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正史裡面,很少有大將陣前PK記錄?三國演義裡的橋段信不得

2020-12-22 青史如煙

在不少小夥伴們的印象當中,古人打仗的流程一般都挺套路。 大致就是己方武力值爆表的大將出陣挑釁,找人單挑。隨著謾罵、辱罵的不斷升級,最後對方陣營裡總有不長眼、不服的小哥上來迎戰,雙方你來我往,交戰幾個回合後,己方大將「唰」一刀劈下之後,對方便被劈落塵埃。

GAMEOVER。隨後,勝利的一方大將往往會再秀一個拉風的揮刀技,身後的兵卒們一看這個暗號,便打雞血一般興奮地喊著「衝啊」,無畏地衝殺了過去。一人決定一場戰爭,讓人不禁感慨,名將往往就是這樣煉成的吧。

那麼鬥將這種打法在古代真的存在嗎?有,但沒這麼誇張。

01太信,你就被坑了

大家之所以會對古代戰爭有如此的概念,是因為國人對《三國演義》中的單挑橋段實在是太熟悉了。

不管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呂布虎牢關單挑十八路諸侯、還是許諸裸衣鬥馬超,整個《三國演義》給我們灌輸的一個概念就是,古代的仗就是這麼打的,陣前單挑,誰的將牛,誰就能打勝仗。

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呀,小說首先要求就是看著爽,突出個人,強調英雄主義。這樣你才能在熱血沸騰中記住書中繁蕪的名將,否則按照史料來寫:蜀軍克之,魏軍攻破之,那誰還能記得住名將的風採。 但好看歸好看,真假可就不一定了,畢竟羅貫中這種書販子,在深度加工史料時,可是沒有多大心理負擔的。

而陳壽寫《三國志》時,他就不敢走這種縹緲的風格。 整個《三國志》裡,除了呂布單挑郭汜,孫策PK太史慈之外,很少再有單挑的記載。這也客觀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鬥將風行的場景,可能是有問題的,過於相信,很可能會被坑。不過,歷史上偏偏還真有篤信之人,《三國演義》這本書在東亞文化圈裡影響深遠,特別是日本民眾,對此書更是痴迷非常,以至於有些武將們就真的以為中國古代打仗就是這麼個流程。 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策劃日本入侵朝鮮,剛剛踏上朝鮮領土的日本將領遇到了明朝李如松將軍率領的遼東鐵騎。

帶隊的日本將官恰巧就是個三國迷,當其看到中國軍隊之後,便策馬出陣,對著對面的遼東鐵騎叫囂道「誰敢和我一騎打?」 這裡所說的「一騎打」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單挑的意思,按照《三國演義》裡的套路,日本將領這一嗓子吼完,對面總該有個應戰的吧。

然而,令對面日軍目瞪口呆的是,明軍回應日軍單挑的動作是,一頓火銃,頓時將叫囂單挑的日軍將領達成了篩子。理想很豐滿,可現實恰恰就是如此骨感。那麼古代什麼時候會出現單挑這種行為呢?這就要說說鬥將的雛形,致師了。

02古代的單挑,致師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為之威武以觀敵。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之上,軍隊的士氣很重要,這就跟倆人掐架一樣,誰先慫了,那這架輸贏也就註定了。

為了鼓舞士氣,在兩軍對壘之際激發己方將士們的鬥志,沮滅對方士氣,軍隊往往會派出勇士出來致師。

而這裡的勇士可不是個人的單挑, 而是一個團隊。春秋時期,戰車是戰場上的大殺器,因此,致師往往是一個戰車團隊。

致師的規模一般是三人,車左,車右,御者,通俗講就是一個司機,倆戰士。 具體是這麼操作的,一般戰車是由四匹馬拉著的,戰前不管是人還是馬,都會裹上厚實的皮革,罩上鎧甲,全副武裝到位,車上的兩個戰士手持長戈,有多長呢? 據史料記載,大概在五米左右的樣子,這麼長的傢伙伸出車外,戈這個東西像矛又帶著鐮刀形狀,可以刺,可以割,也可以鉤,借著戰車的衝勁橫衝直撞。

一般來講,前面的戰車開道,後面的士兵緊跟補刀那些跌倒、受傷的敵軍們,因此戰場的情況往往是戰車領著士兵衝殺,很是拉風。 而後面的士兵也是本著戰車不倒我不跑的原則,勝則跟上補刀收穫軍功,戰車倒了就一鬨而散,四散逃開。 在春秋時期,小團隊形式的致師佔據主流,直到後來秦漢時期,騎兵逐漸代替戰車,致師團隊才變成了騎將單挑。

不過這個時候的單挑就有些一廂情願了,早先致師還是戰車團隊之時,不管對方願不願意你都可以一頭扎進去,畢竟盔甲裹得嚴實,武器超長。 但騎將單挑,對方倘若真不願意,非要硬衝的話,分分鐘就被對方射成刺蝟。

