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逆行》為例:從四個角度深度解讀鼻祖太宰治的「喪文化」

2020-12-03 夢幻聞書香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相信大家對這句話耳熟能詳,它出自太宰治所著的《人間失格》一書中。雖然它只是太宰治引用寺內壽太郎的一句話,但是很多人卻是因為這句話記住了太宰治。雖然《人間失格》名氣很大,但其實《逆行》寫於更早的時期。

《逆行》是太宰治中短篇精選集,內含太宰治一生寫照的十個中短篇,收錄了他入圍第一屆芥川文學獎的成名作《逆行》和《浪漫燈籠》。太宰治可說是當代日本文學的奇葩,一生歷經五次自殺,很多作品都是在自殺間隙完成的。

太宰治的人生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未免太過"不堪"了,荒廢學業、多次自殺、沉迷藥物、欠下債款、與多名女性糾纏不清等等,那為什麼我會說太宰治一點都不「喪」呢?短短三十九年留下一百四十部作品的人會喪嗎?他早期的作品傷感、悲觀,中期作品慢慢趨向明快、單純,後期的作品樸素、正直。太宰治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我們是從誕生走向毀滅,他是反向生活的人,是從毀滅走向誕生。

凡是看過太宰治作品的人,都認為他的作品讀起來很喪氣,都以為太宰治也是這樣一個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其實,這個被稱為「喪文化」鼻祖的太宰治,曾如此真實地愛過這個世界。以下我們將從家庭背景、自殺經歷、對芥川獎的執著及作品分析四個角度闡述其實太宰治並不「喪」,反而充滿了正能量。

01.優渥的童年生活並沒有給太宰治帶來心理上的幸福感

太宰治是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列為日本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

從家庭出身看,太宰治絕對是贏在人生起跑線上的人。 他出生名門,文採了得,家境優渥。太宰治的父親是青森縣津輕地區的大地主,經營銀行與鐵路,後為國會議員。在如此優越的環境裡成長,太宰治童年是沒有經歷過窮困與磨難的。他曾在《津島家的人們》裡回憶自己的童年:每餐都異常豐盛,家族之長在茶室用餐,妻子在旁侍奉。晚餐有生魚片、烤魚、幹燒等等,必定有五六個菜品……

雖然他們一家過著當時令人豔羨的生活,但太宰治卻並不這樣認為。作為家庭排行第十的他,從小便由姑母及保姆照顧。母愛的缺失,嚴厲苛刻的父親,尤其家庭中女性居多,這樣的成長環境使太宰治從小就比其他孩子更心思敏感細膩。這種情感的滋生,讓太宰治從五歲起,就成了一個以讀書為樂的孩子,16歲時他已經遍覽泉鏡花、谷崎潤一郎、吉井勇、莫泊桑、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為以後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如此,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一般是傷感、悲觀為主,《人間失格》中,葉藏的大家庭對他的影響是直接和深遠的:

在傳統的鄉下家中吃飯,一家十幾口人全都到齊後,分成兩列相向而坐,葉藏是最小的好孩子,總是坐在餐桌最末端,昏暗的飯堂,十幾個人都在默默吃飯。

太宰治描述「那情景總是讓我不寒而慄」,連吃飯這樣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在他眼中卻是氣氛壓抑,絲毫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所以太宰治溫情的部分,在他年幼之時,就在那個森嚴戒備的家裡被掐死了。也有很多人說,其實葉藏就是太宰治自己。

心理學家說,人的性格形成一半來自先天的遺傳基因,一半來自後天的環境,後天的可塑性對人的性格養成非常重要,尤其是幼兒期的生長環境,對一個的性格養成是有終生影響的,這恐怕也是太宰治在早期一直悲觀厭世的原因吧。

02.太宰治傳奇的自殺之路

太宰治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一生,在他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裡,竟多達四次自殺未遂。最後,他終於用自殺的方式了結了他的生命,並被譽為「日本人自殺次數最多的作家」。

第一次自殺

1927年,芥川龍之介吞安眠藥自殺,18歲的太宰治早已把他當為文學偶像。兩年後,年僅20歲的太宰治效仿芥川龍之介吞安眠藥自殺,被人發現後救下,第一次自殺以失敗告終。此後,他的生命裡就交織著女人與自殺,這兩者也不斷地呈現在作品中。

