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只接觸表面上的信息,而對信息背後的知識卻充耳不聞。很多人只知道「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前半句,卻不知道後半句的「老去詩篇渾漫與」也同樣富有哲理;很多人只知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前半句,卻不知道「除去巫山不是雲」才是真正的點睛之筆;有很多人只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傲,卻不知道後半句「天要滅我我滅天」也同樣不羈。顯然,只知道別人所知道的,只能人云亦云而已。如若不但知道別人知道的,還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才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之材。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漲漲知識,揭曉常被世人掛在嘴邊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前一句的玄奧之處。
01
在百姓安居樂業的今天,男女平均年齡早已超過了70歲,以至於人們似乎感受不到人生七十的稀有感了。回溯到寫出這句詩的唐朝詩聖杜甫所經歷的年代,他所經歷的古代應當至少在唐代之前。
首先,歷史上人類的壽命突變式增長有三次。第一次是火的使用。在人類會利用火之前,一直食用的是生食,不但難以消化,而且很容易攝取到裡面的細菌;喝的水也是生水,對於腸道很不好,極易生病;洗澡也只是用冷水,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洗,衛生條件極差,導致當時的人非常容易得病。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不要說70歲很少,連活過50歲的人實際上也沒有幾個。
第二次是禮法制度的誕生和強化。現代的人們,總是對舊時的禮法制度嗤之以鼻,認為那是繁瑣,是累贅。殊不知,正是那些所謂「繁文縟節」的產生,才間接推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年齡增長革命。
中國商朝殉葬制度的推行,得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屍體亂橫荒野的危險,減少了疾病傳播的可能性。其次,源於夏朝甚至更早的種姓制度的建立,使近親結婚的概率減小,從而減少了新生兒先天疾病的患病率、提高了整體人類的平均年齡。而其他等級、長幼尊卑之類禮法的建立和完善,也減少了同族人互相殘殺的次數。在此,需要特別要補充一點,有人可能對衛生條件制約了人類壽命增長的因素感到不以為然,殊不知,古代一場瘟疫動輒就可以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甚至在歐洲地區動輒上千萬。當然,這種情況之所以在歐洲更加嚴重一些,是因為其禮法制度遠沒有東方地區這麼完備。
至於第三次的人類壽命大增長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這已經晚與杜甫所在的那個年代了,此處略過。總結起來,在杜甫的那個年代,人們的平均年齡應該在40歲到45歲之間。而且由於杜甫生活後期安史之亂的爆發,大量人口死於非命,這個平均年齡應該再減少一些。
02
在探究完這句詩的深刻歷史背景之後,讓我們來看看這句詩的完整版: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看來這句話主要的意思並不是在感慨壽命的短暫,而是在勸告人們及時行樂,人生只有短短幾十載,但歡樂卻很容易找到,有點像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享樂主義。雖說整體來讀更加富有哲理性,但換一個角度,這句話似乎不太符合古人的價值觀。下面我們來淺析一下前半句話明明與後半句話同樣合理,但前半句話石沉大海後半句話卻萬古留名的原因。
中國古代的主流價值觀,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式的勤勞,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耐力,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所以,這前半句話很快被摒棄掉,而後半句話確實是說出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心聲,導致了很多後人都在引用。例如明代詩人高明的《枇杷記-牛氏規奴》中的「人生七十古來稀,不去嫁人待何時?」。
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單看後半句,還是兩句一起看,都有勸解人們珍惜時間的意味,希望大家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雖說現在七十歲並不少見,但如果說一味浪費時間、虛度光陰的話,縱使是長生不老又有什麼意義呢?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