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怎樣被消滅的,以及炎帝的功績

2020-12-14 炎帝的故事

火龍會

酃縣塘田鄉炎陵山一帶,往年間每年6月11日至13日,連續三個晚上都要舉行火龍會。據說這和紀念炎帝神農有關。有一年,正當早禾揚花的時節,遇上了大旱,田野乾裂,禾苗枯焦。接著,又發生了蟲災,那蝗蟲鋪天蓋地而來,一夜工夫就吃掉禾苗一大片。老百姓叫苦連天,不知如何是好,成天成夜跪在田邊磕頭,求老天爺救救大家。人們從日出跪拜到太陽偏西,才在村外松樹林裡昏昏糊糊地睡著了。

人群中,有一位60多歲的唐老漢。他也是幾天幾夜沒有睡覺,靠在一棵松樹上,閉著眼睛想養養神。忽然身旁站著一位神仙,滿頭紅髮,一臉紅須,身披麻布,右肩上用龍頭捏杖扛著一個藥簍。不等唐老漢開口,那神仙就開言道:「起來吧,到田裡打掃蟲子去吧!」說著,將龍頭拐杖望田壟方向上空一丟,眨眼之間就不見了。

唐老漢一覺醒來,揉了揉眼睛,想起夢中的事,覺得很古怪,難道真的碰上神仙了?他將信將疑地向田壟方向走去,想看看這一會田裡蟲子到底怎樣了。剛走出松樹林,只見田壟那邊紅光閃閃,以為是天亮了。可是抬頭一看,不對呀,月亮還掛在天上,分明還是夜晚。這紅光是哪裡來的呢?莫非是旱無雨,草木乾燥,村子裡發生了火災?他心裡暗暗叫苦,趕緊返回林子裡把大家叫醒,準備回村

大家跑出松林,朝火光方向定睛一看,啊呀,我的天!只見一條巨大的火龍在田壟上空盤旋飛舞,口中噴吐煙火,來回追殺蟲子,轉了七七四十九圈,直到二更時分,火龍頭朝村子裡點了三下,然後呼嘯一聲,朝炎陵山方向騰空而去。把大家都看呆了。等火龍消失,大家才清醒過來,一個個議論開了。唐老漢猛然想起剛才夢中的奇遇,一五十地告訴大家。有的說,這一定是炎帝神農前來顯靈,那條火龍一定是炎帝神農的龍頭拐杖變得。這下我們有救了。唐老漢說,我們到田邊去看看吧。大家說,對,對。於是一齊來到田邊,只見地上鋪了層燒焦了的死蟲子,足有一寸多厚。

第二天晚上一更時分,那條火龍又飛到了田壟上空,噴火燒蟲,轉到八八六十四圈,到了二更時分,又點頭三下,騰空而去。第三天晚上,火龍又來了,在田壟上空轉了九九八十一圈,才長嘯一聲,騰空而去。緊接著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大雨譁譁,一直下了一個時辰才停,開裂的田土浸透了,乾枯的禾苗復活了,山上的樹木返青了。這一年秋後獲得的大豐收。

從那以後,每年6月11日至13日,早禾揚花時節,塘田鄉一帶的村子裡,都要舉行火龍會,用稻草紮成龍身,上面插滿香火,由年輕人抬舉著火龍,興高採烈地沿著村外田壟周圍舞一圈;田頭地角,還栽上毛竹,竹頂架起燃燒的松膏柴,叫做「點天燈」,表示滅蟲消災,不忘炎帝的功德

踩田的來歷

古時候,禾苗插在田裡,農民不曉得要踩田。到安葬神農炎帝時,神農的靈柩抬經茶陵,抬棺的、送的,手拄哭喪棍,唱著喪歌在田壟裡走過,把禾苗踩倒了。誰知秋後,凡是被踩過的田,稻穀反而女得特別多。從此,茶陵農民每到插秧10天左右,便手拄木,口唱踩田歌謠,模仿孝子拄哭喪棍唱喪歌的樣,到田裡踩田,踩松禾蔸踩死雜草。於是,踩田習俗由茶陵傳到其他各地,沿用到現在。

