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人過六十,餘生已經開始

2020-12-19 新咖醉文化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了七十歲,便是很稀少的了,所以當一個人從六十歲開始,他的心境就將完全的改變,要一鼓作氣的在年齡上做著衝擊。人生的晚年,是步往終響的時間段,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生已經是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一個人可以安然地去回顧自己的一生,去想一想自己的遺憾,去開心自己所獲得的成就 ,更多的是在人生的經歷中,尋找到最真實的自我。因此六十歲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齡,不論接受不接受,餘生便正式的開始了,那麼如何去度過自己的餘生,就好像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剛剛面臨人生時,都會在內心中發出的疑惑。

餘生一定不能夠虛度,就好像是誰也不肯在做事的年齡選擇安逸,那麼在餘生的時間段,也一樣需要做好籌謀,不論前途的人生是轟轟烈烈還是平淡如水,餘生的結尾一定要能夠讓自己心滿意足,這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想要過好自己的餘生,就必須要做好這樣幾件事。

一、善待老伴

晚年便是老年,是身體退化的必然,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在身邊給予保障的人,這樣的人大多就是相伴一生的老伴。中國社會上,或有或無的存在著一些大男人主義,幾千年的傳統觀念,留下了很多根深蒂固的影響,在婚姻中,男人往往是強勢的一方,就算是恩愛非常的兩個人,女方也難免會受到一些委屈。

當到了晚年的時候,火烈的脾性已經是逐漸消退,這個時候要懂得憐惜自己的身邊人,她們陪伴了大半生,或許還要照料以後不能力所能及的生活,對她們的善待,是一種對於過往的補償。餘生中的時光,子女勢必也生活繁忙,能夠讓晚年不會形單影隻的人,還是因為有了老伴的存在,兩個人在生活中尋找一些情趣,種花養草,遛鳥牽狗,只要能夠找出一些讓人開心的時候 ,所謂的餘生,也並不會如同是揮之不去的陰霾。

二、打理錢財

子女都是有子女的生活,雖然經常說:「養兒養女為了防老」,可是誰也不想讓子女的人生完全掛靠在自己身上,因此在我們行有餘力的時候 ,要能夠做好自己的保障。忙碌了大半生,對於積攢下來的錢財,那就是對於人生抗擊風險的準備,因此要認真仔細地做著打理,絕對不能夠存在什麼錢生錢的思想,做一些高風險的投資或者生意上的嘗試,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已經流逝的時光,重要的是讓人生能夠有個緩衝的保證,在兒女之外存在另一種防老的準備。

因此對於這些錢財來說,安穩就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在沒有風險的時候,過好我們的生活,不要去亂折騰,更不要去偏聽偏信。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我們奮鬥一生的成果 ,但凡是能夠有力的守護住,就已經是莫大的成功,其他之外的任何多餘想法,都是毫無用處的冒險和愚蠢。

三、勤加運動

凡事用進廢退,身體也是如此,雖然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下降,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可是我們卻能夠對機能下降的速度做出一些努力,這樣的努力就是保持運動。六十歲過後,老年人已經沒有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那麼自然就會有一种放松感,可是當這种放松感讓一個人變得懶惰時,那麼就會荒廢了生活狀態。沒有人會勸誡一個老年人去努力向上,自己沒有了壓力,社會和身邊人也不會給壓力,那麼一旦陷入到了懶惰的狀態中,就連讀多走幾步路都會覺得費力和不耐煩。

正確的餘生,應該是有著老當益壯的狀態,讓自己能吃能動,精神充滿著活力,縱然是下山的夕陽,也是在發著紅光。運動是減緩衰老的利器,不耗費金錢,沒有那麼嚴苛的條件,只要願意去運動,那麼就能夠開始運動,並且很快就能夠看到成效。

經常運動的老年人,和不運動的老年人,不論是從外在還是內心中,肯定是迥然不同的,這樣不同的生活面貌,催生的也是心境上的不一樣。不同的年齡都要有向上的狀態,舞臺的退場也是需要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亮相,不論是否有運動的習慣,從六十歲開始運動起來吧,汗水就能夠阻礙時間的侵蝕,更能夠煥發人生最後的餘熱。

