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物語
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變成數字和符號的濾鏡,要做活人,也把別人當活人。
1
昨天,英國首相鮑裡斯宣布:
「不再對輕症患者進行檢測,
英國抗疫進入『拖延』階段。」
鮑裡斯還讓大家「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
「這次可能有更多的家庭將失去所愛之人。」
英國首席科學官接受採訪時說:
目前採取的政策中,
包括需要約60%的英國人感染新冠肺炎,
來獲得群體免疫,
從而達到保護全體英國人的目的。
2
什麼是群體免疫?
所謂群體免疫,
就是指當大多數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
他們就能為其他未感染人群提供保護,
使其他未感染人群很難感染這種疾病,
如上圖所示。
如何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通過自然免疫,一種是通過疫苗免疫。
所謂自然免疫,
就是感染過某種疾病從而獲得了免疫力,
比如感染水痘後獲得了對水痘的免疫力。
所謂疫苗免疫,
就是通過人工疫苗,
讓人獲得對某種疾病的免疫力。
也就是說,
要想整體人群獲得群體免疫,
只有兩種途徑:
要麼就是給大部分人群注射疫苗,
要麼就是讓大部分人群感染疾病。
現在英國、德國、瑞典等國家,
是準備通過讓大部分人群感染新冠病毒,而獲得群體免疫。
英國首相鮑裡斯說:「英國60%的人群感染,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3
英德為什麼會選擇自然免疫呢?
有三大理由。
第一:不知道何時才能生產出有效疫苗。
有可能是幾年之後,耗不起。
第二:新冠病毒可能會成為季節性病症。
如英國首相鮑裡斯所說:
「我們認為這個病毒,
會像季節性流感一樣,
每年都有可能爆發,
我們需要充分接觸感染它,
最後獲得群體免疫,
以徹底阻止該病毒未來更長時間的傳播。」
第三:錯過了「遏制」的最佳時期。
「我們已經難以有效遏制新冠病毒傳播,
只能儘可能減緩傳播過程。」
這裡沒有說出的潛臺詞是:
「我們不可能像中國那樣全面隔離全面救治,
這樣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太大了,
對經濟的影響太大了,
而且還不一定能控制住,
所以還不如採取自然免疫。」
4
英國人口有6600萬人,
要想獲得自然免疫,
至少需要6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
也就是3960萬人。
如果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是1%,
那麼3960萬人中,
將有39.6萬人將失去生命。
犧牲39.6萬人的生命,
去換取全英國6600萬人的生命,
這個決策看起來好像挺偉大的?
但問題是——誰願意成為這1%?
如果你的家人恰好就是這1%呢?
5
前段時間有兩篇報導特別讓我感慨。
第一篇報導是這樣的:
廣東援鄂護士劉錦鳳,
給一位患者家屬打電話時,
剛說完是醫院來電時,
對方就哭了起來:
「你先不要說,我心臟受不了。
求求你不要告訴我不好的消息,
我怕我受不了啊!」
劉錦鳳趕緊解釋:
「患者很好,只是需要生活用品而已。」
對方顫抖著聲音,反反覆覆念叨:
「謝謝你們啊!謝謝你們啊!
我代表一家人謝謝你們啊……」
第二篇報導是這樣的:
2月18日,
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
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
運送劉智明遺體的殯車駛離醫院,
劉智明妻子蔡利萍穿著隔離服,
追著殯車跑了很遠,
那哭聲真是撕心裂肺。
這兩篇報導為什麼讓我感慨呢?
就是在我們看來,
死亡人數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數字,
但對於每個數字下的家庭來說,
那卻是家庭的支柱,父親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
不要小看死亡數字背後的每一個「1」,
因為這個「1」一旦擊中你的家庭,
就是晴空霹靂,萬念俱灰。
我為什麼鄙視自然免疫呢?
