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值很高的《花木蘭》#劉亦菲花木蘭#已然上線,迪士尼的又一力捧作品從去年開始就一直處在瘋狂宣傳的狀態下,十足的調起了觀眾的胃口,所以一經上線觀眾們就海潮般湧上線去觀看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結果觀眾們都很失望表示:外國人拍不好中國故事。
上線僅僅24小時,豆瓣評分就從5.9來到了4.9,就這掉分的速度已久和《上海堡壘》不相上下了。那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現在這樣的風評呢?
首先主要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非常的明顯,並不是所有劇組人員導演和編劇都十分了解中國文化,作為西方文化來說可能他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國戲曲中國功夫和中國紅。所以我們能大量看到電影中人物的造型具有臉譜化的表現。
例如鞏俐飾演的這個角色,這個臉部的化妝眼角的描摹是非常的臉譜化,而並非是絕大多數影評裡說的西方巫婆形象,只是從配飾和裝扮上較為西方化,這也正是說明了西方藝術對中國文化了解還不全面。
臉譜化的人物形象是刻板印象,也是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國友人難以迴避的一點,不光女性造型臉譜化,男性造型也是大多八字鬍。
李連杰在電影中扮演的中國男性角色也是臉譜化的八字鬍。而至於很多人吐槽的花木蘭打太極、土樓裡取景掛紅色大燈籠啥的,這都是中國文化這麼多年持續輸出的明朗局面,起碼說起中國再也不僅僅是長城和北京故宮僅此而已。
我對此表示還是很樂觀的態度,說明多年的文化輸出效果顯著,只是因為接受程度和理解方式不同讓西方的演繹方式不容易被我們國內觀眾所理解。當年飽受好評的《功夫之王》裡也是一樣西方化的中國故事,為什麼大家就能接受呢?
弱小的外國小夥被帶入東方傳說裡的仙人世界,學習武功拯救孫悟空的故事。這故事難道不更加令觀眾難以理解嗎?所以其實大家僅僅只是對《花木蘭》期待過高,花木蘭是作為人是作為巾幗英雄形象樹立在中國觀眾的心中,而並非神仙的玄奇形象,更加貼近也更加帶入觀眾的情緒,所以觀眾對心目中已有的花木蘭形象已經根深蒂固,電影上映後給觀眾呈現出來的環境人物和自己的設想有所出入,差評也是在所難免。
針對評價外國團隊對中國文化了解不細緻其實可能並非如此,不然不會摒棄中國不光戲曲舞臺和影視作品裡英雄人物使用正氣凜然的劍作為武器,而是更加還原中國古代戰場和歷史採用環首刀作為花木蘭的兵刃。
總而言之,過高的期待和深入人心的巾幗英雄形象,讓這部西方主導的《花木蘭》 口碑暫時的低落,但是在我看來也遠遠比十數年前西方對我們的了解更加深入和細緻,寬容的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畢竟我國不少模仿西方的科幻「巨作」不僅國內反響極差連外國人都覺得搞笑。大家還是寬容理性的看待這種文化碰撞的現象,不要被那些一味嘲諷追求熱度的「專業」影評給帶偏了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