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 1」模式建構與實踐

2020-12-22 金臺資訊

一、教學改革背景

高職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高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這就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下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副院長陳吉勝為代表的教學管理與研究團隊,從提高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出發,2013年以帕森斯「人職匹配」理論為起點,構建了人職匹配就業模型,2017年創新性提出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 1」模式,並進行了本校、市內和國內全面試點、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二、改革理論探索

2013以來,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陳吉勝教授圍繞人職匹配理論展開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豐富的理論成果。2013--2016年,主持開展了重慶市教委立項的重慶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項目編號14SKS53),於2015年、2016年先後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發表《人職匹配理論視域下高職院校就業模型建構》、《職教論壇》發表《應然與實然: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價值分析》等論文。在此期間,陳吉勝就讀西南大學教育學博士,完成博士論文《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在言實出版社出版《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著述。

在一系列研究中,陳吉勝副院長以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為出發點,創造性的提出了「3 1」人職匹配就業模型,即人才培養的三個指標體系(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和一個變量(環境因素),闡述了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關係,形成了人才培養改革的理論基礎。

三、「3 1」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在上述理論探索的基礎上,陳吉勝組織了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高等教育改革中心、實訓實習中心、水利工程學院等二級學院的精幹教育研究和管理團隊,依據研究成果「人職匹配就業模型」所建構的三個指標體系,以「若水」人才為培養目標,提出了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 1」模式,並與2017年8月,制定了《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 1」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實施方案》,成功地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可操作、可複製的人才培養方案。

四、「3 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 1」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實施方案》制定以後,2017年9月開始陸續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17--2020級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水利水電工程技術3個專業進行改革實踐,目前2017級學生已畢業。實踐表明,本成果理論上有創新,實踐上有重大突破,對提升育人質量有重大貢獻,對全國水利類職業院校發揮了示範輻射作用,在全國其他高職院校中產生重大影響。從2018年起逐步在本校建築工程技術、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工程測量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推廣,在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測量等專業中推廣,在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工程技術等專業中推廣。事實表明,本成果可複製可推廣。目前,全國推廣應用院校27所、專業71個、教師874人、學生21849人。15家合作企業推廣應用本成果,培訓員工5000多人。

實踐過程中,完成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9個、出版《水利工程監理》《工程測量》等教材27部,建成《水工建築物》《文明在水之洲》等國家、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2門,形成了一批「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建成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供用電技術等4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主持2個,參與2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踐基地1個、示範協同創新中心1個。發表與成果相關的核心期刊論文12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40篇,出版《河長制的實踐與探索》等著述4部,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軟體著作權2項。論文核心觀點被引、被下載各529和30127次。

五、「3 1」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通過4年實踐檢驗,成果先後在本校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等3個專業試點、建築工程技術等6個專業推廣,參與教師135名,參與學生5850人。培養畢業生1116人,通過成果實踐,學生綜合素養、專業能力得到提升,育人成效顯著。

(一)專業建設成效顯著

專業建設成效顯著。試點專業《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兩個專業於2018年獲評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專業、2019年獲評重慶市骨幹專業和國家級骨幹專業。推廣專業中,《建築工程技術專業》2019年獲批教育部1 X首批試點專業、《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專業》2019年獲評國家級骨幹專業、2020年獲批市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供用電技術》2019年獲批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和《工程測量技術專業》2018年獲評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應用電子技術2019年獲評重慶市骨幹專業。開展試點的專業分別建成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供用電技術等4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主持2個,參與2個)。2020年10月,試點專業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分別通過了雪梨協議研究院專業認證。2020年5月,「金蘋果」公布的全國高職院校專業競爭力排行中,我校水利大類水利工程與管理類專業排名全國第二,其中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全國排名第一,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專業全國排名第二,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全國排名第三。課程建設方面,建成《水工建築物》《文明在水之洲》等國家、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2門,主編教程27本。形成了一批「課程思政」典型案例。

(二)教師教學能力水平突飛猛進

實施校內試點和推廣以來,本項目共培養出市級教學團隊1支,全國水利職教名師2人,全國水利職教新星5人,重慶市骨幹教師3人,省部級以上教學獲獎30項。特別是2020年,水利水電建築工程試點4名專業教師,以「多線導航·五環四步」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在教學職業能力大賽中獲得重慶市級一等獎,代表學校參加國賽。參與本項目研究的團隊成員和改革試點的教師團隊,共獲得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軟著3項。團隊成員發表「3 1」人才培養模式相關論文12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完成市級以上水文化育人研究專項課題7項,市級以上「3 1」人才培養模式相關教改課題15項。

(三)學生培養質量大幅提升

校內參與本項目試點和推廣的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部級獎項16項,技能競賽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部級69項,其他各種省級以上獎項34項。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重慶決賽上,學院獲得4金2銀26銅,位居全市高職院校榜首,榮獲全市優秀組織單位、職教賽道先進集體。參賽項目「苗妹香香」和「益農行者—巴山老壇」雙雙晉級全國總決賽。

