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群體免疫:你願意成為那死亡的1%嗎?

2020-12-25 騰訊網

拾遺物語

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變成數字和符號的濾鏡,要做活人,也把別人當活人。

1

昨天,英國首相鮑裡斯宣布:

「不再對輕症患者進行檢測,

英國抗疫進入『拖延』階段。」

鮑裡斯還讓大家「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

「這次可能有更多的家庭將失去所愛之人。」

英國首席科學官接受採訪時說:

目前採取的政策中,

包括需要約60%的英國人感染新冠肺炎,

來獲得群體免疫,

從而達到保護全體英國人的目的。

2

什麼是群體免疫?

所謂群體免疫,

就是指當大多數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

他們就能為其他未感染人群提供保護,

使其他未感染人群很難感染這種疾病,

如上圖所示。

如何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通過自然免疫,一種是通過疫苗免疫。

所謂自然免疫,

就是感染過某種疾病從而獲得了免疫力,

比如感染水痘後獲得了對水痘的免疫力。

所謂疫苗免疫,

就是通過人工疫苗,

讓人獲得對某種疾病的免疫力。

也就是說,

要想整體人群獲得群體免疫,

只有兩種途徑:

要麼就是給大部分人群注射疫苗,

要麼就是讓大部分人群感染疾病。

現在英國、德國、瑞典等國家,

是準備通過讓大部分人群感染新冠病毒,而獲得群體免疫。

英國首相鮑裡斯說:「英國60%的人群感染,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3

英德為什麼會選擇自然免疫呢?

有三大理由。

第一:不知道何時才能生產出有效疫苗。

有可能是幾年之後,耗不起。

第二:新冠病毒可能會成為季節性病症。

如英國首相鮑裡斯所說:

「我們認為這個病毒,

會像季節性流感一樣,

每年都有可能爆發,

我們需要充分接觸感染它,

最後獲得群體免疫,

以徹底阻止該病毒未來更長時間的傳播。」

第三:錯過了「遏制」的最佳時期。

「我們已經難以有效遏制新冠病毒傳播,

只能儘可能減緩傳播過程。」

這裡沒有說出的潛臺詞是:

「我們不可能像中國那樣全面隔離全面救治,

這樣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太大了,

對經濟的影響太大了,

而且還不一定能控制住,

所以還不如採取自然免疫。」

4

英國人口有6600萬人,

要想獲得自然免疫,

至少需要6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

也就是3960萬人。

如果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是1%,

那麼3960萬人中,

將有39.6萬人將失去生命。

犧牲39.6萬人的生命,

去換取全英國6600萬人的生命,

這個決策看起來好像挺偉大的?

但問題是——誰願意成為這1%?

如果你的家人恰好就是這1%呢?

5

前段時間有兩篇報導特別讓我感慨。

第一篇報導是這樣的:

廣東援鄂護士劉錦鳳,

給一位患者家屬打電話時,

剛說完是醫院來電時,

對方就哭了起來:

「你先不要說,我心臟受不了。

求求你不要告訴我不好的消息,

我怕我受不了啊!」

劉錦鳳趕緊解釋:

「患者很好,只是需要生活用品而已。」

對方顫抖著聲音,反反覆覆念叨:

「謝謝你們啊!謝謝你們啊!

我代表一家人謝謝你們啊……」

第二篇報導是這樣的:

2月18日,

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

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

運送劉智明遺體的殯車駛離醫院,

劉智明妻子蔡利萍穿著隔離服,

追著殯車跑了很遠,

那哭聲真是撕心裂肺。

這兩篇報導為什麼讓我感慨呢?

就是在我們看來,

死亡人數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數字,

但對於每個數字下的家庭來說,

那卻是家庭的支柱,父親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

不要小看死亡數字背後的每一個「1」,

因為這個「1」一旦擊中你的家庭,

就是晴空霹靂,萬念俱灰。

我為什麼鄙視自然免疫呢?

