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小夥伴們的印象當中,古人打仗的流程一般都挺套路。 大致就是己方武力值爆表的大將出陣挑釁,找人單挑。隨著謾罵、辱罵的不斷升級,最後對方陣營裡總有不長眼、不服的小哥上來迎戰,雙方你來我往,交戰幾個回合後,己方大將「唰」一刀劈下之後,對方便被劈落塵埃。
GAMEOVER。隨後,勝利的一方大將往往會再秀一個拉風的揮刀技,身後的兵卒們一看這個暗號,便打雞血一般興奮地喊著「衝啊」,無畏地衝殺了過去。一人決定一場戰爭,讓人不禁感慨,名將往往就是這樣煉成的吧。
那麼鬥將這種打法在古代真的存在嗎?有,但沒這麼誇張。
01太信,你就被坑了
大家之所以會對古代戰爭有如此的概念,是因為國人對《三國演義》中的單挑橋段實在是太熟悉了。
不管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呂布虎牢關單挑十八路諸侯、還是許諸裸衣鬥馬超,整個《三國演義》給我們灌輸的一個概念就是,古代的仗就是這麼打的,陣前單挑,誰的將牛,誰就能打勝仗。
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呀,小說首先要求就是看著爽,突出個人,強調英雄主義。這樣你才能在熱血沸騰中記住書中繁蕪的名將,否則按照史料來寫:蜀軍克之,魏軍攻破之,那誰還能記得住名將的風採。 但好看歸好看,真假可就不一定了,畢竟羅貫中這種書販子,在深度加工史料時,可是沒有多大心理負擔的。
而陳壽寫《三國志》時,他就不敢走這種縹緲的風格。 整個《三國志》裡,除了呂布單挑郭汜,孫策PK太史慈之外,很少再有單挑的記載。這也客觀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鬥將風行的場景,可能是有問題的,過於相信,很可能會被坑。不過,歷史上偏偏還真有篤信之人,《三國演義》這本書在東亞文化圈裡影響深遠,特別是日本民眾,對此書更是痴迷非常,以至於有些武將們就真的以為中國古代打仗就是這麼個流程。 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策劃日本入侵朝鮮,剛剛踏上朝鮮領土的日本將領遇到了明朝李如松將軍率領的遼東鐵騎。
帶隊的日本將官恰巧就是個三國迷,當其看到中國軍隊之後,便策馬出陣,對著對面的遼東鐵騎叫囂道「誰敢和我一騎打?」 這裡所說的「一騎打」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單挑的意思,按照《三國演義》裡的套路,日本將領這一嗓子吼完,對面總該有個應戰的吧。
然而,令對面日軍目瞪口呆的是,明軍回應日軍單挑的動作是,一頓火銃,頓時將叫囂單挑的日軍將領達成了篩子。理想很豐滿,可現實恰恰就是如此骨感。那麼古代什麼時候會出現單挑這種行為呢?這就要說說鬥將的雛形,致師了。
02古代的單挑,致師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為之威武以觀敵。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之上,軍隊的士氣很重要,這就跟倆人掐架一樣,誰先慫了,那這架輸贏也就註定了。
為了鼓舞士氣,在兩軍對壘之際激發己方將士們的鬥志,沮滅對方士氣,軍隊往往會派出勇士出來致師。
而這裡的勇士可不是個人的單挑, 而是一個團隊。春秋時期,戰車是戰場上的大殺器,因此,致師往往是一個戰車團隊。
致師的規模一般是三人,車左,車右,御者,通俗講就是一個司機,倆戰士。 具體是這麼操作的,一般戰車是由四匹馬拉著的,戰前不管是人還是馬,都會裹上厚實的皮革,罩上鎧甲,全副武裝到位,車上的兩個戰士手持長戈,有多長呢? 據史料記載,大概在五米左右的樣子,這麼長的傢伙伸出車外,戈這個東西像矛又帶著鐮刀形狀,可以刺,可以割,也可以鉤,借著戰車的衝勁橫衝直撞。
一般來講,前面的戰車開道,後面的士兵緊跟補刀那些跌倒、受傷的敵軍們,因此戰場的情況往往是戰車領著士兵衝殺,很是拉風。 而後面的士兵也是本著戰車不倒我不跑的原則,勝則跟上補刀收穫軍功,戰車倒了就一鬨而散,四散逃開。 在春秋時期,小團隊形式的致師佔據主流,直到後來秦漢時期,騎兵逐漸代替戰車,致師團隊才變成了騎將單挑。
不過這個時候的單挑就有些一廂情願了,早先致師還是戰車團隊之時,不管對方願不願意你都可以一頭扎進去,畢竟盔甲裹得嚴實,武器超長。 但騎將單挑,對方倘若真不願意,非要硬衝的話,分分鐘就被對方射成刺蝟。
03從歷史上看,單挑的效果也都不理想
當年呂布約架郭汜,郭汜腦子一熱,就答應了,成為了正史當中,唯一與呂布PK的將領。
郭汜被呂布捅了之後,全賴親軍拼命將其救下,這以後,郭汜是再也不敢玩這麼冒險的動作了,後續大軍一口氣圍了長安十幾日,最終逼走呂布。
此時的單挑,多限於主將的個人衝動,遇到個對方不喜歡玩刺激的,那就沒戲。比如當年項羽約架劉邦,對方就很鄙視地拒絕了。 大家從戰火裡走出來,好容易混到領導層了,怎麼能說衝動就衝動呢,衝動是魔鬼,衝動要人命。
因此後來的大將多在中軍大帳之內,排兵布陣,身邊有著親軍護衛,很少有人真去一線找人單挑的。
畢竟一個人混到大將,不容易,擔著全軍的安危,哪能那麼容易,輕易給別人送人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