在全面實施「3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2017級畢業生中,畢業生具有極強的核心競爭力,就業成效顯著。在重慶範圍就業的學生815人,佔比73%,有力支持了區域經濟發展。學生專升本通過率達37.6%,高於全校畢業生專升本通過率21.8%,就業率達96.4%,就業對口率達到87.7%,高於全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12.5%,畢業生從業與專業相關度91.6%,高於整體平均14.6%,職業證書通過率達82.7%,高於全校畢業生職業證書通過率29.4%,畢業生起薪3950元,高於畢業生平均起薪230元。

畢業生就業半年後,展現出突出的生涯發展力和企業融入力。通過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跟蹤調查統計分析,平均薪酬達到4550元,薪酬提升率達到600元,高於2017級畢業整體平均薪酬,薪酬提升率高出2017級畢業整體平均薪酬提升率5%;職位晉升率達到26.9%,穩崗率達到98.4%,均高於整體平均水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到98.3%。

六、「3 1」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影響

2017年以來,在實施「3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過程中,成果得到國家級報刊報導28次,其中在《光明日報》《中國水利報》各報導3次、《工人日報》《中國教育報》各報導5次,市級報刊《重慶日報》及網絡終端報導5次。重慶教育電視臺專題播出1項,中國教育在線、新華網、人民網、華龍網等網絡媒體累計報導、轉載各30餘次和128次。學院作為中泰職教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依託本成果「3 1」人才培養模式,組織開展10餘項對外合作項目,與泰國黎逸技術學院共建大禹學院。分別與泰國、越南、寮國等「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近兩年有40餘名留學生到校入學,為我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作出較大貢獻。(陳吉勝 徐偉 陳靖)