因為哪怕死亡率只有1%,

但對於死去的人來說就是100%,

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就是100%的悲劇。

雖然大多數的「1」,

都是像你我這樣的小人物,

對於人類的發展無足輕重,

但對於親人和家庭來說,

他們卻是像空氣和水一樣的重要存在。

6

特別喜歡尉遲燕窩的一個觀點,

他說:「我們一定要牢記個體。」

「一定要牢記個體。

別人也是活生生的人,

別人的家人也會流淚,

會恐懼,會害怕生離死別。

求助的人在不停地打醫院電話求生;

女兒追著殯儀館的車喊著媽媽;

在網上打出『去世了』三個字的人,

是失去父母的人……

不要嫌別人的痛苦礙眼,

姿態難看,絕望得不夠得體。

別人的命和血和痛,

永遠不應該是必要的代價。

…………

記住普通人,愛人,同情人,

而不要沉迷於宏大敘事。

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變成數字和符號的濾鏡。

要做活人,也把別人當活人。」

我們在進行宏大敘事的時候,

一定一定要記得關照個體。

絕不要過分沉浸於宏大敘事,

而無視那些弱小的一個個「1」。

這些弱小的「1」,

不是冷冰冰的數據,

而是某個人的愛人,

某個人的父母,

某個人的子女,

某個人的至親至愛,

某個人的心心念念,

某個故事裡的主角。

用39.6萬人的生命去換取6600萬人的生命,

看起來似乎非常值。

但是誰願意成為那1%呢?

誰願意自己的家人成為那1%呢?

我們不能把死亡人數當成數字,

因為每個死亡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家庭。

7

很喜歡電影《拯救大兵瑞恩》,

這部片子是史匹柏的經典之作。

電影講的是二戰時的故事:

隨著戰事的推移,

美國軍方收到一批又一批陣亡名單,

在整理這些陣亡信時,

工作人員發現一位母親的三個兒子,

都在諾曼第戰役中陣亡了,

而第四個兒子——空降師二等兵瑞恩,

也被錯投到了敵區,隨時可能死去。

為了不讓這位母親收到第四封陣亡信,

美國軍方派出了一個小分隊,

準備深入敵後救出瑞恩。

在拯救瑞恩的過程中,

一個個隊員向長官發出疑問:

「冒著犧牲我們這麼多人的危險,去拯救一個二等兵值得嗎?」

值得嗎?

這部電影的回答是:值得。

因為如果有一天我是這位母親,

我也希望不要失去最後一個兒子。

如果有一天我身處險境,

我也希望集體或國家不要放棄我。

這部電影為什麼能成為影史經典?

因為它讓人懂得了:

「即便戰爭殘酷,人性永遠是彌足珍貴的東西。」

不放棄弱小的「1」,

關照那弱小的「1」,

這才是人類最偉大的地方。

8

在中國兩個月的抗疫阻擊戰中,

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就是這張「落日餘暉照」。

照片中的兩個主角,

一個是27歲的醫生劉凱,

一個是87歲的患病老人。

老人曾是某樂團的小提琴手,

因為感染新冠病毒住進醫院,

已經一個月沒見到陽光了,

心情一直很不好。

3月5日,劉凱在護送老人做CT途中,

看見落日餘暉,非常漂亮。

就問老人:「你要不要看一看?」

老人說:「好呀!」

於是兩人停下腳步,

欣賞起落日餘暉來。

這幕場景,被志願者拍了下來。

結果這張照片,刷爆了網際網路,

被網友稱為「2020年最治癒的照片」。

這張照片為什麼讓我們感動?

因為我們常常因為宏大敘事而忽視個體需求,

而此刻,一個脆弱個體的需求得到了關照。

一個網民說得特別好:

「一個體魄健康的青年,

能為一個倒臥的老人而駐足而等候,

這樣的民族是有力量的。

有一天我們都會記得,

曾有一場落日讓人潸然淚下。

9

2020年1月23日,

一位武漢網友在微博寫道:

「武漢,絕對不能輸。」

2020年2月11日,

他又在微博上寫道:

「半夜起來,媽媽給我打電話,你爸爸不行了,喉嚨都切開了。去見最後一面吧。」

當天夜裡23:26分,

他又在微博上寫道:

「爸爸走了。」

19天,三條微博,

記錄了一家人的悲慟故事。

看到這話三條微博的時候,

我心裡劇烈抽動了一下。

我是多麼希望英德政府能明白:

