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眼淚

2020-12-19 貓眼國學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性格決定命運,雖然聽起來有點過於絕對,但是在很多人身上卻又無一不是在驗證著這一說法。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二人在詩詞領域的地位不分伯仲,都是非常有才氣的詩人。然而他們二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這其實與他們的性格不無關係。李白是一個灑脫豁達、我行我素的人,所以才有那般出塵的仙氣;而杜甫的性格卻比較內斂,骨子裡比較敏感,憂國又憂民。

除了性格之外,或許他們所生活的年代也是一部分因素,因為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人民的生活一派和諧,而到了杜甫生活的晚唐時期,一切都急轉直下。再加之杜甫本就是性格敏感的人,加上安史之亂的影響,他的心情更是愁苦不已。正是這時,杜甫寫出了一首字字都叫人落淚的名篇,那就是《曲江二首》。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詩句,它就是出自於此,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它的上一句更加令人感慨。

從詩名就可以看出這是杜甫去曲江遊玩時所作,大意是:我每天上朝回來,就去當鋪當掉春天穿的衣服,換些錢到江邊買酒,到處都是我欠下的酒錢,但是我卻不以為意,畢竟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人已經很少見了。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杜甫身處的境況真的很艱難,淪落到了當衣服買酒喝的地步,而且還欠下了不少錢。不過好在他還是很想得開的,認為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為什麼還要因為錢財而苦惱呢?及時行樂才是王道,果然人上了年齡之後思想也會開始有巨大的轉變。

接著描寫自己眼前常常有蝴蝶和蜻蜓飛過,於是心中不禁浮現出了一種想法,想要讓蝴蝶和蜻蜓替自己捎句話給春光,讓春天多停留片刻。雖然之前表示自己對年紀不甚在意了,但是從這一句可以看出,詩人還是想要時光走得慢一些。

詩人用「蝴蝶深深見」和「蜻蜓款款飛」相對仗,不僅工整,而且還十分靈動,讓人如若身臨其境,仿佛看見了蝴蝶和蜻蜓的靈動姿態。而且這樣的寫法還有擬人意味,讓蝴蝶和蜻蜓傳話,道出了自己心中真正的感情。世人都盼春贊春,而杜甫卻隱隱地傷春悲春,寫出了新意,更延續了他一向的婉轉含蓄。

杜甫的詩一般都是比較沉重傷感的,但是這一首詩雖寫於他最貧困潦倒之時,卻寫得極為樂觀。就算沒錢沒權,也照樣要喝酒,畢竟人生不是演戲,不能重來,就算再傷心難過,時間不會就此停止或倒退,那不妨盡情去享受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到杜甫這種樂觀的精神呢?生活中充滿了磨難與挑戰,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既然不能左右它,那就從容地去接受。