第二次自殺

這次的自殺相當於一次殉情,和太宰治一起自殺的,還有同居不久的咖啡館女招待員。他們相約到鎌倉海吞噬安眠藥後跳海殉情。結果,太宰治被漁民救下,而女招待員因此喪失了生命。

這事過後,太宰治因為教唆自殺罪被法院起訴,雖然沒有受到處分,但這件事,卻成為一顆無形的炸彈,讓太宰治終日生活在罪惡感之中。後來,他將這件事改編成小說《小丑之花》

第三次自殺

兩次落選芥川獎後的太宰治,不僅在文學作品上鬱郁不得志,而且還飽受疾病之苦、經濟窘迫,最終不堪重負,他跑去上吊,因為繩子繃斷,再一次活了下來。

第四次自殺

太宰治26歲時與藝伎小山初代相戀,繼而商量要結婚,誰知,遭到全家的強烈反對。太宰治此時根本根本聽不進家人的任何言語,他不惜頂著被除去戶籍、斷經濟來源的代價,毅然選擇了和小山在一起。

然而他們的幸福時光還沒有多長時間,他發現發現小山與自己的遠親有染,知道真相的太宰治決定與小山一同赴死。1937年,他與小山初代前往谷山溫泉殉情,服用安眠藥之後,雙雙被救活,再一次與死亡擦肩。

這次的經歷使他深切地感到失望,後來他在《如是我聞》裡對這段感情回溯道:

為了這個女人,後來我吃盡了苦頭,但是,我還是不後悔和她結婚。

第五次自殺

本以為,經歷過生死的人,應該更懂得珍惜生命,太宰治的一生似乎就是為自殺而來的,在經歷過四次自殺未遂之後,他又一次選擇自行了斷。在他39歲生日那天,他再一次將"屠刀"舉向了自己。這一次,他終於如願以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間。

太宰治短暫的一生,自殺五次,雖然每一次都能夠找出自殺的理由。縱觀他的作品,其實並不總是悲觀厭世,他把個人之喪寫到了極致,卻又能在喪中升華出一絲絲至純的希望,這份希望是一種堅守。

雖然他筆下的主人公,仍然「像神的孩子一樣」,他們沒有泯滅自己的良知,也沒有放棄對善良與美的追求,被毀滅的是肉身、是社會地位而不是他們的精神,這就是太宰治與無限悲涼中開鑿的珍貴意義。

有人說,當我們低頭往下看時,永遠有人在下面為我們墊底——那個人就是太宰治。

03.參加芥川獎是太宰治追求極致的精神

芥川獎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學獎,目前算得上是日本文學的頭號獎項,但在當時卻無人問津。出於對芥川龍之介的喜愛,他對設立的芥川文學獎非常看重。因為,芥川是他少時的偶像,他曾模仿芥川的造型留下照片,還在16歲時出版同仁志《蜃氣樓》,這部小說的靈感就來自芥川的小說。

太宰治一直為了芥川獎嘔心瀝血地寫作,本以為自己能夠有所收穫,但是卻總是空手而歸。第一屆,他的小說《小丑之花》和《逆行》都雙雙入圍了獎項,他也期待著這或許是殺出文壇的好時機。

當時的評委之一川端康成說:

以我之見,作者對眼下的生活懷有厭惡之情,使得作者不能將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很遺憾的。

而太宰治攻擊他道:

你以為人人都像你一樣生活無憂,日常養花逗鳥參加舞會?你對社會是冷酷的,身上的銅臭味令人苦惱。並建議他"有意識地去體驗所謂的作家是在夾縫中生存的道理。"

此時的太宰治,因患腹膜炎,需要經常服用鎮痛藥,醫院欠款不斷增加,他不得不依賴麻醉性藥物和靠酗酒度日。他希望通過芥川獎獲得獎金,以償還生病欠下的債務,芥川獎成為他唯一值得期盼的事情。

第一次的落敗讓太宰治難以釋懷,他準備再次出擊,這次,他學習了外國作家的手法,並聯繫當時的評委佐藤春夫:

如果能得到芥川獎,我會為人們的情誼感動得流淚,而且我會振奮精神,與所有的苦難作鬥爭,並戰勝困苦,請您幫幫我,不要取笑我。

第二屆的芥川獎無人獲獎,而太宰治也大受打擊。

第三屆的芥川獎,太宰治再一次捲土重來,他一反常態,向他的仇人川端康成央求:

請給我希望。雖然我死皮賴臉活下來了,但也請誇獎一下,請快點,快點!不要對我見死不救!