哪怕是一個1,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絕望和痛苦。

數字是冰冷的,

死亡人數1和100000都是數字,

但人不是,

那些肉體在腐爛前留下的故事,

或多或少都影響了周邊很多人。

那是數字沒有辦法承載的情感,

絕不是簡單加減運算就能得出的結果。

那不僅僅是數字,那是一個個人的故事。

如果懂得,便請慈悲。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群體免疫=群體死亡,你不知道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工業革命之前,飛蛾本來就有黑白兩種顏色。只不過因為黑飛蛾沒有保護色,存活率低,所以數量少,白飛蛾由於擁有保護色,存活率高,數量多,所以,目之所見都是白色飛蛾。後來,環境改變,樹皮變黑,白飛蛾失去保護色,數量驟減。黑飛蛾擁有保護色,得以存活,迅速繁殖。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於中寧:自然群體免疫就是人為群體屠殺
    一、自然群體免疫的第一個荒謬之處在於,免疫能力是不確定的,用不確定的結果作為醫學對策,這不是科學,而是殺人。所謂群體免疫的原意,是指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調查歷史上發生過的流行病,在感染了2/3的人之後,會慢慢自動停下來,使剩下的人得到保護。這種自然的群體免疫在歷史上曾經造成過大量的人員死亡,它比戰爭造成的災害還要嚴重。
  • 從病毒進化角度看,「群體免疫」靠譜嗎?
    針對防疫,某國的「群體免疫」政策引發了熱議,本文無意討論時政。只想從進化角度闡明病毒的終極目標,並簡單討論下「群體免疫」靠不靠譜。既然病毒不想傷害宿主,那為什麼會導致宿主生病呢?實際上這是「自私的基因」作祟。每種生物的基因都希望自身永久延續,宿主不想把能量白給病毒用,更不能容忍病毒在細胞內增殖,就動用免疫系統對付病毒了,最常見的就是炎症。而病毒為了確保自己能安全借宿,也會表達一些毒蛋白對付宿主,使免疫機制不能正常運行,直至細胞裂解、凋亡。
  • 核查| 抗體檢測能證明群體免疫嗎?
    日本也於6月1日起開始實施覆蓋1萬人的大規模抗體檢測。各國科學家都押注抗體檢測,那麼這樣大規模檢測的目的是什麼?準確率如何?具有抗體是否能等同於對新冠病毒免疫?各國現有的抗體率又是否能夠實現群體免疫?核真錄記者調查後發現:1. 抗體檢測的目的在於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進而了解疫情進展;2.
  • 要推行群體免疫,630萬美國人或成犧牲品
    在前些日子這位沒有接受過任何流行病學的專家居然向川普建議:美國是時候要對新冠病毒實行群體免疫策略了!現在應該讓病毒更多擴散到美國各地,以便讓身體健康的人獲得免疫。美國媒體稱,這些話著實讓衛生官員們吃驚不已,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更加難以想像:美國疾控中心正在調整政策,執行白宮的群體免疫策略!這就意味著阿特拉斯的"瘋言瘋語"可能被實現,至少200多萬美國人將會成為這項政策的犧牲品。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專家:群體免疫就是放任感染
    群體免疫究竟是什麼?它真的能通過「無為而治」讓病毒自然消失嗎?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要達到群體免疫將有60%至80%的人被感染 記者:疫情發生後,一些西方國家事實上採取了群體免疫策略。群體免疫是否具有可行性? 吳尊友:所謂群體免疫策略,就是在人群中讓絕大多數人出現免疫力,在社會層面形成免疫屏障。
  • 王儲確診,首相中招,牛津建模稱英國「群體免疫」已初步形成?
    據 BBC 報導,在政府宣布「群體免疫」措施之後,截止 3 月 27 日,英國已報告確診病例 17089 例,死亡人數達 1019 人。 在 Boris 確診的 Twitter 下面,有網友稱其為「言出必行的男人」(a man of his words)。人們不禁發問,英國政府的「群體免疫」政策真的起作用了嗎?這些確診就是「群體免疫」的結果嗎?
  • 瑞典公布抗體調查結果,離群體免疫還有多遠?
    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們,仍然在通過各種方式,估算人口的感染率,來預測:我們距離群體免疫還有多遠?結果表明,迄今為止感染率仍在個位數。這些數字只是群體免疫的閾值的零頭。目前尚不知曉新冠病毒群體免疫的精確閾值,但一些專家認為這個比例應該高於60%。達到這一閾值,病毒將無法再廣泛傳播。瑞典是採取群體免疫這一激進策略的代表。