炎帝的朋友赤松子

炎帝的身邊,有好多能人相助,雨師赤松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當時,南方有一個叫魃的乾旱之神,長二三尺,赤身裸體,眼睛生在頭頂上,口似血盆,性情暴烈,行走如風。他的眼睛裡都能噴出火苗,口裡能吐出熱風,所經過的地方,都要化為焦土。他看到炎帝教人類種植五穀,使他行走不便,十分不滿。他猙獰地大笑說:不怕你們長年耕種,只消我一陣工夫,就要變成赤地千裡。說著,搖動背簍大的腦袋,眼睛裡噴出熊熊大火,口裡呼出灼人的熱風,頃刻之間大片的禾苗樹木都被火苗和熱風烤焦了。炎帝見了,趕緊跑到玉皇那裡去告狀。玉帝聞言,十分惱怒,立即要西王母派赤松子去制伏旱魃。

赤松子原是西王母身邊的大神,隨身帶著一種叫冰玉散的仙丹。只要將一粒仙丹含在嘴裡,渾身就如同冰雪一樣寒冷,跳進火裡也不怕燒烤。赤松子來到人間,要炎帝派人去把旱魃引出來,然後共同對付他。那旱魃住在赤石山火雲洞中,這時正在睡覺,鼾聲如雷。炎帝派去的人在石門上擂得「嗵嗵」響,齊聲大叫:「旱魔旱魔快出來受死!」那旱魃聽得喊叫,翻身起來,跑出洞口大罵:「何方毛賊,「到這裡來吵醒我的瞌睡,看我來收拾你們!」說著,就在腦門上拍了三下,正要噴出煙火來,赤松子已經起在空中,口含冰玉散仙丹,朝旱魃吹口冷氣,把那煙火吹散了。旱魃大怒,又朝炎帝一連噴了三口熱風。

原來炎帝也含了赤松子給的冰玉散,當然不怕火燒。旱魃見煙火失去了作用,就轉身逃走,後面炎帝和赤松子緊緊追趕不放。眼看追上了,炎帝抽出白鹿仙母贈給的赭鞭,閃一閃,變成一條金龍,張牙舞爪,撲向旱魃。旱魃大驚,風快逃竄,金龍緊追不捨,伸出前爪,把旱魃的眼睛抓瞎了,然後把旱魃提在半空,朝下一摔,骨碌碌一頭栽在資興的一個山澗裡,把澗水都燒沸了。現在湖南省資興縣湯湖裡長年熱水往外湧,據說就是當年旱魃被鎮在水下的緣故。

旱魃被制伏了。赤松子回到昆倉山西王母石室中繳旨。王母說:「旱魃雖然除掉,禾苗還沒有復甦你就留在炎帝身邊當雨師吧。」從此,赤松子成了炎帝得力的助手,根據五穀生長的需要,掌握四時晴雨,每月初五、初十、十五下雨三次,初五叫行雨,初十叫穀雨,十五叫時雨。從此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人們為了感激赤松子給炎帝當雨師的功績,在炎帝陵殿後塑了一座赤松子像,讓他陪炎帝共享人們的奉祀。

