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怕教壞小孩沒人說,你知道嗎

2020-12-19 三個老農民

俗語對我們老百姓來言,都很熟悉,大家都能隨口說上幾句。所以在閒聊之時,順便插上幾句俗語,特別能調解交流的熱鬧氣氛。這是因為俗語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俗語的表現形式通俗易懂,言簡意駭,但是字裡行間卻能夠發人深省,引人思考。

比如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們想活到70歲都很難,因為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況一般,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後,能活到70歲的人非常稀少。因此,在民間也產生了很多人去尋求長生不老,可是最終的結果都不盡人意,雖然懂得養生的人,能夠延年益壽超過了70歲,但是在古代少的可憐。

因此,古代對超過70歲的人,都是非常的敬重和珍惜,他們認為能活到這個年紀的老人都是上天賜予給他們的福分。後來孔子還說過這樣的一句話:70而從心而欲,不逾矩。就是告訴當時的人們,年齡超過了70歲,只要不違反大的規矩,就去隨心而欲的活著吧!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考慮的太多。後來杜甫也非常感嘆地說:人生七十古來稀。

可是這句俗語後面還有半句,就是杜甫的「酒債尋常行處有」。意思是說,到處借錢喝酒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可是這句話,讓現在的孩子聽到是非常不好的,會感覺到這是在交給孩子們學壞,讓他們不勞而獲,只知道花天酒地去借債度日。其實在古代沒有人這樣說,因為後面這句「酒債尋常行處有」,無非就是一句感嘆人生的一句話。

其實我們理解一下杜甫當時的心情,也就能夠理解這句俗語產生的原因。當時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趕上安史之亂,可是杜甫本人憂國憂民,他看到人們生活貧困潦倒,國家一片狼藉,他的內心也充滿了憂愁和抑鬱。他想到自己吃著國家的俸祿,卻不能夠改變老百姓的生存狀況,直言進諫,也讓自己的生活開始不好過,所以心情很痛苦。

官場上的不得意,生活上的困頓,飽受挫折的杜甫,開始借酒消愁愁更愁。他經常拿自己的衣服去換錢,然後賣酒,到江邊喝個伶仃大醉再回家。久而久之,家裡再沒有了可以變賣的東西,可是杜甫不能離開酒,因此,在很多酒館都有欠帳。在那時候,杜甫欠酒錢已經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

因此大家要知道,雖然在民間經常流傳著「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是大家都不知道上半句說的是什麼?那就是「酒債尋常行處有」。這是因為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聽到這句話,更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這種人生觀態度,所以一直以來就把這句話忽略了,是避免了孩子誤解產生不好的影響。只是讓他們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俗語,讓後人懂得尊敬高齡老人。

因為這種及時行樂的做人方式,這種思想對社會是有害無益的,在兒童時期,必須要有一顆努力向上的心,才能成為一個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所以有良知的人,都不會將這種墮落的心態傳下去,大多數人都只會談這半句「人生七十古來稀」,用來感慨人生,而避諱這半路「酒債尋常行處有」,怕影響孩子教育。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可是上半句怕教壞小孩沒人說,你知道,怎麼一回事呢?

