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空軍考慮到需要執行海上巡航飛行且對敵方水面艦艇進行精確打擊的戰術需求,耗費了數十億美元直接向俄羅斯蘇霍伊公司採購了一批才研發成功不久的蘇-30MKK戰鬥機,而這一數量最後達到了76架。在看到我國開始大量裝備蘇-27系列戰鬥機之後,印度隨即也選擇從俄羅斯引進蘇-30戰鬥機的生產線及其相關生產資料技術,計劃在國內進行組裝生產,以提升本國空軍的實力和國產航空工業製造能力。至於為什麼印度沒有像我國一樣選擇蘇-27SK戰機的生產線,是因為在印度空軍看來蘇-27SK戰機的航電系統和多功能作戰方面遠遠落後於蘇-30系列戰鬥機。最終,印度空軍的主力變成了蘇-30MKI戰機,數量為256架。
而在近日,有媒體指出,印度空軍裝備的蘇-30MKI戰機的單價遠超中國蘇-30MKK戰鬥機,並且整體使用成本基本上是後者的兩倍左右,明明兩款差不多的飛機為什麼還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印度空軍目前裝備的蘇-30MKI戰鬥機有一部分是由俄羅斯伊爾庫特公司直接生產組裝提供給印度空軍的產品,而剩下的則全部都是由俄羅斯提供技術支持和零部件,協助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本國工廠內進行組裝生產,最後再交付給印度空軍使用。而對於兩款蘇-30戰機之間明顯的價格差異問題,印度國防部長給出的解釋是,這兩款戰鬥機的存在明顯的規格和技術上的差異,最突出的就是作戰性能的不同。
蘇-30MKI戰機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能算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的一個試驗型號,雖然在上面採用了很多新技術,比提供給我國的蘇-30MKK戰機還要領先不少。但是新技術並沒有進行大量的測試,再等到成熟之後才開始進行量產裝備。俄羅斯的不少新技術,如無源相控陣雷達系統、推力矢量發動機和綜合電子戰對抗系統等都是在完成研發之後直接安裝在蘇-30MKI戰機上使用。在一定時間之後,俄羅斯會通過印度空軍的反饋對新技術進行調整和改進,以實現技術成熟的目的。現在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研發的蘇-30SM戰鬥機其實就是蘇-30MKI戰機的「俄羅斯版」。蘇霍伊公司利用蘇-30MKI戰機的生產線直接生產蘇-30SM戰機,並且兩者的航電系統和武器系統超過90%可以通用。
當然,印度也並不是一味地選擇俄羅斯提供的技術和設備。在國內組裝蘇-30MKI戰機的時候,印度就嘗試選擇以色列生產的航電系統和法國生產的彈射座椅來安裝在蘇-30MKI戰機上,這也無形中增加了蘇-30MKI戰機的整體採購費用。除此以外,因為印度堅持國防自主的原則,在國產進行戰鬥機的生產和製造,這也導致其生產成本大大超過了國外的同類型產品,畢竟印度生產零部件數量太少了。這也是印度國防部長反駁蘇-30MKI戰機太貴的一個主要理由,你們要堅持國產化,就得需要接受高成本的代價。當然,蘇-30MKI戰機最關鍵的高價問題還是俄羅斯方面的漲價,從最開始的6500萬美元,現在上升到1.02億美元。在前段時間,印度緊急採購12架蘇-30MKI戰機就耗費了14億美元,在沒有實現全面國產化的情況下,印度蘇-30MKI戰機的高價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