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勸人惜時,為何人們只曉得「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不知上句

2020-12-19 南書房

引言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只接觸表面上的信息,而對信息背後的知識卻充耳不聞。很多人只知道「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前半句,卻不知道後半句的「老去詩篇渾漫與」也同樣富有哲理;很多人只知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前半句,卻不知道「除去巫山不是雲」才是真正的點睛之筆;有很多人只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傲,卻不知道後半句「天要滅我我滅天」也同樣不羈。顯然,只知道別人所知道的,只能人云亦云而已。如若不但知道別人知道的,還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才能算得上是人中龍鳳之材。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漲漲知識,揭曉常被世人掛在嘴邊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前一句的玄奧之處。

01

在百姓安居樂業的今天,男女平均年齡早已超過了70歲,以至於人們似乎感受不到人生七十的稀有感了。回溯到寫出這句詩的唐朝詩聖杜甫所經歷的年代,他所經歷的古代應當至少在唐代之前。

首先,歷史上人類的壽命突變式增長有三次。第一次是火的使用。在人類會利用火之前,一直食用的是生食,不但難以消化,而且很容易攝取到裡面的細菌;喝的水也是生水,對於腸道很不好,極易生病;洗澡也只是用冷水,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洗,衛生條件極差,導致當時的人非常容易得病。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不要說70歲很少,連活過50歲的人實際上也沒有幾個。

第二次是禮法制度的誕生和強化。現代的人們,總是對舊時的禮法制度嗤之以鼻,認為那是繁瑣,是累贅。殊不知,正是那些所謂「繁文縟節」的產生,才間接推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年齡增長革命。

中國商朝殉葬制度的推行,得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屍體亂橫荒野的危險,減少了疾病傳播的可能性。其次,源於夏朝甚至更早的種姓制度的建立,使近親結婚的概率減小,從而減少了新生兒先天疾病的患病率、提高了整體人類的平均年齡。而其他等級、長幼尊卑之類禮法的建立和完善,也減少了同族人互相殘殺的次數。在此,需要特別要補充一點,有人可能對衛生條件制約了人類壽命增長的因素感到不以為然,殊不知,古代一場瘟疫動輒就可以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甚至在歐洲地區動輒上千萬。當然,這種情況之所以在歐洲更加嚴重一些,是因為其禮法制度遠沒有東方地區這麼完備。

至於第三次的人類壽命大增長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這已經晚與杜甫所在的那個年代了,此處略過。總結起來,在杜甫的那個年代,人們的平均年齡應該在40歲到45歲之間。而且由於杜甫生活後期安史之亂的爆發,大量人口死於非命,這個平均年齡應該再減少一些。

02

在探究完這句詩的深刻歷史背景之後,讓我們來看看這句詩的完整版: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看來這句話主要的意思並不是在感慨壽命的短暫,而是在勸告人們及時行樂,人生只有短短幾十載,但歡樂卻很容易找到,有點像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享樂主義。雖說整體來讀更加富有哲理性,但換一個角度,這句話似乎不太符合古人的價值觀。下面我們來淺析一下前半句話明明與後半句話同樣合理,但前半句話石沉大海後半句話卻萬古留名的原因。

中國古代的主流價值觀,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式的勤勞,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耐力,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所以,這前半句話很快被摒棄掉,而後半句話確實是說出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心聲,導致了很多後人都在引用。例如明代詩人高明的《枇杷記-牛氏規奴》中的「人生七十古來稀,不去嫁人待何時?」。