第三屆芥川獎結果公布,太宰治的作品沒有入圍。雖然他與芥川獎一次次擦肩而過,甚至最後失去了參賽資格。但是芥川獎卻因為他的一通作為而名聲大噪,成為日本文學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獎項,村上春樹的處女作就獲得了芥川獎。

不管是誰,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挫折,產生喪的情愫,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如何面對眼前的挫折,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軟弱,才是一個人真正要考慮的事情。而太宰治對芥川獎的執著,讓我們看到,只有抱有希望,才有實現的可能,哪怕碰的頭破血流,而不報希望,實現從何而來?

04.每一個喪到極致的人,其內心都有一顆希望的種子,太宰治如是

《海上鋼琴師》中的一句話:"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就不會完蛋。"即使你低到了塵埃裡,也要記得讓內心充滿希望。因為還有一個人在為你墊底——太宰治。他會在你最低谷的時候對你說:「嘿,抬頭!」

30歲的太宰治,經由老師井伏鱒二介紹,與教師石原美知子結婚。此時的他,算是過上了安定而平穩的婚姻生活。這期間太宰治筆下的文字,似乎都多了幾分明媚之感。無論是《奔跑吧,梅勒斯》,還是《女生徒》裡,都可以感受到他對生的活力。

他在《奔跑吧,梅勒斯》裡寫到:

紅日西沉,陽光自樹葉的縫隙灑落,將枝葉映襯得閃閃發光,直如燃燒一般。距日落尚有些時間,還有人等著我呢!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太宰治為了讓那些為了度過困難時期而奮鬥著的人們於百忙之中能得到片刻慰藉,於是發明了一種新的寫作方式——私小說,並創作了令人輕鬆愉悅捧腹大笑的作品——《御伽草紙》:

我好愛這世界!

《人間失格》中最讓人感到希望的就是結尾,葉藏並沒有死掉,還堅持活下去,哪怕是跟隨一個年長的女僕作伴,也要堅持活下去。

《斜陽》中,和子不顧一切地踏出和邋遢作家相愛的片段,讓我們感受到無論如何地絕望,哪怕有一線生機也要牢牢地抓在手中。

《人間失格》通篇述說著「罪惡」,太宰治的自傳也一直都在剖析自己的「罪惡」,他沒有推卸責任,一直都正視著自己的"罪",試問有多少人有這個勇氣去書寫自己的罪惡呢?

《逆行》的風格是明快而溫暖的,是積極向上的。太宰治從來都不避諱談"悲傷",並且以其獨特的頹喪與陰鬱風格自成一家。日本文學史上,和太宰治一樣,以陰鬱悲傷情緒的基調的作家很多,如三島由紀夫,如芥川龍之介,甚至川端康成,他們都將日本的"物哀"之美書寫到了極致。儘管最後他們不得不自殺,但是他們的文字,對於讀者來說,更像是一種慰藉。就像日本文化學者任知在序言中寫的那樣「他的作品宛如一劑良藥,將我從消極虛妄中解脫出來。」

每一個絕望的人都可以在太宰治的作品中看到一線生機,找到生存的希望,充滿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氣,可能,這也成為了大眾如此喜歡太宰治作品的原因,也讓我相信,其實,太宰治一點都不「喪」。

結語:

魯迅評價《人間失格》時說:「精神的潔癖,讓太宰治一樣的人容不得半點的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麼,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於他用心看著漆黑的世界。」太宰治「喪而不哀」、充滿反抗的精神,給陷入孤獨虛無的讀者帶了希望,他們從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對抗悲觀情緒的力量。

所有人都希望生活對我們真心以待,我們用心地看著這個色彩繽紛、五彩斑斕的世界。當現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模樣,就會激發對現狀不滿的情緒,總想要打破什麼,卻又不知該走向何方?當失去方向時,人自然而然地陷入精神危機之中。