因為哪怕死亡率只有1%,
但對於死去的人來說就是100%,
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就是100%的悲劇。
雖然大多數的「1」,
都是像你我這樣的小人物,
對於人類的發展無足輕重,
但對於親人和家庭來說,
他們卻是像空氣和水一樣的重要存在。
6
特別喜歡尉遲燕窩的一個觀點,
他說:「我們一定要牢記個體。」
「一定要牢記個體。
別人也是活生生的人,
別人的家人也會流淚,
會恐懼,會害怕生離死別。
求助的人在不停地打醫院電話求生;
女兒追著殯儀館的車喊著媽媽;
在網上打出『去世了』三個字的人,
是失去父母的人……
不要嫌別人的痛苦礙眼,
姿態難看,絕望得不夠得體。
別人的命和血和痛,
永遠不應該是必要的代價。
…………
記住普通人,愛人,同情人,
而不要沉迷於宏大敘事。
不要把自己的眼睛變成數字和符號的濾鏡。
要做活人,也把別人當活人。」
我們在進行宏大敘事的時候,
一定一定要記得關照個體。
絕不要過分沉浸於宏大敘事,
而無視那些弱小的一個個「1」。
這些弱小的「1」,
不是冷冰冰的數據,
而是某個人的愛人,
某個人的父母,
某個人的子女,
某個人的至親至愛,
某個人的心心念念,
某個故事裡的主角。
用39.6萬人的生命去換取6600萬人的生命,
看起來似乎非常值。
但是誰願意成為那1%呢?
誰願意自己的家人成為那1%呢?
我們不能把死亡人數當成數字,
因為每個死亡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家庭。
7
很喜歡電影《拯救大兵瑞恩》,
這部片子是史匹柏的經典之作。
電影講的是二戰時的故事:
隨著戰事的推移,
美國軍方收到一批又一批陣亡名單,
在整理這些陣亡信時,
工作人員發現一位母親的三個兒子,
都在諾曼第戰役中陣亡了,
而第四個兒子——空降師二等兵瑞恩,
也被錯投到了敵區,隨時可能死去。
為了不讓這位母親收到第四封陣亡信,
美國軍方派出了一個小分隊,
準備深入敵後救出瑞恩。
在拯救瑞恩的過程中,
一個個隊員向長官發出疑問:
「冒著犧牲我們這麼多人的危險,去拯救一個二等兵值得嗎?」
值得嗎?
這部電影的回答是:值得。
因為如果有一天我是這位母親,
我也希望不要失去最後一個兒子。
如果有一天我身處險境,
我也希望集體或國家不要放棄我。
這部電影為什麼能成為影史經典?
因為它讓人懂得了:
「即便戰爭殘酷,人性永遠是彌足珍貴的東西。」
不放棄弱小的「1」,
關照那弱小的「1」,
這才是人類最偉大的地方。
8
在中國兩個月的抗疫阻擊戰中,
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就是這張「落日餘暉照」。
照片中的兩個主角,
一個是27歲的醫生劉凱,
一個是87歲的患病老人。
老人曾是某樂團的小提琴手,
因為感染新冠病毒住進醫院,
已經一個月沒見到陽光了,
心情一直很不好。
3月5日,劉凱在護送老人做CT途中,
看見落日餘暉,非常漂亮。
就問老人:「你要不要看一看?」
老人說:「好呀!」
於是兩人停下腳步,
欣賞起落日餘暉來。
這幕場景,被志願者拍了下來。
結果這張照片,刷爆了網際網路,
被網友稱為「2020年最治癒的照片」。
這張照片為什麼讓我們感動?
因為我們常常因為宏大敘事而忽視個體需求,
而此刻,一個脆弱個體的需求得到了關照。
一個網民說得特別好:
「一個體魄健康的青年,
能為一個倒臥的老人而駐足而等候,
這樣的民族是有力量的。
有一天我們都會記得,
曾有一場落日讓人潸然淚下。」
9
2020年1月23日,
一位武漢網友在微博寫道:
「武漢,絕對不能輸。」
2020年2月11日,
他又在微博上寫道:
「半夜起來,媽媽給我打電話,你爸爸不行了,喉嚨都切開了。去見最後一面吧。」
當天夜裡23:26分,
他又在微博上寫道:
「爸爸走了。」
19天,三條微博,
記錄了一家人的悲慟故事。
看到這話三條微博的時候,
我心裡劇烈抽動了一下。
我是多麼希望英德政府能明白:
哪怕是一個1,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絕望和痛苦。
數字是冰冷的,
死亡人數1和100000都是數字,
但人不是,
那些肉體在腐爛前留下的故事,
或多或少都影響了周邊很多人。
那是數字沒有辦法承載的情感,
絕不是簡單加減運算就能得出的結果。
那不僅僅是數字,那是一個個人的故事。
如果懂得,便請慈悲。
▼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