相關焦點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在總結自己人生時候說的話,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但是卻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感受生命的價值。
  •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還有上句,怕教壞後人而不被提起
    由於古代缺醫少藥,很多人會喪失生命。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比較低。據了解,先秦時期的人們活到40歲的就很了不起了,別說是現在的百歲了。看到這裡你就會明白古語中的「三十而立......」生活在民間的老人應該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說法,但是這只是一句話的下半句,上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單單從流傳的這句話來看,古代人的壽命到了唐朝已經很高了,遠遠超出了先秦。
  • 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上半句,為何無人提起?
    人生在世,每個人當然都想自己沒有傷病,並且能夠長命百歲。但真正能夠活到100歲的那些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古代就有秦始皇想永久稱霸世界,而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惜耗費一切人力物力去煉就仙丹,但是最終都毫無收穫,最後依然駕崩。
  • 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上一句怕教壞後人,一直不願被提起
    春秋時期的孔子,可以說活得很長壽了,所以才有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了。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畢竟有史以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寓意人生能活多久,充滿了感慨和無奈。
  • 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為何上半句無人提及?
    它不僅影射了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情,也蘊含著眾人的價值追求,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句詩:「人生七十古來稀」,眾人對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它的上半句卻鮮有人知。上半句是什麼?為何無人願意提及?「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是「酒債尋常行處有」,這句話給人一種及時行樂的感覺,封建時期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較差,一些人飲酒作樂、借酒消愁,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唐朝的詩人大多喜歡喝小酒、吟小詩,酒不僅能帶給他們「止疼消愁」的作用,還能幫打發充斥著無奈的時光。
  • 「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上一句,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
    當時,他們的醫療水平落後,所以生病後不容易治癒,許多人最終死於疾病。有時,嬰兒剛出生就死亡。在戰爭年代期間,人民無法抵抗,傷亡人數眾多。現在我們正常生活到70歲以上,但古代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0或40歲。因為長壽的人很少,所以人們更加渴望。在古代,有許多與年齡有關的俗語。例如,孔子曾經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杜甫嘆息,「人生七十古來稀」,上一句卻鮮為人知
    提到盛唐詩人杜甫,很多人立刻就能背出他的很多名句,而且也知道詩聖雖然一生顛沛流離,卻憂國憂民。其實詩聖的作品並不全是沉鬱頓挫,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作品非常含蓄幽默,更有一些詩歌令人心潮澎湃。讀者都知道李白是詩仙加酒仙,其實杜甫也喜歡喝酒。
  • 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更灑脫,讀懂才算活明白
    過了70,身體雖大不如前,但人生的境界卻該是最高的,看透人情冷暖,遵從己心,畢竟又有句話叫做「人生七十古來稀」。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世人皆知,但不少人都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可謂字字都是淚,但真的讀懂了才算是活明白了。
  • 「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一定要見這四種人,每種都令人落淚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帶你看清人情世故!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意思是自古以來都很稀少,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豪邁的說法,雖然現在隨著生活醫療水平提升,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但是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這個時候的我們經歷過人生百態世間冷暖,已經可以遵從我們的想法,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越過規矩。
  • 同樣是勸人惜時,為何人們只曉得「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不知上句
    很多人只知道「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前半句,卻不知道後半句的「老去詩篇渾漫與」也同樣富有哲理;很多人只知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前半句,卻不知道「除去巫山不是雲」才是真正的點睛之筆;有很多人只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傲,卻不知道後半句「天要滅我我滅天」也同樣不羈。顯然,只知道別人所知道的,只能人云亦云而已。如若不但知道別人知道的,還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才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之材。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古代對於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稱呼,例如七八歲的小孩就是「始齔」,十三四歲的女孩稱為「豆蔻」,男子二十為「弱冠之年」,女子十五「及笄」。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
  •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70多歲算不算長壽?堅持十步走,有助於長壽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長壽是件比較難的事情,能夠長壽的人是比較少的。越缺什麼,人們就越想擁有什麼,為了追求長壽,很多人會通過吃保健品等各種方式來延長壽命。人人都希望長壽,但活到多少歲算長壽?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已經是古稀之年,活到70多歲,算不算長壽?人活到多少歲算長壽?
  • 《揭秘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陳昌文解讀: 到處都有欠著酒債的人,比喻欠錢的人太多了,看起來都是平常小事。 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卻很少。 這句話放到現在,也合適。
  • 新時代,你怎麼看待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這些都是根據人們的年齡,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今天這句: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也是具有這樣的指導作用,也許這就是所謂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吧,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做事要趁早,莫等白了頭。這句話的意思從字面上來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你到了五十歲,就不要再建造新房子了,到了六十歲就不要再栽樹了,到了七十歲以後,就不要再做新衣服了。
  • 俗語「娘家屋住不久,親戚飯吃不飽」,說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娘家屋住不久,親戚飯吃不飽」,相信朋友們都聽說過,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娘家屋住不久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娘家不能待太久。
  • 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眼淚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性格決定命運,雖然聽起來有點過於絕對,但是在很多人身上卻又無一不是在驗證著這一說法。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二人在詩詞領域的地位不分伯仲,都是非常有才氣的詩人。
  • 「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人過六十,餘生已經開始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了七十歲,便是很稀少的了,所以當一個人從六十歲開始,他的心境就將完全的改變,要一鼓作氣的在年齡上做著衝擊。人生的晚年,是步往終響的時間段,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生已經是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下半句,直擊人心
    俗語,作為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祖祖輩輩的農民百姓們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俗語,就像個民間萬花筒,有關於天氣氣象的;有關於人生百態的;有感嘆歲月蹉跎的;還有描寫人性的,就比如說這句「誰人背後無人說」,人們往往只聽說過這句俗語的上半句,而它的下半句更是堪稱經典,直擊人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人生七十古來稀,看14億人口年齡大數據,你預測能活到多少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從古至今能活到70歲的數量很少,古稀,自古以來都稀少。這一句話放到今天這個時代,是完全不適用了。如此龐大的數量怎麼也不能用稀少來形容了。其中年齡超過100歲的有27086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首古詩過20年估計也不適用了。為了更簡潔地反映人口結構,引入了撫養比這個概念。非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力人口之比;非動力人口是指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之和,勞動力人口為15-65歲人口。
  • 俗語:「三十六莫說,七十三莫提,八十四莫講」
    序俗語,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國粹,是先輩生活經驗的結晶,我們不能忘了!中國有句古話叫「三十六莫說,七十三莫提,八十四莫講」。三十六莫說意思就是:36歲,這是人的第3個本命年,本命年都是比較背得,容易出事情(我們這就有穿紅褲衩避災的說法)。三國時期周瑜、龐統、馬良都是在36歲去世的。所以說:「這一年是一道坎」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