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之一的日本實際需要承擔的戰爭賠款數額為22.3億美元(最初各國索賠總額為540億美元),相比德國在二戰後累計支付的640億元(歐元)賠償金相去甚遠;而在實際賠償時,因為美、中、蘇等主要戰勝國主動放棄了追償,所以最終獲得日本戰爭賠償的竟都是一些名不正言不順的國家,諸如泰國、瑞士、丹麥、瑞典等。
因為是戰敗國,所以戰後的日本也不被允許繼續保留軍隊,所以日本的一些殘餘武裝資產亦需要進行戰後處理。比如長門號戰列艦,就在日本宣布投降兩個月後被美軍正式接收。該戰列艦後來被運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並在那裡成為了美軍進行核爆試驗的靶艦。
雖然日本在二戰期間建造了大量各類型的航空母艦,但其中絕大部分都在戰爭中被對手擊沉。諸如龍鳳號、隼鷹號、葛城號、鳳翔號等少數留存下來的艦隻,最終也難逃被拆解或充當人員運輸船的命運。
儘管如此,日本戰敗後還是留下了大批量的海軍艦艇,那麼這些東西該如何處理呢?當年美國政府為了防止日本捲土重來,提議將一些大型艦船和大中型潛艇全部銷毀沉沒,剩餘的則以戰利品之名平均分配給幾個主要戰勝國。當時負責中方戰後事務的國民政府並不同意美國的提法,因為多年的戰爭使得中方的海軍及軍港受創嚴重,理應將日本戰後的殘餘艦船以戰爭賠償的名義由中方接收。但是這個要求卻遭到了美蘇等國的拒絕;即便中方後來選擇退步,表示接收更多比例的艦船也沒有得到同意。
最終,在美蘇英等國的主導下,日本戰後殘餘軍艦的處理改為抽籤模式:即以抽籤的方式將挑選出來的可用艦船平均分配給美、蘇、中、英四國。1947年6月28日進行了首次抽籤分配儀式,32艘新舊程度、性能優劣各不相同的軍艦被分為8份,誰能抽到好的就只能憑運氣。
有趣的是,中國在第一輪抽籤中的手氣還算不錯:不僅抽到的累計噸位最大(10460噸),而且還抽到了排水量2490噸的雪風號驅逐艦,該艦後來更名為丹陽號。到了第二輪抽籤的時候中方的運氣就有些不盡人意,不僅抽到的艦船總噸位只排在第三,而且得到的都是一些日本在戰爭末期趕製的小噸位艦船,艦載設備和整體性能都比較差。第三輪抽籤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得到了秋月級驅逐艦的十號艦宵月號,滿載排水量3878噸,移交後更名為汾陽號。
第四次抽籤時中方抽到的最大艦船是峰風級驅逐艦中的波風號,排水量1700噸,移交後更名為瀋陽號。在總共四次抽籤分配中,中方一共獲得了34艘日本遺留艦船,總噸位約3.6萬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