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啊,我國和印度都裝備有蘇-30戰鬥機,印度裝備的是蘇-30MKI,而我國裝備的是蘇-30MKK,雖然這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啊,雙方的這個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蘇-30MKK和蘇-30MKI就像是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今天在咱就來看看,這哥倆有什麼不同。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他倆的外觀,最直觀的區別就是蘇-30MKK沒有鴨翼,蘇-30MKI多了一對全可動鴨翼。蘇-30MKK的垂尾無切尖,蘇-30MKI的垂尾有切尖,蘇-30MKI擁有二元矢量發動機和無源相控陣雷達,而蘇-30MKK則是普通的渦扇發動機和脈衝都卜勒雷達。從紙面數據來看,蘇-30MKI的性能確實要比蘇-30MKK強,但是印度在這項目上卻吃了不少的虧。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可以說是一蹶不振啊,當時的印度想要一架性能先進,用途多樣的先進戰機。由於此前印度就曾大量購買蘇聯武器,所以蘇聯解體後,印度與俄羅斯軍火商的關係還算不錯,俄羅斯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推出了加裝鴨翼,無源相控陣雷達和二元矢量發動機的蘇-30MKI,而且可以根據印度需求加裝西方航電。這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蘇-30MKI。
表面上看來,蘇-30MKI的整體水平相當高,二元矢量發動機和無源相控陣雷達賦予了該機優良的機動性和態勢感知能力。但是該項目發展時正是俄羅斯軍工業最落魄的時候。當時俄羅斯經濟困難,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也不例外。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不是印度的資金注入,這家軍工企業還不知道能不能夠撐下去,所以蘇-30MKI的進度非常的緩慢。
此外,大量不可靠的子系統整合到一塊,就導致蘇-30MKI的可靠性變得很差。巧合的是啊,此前印度從伊爾庫茨克購買的米格-23就出現過類似的問題,蘇聯的飛控系統本來就比較落後,搭配上米格-23的可變後掠翼技術,導致米格-23的可靠性變得非常差。蘇-30MKI的問題也是如此,不可靠的飛控,加上三翼面設計和二元矢量發動機,再加上部分西方電子設備,最終導致蘇-30MKI的可靠性奇差無比。
總的來說,印度的蘇-30MKI確實要先進一些,但是由於各項子系統還不完善,所以俄羅斯基本上是邊賣飛機邊改進,印度在這一項目上也算吃了不少的苦頭,早期的蘇-30MKI經常發生墜毀事故,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