  • 瑞典承認群體免疫「很難」
    在失控的疫情面前,瑞典現在可能不得不承認「群體免疫的失敗」。圖源The Hill據美國《國會山報》(The Hill)等媒體11月24日報導,瑞典公共衛生局首席傳染病專家安德斯·特格內爾(Anders Tegnell)當日在簡報會上表示:「群體免疫很難,我們目前看不到任何群體免疫減緩疫情傳播的跡象。」這意味著在遏制疫情方面,瑞典所謂的「群體免疫」幾乎無效。
  • 英國「群體免疫」引爭議!200多名科學家聯名反對
    「疫情會繼續蔓延,我必須要跟你說實話,必須跟英國民眾說實話:更多家庭將提早失去親人。」英國「群體免疫」如何防疫?當地時間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Patrick Vallance)對政府的「群體免疫」措施進行解釋。
  • 英國搞群體免疫,是適者生存還是龐氏騙局?
    據英國媒體給出的信息,英國官方最先提出群體免疫這一策略的是該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圖源:PA)3月13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大約60%的英國人將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
  • 美無奈選擇群體免疫,富豪躲進豪華掩體,軍事欺負伊朗也失敗了
    美國中文網4月25日披露的最新消息顯示,美國確診人數超過了90萬關口,達到了925038例,其中死亡數字更是站上了一個新高點突破了5萬人大關,達到了52185人。至此美軍死亡超越戰,美軍公布的數據顯示,在越戰中美軍陣亡45973人。死亡人數超越戰,這絕對是一個特殊的時刻。
  • 在歐洲抗疫:大白鯊和英國的群體免疫機制的全民實驗
    群體免疫的概念與遏制戰略幾乎是背向而馳。也可以說,前者完全是在某種程度上偷換概念。原本群體免疫是從對抗麻疹而作出一種抵抗大流行病的防疫戰略——當相當數量的兒童注射了麻疹的疫苗後,就會減少其他人得麻疹的機率。
  • 新聞「全歐了」:瑞典新冠死亡率領跑歐洲,群體免疫行不通?
    因為一貫的鬆散防疫措施,瑞典曾被視為最有可能實現群體免疫的地方。但事實證明,這條路還走不通。這組數據遠低於政府預計的20%,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群體免疫」更是天差地遠——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說法,也是國際公共衛生領域普遍認同的觀點,一個國家或地區需要70%至90%的民眾攜帶抗體,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一度為歐洲疫情震中的西班牙衛生部5月13日發布的初步結果顯示,全國抗體率約為5%。
  • 陳玉宇:為什麼說主張「群體免疫」,不是一般的愚蠢與怯懦
    差不多這就是達到群體免疫的感染數字。 很多人對這一流行病學模型結果的反應就是,要麼有疫苗,要麼群體免疫。甚至有人未加思索,認為既然早晚要靠群體免疫,那就儘快的放任早點達成群體免疫,一了百了。這種見解不僅愚蠢而且怯懦。
  • 英國欲用「群體免疫」法應對新冠?專家:現實版《人類清除計劃》
    3月12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如何應對新冠疫情時說英國要靠「群體免疫」來對付新冠肺炎,所謂「群體免疫」指的是當一個群體中有足夠多的人感染了某種疾病的時候,由於大家大都產生了針對導致這種疾病的病毒的抗體,所以這種病毒就無法在人群中大規模傳播了,因此就會漸漸趨向於消失。
  • 英國放棄群體免疫真相!Nature深度用數據模型預測可怕結果
    3月中旬,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展示了其模擬疫情傳播趨勢的計算機模型最新結果: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英國可能會面臨超過50萬人的死亡。這下英國總算不堅持「群體免疫」了,鮑裡斯準備開始積極的「鎖國抗疫」。不過,雖然英國的防疫措施正走向正軌,但不幸的是鮑裡斯自己已經感染新冠肺炎,希望其早日康復。
  • 究竟死多少人才能「群體免疫」?代價究竟有多大?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什麼是群體免疫屏障? 當一個群體對某種傳染病 具有抵抗力的個體百分比達到了一定的值 就能保護這個群體中的其他個體 免受該傳染病的侵害 這個概念叫「群體免疫屏障」[1] 體內有免疫力的人像一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