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史上最長的鏡頭貫穿了兩人和8小時,到底是炫技還是震撼?

2020-12-25 歪醬君

在前不久的奧斯卡頒獎禮上,《1917》只拿到了三項視覺技術類獎項,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它在觀眾心中王者的地位!這部電影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貫穿了2人8個小時,也就是這種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的方式,給《1917》帶來了關注和討論,雖然和奧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是觀影過程中對視覺和人性的挖掘依舊讓人震撼。

在《1917》發布的海報中可以看出導演沒有把鏡頭放在戰火連天的前線,而是兩個好朋友走在開滿櫻桃花的鐵絲網旁,他們一前一後像是走在自家的果園,這樣的畫面淡化了戰爭的殘酷,突出了戰爭中士兵對家的渴望!

《1917》的故事說起來很簡單,時間:1917年4月16日 。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兩名下士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小人物的故事)事件:把將軍的停戰指令送到前線 。時間跨度:不到24小時。有人說《1917》的故事太簡單了,電影內涵和底蘊不夠深厚,比較之前的戰爭大片《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傳達的信息太少,其實《1917》珍貴在故事足夠簡單,講述的不是英雄的故事,主人翁只是17歲的孩子,最終完成任務靠的是好友最後的囑託,而不是一塊冷冰冰的勳章!

導演在採訪的時候說:我的想法是為什麼不把觀眾鎖定在一個感覺完全不中斷的體驗中呢?就像一部類似於分秒必爭的驚悚片一樣,我們實時體驗每一秒的流逝?我想用真實的時間順序講述兩個角色的故事,並以一鏡到底呈現。這似乎是自然地講故事的方式,儘管很困難。」其實作為觀眾在觀影的時候真的被帶到了故事中,視線在長鏡頭的轉移中能逐漸感受到主人翁心態的變化。

電影把大量的鏡頭放在了周邊的自然環境中,故事開場兩個年輕人躺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似乎戰爭離他們很遠,他們關心的更多是吃什麼?什麼時候能回家?如果沒有接到任務,那麼他們也許會等到戰爭結束,回到母親的身邊。

執行任務時櫻桃花再次出現在鏡頭中,在大片綠色的背景中,這些白色的櫻桃樹被砍倒,白色的花瓣卻迎風飄落。布萊克說:就算樹沒有了,種子掉進泥土裡也會長出更多的櫻桃樹,象徵著戰爭結束後的希望。

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就是面對好友離去,無論多麼悲傷,都只能選擇繼續完成任務。斯科菲爾德意識模糊時白色的櫻桃花飄灑在他身邊,最後讓他選擇繼續走下去的是對好友最後的承諾。