今天的內容到此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下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農寶鞭與神農與茶陵」三寶「的故事,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炎帝神農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功績(上)
    鄧天驥炎帝神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農文化是中華文明初創時期的代表性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所在,靈魂所在。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中國農耕歷史之悠久、技術之精細、文化之燦爛、影響之深遠,舉世無雙。
  • 黃帝與炎帝、蚩尤大戰,為什麼動物及神仙鬼怪要參與進來
    然後,黃帝也請來旱魃這樣的神仙。旱魃走到哪裡,哪裡就雲開霧散,驕陽似火。地上的積水也被曬得精光,因此打敗了風伯雨師,同時黃帝戰勝了蚩尤。如此轟轟烈烈的兩場大戰,難怪被有的人稱之為「星際大戰」。那麼,黃帝和炎帝、蚩尤之間的大戰,真的有那麼多動物和神仙鬼怪參與其中嗎?
  • 歷史上的殭屍是怎樣形成的?旱魃殺傷力很大,已經化成人形
    歷史上最強大的殭屍是怎樣形成的?旱魃殺傷力很大,已經化成人形從很多的影視劇和小說著作中,我們都能看到關於殭屍的傳說,雖然說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的關於殭屍的傳聞,但是我們並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的見過殭屍。而在現實中,用現在的理論來說就是我們眼睛沒有看到的,並不是說就沒有。
  • 炎帝故事可分為「一個神聖、十個神奇」
    在炎陵縣城西方向19公裡處的鹿原陂、「長沙茶鄉之尾」,這裡就是炎帝神農氏的陵寢所在地。乾隆年間衡州府知府趙宗文手書的「鹿原陂」三個大字,就鐫刻在炎帝陵殿西側、斜瀨水邊的一方石壁上,蒼勁有力。炎帝陵管理局局長李園平告訴記者,炎帝神農氏創「八大功績」,其「奮發圖存、堅忍不拔、奉獻為民」的炎帝精神,也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和力量源泉。    炎帝的故事有很多,簡單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一個神聖、十個神奇」。「一個神聖指的就是神聖的碑。」李園平介紹,炎帝陵現在留下的碑,包含明朝、清朝、現代等近百塊,值得一提的是裡面的一塊「多做好事碑」。
  • 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他的形象究竟是牛頭還是黑臉?
    或許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能記得炎帝、黃帝的功績,關於炎黃的故事甚至夾雜了無數的神話傳說,讓之變得撲朔迷離。可是無論怎樣,我們總會時刻牢記著我們是炎黃子孫。用這些數字來紀念炎帝"制歷分時"的偉大功績。每個梯級又有9級臺階,每個平臺進深5米,丹陛石兩側也都是5米寬,這寓意著九五至尊,都是在歌頌炎帝的偉大,兩側的花壇修剪成各種形狀,只有在高處才能看出,選取"火、谷穗、陶罐……"等元素,而這些元素也都與炎帝有關,都是炎帝文化和精神的傳承。
  • 精衛填海,其中秘密,在蚩尤和炎帝的對話中可以體現
    他們是黃帝的有熊部落,炎帝的神農部落,還有蚩尤的九黎部落。其實蚩尤原是歸炎帝部落,後來因為分歧,蚩尤脫離了炎帝而自行發展強大的。蚩尤能自立門戶,發展到強大,並不全是因為武力,其智力和治世之能也是相對突出的。話說蚩尤得知黃帝三戰三勝徵服炎帝的消息後,急急忙忙趕到了炎帝之處。
  • 炎帝部落首領,炎帝(神農)
    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有一次炎帝看見一隻紅色的鳥銜著一串像種子的東西,炎帝看見鳥兒把它吐了出來,炎帝拾起來,鳥兒圍住他飛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陣飛走了。
  • 龍嶺迷窟中的旱魃是什麼東西?龍嶺迷窟的旱魃是真實存在的嗎
    那麼劇中旱魃是什麼?是否真實存在?龍嶺迷窟中的旱魃最近大家都在看這個鬼吹燈龍嶺迷窟吧,還是挺好看的,但是就是更新的得慢,不過這樣也好,我們可以仔細的來研究研究其中一些比較細節的地方,比如說被這個馬大膽用鞭子抽死的旱魃,那麼這個旱魃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竟然能管風雨。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背後的故事:當遠古炎帝「走進」現代...
    當遠古炎帝「走進」現代生活——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背後的故事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蘇莉 陳奕樊當古老的炎帝神農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碰撞,會綻放出怎樣的火花?當一脈相承的兩岸文化匯流入海,會拍打出怎樣的浪花?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近日在長沙落下帷幕。