相關焦點

  • 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更灑脫,讀懂才算活明白
    過了70,身體雖大不如前,但人生的境界卻該是最高的,看透人情冷暖,遵從己心,畢竟又有句話叫做「人生七十古來稀」。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世人皆知,但不少人都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可謂字字都是淚,但真的讀懂了才算是活明白了。
  • 杜甫嘆息,「人生七十古來稀」,上一句卻鮮為人知
    其實詩聖的作品並不全是沉鬱頓挫,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作品非常含蓄幽默,更有一些詩歌令人心潮澎湃。讀者都知道李白是詩仙加酒仙,其實杜甫也喜歡喝酒。老杜悲傷時低吟,「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開心時抒懷,「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上一句怕教壞後人,一直不願被提起
    春秋時期的孔子,可以說活得很長壽了,所以才有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了。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畢竟有史以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寓意人生能活多久,充滿了感慨和無奈。
  • 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上半句,為何無人提起?
    人生在世,每個人當然都想自己沒有傷病,並且能夠長命百歲。但真正能夠活到100歲的那些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古代就有秦始皇想永久稱霸世界,而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惜耗費一切人力物力去煉就仙丹,但是最終都毫無收穫,最後依然駕崩。
  • 同樣是勸人惜時,為何人們只曉得「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不知上句
    引言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只接觸表面上的信息,而對信息背後的知識卻充耳不聞。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漲漲知識,揭曉常被世人掛在嘴邊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前一句的玄奧之處。01在百姓安居樂業的今天,男女平均年齡早已超過了70歲,以至於人們似乎感受不到人生七十的稀有感了。回溯到寫出這句詩的唐朝詩聖杜甫所經歷的年代,他所經歷的古代應當至少在唐代之前。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在總結自己人生時候說的話,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但是卻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感受生命的價值。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讀了全詩,才知當時的他,有多悲傷。詩歌首聯寫的是杜甫當時在長安的狀態。那時的他每日上完朝後,便去典當春衣,換來的錢都用來買酒,天天喝得酩酊大醉。
  • 「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上一句,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古代,有許多與年齡有關的俗語。例如,孔子曾經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說:"當一個人活到七十歲時 ,這意味著您已經生活了很長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現在只要您不違反規定,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正是因為70歲是古代的"崇高人生",孔子才會受到尊重,而活到70歲的人也被尊稱為」古稀老人」。
  • 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為何上半句無人提及?
    它不僅影射了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情,也蘊含著眾人的價值追求,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句詩:「人生七十古來稀」,眾人對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它的上半句卻鮮有人知。上半句是什麼?為何無人願意提及?「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是「酒債尋常行處有」,這句話給人一種及時行樂的感覺,封建時期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較差,一些人飲酒作樂、借酒消愁,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唐朝的詩人大多喜歡喝小酒、吟小詩,酒不僅能帶給他們「止疼消愁」的作用,還能幫打發充斥著無奈的時光。
  •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怕教壞小孩沒人說,你知道嗎
    比如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們想活到70歲都很難,因為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況一般,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後,能活到70歲的人非常稀少。因此,在民間也產生了很多人去尋求長生不老,可是最終的結果都不盡人意,雖然懂得養生的人,能夠延年益壽超過了70歲,但是在古代少的可憐。
  • 「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一定要見這四種人,每種都令人落淚
    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意思是自古以來都很稀少,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豪邁的說法,雖然現在隨著生活醫療水平提升,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但是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這個時候的我們經歷過人生百態世間冷暖,已經可以遵從我們的想法,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越過規矩。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到了這個年齡,我們經歷的事情已經太多了,很多事情都已經看淡了,已經有了悠然見南山情懷。
  •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還有上句,怕教壞後人而不被提起
    生活在民間的老人應該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說法,但是這只是一句話的下半句,上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單單從流傳的這句話來看,古代人的壽命到了唐朝已經很高了,遠遠超出了先秦。「人生七十古來稀」作為一句大眾熟知的俗語,最早來源於杜甫的詩歌中。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意思就是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人很稀少。除了在杜甫的詩句中出現外,在明代墨客高明的《琵琶記·牛氏規奴》中也有記載:「人生七十古來稀,不去嫁人待何時?」。
  • 《揭秘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陳昌文解讀: 到處都有欠著酒債的人,比喻欠錢的人太多了,看起來都是平常小事。 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卻很少。 這句話放到現在,也合適。
  •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70多歲算不算長壽?堅持十步走,有助於長壽
    人人都嚮往長壽,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壽,但真正能夠長壽,還是比較稀少的。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長壽是件比較難的事情,能夠長壽的人是比較少的。越缺什麼,人們就越想擁有什麼,為了追求長壽,很多人會通過吃保健品等各種方式來延長壽命。人人都希望長壽,但活到多少歲算長壽?
  • 愛迪生的成功勵志名言,世人只知道上一句,卻不知下一句更重要!
    我們多數人在學校時候就聽過愛迪生的名言,但不知道是愛迪生說的,因為那個時候老師總是喜歡拿愛迪生的名言上一句來勉勵我們。說起這句名言,大家或許都知道,但知道的人都是只知道上一句,知道下一句的人不多。知道下一句不多也沒用關係,今天借著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下。
  • 「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人過六十,餘生已經開始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了七十歲,便是很稀少的了,所以當一個人從六十歲開始,他的心境就將完全的改變,要一鼓作氣的在年齡上做著衝擊。人生的晚年,是步往終響的時間段,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生已經是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 人生七十古來稀,看14億人口年齡大數據,你預測能活到多少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從古至今能活到70歲的數量很少,古稀,自古以來都稀少。這一句話放到今天這個時代,是完全不適用了。粗劣計算,2010年的時候全國就有5千萬人口年齡超過70歲。如此龐大的數量怎麼也不能用稀少來形容了。其中年齡超過100歲的有27086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首古詩過20年估計也不適用了。為了更簡潔地反映人口結構,引入了撫養比這個概念。
  • 可會知我心裡睏倦滿腔,夜闌靜,問有誰共鳴?
    詞人納蘭容若,曾在他的《飲水詞》裡寫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晉朝時有一位名叫蘇伯玉的人,他的妻子寫下一首雜體詩《盤中詩》,其中一句「長嘆息,當語誰?」都與「夜闌靜,有誰共鳴"有異曲同工之妙。唐朝的韓愈說「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 鬥破:世人只知虛無和淨蓮!卻不知異火榜第一?那排行第四異火呢
    異火分為二十三種而且各個都很強大。但在這異火之中,也存在等級的劃分。有的異火雖然不夠強大。但卻足夠出名。也有的異火仿佛銷聲匿跡,甚至無人問津。這又是什麼原因?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異火榜上的異火。排行的異火榜第二的異火。一般知道的人也不多。但凡是達到了一定高度,對虛無吞炎的認知自然就多了起來。這遠古八族最有說話權。尤其是古族。
  •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是詩歌消極,還是詩人杜甫已看透
    玄宗起居之地長安,富貴繁華程度,只會讓詞窮語盡。長安城邊曲江池,離城只有五公裡,漢武帝執筆,唐玄宗上彩,水明花豔。現在的著名旅遊景點,還能否感受到大唐的氣韻,已不得而知,但一定可以聽到詩人杜甫的低婉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