完成任務後,陽光灑在斯科菲爾德的臉上,家人的照片被他緊緊握在手中。故事的最後沒有英雄的光環,只是這個孩子在那一瞬間長大了。

相關焦點

  • 《1917》「一鏡到底」背後,最長鏡頭只有8分鐘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在近年的院線上,很少有像《1917》這樣在技術上驚豔的電影。整部影片利用"偽一鏡到底"的手法,看起來像是一個近兩小時的單獨連續鏡頭。《1917》根據導演山姆·門德斯的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改編。
  • ...最長鏡頭只有8分鐘|1917|薩姆·門德斯|007:大破天幕殺機|羅傑...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在近年的院線上,很少有像《1917》這樣在技術上驚豔的電影。整部影片利用"偽一鏡到底"的手法,看起來像是一個近兩小時的單獨連續鏡頭。《1917》根據導演山姆·門德斯的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改編。講述了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越過敵軍防線,傳遞情報的故事。
  • 索亞斌做客《今日影評》點評《1917》「偽一鏡到底」
    8月7日,影片中國上映後取得首周末3686萬的票房成績,在各大網站中的評分也均保持在8.5分以上。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所在,「一鏡到底」既是賣點、也是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是否真能令觀眾身臨其「戰」?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專業評點電影《1917》之餘,針對其中「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深度探討。
  • 《1917》一鏡到底並不是簡單地炫技,但它確實也限制了故事
    談起《1917》,總難免會提到一鏡到底。顧名思義,一鏡到底就是不需要任何的剪輯,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底。但顯然《1917》並非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由多組長鏡頭組合拼接在一起,部分場景也並非實拍,比如士兵跳到河裡去的那個鏡頭。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電影是科技和綜合藝術作品結果的結晶,技術若做到淋漓盡致當然就會增加得獎機率,像是史上首部「偽」一鏡到底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鳥人》。單就這技術而言,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1917》可謂青出於藍。
  • 2小時一鏡到底,全片只有一個鏡頭,《1917》差點就是奧斯卡最佳
    電影《1917》豆瓣評分8.5,IMDb評分8.3,爛番茄新鮮度高達89%,在2020年92屆奧斯卡擁有10項提名,是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最大熱門。「全片只有一個鏡頭」的《1917》,為何會成為奧斯卡的頭號種子選手,導演又是如何拍攝兩個小時的一鏡到底,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神作的世界。導演門德斯的銀幕處女作是大名鼎鼎的《美國麗人》,他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那時他才剛滿34歲,而《1917》這部電影則是他的心血結晶,這個故事已經在他心裡醞釀很多年了。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在觀眾群體中,《1917》也是部有爭議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網友對於《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表示肯定:
  • 一鏡到底《1917》,紀實的戰爭電影,還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一鏡到底好不好?1917在今年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影片和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都是8.5,但也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全片最大的特色,不是它的故事本身,而是拍攝的手法,一鏡到底。電影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送信。
  • 《1917》一鏡到底
    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長鏡頭是電影語言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除了在表現力上有短鏡頭所達不到的效果之外,通常也是導演炫技裝逼的重要手段,因為隨著一個鏡頭時長的增加,在演員演技,場景搭建,拍攝技術等方面的困難也成倍增長,拍攝一個完美的長鏡頭的成本和工作量,不是一個幾秒鐘就過的短鏡頭能夠相比的。
  • 《1917》曝全新幕後特輯,8月7日去影院體驗什麼叫 「一鏡到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近日,橫掃109項大獎、豪取160項提名的好萊塢年度佳作《1917》,曝光「一鏡到底」海報和製作特輯。《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將於8月7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曝光的製作特輯中,硝煙烽火、斷壁殘垣間,兩名戰士渺小的身影穿梭其中,遠處光暈閃耀,象徵鏡頭光圈,記錄著這場8小時生死營救之旅,同時寓意終將打破黑暗,到達希望的遠方。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但不可否認的是,《1917》無論是電影的技術還是藝術都足夠讓人嘆為觀止,收穫獎項也足以服眾。一鏡到底帶來的技術震撼和獨特觀感現代電影在不斷精進的CG技術應用下,已經幾乎可以創造「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視覺奇觀。在觀眾越來越審美疲勞於電影畫面中各種以假亂真的CG產物時,對電影技術的探索依然是很多電影人孜孜以求的方向。
  • 偽「一鏡到底」,《1917》除了炫技,還有這些看點
    這部受到評論家和影評人青睞的佳作便是由《007:大破天幕危機》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相較於門德斯以往的電影作品,此番在《1917》中,他與自己的御用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打造一部驚世駭俗的長鏡頭電影。
  • 整部《1917》只用一個鏡頭展現,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到底有多牛?
    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影片中兩人面對面的對話鏡頭,大多是誰說話給誰正面鏡頭,一場對話就在兩人之間切換。這樣的對話場景,就需要最少兩臺攝像機拍攝兩個鏡頭,然後後期將鏡頭剪輯到一起。以對話鏡頭為例,一鏡到底多數會選擇側方的機位進行拍攝,如果空間允許的話,鏡頭會在對話兩人間移動,但是絕對不會出現剪輯的痕跡。可能有朋友看到這裡會覺得,一鏡到底也沒什麼了不起啊,不就是全片用一個鏡頭麼,我也能拍啊。
  • 草根評《1917》:氣勢磅礴 真實震撼
    《1917》絕對不容錯過!本片就故事而言,簡單清晰。一戰時期,英軍在得知德軍在前線設下陷阱之後,為了拯救更多的同胞,兩個士兵於臨時受命,穿過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影片多側重於宏觀戰場的描寫,而鏡頭聚焦鎖定在了兩位主角身上,通篇採用最多的「一鏡到底」也在這一刻發揮巨大作用,各種長鏡頭調度和無縫銜接,會讓人不知不覺被鏡頭帶領進了故事裡,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溫情段落,沒有那麼多的命運多舛。
  • 《1917》「一鏡到底」,長鏡頭影片有多神奇?
    雖然此前在「奧斯卡風向標」的金球獎上,《1917》一舉摘得最佳影片,且在頒獎前的奧斯卡預測中,有不少媒體和影評人都看好這部影片,然而最終它卻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其長鏡頭的技巧性表現方式,以及在技術實驗下對沉浸式視聽的探索,在以往的影片中都是較為罕見的。
  • 拋開「一鏡到底」,《1917》還有這些
    2014年岡薩雷斯的《鳥人》同樣是119分鐘的偽一鏡到底,但其影片大多場景在室內,相較於《1917》戰場外景,難度無法相比。可以說門德斯導演把攝影、鏡頭、場景調度、剪輯等技巧做到了目前能做到的極致。這些造就了最終的一鏡到底。可除了一鏡到底呢?好像並沒有什麼真正讓人記住的點。這點後面再說。偽戰爭片。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由於英軍的電報線被德軍全部切斷了,兩人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步行穿越戰場將指令送達。他們之所以接受任務,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還因為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線。在送信途中,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救下一個德國飛行員,然而被救下的飛行員,與布雷克上演了一出「農夫與蛇」,將布雷克殺死。
  • 《1917》:從長鏡頭優劣,淺析薩姆·門德斯兩人戰爭的得與失
    而這三項獎也證明了此部電影的技術性,導演薩姆·門德斯偕同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共同打造出了影史上再一部一鏡到底的攝影高峰,讓沉浸感十足,由於一鏡到底的限制,最終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人的戰爭,由一滴水中看世界也不是不允許,但是丟失掉的則是群體像及對於戰爭更深入的思考,讓故事有了點缺憾。
  •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而面對某些對於該片「炫技」「激戰場面不過癮」的評論,門德斯曾表示本片的主題「角色的目標不是屠殺儘可能多的敵人,而是要回家。」
  • 《1917》——優秀但並不驚豔,平庸劇本下的藝術品
    當我走出影院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極其震撼的藝術畫面,而關於劇情,關於內核,完全沒有一點看完大片後的衝擊感,只覺得平靜,這種模糊了感情的衝擊力的表現方式,讓整個敘事變得有些拖沓的同時,更感覺在放沒意義的流水帳,很多劇情來的突兀又迷幻,且完全讓你get不到導演想表達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