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隨便相信陌生人,這是刻在我們骨子裡的常識。
然而,在上海有一位88歲的老人,越過親戚朋友,將自己的餘生託付給一個「陌生人」——
300萬房產全部留給家樓下的水果攤主小遊,將來的身後事也交給他操辦。
不是騙局,沒有黃昏戀,不過是一顆寂寞蒼涼的心,在晚年得到了最溫暖的撫慰。
01
人活一輩子,
最後能依靠的只有「陌生人」
在旁人的眼裡,老人性格古怪,平日裡不愛說話,也不怎麼和人來往。
2012年,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留下了一個患精神疾病的兒子。
打那以後,身邊所有人都開始和他熱絡起來。
小區裡大把的人要給他牽紅線,老太婆們都想住進他的房子。但老人心裡門清兒,「都想來撈錢,撈到她滿意了,再把你一腳踹開。」
這世界早已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已到耄耋之年,老人也不需要一段充滿物慾和算計的黃昏戀。
親戚們惦記著他的房產,成日往他家裡跑,想他趁活著的時候趕緊寫遺囑,但見他始終不為所動,就乾脆不來往了。
平日裡不見一絲一毫的陪伴,到分遺產時才想起噓寒問暖,親戚也就成了無所謂的存在。
見慣了成年人的把戲,老人唯獨喜歡小孩子,常常給小區裡的孩子買買零食,送送玩具,他最喜歡樓下水果攤攤主小遊的三個孩子。
攤主小遊是35歲的河南小夥兒,幾年前帶著妻子和三個小孩來到上海,擺攤賣水果,一家人就住在水果攤旁的簡易棚裡。
「小遊不是我親戚,無親無故。」
沒有沾親帶故,但他們相處起來就像一家人。
在小攤裡,老人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抱著小弟逗樂,靜靜地等著兩姐弟放學,又領著他們去買快餐和玩具。
夫妻倆也時常給老人送點水果,噓寒問暖,偌大的城市,他們相互抱團取暖。
然而,生活的重擊卻再次降臨在老人的身上。
一天夜裡,老人在房間裡睡覺,醒來的時候,卻發現兒子猝死在了客廳裡。
來不及慌張和傷心,老人拿著手電筒,踉蹌著穿過黑夜,找到了小遊,「後天和我一起去火葬場,可以嗎?」
小遊本以為只是去搬搬東西,結果去到現場,老人的親戚一個都沒來。
直到快下葬了,還是沒有人來,老人抱著骨灰盒說,「就我們兩個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除了悲傷,老人什麼也做不了。
選墓地、交定金、墓碑刻字、骨灰下葬,常人都避而遠之的白事,小遊都一手幫忙著操辦。
人世蒼涼,沒想到活了一輩子,最後能依靠的只有「陌生人」。
而從那以後,喪妻喪子的老人,在城市漂泊的小遊,無形中有一股命運的力量將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
兩年前,老人在家裡摔倒昏迷,又是小遊及時發現,將他送進醫院搶救。
那天,老人倒在地上爬,起不來身,「那一次,老爺子差點沒搶救回來。」
病情危急,小遊想聯繫老人的親戚,老人失落地搖搖頭,心裡清楚他們不會來的,「但我有個妹妹,在海南。」
終於,小遊撥通了老人妹妹的電話,可他得到的只有不耐煩的推脫:
「我人在海南,山長水遠的。」
「我也有老伴要照顧的呀,實在走不開。」
「好了好了,不和你說了,我要去鍛鍊了。」
都說血濃於水的親情,最難割捨,但人生走到後半場,最薄情的也往往是親人。
掛斷電話,小遊看著虛弱無助的老人,決定好人做到底,留下來繼續照顧老人。
老人在裡面打吊針,小遊就躺在椅子半睡著看針水,折騰到早上五點,又要匆匆趕到店裡進貨,八點又去醫院陪護,直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家。
這樣奔波疲累的日子,小遊一直堅持到老人康復出院。
都說親人生來無法選擇,是由血緣決定,但家人可以。
打那以後,老人做了第一個讓親朋鄰裡震驚的決定——邀請小遊一家住進來,成為一家人。
02
「我的晚年不再孤獨,
而他們也在大城市有了家」
小遊說,碰到馬老是他走運,因為老人,在偌大的城市,小遊一家人終於有了遮風避雨的家。
而老人卻說,能碰到小遊這樣的好人,是他走運,因為小遊一家,往後餘生,他不再孤獨。
當老人行動不便,又想下樓溜達時,小遊總是會親力親為,將老人安置好,推著他四處遛彎兒。
就算生意再忙,一日三餐,小遊也沒有讓老人對付過。
每到飯點,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熱氣騰騰的飯菜,溫暖著空虛的胃,家人的歡聲笑語,安慰著老人寂寞的心。
每天都有可愛的小孫子、小孫女承歡膝下,用小奶音喊著「爺爺爺爺」,那幾句親切的呼喚,最能治癒老人的心。
陪孫子孫女們看他們最愛的動畫片,即使看不懂劇情,聽不清臺詞,但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就是最溫暖的熱鬧和幸福。
每次老人的生日,都是家裡最盛大的日子,大家唱著歡快的祝壽歌,在一片祝福和歡笑中,老人滿臉幸福地吹滅蠟燭。
人到老年,什麼都不重要了,尋常生活裡的氤氳煙火,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才最能撫慰人心。
在這個特殊家庭裡,六個人彼此牽掛,互相扶持,一點點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歡聲笑語。
就像《以家人之名》裡說的一樣:家的形式千千萬萬種,家的故事千千萬萬個,但因為有愛,我們成為了一家人。
03
「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財產,
不如留給善良的人」
在老人的心裡,早已把小遊一家當成親人,但這遠遠不夠,他還想要小遊得到法律上的承認。
去年,老人拉著小遊到了公證處,籤訂了意定監護。
「意定監護,指成年人在意識清醒時,根據自己的意願,選定臨終監護人處理後事。」
但意定監護不與財產繼承掛鈎,在一天天的相處中,老人漸漸確認了小遊一家的真心相待。
一天,老人把小遊叫到跟前,又做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把所有遺產留給小遊。
「房子留給你女兒,這個戒指和項鍊留給兒子,還有一臺電腦,三部手機......」
"存摺、銀行卡密碼都給你寫好了。」
小遊一下子懵了,以為老人只是一時衝動。
但沒想到,老人擔心親戚會糾纏不清,還去找了居委會作證:這個房子就是要留給小遊一家,其他人我不給!
居委會主任也以為老人犯糊塗了,「可你那房子值300萬啊!」
老人卻一臉堅決:我要是哪天走了,這房子又帶不走。
小遊一家貼心的照顧和愛,讓他晚年老有所依,不再孤獨。而自己身後的財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倒不如留給善良的人。
人生走到最後,是一場愛的互助。
「我已經八十八歲,時間看得到頭了。墓地已經買好,放進去很簡單。」
當生命走到終點,要的不過是最後的一點體面和溫暖,兒子去世時,差點無人料理後事,而如今老人卻再也不用憂心。
「不要買那麼貴的骨灰盒,不要多花錢,給小孩買糖吃,我也不在乎。」
老人咧著嘴,樂呵著,一臉輕鬆,「人死了就是死了,不知道了。」
但他知道,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在每一個黑夜,都有為他亮著燈的窗戶。
在那不大不小的飯桌上,永遠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和時刻牽掛著他的家人。
部分參考資料:
[1]紀錄片《和陌生人說話》:餘生只信「陌生人」
為這世間的溫暖
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