  • 歷史之謎炎帝是人身牛首的神嗎?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炎帝和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開創黃河、長江流域文化的始祖。他們為我們民族的繁榮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炎黃子孫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炎黃的後代,春秋時自稱「諸夏"或「華夏"。「華夏"就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便把居住的地區稱為「中華」、炎帝是傳說中的神人,他長於姜水,姓姜。母日女登,有蝦氏之女,少典之正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火德王,故稱炎帝。
  • 山西高平炎帝陵,有全國最早的炎帝陵石碑,也是祭祖的首選地
    炎帝陵 俗稱「皇墳「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神農炎帝之陵寢所在地,在7000年前的遠古時期,神農炎帝在以羊頭山為中心的上黨地區種五穀、嘗百事、制耒耜、立曆法,開創了農耕文明,晚年,炎帝在高平嘗百草時誤食種有毒的「百足蟲」,逝世後長眠於此
  • 炎帝和神農氏是一個人嗎?
    炎帝依言而行。過了些時日,地上當真長出了麥子。 炎帝站在山頂,見天邊閃過一道金光,飛來一隻小鳥,小鳥嘴裡噙著東西。它在他頭頂盤旋了一圈,丟下東西飛走了。 炎帝拾起來一看,是谷穗,上面長著五樣種子。他把這五樣種子分別種在五塊地裡,過了些日子,地上長出了五穀。
  • 農業之神炎帝神農氏,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即神農氏,又稱炎帝。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因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也因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炎帝神農在位120年,曾建都山東曲阜,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 上古神話中應龍斬蚩尤、逐旱魃,打敗四大魔神,為何去不了天庭?
    根據《山海經》等神話古籍,這條應龍共有三大功績,他斬蚩尤、逐旱魃、幫助大禹治水,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打敗了四大魔神,為何最後卻無法飛升天庭? 黃帝的女兒女魃變成了旱魃,所到之處赤地千裡。黃帝又不忍心將自己的女兒除掉,於是他讓應龍把旱魃驅逐到了荒原中。旱魃雖強,可在應龍面前也只是小菜一碟。
  • 神話傳說中的旱魃長什麼樣?
    在電視劇《龍嶺迷窟》中,「打旱魃」這段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當然電視上表現得並不全面。旱魃的神話傳說由來已久,什麼是旱魃呢?簡單的說,旱魃是古代神話傳說中,會帶來旱災的妖怪。舊時天氣乾旱之時,人們認為可能是旱魃作祟,有些地方就會舉行驅除旱魃的活動,本質上也屬於祈雨儀式的一種。很多人知道旱魃,大概是聽說了什麼殭屍之祖之類的說法,那麼旱魃跟殭屍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 中國史上被人唾棄的神女——旱魃
    旱魃也稱為天女魃,原是天上神女,在黃帝和蚩尤大戰過程中,黃帝派出應龍到冀州之野去抗擊蚩尤。於是光與熱的女神天女魃 所在之處定是遍地乾旱,而百姓農莊種莊稼最不願見到的是什麼,便是乾旱,這位從天而降且助黃帝討伐蚩尤的大功臣,成了眾矢之的,人人都在唾棄她,所到之處,人們驅趕她,逐漸的成了百姓口中所說的精怪,旱魃,成了邪神,甚至有了打旱魃的傳統。
  • 《張家口人應該知道的100件事》之3:黃帝炎帝與蚩尤
    黃帝還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掌握了許多農業生產的技術,其農業方面主要功績是「藝五種」,能夠種出「黍、 稷、菽、麥、稻」五穀,並可以「淳化鳥獸昆蟲」。黃帝時代農業經濟和技術的進步,得到了考古材料的印證。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石制生產工具的磨製更加精細,打制石器極為少見,已經使用挖土工具木耜,有的遺址發現石鉞和三角犁形器,這些改進了的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開墾土地的能力。
  • 作為炎黃子孫,怎樣看待黃帝和炎帝的生死大戰?
    炎帝,生於姜水,所以姓姜,名帝魁。由於屬火,所以稱為炎帝。他母親懷他時遇到神龍,所以他生下來就是人的身子,牛的腦袋,喝鹿奶長大,由神鷹守護,好像生活在動物莊園呵!但炎帝的牛腦袋非常有智慧,發明了耕田的工具——耜和耒,犁耙滾子之類的農具,教百姓種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