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單看後半句,還是兩句一起看,都有勸解人們珍惜時間的意味,希望大家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雖說現在七十歲並不少見,但如果說一味浪費時間、虛度光陰的話,縱使是長生不老又有什麼意義呢?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還有上句,怕教壞後人而不被提起
    據了解,先秦時期的人們活到40歲的就很了不起了,別說是現在的百歲了。看到這裡你就會明白古語中的「三十而立......」生活在民間的老人應該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說法,但是這只是一句話的下半句,上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
  • 古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為何上半句無人提及?
    它不僅影射了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情,也蘊含著眾人的價值追求,比如今天所說的這句詩:「人生七十古來稀」,眾人對這句話耳熟能詳,但它的上半句卻鮮有人知。上半句是什麼?為何無人願意提及?「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句是「酒債尋常行處有」,這句話給人一種及時行樂的感覺,封建時期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較差,一些人飲酒作樂、借酒消愁,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唐朝的詩人大多喜歡喝小酒、吟小詩,酒不僅能帶給他們「止疼消愁」的作用,還能幫打發充斥著無奈的時光。
  • 老話「人生七十古來稀」,其實上一句怕教壞後人,一直不願被提起
    春秋時期的孔子,可以說活得很長壽了,所以才有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了。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畢竟有史以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寓意人生能活多久,充滿了感慨和無奈。
  • 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更灑脫,讀懂才算活明白
    過了70,身體雖大不如前,但人生的境界卻該是最高的,看透人情冷暖,遵從己心,畢竟又有句話叫做「人生七十古來稀」。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世人皆知,但不少人都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可謂字字都是淚,但真的讀懂了才算是活明白了。
  • 古語:「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上半句,為何無人提起?
    人生在世,每個人當然都想自己沒有傷病,並且能夠長命百歲。但真正能夠活到100歲的那些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古代就有秦始皇想永久稱霸世界,而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不惜耗費一切人力物力去煉就仙丹,但是最終都毫無收穫,最後依然駕崩。
  •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怕教壞小孩沒人說,你知道嗎
    比如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們想活到70歲都很難,因為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況一般,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後,能活到70歲的人非常稀少。因此,在民間也產生了很多人去尋求長生不老,可是最終的結果都不盡人意,雖然懂得養生的人,能夠延年益壽超過了70歲,但是在古代少的可憐。
  • 杜甫嘆息,「人生七十古來稀」,上一句卻鮮為人知
    下面這首詩也是家喻戶曉,杜甫嘆息,「人生七十古來稀」,上一句卻鮮為人知。曲江唐代: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詩人雖然未到知天命之年,但人生如白駒過隙,倏忽間就垂垂老矣。杜甫此時嚴重地感到了一種危機感,酒債尋常事、七十古來稀,看似很豁達,其實滿溢著愁悶和無奈之情。暮春時節,正該換上輕裝,可是為了償還酒債,又不得不典當春衣,這種透過一層的寫法,更令人感到一絲悲涼。不過詩聖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起落不定的生活,與其每日唉聲嘆氣,不如自己找點樂子。
  • 「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上一句,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
    因為長壽的人很少,所以人們更加渴望。在古代,有許多與年齡有關的俗語。例如,孔子曾經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說:"當一個人活到七十歲時 ,這意味著您已經生活了很長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現在只要您不違反規定,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正是因為70歲是古代的"崇高人生",孔子才會受到尊重,而活到70歲的人也被尊稱為」古稀老人」。
  • 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半句鮮有人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在總結自己人生時候說的話,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但是卻要學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感受生命的價值。
  • 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有多苦,字字都是眼淚
    然而他們二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這其實與他們的性格不無關係。李白是一個灑脫豁達、我行我素的人,所以才有那般出塵的仙氣;而杜甫的性格卻比較內斂,骨子裡比較敏感,憂國又憂民。除了性格之外,或許他們所生活的年代也是一部分因素,因為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人民的生活一派和諧,而到了杜甫生活的晚唐時期,一切都急轉直下。
  • 「人生七十古來稀」什麼意思?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三十是而立之年,四十是不惑之年,五十是天命之年,六十則是花甲之年,七十是古稀之年。不過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平均壽命不高,活到六七十歲算是難得。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
  • 「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一定要見這四種人,每種都令人落淚
    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來稀,意思是自古以來都很稀少,這是一種很自豪、很豪邁的說法,雖然現在隨著生活醫療水平提升,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但是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如果你是一個久居他鄉之人,人到七十的時候就回家看看吧,看看曾經自己的左鄰右舍,也許鄰居已經搬走了,但是當你站在這座舊房子前面的時候,這些物是人非也是一種慰藉。
  • 《揭秘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陳昌文解讀: 到處都有欠著酒債的人,比喻欠錢的人太多了,看起來都是平常小事。 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卻很少。 這句話放到現在,也合適。
  •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70多歲算不算長壽?堅持十步走,有助於長壽
    越缺什麼,人們就越想擁有什麼,為了追求長壽,很多人會通過吃保健品等各種方式來延長壽命。人人都希望長壽,但活到多少歲算長壽?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已經是古稀之年,活到70多歲,算不算長壽?人活到多少歲算長壽?
  • 「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人過六十,餘生已經開始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了七十歲,便是很稀少的了,所以當一個人從六十歲開始,他的心境就將完全的改變,要一鼓作氣的在年齡上做著衝擊。人生的晚年,是步往終響的時間段,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生已經是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 人生七十古來稀,看14億人口年齡大數據,你預測能活到多少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從古至今能活到70歲的數量很少,古稀,自古以來都稀少。這一句話放到今天這個時代,是完全不適用了。如此龐大的數量怎麼也不能用稀少來形容了。其中年齡超過100歲的有27086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首古詩過20年估計也不適用了。為了更簡潔地反映人口結構,引入了撫養比這個概念。非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力人口之比;非動力人口是指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之和,勞動力人口為15-65歲人口。
  • 小升初語文能力提升積累,描寫親情、勸人學習、惜時的詩句
    小升初語文能力提升積累,描寫親情、勸人學習、惜時的詩句一、描寫親情的詩句1.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解釋: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2.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國·魏)曹植 《七步詩》解釋: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準」,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約束老年人的行為,不該做的儘量的不能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大家知道五十知天命,六十一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到耄耋,以過去的生活條件來講,身體都不如現代人健康,五十多歲顯得力不從心,過了天命之年,很多事情都該放下了,俗話不也說了麼,「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望子助」。
  • 人生七十古來稀,你七十歲還能幹什麼?賈平凹70歲又寫了本新小說
    賈平凹經常去一家叫做「暫坐」的茶館喝茶,由於是常客又是名人,沒有幾下子就和店老闆成了熟人,茶館老闆是一位單身女子,她也有很多單身女閨蜜,她們經常來茶館小聚玩耍,順理成章的和賈平凹都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毫無疑問,賈平凹得知他們每個人的人生故事,作為一個都市單身女人,她們有許多的無奈和心酸,有幾許的寂寞和哀愁。
  • 新時代,你怎麼看待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古人對於各個年齡段人們的稱謂都要不同的叫法,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四十歲是不惑之年,五十歲知天命,六十歲是花甲之年,七十古稀,八十歲是耄耋之年。而且對於不同年齡的人們需要做什麼事情,也是有一定的說法,比如:女子15歲要及,就是說女子到了15歲要盤發插笄,表示到了出家的年齡;男子20歲要加冠、束髮,表示成年,等等。這些都是根據人們的年齡,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今天這句: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也是具有這樣的指導作用,也許這就是所謂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吧,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做事要趁早,莫等白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