相關焦點

  • 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上一句怕教壞後人,一直不願被提起
    春秋時期的孔子,可以說活得很長壽了,所以才有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了。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畢竟有史以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寓意人生能活多久,充滿了感慨和無奈。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在總結自己人生時候說的話,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但是卻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感受生命的價值。
  • 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上半句,為何無人提起?
    人生在世,每個人當然都想自己沒有傷病,並且能夠長命百歲。但真正能夠活到100歲的那些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古代就有秦始皇想永久稱霸世界,而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惜耗費一切人力物力去煉就仙丹,但是最終都毫無收穫,最後依然駕崩。
  •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怕教壞小孩沒人說,你知道嗎
    俗語對我們老百姓來言,都很熟悉,大家都能隨口說上幾句。所以在閒聊之時,順便插上幾句俗語,特別能調解交流的熱鬧氣氛。這是因為俗語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俗語的表現形式通俗易懂,言簡意駭,但是字裡行間卻能夠發人深省,引人思考。
  • 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更灑脫,讀懂才算活明白
    對於如今不少人來說,15歲確實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志氣,30還在啃老,40過得迷迷糊糊,50過得稀裡糊塗,60耳朵快聽不見了,70高血壓不允許從心所欲。雖然這樣的人生看似書寫得有些潦草,但卻是最真實的。 仔細研究這段話,人生最難的到底是哪個階段?有人認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壯年時,也就是40不惑時,但我卻認為最難的是「七十而從心所欲」。
  •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還有上句,怕教壞後人而不被提起
    生活在民間的老人應該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說法,但是這只是一句話的下半句,上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單單從流傳的這句話來看,古代人的壽命到了唐朝已經很高了,遠遠超出了先秦。「人生七十古來稀」作為一句大眾熟知的俗語,最早來源於杜甫的詩歌中。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意思就是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人很稀少。除了在杜甫的詩句中出現外,在明代墨客高明的《琵琶記·牛氏規奴》中也有記載:「人生七十古來稀,不去嫁人待何時?」。
  • 杜甫嘆息,「人生七十古來稀」,上一句卻鮮為人知
    提到盛唐詩人杜甫,很多人立刻就能背出他的很多名句,而且也知道詩聖雖然一生顛沛流離,卻憂國憂民。其實詩聖的作品並不全是沉鬱頓挫,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作品非常含蓄幽默,更有一些詩歌令人心潮澎湃。讀者都知道李白是詩仙加酒仙,其實杜甫也喜歡喝酒。
  • 「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上一句,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
    當時,他們的醫療水平落後,所以生病後不容易治癒,許多人最終死於疾病。有時,嬰兒剛出生就死亡。在戰爭年代期間,人民無法抵抗,傷亡人數眾多。現在我們正常生活到70歲以上,但古代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0或40歲。因為長壽的人很少,所以人們更加渴望。在古代,有許多與年齡有關的俗語。例如,孔子曾經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一定要見這四種人,每種都令人落淚
    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意思是自古以來都很稀少,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豪邁的說法,雖然現在隨著生活醫療水平提升,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但是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這個時候的我們經歷過人生百態世間冷暖,已經可以遵從我們的想法,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越過規矩。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到了這個年齡,我們經歷的事情已經太多了,很多事情都已經看淡了,已經有了悠然見南山情懷。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三十是而立之年,四十是不惑之年,五十是天命之年,六十則是花甲之年,七十是古稀之年。不過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平均壽命不高,活到六七十歲算是難得。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
  • 同樣是勸人惜時,為何人們只曉得「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不知上句
    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漲漲知識,揭曉常被世人掛在嘴邊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前一句的玄奧之處。01在百姓安居樂業的今天,男女平均年齡早已超過了70歲,以至於人們似乎感受不到人生七十的稀有感了。回溯到寫出這句詩的唐朝詩聖杜甫所經歷的年代,他所經歷的古代應當至少在唐代之前。
  • 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為何上半句無人提及?
    它不僅影射了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情,也蘊含著眾人的價值追求,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句詩:「人生七十古來稀」,眾人對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它的上半句卻鮮有人知。上半句是什麼?為何無人願意提及?「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是「酒債尋常行處有」,這句話給人一種及時行樂的感覺,封建時期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較差,一些人飲酒作樂、借酒消愁,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唐朝的詩人大多喜歡喝小酒、吟小詩,酒不僅能帶給他們「止疼消愁」的作用,還能幫打發充斥著無奈的時光。
  • 《揭秘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陳昌文解讀: 到處都有欠著酒債的人,比喻欠錢的人太多了,看起來都是平常小事。 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卻很少。 這句話放到現在,也合適。
  • 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眼淚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性格決定命運,雖然聽起來有點過於絕對,但是在很多人身上卻又無一不是在驗證著這一說法。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二人在詩詞領域的地位不分伯仲,都是非常有才氣的詩人。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農村的老話很多都是幾百年傳下來的警世格言,它不僅縕含著很深的文化意義,而且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準」,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約束老年人的行為,不該做的儘量的不能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70多歲算不算長壽?堅持十步走,有助於長壽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長壽是件比較難的事情,能夠長壽的人是比較少的。越缺什麼,人們就越想擁有什麼,為了追求長壽,很多人會通過吃保健品等各種方式來延長壽命。人人都希望長壽,但活到多少歲算長壽?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已經是古稀之年,活到70多歲,算不算長壽?人活到多少歲算長壽?
  • 新時代,你怎麼看待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其實這些俗語所說內容,都是古代人的壽命所限定的,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短,人到了五六十歲已經算是很高的年年紀了,正所謂做事要趁早,如果太晚了不光不易成功,就算成功,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享受成功的喜悅。所以有人說:因為青春水平地低,五十建房住不長,六十栽樹難乘涼,七十做衣棺;因為知足常樂,年紀大了就安享晚年吧。
  • 人過六十,少做三件事,餘生日子越過越好
    時光飛逝,一轉眼不少人已經年過六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人過了六十歲,一下子就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已經退休,開始過自己晚年的生活。人一旦閒下來,就開始回想過往的種種。
  • 人生七十古來稀,看14億人口年齡大數據,你預測能活到多少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從古至今能活到70歲的數量很少,古稀,自古以來都稀少。這一句話放到今天這個時代,是完全不適用了。如此龐大的數量怎麼也不能用稀少來形容了。其中年齡超過100歲的有27086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首古詩過20年估計也不適用了。為了更簡潔地反映人口結構,引入了撫養比這個概念。非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力人口之比;非動力人口是指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之和,勞動力人口為15-65歲人口。
  •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有沒有道理,非常實用
    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六十不交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勸誡年青人,不必與六十多歲的老人深入交流,更沒必要造成語言上的矛盾。一方面這一年紀的老人,儘管思想觀念無法跟上時尚潮流,但還是十分固執己見,這種老舊的意識總是拘束年青人的觀念,令人畏畏縮縮,難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