戰場上動輒成建制投降一樣,當初美國駐菲律賓的太平洋陸軍司令喬納森·溫萊特中將手裡尚有建制基本完整的一萬兩千餘部隊時不就直接放下武器投降了嗎?難道說,美軍就沒有戰鬥力,都是「窩囊廢」?恐怕不盡然吧?平心而論,二戰期間日軍大阪師團的戰鬥力還是不弱的。無論是在中國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我們和美國人都沒有佔到什麼大便宜。不要像一些抗日神劇那樣自欺欺人,敢於正視歷史才是自身強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