03從歷史上看,單挑的效果也都不理想

當年呂布約架郭汜,郭汜腦子一熱,就答應了,成為了正史當中,唯一與呂布PK的將領。

郭汜被呂布捅了之後,全賴親軍拼命將其救下,這以後,郭汜是再也不敢玩這麼冒險的動作了,後續大軍一口氣圍了長安十幾日,最終逼走呂布。

此時的單挑,多限於主將的個人衝動,遇到個對方不喜歡玩刺激的,那就沒戲。比如當年項羽約架劉邦,對方就很鄙視地拒絕了。 大家從戰火裡走出來,好容易混到領導層了,怎麼能說衝動就衝動呢,衝動是魔鬼,衝動要人命。

因此後來的大將多在中軍大帳之內,排兵布陣,身邊有著親軍護衛,很少有人真去一線找人單挑的。

畢竟一個人混到大將,不容易,擔著全軍的安危,哪能那麼容易,輕易給別人送人頭呢?

相關焦點

  • 正史中的關羽跟《三國演義》裡的區別
    關羽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人物之一,他在中國民間的影響之大,地位之高,罕有與其相提並論者,關羽能有這麼大的名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功不可沒。 但是《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能當正史看,裡面關羽的故事雖然精彩,但是很多都是作者杜撰的,正史中的關羽跟小說裡的形象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 長坂橋上,正史裡張飛何其猛,被《三國演義》嚴重削弱,且聽道來
    三國人物影視形象(圖)文:悔昔道來《三國演義》描述的出場人物眾多,有名有姓者更是多達千餘人,《三國演義》也成為我國古代文學中描寫出場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諸如: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趙雲等,《三國演義》也成為普通老百姓知曉三國歷史人物及其事跡的重要途徑之一
  • 《三國演義》關羽斬顏良僅一刀,正史又是咋記載的?比小說更可怕
    說起關羽,大家對他的印象普遍以《三國演義》為主,紅臉長髯,再手持一把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時期能當他對手的寥寥無幾。當然《三國演義》並非正史,存在著許多虛構的故事情節,我們所了解的許多關羽的戰績也是作者自己杜撰的,那麼在正史中的關羽戰鬥力究竟如何?
  • 三國正史四大猛將:臨陣斬殺敵方大將,連呂布和馬超也做不到
    《三國演義》中猛將如雲,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動不動就是大戰一百多回合甚至兩百回合以上,其實在現實和正史中,即使兩軍交戰狹路相逢,雙方主將單挑的機會也並不多,更不要說大戰兩三百回合了,因為就算人吃得消,馬也承受不了這麼高強度的作戰,所以三國正史中的單挑屈指可數。
  • 三國演義中有多少是虛構的?起碼30%在美化劉備勢力
    長大後知道小說和史實有偏差,最近有閒,花了一些時間去看三國正史,主要是想看看演義裡哪些是假的。 1、武將陣前單挑是假的 看演義時最喜歡的環節就是武將陣前單挑,幾萬人圍觀,兩員大將各騎一馬對砍,刺激死了。很遺憾史實裡並沒有這麼熱血的場景,一軍之將怎麼可能逞匹夫之勇,萬一失手被人陣前砍死豈不成千古笑柄。
  • 二十四史之《三國志》,看看正史與《三國演義》的差距
    今天小編將繼續為大家系列講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二十四部正史,第四部《三國志》,和大家共同感悟史書裡的智慧。讀史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諸君共勉。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二十四史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
  • 三國正史中有過2次千裡走單騎,其中一次是蜀國大將,並非關羽
    經過《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關羽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呂布死後的第一戰將。手上青龍偃月大,胯下赤兔寶馬。武藝超群,又胸懷韜略。溫酒斬華雄,顏良、文丑等大將皆非一招之敵,談笑之間便令其身首異處。每當看到這樣的橋段都令人熱血沸騰。關羽除了武藝高強而且為人也十分的仗義,在下邳之戰中曾被曹操擒獲而投降。但是關羽卻一直都心繫著劉備,儘管曹操對自己千般好,萬般好。
  • 《三國演義》掩蓋了正史,小說就是小說,與真實的三國截然不同!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的代表名著,這部小說用章回體的方式把陳壽的《三國志》改編成了一部戲劇化的小說,很多中國人都是看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才對這段歷史有了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陳壽的《三國志》。其實《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和陳壽的《三國志》是有出處的。
  • 三國正史中,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武將是誰?前三名竟是他們!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關羽、張飛等人都是一等一的武將,他們也都處於三國頂級武將之列,殺敵無數。不過在正史中,最強大、殺敵最多的武將卻不是這幾位。畢竟,在演義中存在一定的虛構成分。但是如果想評判正史中武將是否殺敵多,就應當滿足兩點,一是參與的戰爭較多,二是實力高強。所以,在三國正史的武將當中,誰是殺敵最多的呢?
  • 正史中有4位大將很強,但他們全下落不明,其中1人比馬超還厲害
