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會
酃縣塘田鄉炎陵山一帶,往年間每年6月11日至13日,連續三個晚上都要舉行火龍會。據說這和紀念炎帝神農有關。有一年,正當早禾揚花的時節,遇上了大旱,田野乾裂,禾苗枯焦。接著,又發生了蟲災,那蝗蟲鋪天蓋地而來,一夜工夫就吃掉禾苗一大片。老百姓叫苦連天,不知如何是好,成天成夜跪在田邊磕頭,求老天爺救救大家。人們從日出跪拜到太陽偏西,才在村外松樹林裡昏昏糊糊地睡著了。
人群中,有一位60多歲的唐老漢。他也是幾天幾夜沒有睡覺,靠在一棵松樹上,閉著眼睛想養養神。忽然身旁站著一位神仙,滿頭紅髮,一臉紅須,身披麻布,右肩上用龍頭捏杖扛著一個藥簍。不等唐老漢開口,那神仙就開言道:「起來吧,到田裡打掃蟲子去吧!」說著,將龍頭拐杖望田壟方向上空一丟,眨眼之間就不見了。
唐老漢一覺醒來,揉了揉眼睛,想起夢中的事,覺得很古怪,難道真的碰上神仙了?他將信將疑地向田壟方向走去,想看看這一會田裡蟲子到底怎樣了。剛走出松樹林,只見田壟那邊紅光閃閃,以為是天亮了。可是抬頭一看,不對呀,月亮還掛在天上,分明還是夜晚。這紅光是哪裡來的呢?莫非是旱無雨,草木乾燥,村子裡發生了火災?他心裡暗暗叫苦,趕緊返回林子裡把大家叫醒,準備回村
大家跑出松林,朝火光方向定睛一看,啊呀,我的天!只見一條巨大的火龍在田壟上空盤旋飛舞,口中噴吐煙火,來回追殺蟲子,轉了七七四十九圈,直到二更時分,火龍頭朝村子裡點了三下,然後呼嘯一聲,朝炎陵山方向騰空而去。把大家都看呆了。等火龍消失,大家才清醒過來,一個個議論開了。唐老漢猛然想起剛才夢中的奇遇,一五十地告訴大家。有的說,這一定是炎帝神農前來顯靈,那條火龍一定是炎帝神農的龍頭拐杖變得。這下我們有救了。唐老漢說,我們到田邊去看看吧。大家說,對,對。於是一齊來到田邊,只見地上鋪了層燒焦了的死蟲子,足有一寸多厚。
第二天晚上一更時分,那條火龍又飛到了田壟上空,噴火燒蟲,轉到八八六十四圈,到了二更時分,又點頭三下,騰空而去。第三天晚上,火龍又來了,在田壟上空轉了九九八十一圈,才長嘯一聲,騰空而去。緊接著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大雨譁譁,一直下了一個時辰才停,開裂的田土浸透了,乾枯的禾苗復活了,山上的樹木返青了。這一年秋後獲得的大豐收。
從那以後,每年6月11日至13日,早禾揚花時節,塘田鄉一帶的村子裡,都要舉行火龍會,用稻草紮成龍身,上面插滿香火,由年輕人抬舉著火龍,興高採烈地沿著村外田壟周圍舞一圈;田頭地角,還栽上毛竹,竹頂架起燃燒的松膏柴,叫做「點天燈」,表示滅蟲消災,不忘炎帝的功德
踩田的來歷
古時候,禾苗插在田裡,農民不曉得要踩田。到安葬神農炎帝時,神農的靈柩抬經茶陵,抬棺的、送的,手拄哭喪棍,唱著喪歌在田壟裡走過,把禾苗踩倒了。誰知秋後,凡是被踩過的田,稻穀反而女得特別多。從此,茶陵農民每到插秧10天左右,便手拄木,口唱踩田歌謠,模仿孝子拄哭喪棍唱喪歌的樣,到田裡踩田,踩松禾蔸踩死雜草。於是,踩田習俗由茶陵傳到其他各地,沿用到現在。
炎帝的朋友赤松子
炎帝的身邊,有好多能人相助,雨師赤松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當時,南方有一個叫魃的乾旱之神,長二三尺,赤身裸體,眼睛生在頭頂上,口似血盆,性情暴烈,行走如風。他的眼睛裡都能噴出火苗,口裡能吐出熱風,所經過的地方,都要化為焦土。他看到炎帝教人類種植五穀,使他行走不便,十分不滿。他猙獰地大笑說:不怕你們長年耕種,只消我一陣工夫,就要變成赤地千裡。說著,搖動背簍大的腦袋,眼睛裡噴出熊熊大火,口裡呼出灼人的熱風,頃刻之間大片的禾苗樹木都被火苗和熱風烤焦了。炎帝見了,趕緊跑到玉皇那裡去告狀。玉帝聞言,十分惱怒,立即要西王母派赤松子去制伏旱魃。
赤松子原是西王母身邊的大神,隨身帶著一種叫冰玉散的仙丹。只要將一粒仙丹含在嘴裡,渾身就如同冰雪一樣寒冷,跳進火裡也不怕燒烤。赤松子來到人間,要炎帝派人去把旱魃引出來,然後共同對付他。那旱魃住在赤石山火雲洞中,這時正在睡覺,鼾聲如雷。炎帝派去的人在石門上擂得「嗵嗵」響,齊聲大叫:「旱魔旱魔快出來受死!」那旱魃聽得喊叫,翻身起來,跑出洞口大罵:「何方毛賊,「到這裡來吵醒我的瞌睡,看我來收拾你們!」說著,就在腦門上拍了三下,正要噴出煙火來,赤松子已經起在空中,口含冰玉散仙丹,朝旱魃吹口冷氣,把那煙火吹散了。旱魃大怒,又朝炎帝一連噴了三口熱風。
原來炎帝也含了赤松子給的冰玉散,當然不怕火燒。旱魃見煙火失去了作用,就轉身逃走,後面炎帝和赤松子緊緊追趕不放。眼看追上了,炎帝抽出白鹿仙母贈給的赭鞭,閃一閃,變成一條金龍,張牙舞爪,撲向旱魃。旱魃大驚,風快逃竄,金龍緊追不捨,伸出前爪,把旱魃的眼睛抓瞎了,然後把旱魃提在半空,朝下一摔,骨碌碌一頭栽在資興的一個山澗裡,把澗水都燒沸了。現在湖南省資興縣湯湖裡長年熱水往外湧,據說就是當年旱魃被鎮在水下的緣故。
旱魃被制伏了。赤松子回到昆倉山西王母石室中繳旨。王母說:「旱魃雖然除掉,禾苗還沒有復甦你就留在炎帝身邊當雨師吧。」從此,赤松子成了炎帝得力的助手,根據五穀生長的需要,掌握四時晴雨,每月初五、初十、十五下雨三次,初五叫行雨,初十叫穀雨,十五叫時雨。從此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人們為了感激赤松子給炎帝當雨師的功績,在炎帝陵殿後塑了一座赤松子像,讓他陪炎帝共享人們的奉祀。
今天的內容到此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下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農寶鞭與神農與茶陵」三寶「的故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