太宰治於我們的意義,是讓我們清楚地看懂當下,批判當下,活在當下。不管是在個人困境,還是在外部困境中,找到一條更有價值之路。

相關焦點

  • 《人間失格》和太宰治:既是文豪也是個渣男
    這是太宰治中篇小說《人間失格》中第一手札的第一句話。近些年,由於網絡喪文化的流行,作為喪文化的鼻祖,太宰治和他的名作《人間失格》被屢屢提及。儘管平時我自己也有點喪,但我還是覺得這都是因為社會壓力導致的,始終認為太宰治這樣的作家過於矯情了。直到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為了做電臺節目,我查閱了不少有關太宰治的生平,才逐漸開始有些走近了這個人物。
  • 梅勒斯》丨從創作背景、寫作風格新解「喪青年」太宰治
    1938年之前,太宰治一直介意兩件事情:一是沒有拿到芥川獎;二是小山初代出軌,太宰治也因此自殺(未遂)。他的老師井伏鱒二為了鼓勵他,便幫他物色了一名合適的對象,也就是後來和他結婚的石原美知子。縱觀太宰治的一生,他不僅僅是在《人間失格》的"喪"與"頹廢"中徘徊過,他也有積極陽光的一面。
  • 《人間失格》:太宰治式的喪,不該成為任何人抑鬱的理由
    因為我喪啊、因為我是討好型人格啊、因為我是抑鬱症啊!沒錯,這就是太宰治式的藉口,這就好比我殺人不用償命,因為我是未成年啊、因為我是精神病患者啊……喜歡為自己的罪行尋求開脫的理由,這是每個人的本能,然而太宰治式的開脫,未免過於滑稽也過於不負責任,因為一切讓太宰治喪的源泉本不該成為喪的理由。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這首鋼琴曲的靈感,正是來自同名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也一直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陰鬱、沉悶、畸形,是一本徹徹底底「致鬱」的書,一個負能量的楷模,頹廢青年心中的喪文化的「聖經」。但它就是能成為名著,廣受歡迎,也一直被列入各種版本的「人生必讀書目」之中。
  • 《人間失格》最喪的20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在其中
    現在網際網路上十分流行喪文化,就是頹廢+佛系。很多人認為脫口秀演員李誕是喪文化的鼻祖。要是論起喪文化,日本的太宰治才是真正的喪文化鼻祖,因為他的一生都是個悲劇。李誕不過是一個販賣喪文化的商人罷了。太宰治喪文化的代表作便是《人間失格》,意思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很多人都以為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但實際上,這句話是出自太宰治的好友的表兄弟,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的作品《遺書》後來被太宰治拿來做《二十世紀旗手》的副標題。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導演:中島哲也網抑雲,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梗,是諷刺那些喜歡「喪文化」,並且跟風抑鬱的一個群體。因為在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經常出現,所以被網友戲稱為:網抑雲。
  • 《女生徒》:從19歲少女獨白,看太宰治「喪」之根本
    《女生徒》這本書,共包含十篇短篇小說,皆以女性為第一視角。據說,是以匿名女性讀者的來信為藍本,藉此哀嘆世事的不公。在當時那個年代,跨性別的寫作方式並不常見。但在太宰治的創作中期,卻大量書寫了女性題材。因此在人們心中,他一直是個大膽且獨特的存在,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生而為人,你抱屁歉」,人間失格太宰治「喪系文學」被瞎編99%
    因為持續高熱度的「網抑雲」事件,日本作家——太宰治再次進入了國民視野。太宰治的「喪言喪語」也開始滿天飛,還因此被封為「抑鬱教父」。然而在此前,太宰治的作品一直活躍在豆瓣、微博上,且在很多社交平臺上也能經常看到他的語錄被用作籤名。當「喪言喪語」成為人人競相傳播的語言藝術後,網友紛紛用自己脆弱無助的敏感內心吶喊著為憂鬱感傷的靈魂代言。
  • 屢次自殺失敗的太宰治,怎麼成為喪逼領袖的
    該年,源右衛門的第11個孩子津島修治(羅馬音Tsushima Shūji)出生,即太宰治。1934年,太宰治本該大學畢業,但因學分不夠,需要留級。津島文治也對弟弟徹底失望,斷了太宰治的生活費。1935年,斷了生活費的太宰治,前途一片黑暗,太宰治再次自殺,又失敗了,他決定謀劃新出路,決定用筆桿子吃飯。但作品《逆行》,卻因為川端康成的反對票無緣第一屆芥川賞。失敗的不僅僅是事業,還有感情。
  • 太宰治——我想死我想消失
    ——我們是為了愛與革命誕生到這世界上來的隨著當下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一種新興的現象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開來,人們稱之為「喪文化」。喪文化,多指年輕人對生活不抱有希望,得過且過,沒有思想,沒有意識,不求上進,活得像一具麻木的行屍走肉。