相關焦點

  • AHK本土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
    即通過和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合盛矽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設中高職一體化AHK化工工藝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中高職教師的深度交流融通,校企之間的師資互兼互聘。    在合作過程中,通過德國AHK大中華海外商會引入德國「雙元」職業教育理念,開展系列培訓,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向上海石化工業學校學習,探索雙元制教育教學方法。
  • 【高職專業庫】精密機械技術,專業介紹及就業前景
    參加 高職高考 關注 高職高考網 高職專業:精密機械技術 基本學制:3年制 它的發展推動了當前製造技術的迅速更新換代,使產品向高、精、快方向迅速邁進,勞動生產率也得以迅速提高,相關企業對掌握精密機械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在大幅提升。 專業以成果為導向,構建「教學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以創新能力、應用轉換能力等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的具有「積極主動、團結協作、獨立思考、交叉複合、實踐創新」五維特徵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 巨野職專「3+2」中高職對口貫通分段培養合作辦學院校到校考察交流
    參觀現場  為貫徹落實部省共建職教創新發展高地精神,積極推進中職與高職「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工作。近日,濱州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胡云鬥一行、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梁承忠一行先後到巨野職專就「3+2」中高職對口貫通分段培養合作辦學事宜進行考察交流。  巨野縣教體局黨組成員、職專校長高樹國接待了來訪客人,職專副校長崔朝兵及相關室部負責人參加了座談交流,並在會後,共同參觀了該校的實訓室。
  • 高職課程分類建設研究
    關鍵詞:高職;課程;分類建設高職課程的典型特徵1.職業性高職教育是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因此,與普通教育不同,職業教育課程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特徵。需要通過深入社會和用人單位,明確專業就業崗位群及其對學生的職業核心技能、職業道德要求;面對崗位提煉專業核心技能,針對技能構建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2.實踐性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源於市場需求和就業崗位群。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對於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是高職課程的顯著特徵。
  • 基於工作坊的數字媒體人才培養模式——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
    工作坊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以實踐項目為主題單元的跨學科學習和訓練,強調以問題解決方法和思維為目標的團隊合作與創新,弘揚以德性智慧與共情能力為紐帶的互相理解和尊重,能夠完美契合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具有獨特性和優越性。」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紛紛開展數字媒體工作坊實踐教學。
  • 博士生培養要著力服務需求和能力養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規模從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20年的10萬人,選拔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優化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正在成為我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有效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2020年是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建設提升年,學校圍繞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加強專業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等多項措施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提升智能製造類專業品質。學校圍繞無錫地區經濟轉型升級需求,服務機電產品智能製造,開設與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適應的專業,同時學校以主持制定智能製造領域國家標準和高職專業教學標準為高起點,精準對接關鍵技術領域,重點突出智能製造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大技術特徵,打造了以控制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為主體的「雙標同步、三集統籌」智能製造專業集群模式。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 研究生擴招能否緩解畢業生就業難
    高職、專升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路擴招,對於正面臨就業與升學關口的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高職畢業生,以及本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來說,無疑是利好。這意味著升學機會的增加,可以通過升學來緩解眼下的就業難題,同時也可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以便在未來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 火影忍者世界主題樂園成「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始終關心學生的就業創業。」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院長倉平表示,學院的創業教育實踐探索源起於2009年,多年來,畢業生就業、創業率在同層次高校中均處於領先水平。
  • 各地開始發聲,全日制大專改革迫在眉睫,高職擴招或首當其衝?
    早在2018 年 1 月 23 日,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其中第一點意見第五條強調:「教育改革縱深推進,深入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本來像高職大專院校這種應用型高校,就應該以培養具有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主。
  • 全類型推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卓越醫生教育培養...
    3.全類型推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圍繞全周期全過程維護群眾健康需要,深化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醫學技術類、護理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不同類型醫學人才。深化基礎性本科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夯實本科人才培養在醫學人才成長中的基礎地位,推進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升醫學生職業素養和臨床實踐能力。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培育德技並修大國工匠 創新「12357」三職...
    創新「12357」三職育人體系,探索中華美德傳承高職模式。思政創新品牌的工作思路是: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大國工匠」1個目標,抓住「學生和老師」2個關鍵主體,貫穿「思政、專業、素質」3個課堂,推進「忠心、善心、匠心、孝心、信心」的5心美德實踐,打造一院一品「匠、仁、誠、智、捷、和、禮」7字美德文化,從而形成立體多維全覆蓋的「12357」三職特色美德育人體系,打造了中華美德傳承的一種高職模式。
  • 鹽城鹽都區高教城,擁有多所高職院校
    在編教職工6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8人,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333工程」、高校「青藍工程」培養對象等100多人。學校承襲百年師範歷史積澱,構建了「德性為本、能力為重、實踐為徑、情志為翼」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主體,小學音樂、美術、體育教育等專業為特色,藝術、建築、應用文科等專業為優勢的「一主多元」辦學格局。
  • 2020中國高職院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出爐,武職在省內高職裡列第一
    據了解,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來源於全國高校畢業生進入企業滿一年的基礎數據,包括國內200多個細分領域、600多個城市地區、50萬家企業、200萬條畢業生數據,按照工資水平、就業率、人才成長率、薪酬增長率四個要素,以相應權重,以統計學模型計算得出。
  • 濟南日報理論版:基於濟南人力資本產業研究院首創性實踐的探賾
    易學視野中把握了天地之道因而能夠順天應人的「人才」,是能夠「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的「大人」。正因如此,在易學話語下,觀天必下及於人,言人則上溯於天,熔天人為一爐。由易學肇始的三才思維模式,一直是中國哲學的圭臬。沿著這樣的思路,老子認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子直接得出「人最為天下貴」的結論。
  • 中航工業機電系統基於模型系統工程的實踐案
    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彈射救生裝備研製的組織管理模式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樹形」結構,在系統總體之下,建立了結構、系統、火工動力、電子、綜合保障、仿真、工藝、試驗八大子專業,各個專業承接相應的系統總體要求,對型號總體性能的實現形成有效支撐。
  •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五環模式」育體育匠才
    圍繞這一時代命題,自2013年以來,湖南體育職業學院積極探索解題之道,創造性地提出了現代體育高職教育的「五環模式」,並將其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其模式優勢與育人成果日趨彰顯。2013年,在院長譚焱良的主持下,湖南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重點項目「體育高職院校『五環模式』改革」開始實施,借喻「奧運五環」,湖南體育職業學院「五環模式」的探索路徑由此始發。「五環模式」的理論模型構建包括目標環、機制環、培養環、活動環與評價環5個具體環節。
  • 高職擴招屬於全日制大專學歷嗎?主要面向群體有哪些?
    高職擴招是屬於大學擴招,讓錯過高考社會人群重新有一次獲得全日制文憑的機會,不需要全天去學校學習,只需要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方式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計劃,成績合格,達到學校畢業要求就能三年內拿到全日制大專學歷。
  • 深化校企合作,看湖南這所職校大力培養技能型人才
    三湘都市報12月11日訊(通訊員 龔興雷 記者 楊斯涵 黃京) 訂單式培養,集中培訓、實習,然後派駐海外……近日,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繼續採用訂單培養模式,選拔機電一體化專業、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2018級學生36人組建中聯海外售後服務班,與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採取相同模式選拔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工學院領軍人才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探索
    目前學院共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專業學位項目9個(碩士項目6個,博士項目3個)。工學院專業學位教育在不斷創新、嘗試和摸索中,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模式。學院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推動知識、技術、產品、產業融合,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在科學技術一體化、學科發展交叉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集群化、科技發展速度指數化的新工科時代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具有深厚專業知識並能創造性解決複雜實際問題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