    在正史的記載裡,曾出現了4位比較強勁的大將,但後來他們全下落不明,尤其裡面有1人比馬超還厲害。三國時期,有一些老將非常給力,比如黃忠,老年趙雲,晚年丁奉等。而在西蜀曾有位老將叫做嚴顏,這人可謂老當益壯。在演義裡,那時張飛跟著諸葛亮去攻西川,並且成為頭陣先鋒。
  • 三國正史中,馬超「有信布之勇」,為何在季漢五大將中武功墊底?
    「五虎大將」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五子良將」是網文的說法,羅貫中創造了五虎大將之說,是根據《三國志·卷三十六》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為一傳,地位在諸葛亮之後、龐統法正之前。至於五子良將,那是網文作者對《三國志·卷十七》的斷章取義:「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 三國演義中關羽一刀斬顏良,正史是咋記載的?比演義可怕
    關羽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被增加了很多故事,比如溫酒斬華雄等,都是小說中杜撰出來的情節。然而有一件事卻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斬顏良。三國演義中關羽一刀斬顏良,正史是咋記載的?比演義可怕。 關羽
  •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製造了三個未解之謎,其答案就藏在正史之中
    《三國演義》十分精彩,《三國志》比較枯燥,但是只看小說不看正史還真不行。如果我們只看《三國演義》,就會發現有些問題根本無法解釋,但是對照一下《三國志》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演義小說中這些個謎題,在正史裡都有答案,至於這答案是否準確可信,那就有勞讀者諸君用心品鑑了。
  • 按照正史記載,三國第一猛將是誰?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喜歡《三國演義》的讀者對這句順口溜一定不會陌生,這是民間對《三國演義》中猛將實力做的一個排名,可能其他的猛將實力會有所爭議,但呂布確確實實堪稱是《三國演義》裡的第一猛將。不過,如果拋去演義的內容不談,按照正史記載,誰才有資格稱第一猛將呢?
  • 看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曹操,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三國演義》裡面的曹操是個經典的「藝術」,羅貫中小說描寫出來的曹操呢,是有著兩個面的色彩,和《三國志》中的曹操在大體上沒什麼差別。只不過是《三國演義》通過對野史的加入,摻進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三國志》裡基本上是羅列信史,功和過留給後人評判的。
  • 正史《三國志》,所隱瞞的真相,竟然被小說《三國演義》還原了?
    正史《三國志》,所隱瞞的真相,竟然被小說《三國演義》還原了?歷史有時候往往和文學作品是分不開的,縱觀中國千年歷史,天下紛爭時代數不勝數,但唯獨三國時期的故事最被人所熟知,我們不得不說這真的是羅貫中的功勞,雖然他的《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不是正史,當中的內容基本上是七分實,三分虛,想要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必須要讀的自然是陳壽的《三國志》,這本書的完成時間是在三國結束,晉朝建立,當間不超過五十年的時間,因此信服度很高,陳壽也是被史學家譽為一個非常嚴謹的人
  • 在《三國演義》中,被貶低的三個人物,而在正史裡卻是很厲害的人
    由於《三國演義》尊劉曹的正統觀念非常明顯,羅貫中老先生在把劉備、諸葛亮、關張趙馬黃等五虎將抬得高高的同時,對曹魏、孫吳陣營的許多人物都進行了貶低,這兩個陣營許多人物一出場就成了配角。今天要說說這三個人物,在演義中表現不怎麼樣,但在正史中是完全是很厲害的人。
  • 三國演義中,有個比關羽還「厲害」的人,可他的名字卻少有人知
    可是,在整部《三國演義》中還有一人要比關羽狠幾倍,由於一個原因,才導致其知名度比關羽差得太多。他究竟是誰呢?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幾乎被埋沒了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三國演義》中蜀漢大將關羽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除了他陣前斬將的英勇之外,其刮骨療毒的故事更是令人震撼。
  • 《三國演義》與正史存在的誤差——被誤殺的猛將
    網絡配圖因為曹操佯攻延津,袁紹軍前鋒均在延津沿線,因此袁紹命文丑於延津進攻曹操,曹操以誘敵之計大破文丑,文丑在此戰中陣亡,正史中並未記載何人擊殺文丑。但文丑畢竟也是猛將,死於亂軍之中顯得有些輕率,於是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就出現了兄弟顏良被殺,文丑報仇的一幕。
  • 《三國演義》中誰的箭法是真的?誰是正史中三國第一神射手?
    《三國演義》中有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正史中有這事嗎?《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大意是:呂布令士兵於營門中舉一隻戟,說『諸位看我射戟小支,一發中者雙方當收兵回去,不中可決鬥。』呂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都說呂布是』天威將軍『!「所以,轅門射戟正史中確有其事。呂布的箭法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