  • 「生而為人,你抱屁歉」,網易雲上的太宰治喪系名言瞎編了99%
    當「太宰治語錄」開始泛濫,原有的經典名言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網上衝浪的快樂了。於是他們開始將「太宰治語錄」變體,各種邏輯混亂、前言不搭後語的「太宰治語錄」開始湧現,太宰治成為了代表「易碎易憂傷」人士的暗號,由此衍生的梗日日新,又日新:每到此時,我就想起太宰治《惜別》裡那句:「東南西北四條街,打聽打聽誰是爹。」
  • 一個老婆,兩個情婦,四個小孩,五次自殺—太宰治與《人間失格》
    關鍵詞一個老婆,兩個情婦,三次與大獎擦肩,四個小孩,五次自殺但凡在某個領域能取得突出貢獻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著迷一般的傳奇經歷。例如自閉的狄拉克,四處留情的薛丁格。精通物理與音律的愛因斯坦和海森堡。都是物理界的大牛吧。因為小編是物理出身的。不過今天分享的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
  • 「喪」,是我們對世界最溫柔的反抗
    pepe蛙這張集頹廢、悲傷和loser為一體的表情,常常被用來表達失望、悲傷、受挫等心情,是當年微信表情包一大「喪」。長腿鹹魚「鹹魚總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後還是鹹魚」鮑比希爾「敏感的人活著要承受雙倍的難過」馬男波傑克「不要期待,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這四個不同形象的共同特徵就是:頹廢、悲觀,還有那麼一點絕望
  • 沒有人間失格的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
    電影畫面精美,製作精良,講述了太宰治與三個女人的故事,和人間失格無太大的關係。影片中看的出太宰治對生活抱有失望,但全片沒有看出太宰治去死的意願,最後選擇去死,更像是對情人的順從,一時的衝動。歷史上太宰治選擇死亡的原因是令人費解的。影片最後一幕,太宰治在水下猛睜開眼,是影片給出的解讀吧。
  • 《人間失格》最喪的一句話,短短9個字直抵人性本能,拯救靈魂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是因為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一定是許多人了解太宰治的開端吧。整本書雖然很喪、很壓抑,但這並不妨礙它剖析人性中的某些現實,乃至誘發讀者進行比對和思考。這也是這本書受歡迎的原因。
  • 太宰文學的本質不是「喪」是「真誠」,浙江文藝社新出太宰治文學二種
    文|邵劼一直以來,提到太宰治,人們便立刻聯想到陰沉、頹廢等詞彙,以及自卑感、欠缺感、罪惡感等恐懼與不安的情緒,太宰治和「喪」這個字似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自然與其晚期代表作《斜陽》《維庸之妻》《人間失格》有關,這些作品共同描繪了一幕幕瀕臨毀滅的人生。
  • 太宰治和三個女人:世人說他是個渣男,其實他比誰都活得通透
    太宰治出生之後,是津島家那一輩裡面的第六個男孩,上有五哥四姐,其中兩個哥哥不幸夭折。作為家族的第六個兒子,他的存在一直可有可無。每次吃飯,他都只能擠坐在最末席。而父親和長兄文治則有一個單獨的大房間用膳,那個房間也只有他們二人才能使用。
  • 10句話看它如何掀起喪文化
    這句話的背後透露著喪到極致的頹廢感,立馬在一眾文藝青年中興盛流行起來,成功掀起一股"喪文化"。直到現在,仍有不少年輕人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同時也讓不少人感到不解:這種消極的情緒,憑什麼能得到這麼多人的追崇與熱愛?
  • 網絡「喪文化」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樣態分析
    「喪文化」是網絡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由國外表情「鮑比·希爾」到國內表情「葛優躺」,再到動物界的「悲傷蛙」與「長了腿兒的鹹魚」,被喻為「喪界四天王」,這些表情包在青年大學生交友聊天中快速瘋傳,一股頹廢之風就此盛行。現今的一句「我太難了」,包含了青年大學生太多無力感,「喪文化」也由此而變得流行。
  • 太宰治如何「人間失格」
    太宰治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年輕讀者的喜愛,原因之一是這些富有魅力的語句!在歲月奔流不息的長河裡,最為閃耀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太宰治的代表作《人間失格》以及他的殉情事件,常使人認為他是一個很喪、懦弱、灰暗的人。其實太宰治是一個認真、堅強、積極寫作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